根據《四川省人民政府關於貫徹落實糧食安全省長責任制的意見》(川府發〔2015〕34號)精神,為進一步完善我市糧食安全各級行政首長責任制,構建糧食安全保障體系,現提出如下實施意見。
一、強化糧食安全意識,落實政府主體責任
(一)切實增強新形勢下糧食安全意識。糧食安全是實現經濟發展、社會穩定和國家安全的重要基礎。我市扼北糧南運咽喉,是四川第二大糧食物流節點。隨著新型工業化、城鎮化的推進,農村人口向城市轉移,轉化用糧逐年增多,糧食需求總量剛性增長。加之我市屬於自然災害頻發多發地區,糧食生產基礎不牢固,保障糧食安全的風險和難度較大。因此,必須充分認識確保我市糧食安全的極端重要性和複雜性,進一步增強大局意識和責任意識,把保障糧食安全放在經濟社會發展的突出位置,作為保障民生工作的基本任務,常抓不懈、毫不動搖。
(二)全面落實糧食安全縣區長責任制。各縣區政府要切實承擔起保障本行政區域糧食安全的主體責任,加強糧食生產、儲備和流通能力建設。縣區長在維護國家糧食安全方面的責任是:加強農田水利等基礎設施建設,增強防災減災能力;穩定糧食生產,鞏固和提高糧食生產能力,完成省市下達的糧食生產任務;嚴格執行糧食扶持政策,抓好糧食收購,保護農民種糧積極性;落實地方糧食儲備,確保儲備糧品種結構合理、數量真實、質量良好、管理規範;實施糧食收儲供應安全保障工程,加強糧食流通能力建設,促進糧食產業健康發展;完善糧食市場調控機制,維護糧食市場穩定;健全糧食質量安全保障體系,落實監管責任;大力推進節糧減損,引導城鄉居民健康消費。
二、加強農業基礎建設,提高糧食生產能力
(三)堅決守住耕地和基本農田紅線。落實最嚴格的耕地和基本農田保護制度,確保全市耕地保有量和基本農田保護面積分別保持在508萬畝和413萬畝以上。加大耕地質量建設投入力度,因地制宜開展對新增耕地的地力培肥和耕作管護,逐步提高耕地質量。強化土地用途管制,嚴格建設用地審批,規範耕地占補平衡,嚴格實行耕地“占一補一”、“先補後占”和“占優補優”。對占用耕地特別是基本農田的,推行剝離耕作層土壤再利用制度。
(四)加快農田水利和高標準農田建設。認真落實全市糧食生產能力提升規劃,整合涉農資金,大興農田水利建設。加強高標準農田建設,繼續開展田網、渠網、路網“三網”配套建設,積極推進機械化、規模化、標準化“三化聯動”,努力實現農田排灌能力、農機作業能力、耕地生產能力“三力”提升。“十三五”期間,建成樂園、雙峽湖、曲河3座中型水庫和劍門關、楊家河、東陽溝、梅嶺關等一批小型水庫,新建50萬畝高標準農田。
(五)提高糧食生產科技水平。加強同農業科研院所合作,培育和推廣糧油主導品種。大力推廣測土配方施肥、玉米深窩乳苗覆蓋栽培、水稻超高產強化栽培、小麥免耕覆膜和農藥減量控害等主推技術。推進農機農藝深度融合,加快農業機械化科學發展。推進農業產學研結合,加強糧油產業科技創新團隊建設。持續開展基層農技人員知識更新培訓,大力開展新型職業農民培訓。強化“包村聯戶”科技推廣工作機制,完善“專家+試驗示範基地+農技人員+科技示範戶”的技術服務模式。積極推進網際網路、雲平台等信息技術與農技推廣深度融合,加大“農技寶”、“E農通”、農業科技網路書屋等現代信息服務手段的推廣套用力度。
(六)發展糧食適度規模經營。積極培育種糧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糧食產業化龍頭企業等新型糧食生產經營主體,對糧食倉儲、加工、烘乾、晾曬等配套設施建設給予支持。利用糧食適度規模經營補貼資金建立完善農業信貸擔保體系,放大財政支農效應、解決農業“融資難”、“融資貴”等問題。引導發展土地入股、土地託管等多種經營形式,鼓勵和支持農民自願依法流轉土地,開展集約化、規模化糧食生產經營,防止流轉土地“非糧化”,堅決禁止“非農化”。以服務糧食新型經營主體為重點,大力推進農機作業、農田灌溉、代耕代種、代收代銷等農業社會化服務。
(七)增強糧食可持續生產能力。加快避旱農業發展,堅持防、避、減結合,非工程性抗旱和工程性抗旱並舉,變單一抗旱為綜合抗旱,變被動抗旱為主動抗旱,提高抗旱避災效益。深入開展農藥、化肥使用量減量控害行動,加大農業面源污染的監測和防治力度,深入開展殘膜白色污染和土壤重金屬污染整治行動。建立健全糧食生產氣象保障體系,對水稻、玉米、小麥和馬鈴薯等主要糧食作物開通氣象為農直通式服務。推進重大病蟲害統防統治,將病蟲損失率控制在4%以下。加快實施耕地保護和質量提升補貼項目。鼓勵發展木本油料,拓寬糧油供給來源。
三、落實完善扶持政策,切實保護種糧積極性
(八)落實和完善糧食扶持政策。認真落實糧食補貼政策,新增糧食補貼要向糧食主產區和新型糧食生產經營主體傾斜。加強補貼資金監管,確保補貼資金及時足額補貼到糧食生產經營者手中,嚴肅查處截留、挪用和違規使用糧食補貼資金行為。引導和鼓勵金融機構為糧食生產經營者提供信貸等金融服務。完善政策性農業保險制度,將糧食作物納入保險範圍。
(九)抓好糧油收購。統籌設立糧油收購、應急、放心糧油銷售一體化網點,方便農民就近銷售和購買糧食。在繼續發揮國有糧食企業主導作用的同時,鼓勵和引導符合條件的多元化市場主體參與政策性糧食收購。完善儲備糧管理,按照購加銷模式,穩妥推進儲備糧動態輪換方式改革,提高儲備糧輪換經營效益。針對秋收時節雨水較多對我市產新稻穀產生的不利影響,鼓勵糧食購銷企業為農民提高烘乾、清雜、加工、代銷等產後服務,努力減少農民糧食產後損失。嚴格執行國家糧食最低收購價政策,組織好各類糧食經營主體、糧食經紀人入市收購糧食,保證農民種糧賣得出,防止出現賣糧難。支持農業發展銀行對符合貸款條件企業提供政策性收購信貸資金,鼓勵商業銀行為糧食收購企業提供信貸服務。
(十)努力提高種糧比較效益。大力推廣“龍頭企業+農村糧食專合組織+基地+訂單”的模式,對糧食生產基地推行統一機械耕作,統一供種、統一配方施肥、統一田間管理、統一病蟲害防治、統一收割收購,大力降低種糧成本。繼續推進農戶科學儲糧食工程和架空自然風乾技術,努力降低農民糧食產後損失。鼓勵糧食加工銷售企業與農民建立緊密的利益連線機制,讓農民分享糧食加工銷售利潤返還收益。
四、管好地方糧油儲備,增強糧食流通能力
(十一)切實落實地方糧油儲備。認真執行“銷區六個月、產區三個月”糧油儲備的規定,嚴格按照省、市政府確定的儲備規模,落實儲備費用和利息補貼資金。制定適當的地方糧油費用補貼標準,充實地方糧油儲備。按照人口規模、結構和數量,結合新型城鎮化發展需要,建立和充實地方成品糧油儲備。完善地方儲備糧油管理,加強儲備糧油監督管理,確保地方各級儲備糧油數量真實、質量良好、儲存安全。按照“收購+儲存+加工+銷售”模式,鼓勵符合條件的民營糧食企業與儲備糧油存儲企業加強聯合,創新儲備糧油動態輪換經營方式,提高儲備糧油輪換經營效益。
(十二)加快糧食倉儲物流設施建設。認真落實糧食產能提升倉容建設規劃,積極爭取國家項目投資。創新投融資方式,引導社會資本積極參與糧食倉儲設施建設。加快“糧油收購+應急供應+放心糧油配送”三位一體糧油網路建設,儘快建成與本地區糧食收儲規模和保障供應要求相匹配、布局合理、功能齊全的倉儲物流體系,提升糧食流通能力現代化水平。加快糧食低溫儲備庫等新型倉儲設施建設和改造,開展現代糧倉科技套用示範。推廣新能源、新工藝、新材料等先進技術在糧食倉儲設施中的運用。以庫存糧食識別代碼為技術載體,充分運用物聯網、大數據等信息技術,穩步推進“智慧糧食”建設。
(十三)加強糧食產銷合作。利州、朝天、青川等糧食主銷區和蒼溪、劍閣、昭化等糧食主產區要根據產銷餘缺情況,按照互惠互利原則,建立緊密穩定的產銷關係。重點支持網上糧油交易平台建設,大力發展連鎖經營、電子商務等新型糧食流通業態。按照“多企聯合、互惠互利”原則,積極做好企業引糧入川工作,確保總量平衡和品種調劑。
五、深化糧企改革,推動糧食產業升級
(十四)深化國有糧食企業改革。加快推進國有糧食企業股權多元化改革,鼓勵和推動不同所有制資本交叉持股,相互融合,積極發展混合所有制糧食經濟。鼓勵民間資本採取收購兼併、入股投資、場地租賃等措施參與收購網點、應急網點、放心糧油進農村網點三位一體網點建設,切實保障農民就近售糧需要。加快糧食不良貸款清理處置工作,進一步完善企業法人治理結構,建立現代企業制度。
(十五)推動糧食產業升級。充分利用我市地理環境和有機產品認證示範基地的優勢,著力培育一批高端化、差異化、個性化的知名糧油品牌,提升我市糧食產業市場競爭力。運用循環經濟模式,大力推進“種植基地+低溫倉收儲+標準化糧油精深加工+飼料生產+養殖園區+城鄉放心糧油連鎖配送”糧食產業鏈工程建設,實現糧食從生產、收儲、加工、銷售無縫化聯接,提升產品附加值,提高糧食產業經營效益。大力支持高端特色糧油產業發展,培育壯大一批糧油類產業化龍頭企業。
六、健全糧食供應體系,保障區域糧食市場基本穩定
(十六)健全糧食應急供應保障體系。按照“布局合理、設施完備、運轉高效、保障有力”的要求,2017年底前,每個鄉鎮(街道)至少有1個應急供應網點;人口集中的社區,每3萬人至少有1個應急供應網點,並配套相應的應急加工企業、儲備設施和配送中心。加強軍糧供應體系建設。重點加強高寒邊遠山區糧油收購、應急供應、放心糧油配送網點建設,確保嚴重自然災害或緊急狀態時的糧食供應。
(十七)加強糧食預警監測及市場監管工作。落實《國家糧食流通統計制度》,健全糧食生產、流通、加工和消費調查統計體系,加強部門間統計數據協調銜接。完善糧油市場行情、糧食供需平衡調查制度,及時準確上報糧情監測信息。加強糧食行政執法和監督檢查工作,健全糧食經營企業信用徵集體系,準確、及時地披露糧食經營企業信用信息,保護誠信者,懲戒失信者。
七、加強糧食質量安全治理,強化保障措施和監督考核
(十八)加強源頭治理。嚴控耕地、流域等面源污染,嚴格監督工業污染排放,從源頭上防治糧食污染。健全化肥、農藥等農業投入品監督管理制度,大力推廣高效肥和低毒低殘留農藥。加快建成農村垃圾、農藥包裝廢棄物、污水等收集處理系統,有效解決耕地面源污染問題。
(十九)健全糧食質量安全保障體系。實行全市糧油質量統一監管制度,加強對各類糧食經營戶糧油質量檢測工作。2016年底前,建立起糧油質量可追溯體系。2018年底前,在城鄉全面建立“放心糧油”供應網路。加快推進糧食檢測體系和檢驗監測能力建設,採用先進、快速檢驗手段和技術,掌握原糧衛生安全狀況。加強對農藥殘留、重金屬、真菌毒素超標糧食的管控,建立污染糧食處置長效機制,禁止不符合食品安全標準的糧食進入口糧市場。健全糧食產地準出制度和質量標識制度。
(二十)強化糧食安全保障措施。認真落實糧食安全責任制,縣區長作為糧食安全的主要責任人,要切實加強對糧食安全工作的領導,定期研究糧食生產、收購、銷售、儲存和產業發展各環節推進中存在的問題,統籌安排財政資金,積極支持糧食生產和流通能力建設、國企改革及產業發展等相關工作。市級有關部門要根據《四川省人民政府關於貫徹落實糧食安全省長責任制的意見》(川府發〔2015〕34號)關於“糧食安全省長責任制省直有關部門(單位)重要職責分工”的安排,按照省市對應原則抓好相關工作的落實(具體分工見附屬檔案)。
(二十一)建立考核機制。市農業局、市糧食局要會同有關部門研究制定落實糧食安全責任制的監督考核方案,定期開展考核工作,對成績突出的給予表揚,對不合格的給予通報批評、責令整改,重大情況及時向市政府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