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廢墟台灣》 是前衛出版社出版的圖書, ISBN是9789579897150
基本介紹
- 作者:宋澤萊
- ISBN:9789579897150
- 出版社:前衛出版社
- 出版時間:1996-11
- 裝幀:平裝
作者介紹,內容介紹,創作沿革,故事概要,重大事件年表,架構,登場人物,TNN村李家,北回歸岬角,其他,相關團體,政治團體,宗教團體,黑幫,特殊場景,重要名詞,評價,
作者介紹
宋澤萊(1952—)小說家。原名廖偉竣,1952年出身於台灣省雲林縣。父親在日據時代被迫參加太平洋戰爭,戰後回家務農,時有人生感嘆,母親操勞於家務和農事,家境的淒涼貧寒,給童年時代的宋澤萊蒙上一層陰影,並直接影響了他早期的創作。 1973年考入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系,畢業前夕開始從事文學創作。是創作力旺盛的新生代作家。最早發表的作品是詩歌《喪葬之歌》。他的第一篇小說《嬰孩》發表於1974年《中外文學》1卷9期。此後還陸續發表了一些描寫人物的心靈哀愁、畸戀生活和變態心理的小說。後受現實的啟迪及陳映真等作家的影響,逐步轉向寫實主義。作品多反映台灣社會轉型中的農村及市民生活。在廣闊的背景上描寫在競爭社會中台灣農民的勞苦和辛酸,以及他們在多層的盤剝下的掙扎和奮鬥;同情他們的處境,批評他們的迷信和愚昧。 1976年大學畢業後,他到台灣彰化縣福興中學任教,投身於繁亂紛雜的社會,看到了人民的痛苦生活,同年發表小說《打牛湳村》,獲得文壇的好評,從此進入他創作的黃金時代。他寫了許多能真正代表其創作風格的優秀作品,尤其是《打牛湳村》系列小說。80年代初,宋澤萊從美國歸來,潛心探索禪與文學之間的奧秘,從小說創作走進禪學的虛境,對變革現實失去熱情,對生命本身發生懷疑,1985年創作出版的長篇小說《廢墟的台灣》,顯示了宋澤萊創作上的覺醒和奮起。宋澤萊的作品比較豐富。主要作品有中長篇小說《廢園》(1976年豐生出版社),《打牛湳村》(1978年遠景出版社),《糶穀日記》(1979年遠景出版社)。短篇小說《骨城素描》(1979年遠景出版社)、《變遷的牛眺灣》(1979年遠景出版社)、《紅樓舊事》(1979年聯經出版社)。詩集《福爾摩莎頌歌》(1983年前衛出版社),評論《禪與文學體驗》(1983年前衛出版社)等。 宋澤萊小說的三個分期: 一、現代主義時期:主要是指其在大學時期以現代主義手法創作心理小說的階段。時期約在一九七二至一九七五年間,主要作品包括《審判》、《李徹的哲學》、《嬰孩》、《紅樓舊事》、《惡靈》等。 一九七五年夏天宋澤萊大學畢業,從一九七六年起,直到一九七八年創作出《打牛湳村——笙仔和貴仔的傳奇》一作為止——此作應被視為宋澤萊下一時期確立風格的作品,期間存在著可以劃入現代主義時期的小說,如《黃巢殺人八百萬》及《虛妄的人》;然而也同時開始出現一些“轉型”作品,如《娘子,回去未曾開墾的那片田》等,其手法應可劃入鄉土寫實時期,甚至包括《打牛湳村》系列小說中最早而主題不甚明確,表現技巧稍嫌生澀的《花鼠仔立志的故事》在內。這段時間的創作可視為回歸現實書寫前的“轉型期”,亦為現代主義時期的尾聲,本論文側重的是此時作品中轉化前一時期的問題(如父子關係),而表現出尋找前行代歷史的轉變過程,因此擬將此時段作品置於現代主義時期末端來探討。 二、鄉土寫實時期:從《打牛湳村》系列農民小說以降,宋澤萊轉而以台灣在現代化下的農村、市鎮變遷為描寫對象,嘗試將戰後台灣市民社會的全景藉小說記錄下來,這個時期是他奠定文壇成就的重要階段。 這個時期約在一九七八至一九八○年間,主要作品包括前衛版之《打牛湳村系列》、《等待燈籠花開時》、《蓬萊誌異》三冊短篇合集、以及《變遷的牛眺灣》、《骨城素描》。 三、政治小說時期:主要指宋澤萊在八○年代的作品而言,這個時期的小說作品數量不多,而在詩歌、散文、政論文章上似乎投注更多心力,主要作品包括《廢墟台灣》、《抗暴的打貓市》等。在一九八七年寫完《抗暴的打貓市》後,宋澤萊的文學創作進入了“冰封期”,足足有七年時間沒有出產一篇小說,直到一九九四年初又以《變成鹽柱的作家》重新復出,一九九六年出版長篇《血色蝙蝠降臨的城市》。
內容介紹
《廢墟台灣》是一本未來小說,裡面充滿了從未來世界來看古典社會(今天)時的那種無奈鄉愁的黑色幽默。
《廢墟台灣》類似於七○年代以來許多未來式的黑色電影,他們的特色是「以未來諷古典」,和傳統式的「以古諷今」剛好反其道而行。
《廢墟台灣》是一本末日啟示錄,它起於史賓格勒《西方的沒落》的引言,終於一些怪異的「東方的諾亞」,堅忍地在東海廢墟中活下去。
《廢墟台灣》的出現代表了有意義、具有現實及超現實色彩的未來小說在台灣生根,它代表著小說創作的一種新類型、新方向,具有巨大的發展潛力,它出版在蘇聯車諾比爾電廠爆炸之前,更增強了他末日啟示錄的一面。
創作沿革
據作者回溯,1985年左右,且時國民黨政府欲計畫於台灣周圍蓋二十座核電廠,且台電製造宣導核電廠安全的影片,在電視上大力鼓吹,加上此時戒嚴,計畫難以阻擋。作者故決議書寫反核宣傳小說,以指出此計畫之遺禍。加上此時台灣有環團指出,台灣的水、噪音、空氣污染相當嚴重,故作者揉合這些議題,而花數月著此書。
此書出版社的社長林文欽回憶,宋澤萊之前試圖投稿給其他報刊,但因時仍戒嚴,題材涉及政治議題,未刊登後,故由其出版,而此書終未遭禁。此外,此書初期反應冷淡,但在次(1986)年車諾比事件爆發後,此書瞬間翻紅,成為暢銷小說,並選為當年十大最有影響力的書籍之一。
而此書創作時,恰巧是描寫極權統治的英國小說《一九八四》背景年份的次年。
故事概要
2015年,即台灣成為國際禁區,數千萬人滅絕的五年後,外國人阿爾伯特先生和波爾先生從濁水溪支流河口上岸,前往TNN村,欲找阿爾伯特以前的舊識作家小宋,並探究台灣崩潰前的概況。然而小宋已過世,全台灣只剩水產專家李信川的血親活下去。兩位探險者在其亡弟攝影家李信夫的房間中,發現他有預感將發生重大災難,而於死前寫的日記。
在李信夫的日記中,除了描述其在電視台作攝影師,並與愛人小惠、朋友相處的生活,也描述2010年,超越自由黨極權壓迫、舊有藝術不被重視、道德與價值觀與今反差甚大、人口膨脹、自殺、肺癌盛行、核電廠密集,以及空污、垃圾、核污染嚴重等,充斥怪象和絕望的台灣社會和環境。最後妻子因政府控制媒體而死,歸鄉不久後,李信夫仰藥自殺。
重大事件年表
- 1998年,政府準備行憲。
- 2000年,地震引發核電廠輻射外泄,造成20萬人死亡。“廢墟撲擊”起事,但遭血腥鎮壓。超越自由黨執政,進行箝制統治。
- 2001年-2002年,阿爾伯特旅台,研究台灣政治情況,提出《政治新虎克定律》。
- 2005年,台灣全面戒嚴,斷絕除商業外的人民往來,外國人民遷出。
- 2010年:
- 7月,馬赫伯開始指導電視思想教育,控制人民思想,台灣各也開始發生不少意外事故。
- 8月,主角發現這些人民的意外或死亡事件,可能和馬赫伯用其學說控制電視節目有關。
- 9月,與小惠、小偉去低海拔山區旅行後,中秋節時,主角赴北市總公司,超越自由黨在其邀請各地知識份子和反對勢力的聯歡會中,秘密以武力屠殺他們。主角參加高級黨員聚會時,聽聞專家難以收拾核電問題。此際,小惠和小偉因心智受電視節目控制,走入家附近的海邊溺死。
- 10月,主角辭職回鄉。東部瘟疫流行。
- 11月,北部核廠爆炸。主角自殺。
- 4月(續),在參加小惠祖父的葬禮後,主角與她再婚,此些日子因颱風肆虐,北回歸附近的核電廠輻射外泄。政府和知識份子於高市舉辦商議會。
- 5月,小偉和主角一家開始同居。因之前的放射線外泄,造成大量人口死亡,大量幽谷教會信眾試圖前往深山,躲避將來的動亂。但黨軍鎮壓,大量教徒死亡,南部負責人李灼人被捕判死。在黨調查員調查公司後,主角、同事和他們去“粉腿大樓”玩樂。
- 6月,為幫幽谷教會復仇,血花幫和新武幫擄二十餘位黨政經高層,雖雙方發生火併,俘虜終幾被殺害。執政黨為因應社會壓力,聘請視覺專家馬赫伯指導電視思想教育。
- 2月,人民於北市府抗議,但遭黨鎮壓,故主角李信夫有感開始寫日記。主角收到小惠來信。
- 3月,主角與小惠見面,後小惠搬到北回歸。因農地污染,此前開始,都市鼠害問題嚴重。
- 4月,主角、小惠和其丈夫李可然談判離婚,但遭白衣人刀刺。後由政府的衛隊隊長以槍枝介入,談判離婚成功。
- 小說第一部(第1-8篇):
- 小說第二部(第9-15篇):
- 小說第三部(第16-28篇):
- 年底(含)之前:台灣島毀滅,國際宣布其為禁區。
2015年3月7日-8日:阿爾伯特等人來台,於TNN村得到主角的日記。
架構
本文文長約九萬字。除了引言,以及描述阿爾伯特先前旅台和訪TNN村的首末章外,皆為李信夫從2010年2月到11月的日記,分為三部,28篇。
登場人物
TNN村李家
台灣於2010年毀滅後倖存的家族。從遷台祖開始,每代的人活到四十歲後,會喪失部份感官知覺。
- 李信夫(1970-2010):
- 本書主角,兼日記的作者。視力甚佳,曾提出攝影與美學理論、改造攝影機,在北回歸岬角的電視公司中擔任攝影師兼攝影記者,並為超越自由黨高級黨員。也是一位蒐藏家。
- 李信川:
- 主角李信夫的大哥,水產人員,因遺傳而喪失觸覺。藉由其引介,阿爾伯特等人才發現主角的日記。
北回歸岬角
- 林馨惠(小惠):
- 大學修藝術,並喜好古典社會的文藝。在高市某校執教藝術,後搬到北回歸。曾為李信夫的女友,在與李可然離婚後,與主角再婚。
- 辛克勤(辛大夫):
- 北回歸岬角的衛生所主任,超越自由黨的高級黨員,和其妻育有一子小偉、一女阿昭。是痛恨宗教的自由主義者,曾對有神秘感應的太太和兒子家暴。
- 小偉:
- 辛克勤的小兒子。思想獨特、智商很高,有時和辛克勤、小惠為伴。
- 林山:
- 傑出的新聞採訪記者,和李信夫合作。
- 郭明福:
- 北回歸的超越自由黨書記,曾幫助辛克勤與李可然談判離婚。
其他
- 潘娜娜:
- 旅居國外的知名影歌星,專長於性的煽誘。因超越自由黨提倡性的政策而受邀,到北回歸的電視台拍攝電視系列劇。
- 陳瑪麗(1985-2010):
- 藝人與性工作者,與李信夫為友,並向其請教攝影。
- 馬赫伯:
- 外國視覺專家,提出不少人類心理的理論,超越自由黨邀請之,藉其理論,以電視控制國民的內心,可能因此導致如溺海、火災、車禍等事故。
- 小宋:
- TNN村出身的作家,自認是神秘主義者,曾赴美國,著有《TNN村》。其經歷、出身和作者宋澤萊類似。
- 阿爾伯特:
- 政治學家,2000年代初曾到台灣研究政治行為,並提出《政治新虎克定律》。2015年與地理學者波爾重訪毀滅的台灣。
相關團體
政治團體
- 超越自由黨:
- 2000年開始的執政黨,由之前數個政權解散改組在合併,黨徽為“不”字形。以許多軍隊等對台灣實行極權統治。並在傳播媒體、藝術、宗教等方面,進行嚴厲的控制。
宗教團體
黑幫
- 血花幫:
- 由未能接受新社會的黑道人物組成的在南部結成的幫派。
- 新武幫:
- 在2002年血花幫被整肅後成立的幫派,成員較為年輕。自認是反對者,欲證明人在新社會的意義,並提出類似武士道的新蜉蝣論。
特殊場景
- 北回歸岬角:位於台灣島最南端50公里的虛構岬角,約半公里長,有社區、電視公司、遊樂區、森林等。
- 粉腿大樓:市中心的大眾娛樂大樓,十層樓高,設有歌舞廳、劇場、酒廳等,並有古典藝術的展演場。
- 渦流街:位於城市內住工混雜區,加上行車噪音,噪音混雜,居民死亡率甚高。
重要名詞
- 政治新虎克定律:由外國政治學家阿爾伯特於2000年代初調查台灣政治社會,所提出的理論。它將人民受壓迫比喻為彈簧受拉、從自由變不自由,如拉力超過彈性限度,則彈簧不會縮回原樣般,人民倘受壓超過界線,會認為這種壓迫下才有真正的自由。
- 新社會、古典社會:2000年後的台灣社會為新社會,海外或其前的台灣社會為古典社會。課程中,對“古典社會”的比重甚少,且提出批判。古典社會(或1980年代台灣)和新社會的文化、價值觀差異很大,古典藝術常受鄙視。
- 浮塵風暴周:2001年起,為改善空污,超越自由黨規定工廠和燃燒機構的排放周,訂於每月首周。天空此時黝黑,浮塵蓋空氣。
- 自由少爺:黨國當局司檢部轄下的調查員,配手銬、手槍,具相當大的權力。
評價
龍應台稱之為“台灣的一九八四”,認為有明顯模仿痕跡(如思想警察的恐怖統治、一對男女失敗的掙扎與反抗),批評作者把攝影師的主角寫成萬事通:“說起台灣來‘什麼都知道’,像個博覽的歷史學家,也像個無所不知的預言家”,並批評把所有罪惡歸咎執政黨的泛政治化,對思想複雜的讀者沒說服力。對於最後的批評,作者提出反駁。
傅大為認為,《廢墟台灣》雖然是未來小說,但卻有許多以未來回顧當代社會的內容,且和一般非寫實的科幻小說、企圖說服思想複雜者(如龍應台所言)的普通政治小說不同。也並沒有歸眾咎於執政黨,而新社會和當時現實社會的價值觀差異,也讓讀者反思當今,並感到對古典時代(當時現實)的鄉愁。雖認為部份描寫過於冗長、細節“藝術”尚待琢磨,且受芥川龍之介〈河童〉、喬治·歐威爾《一九八四》影響,但傅氏也認為一般描述和對話十分耐人尋味,具旺盛創造力,且有現實和超現實色彩。
旅美核工博士兼詩人非馬認為,據其所學的專業,該書使用材料的所有推理相當有根據,且把現實和藝術結合於一起,是相當成功的政治小說。
小說家李喬評論,此書在台灣文學史上,是非常特殊的存在:一、是自其評論時僅見的,隱喻未來災難的寓言長篇小說;二、是其評論時唯一的長篇生態主題小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