廡殿村(廡殿(北京地名))

廡殿村(北京地名)

廡殿(北京地名)一般指本詞條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廡殿,位於北京外城永定門南。舊時屬皇家園囿——南苑範圍,元朝得名,明朝建有廡殿行宮,清朝將此處改為御馬圈,清朝末年始為村落。現位於南四環東路,屬大興區舊宮鎮所轄,是大興區最北端,與豐臺區朝陽區交界。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廡殿村
  • 別名:五里店村
  • 所屬地區:北京市大興區舊宮鎮
  • 下轄地區:六合莊、廡殿家苑、成和園小區、北空小區、國韻村、德賢公館
  • 郵政區碼:100076
  • 方言:北京話
  • 著名景點:旺興湖公園、碧海公園
  • 公交線路:專62、740內環、825、927
  • 捷運:捷運舊宮站、捷運宋家莊站
  • 商超:永輝超市
  • 道路:廡殿路、德賢路
歷史沿革,元代,明代,清代,解放後,軌道交通,地區公交線路,河流,文物古蹟,

歷史沿革

元代

元代起,廡殿地區便有史料記載。元代統治者在南苑內建有一組可隨時拆搭的帳屋形式的建築,名曰幄殿,這就是廡殿這個名稱最早的由來。

明代

《帝京景物略》載:“城南二十里有囿,曰南海子……海中殿,瓦為之……曰幄殿者,獵爾屋焉爾,不可以數至而宿處也”。在元代原有幄殿的基礎之上,“海中殿,瓦為之”,將其改建為有瓦頂的建築,並擴為行宮,命名為廡殿:“明有廡殿,今俗稱吳殿”。另一種說法,明代有廢妃居此,修殿無脊,名無脊殿,簡稱無殿。

清代

1771年乾隆皇帝在其《海子行》一詩中寫道“勝朝廡殿但存名,頹垣落桶埋榛荊”。此處的廡殿行宮在清朝初期坍塌,已不復存在,後被修葺為御馬圈。1949年前曾名五里店,因距大紅門、小紅門、舊宮皆五華里。

解放後

1949年,屬南苑區(市區第六區)。
1958年,紅星人民公社建立,屬舊宮大隊。
1990年,根據《北京市人民政府關於在京郊部分地區設定街道辦事處和建制鎮的通知》,屬舊宮鎮。

軌道交通

附近的的捷運站為:捷運宋家莊站(專62路直達);捷運舊宮站(825路直達)

地區公交線路

專62路(宣頤家園——捷運宋家莊站)途經站點:碧海公園、潤星家園、成和園小區、北空小區、廡殿家苑、南場東街、廡殿橋、榴鄉橋南
622路(成和園小區——北京站東)途經站點:成和園小區、潤星家園
740內環(德賢路—德賢路)途徑站點:廡殿橋南、榴鄉橋南
825路(捷運舊宮站——捷運公益西橋站)途經站點:榴鄉橋南、南場路北口、成和園小區
927路(南劉莊——木樨園橋東)途經站點:德賢路北站、廡殿橋南、六合莊村

河流

小龍河:發源於新衙門行宮北面一畝泉,因向東彎曲流淌,形似小蛇,名小龍河。與發源於團河行宮的鳳河交相輝映。小龍河流經南苑鎮北側,往東經廡殿,匯入涼水河,全長7.7公里。清光緒《南苑全圖》記載:“(小龍河)一畝泉至德壽寺東大河(涼水河)計長四千六百十丈五尺。”

文物古蹟

衙門橋(Yamun bridge)
又稱舊宮南石橋。史載明朝建;該橋墩台橋面皆為石造,跨北小龍河而過。橋身高九尺整,橋面丈八寬;橋長一丈二,為大興十二座古橋之中最嬌小的一座。
廡殿橋
廡殿村南小龍河存在一座明清時期用條石建造的橋閘,橋底、橋墩、橋面都用巨大條石壘砌。為了增加小龍河排水能力,南苑公社於1975年9月將廡殿橋拓寬,將原石橋拆除,建成水泥構件橋,但新改建的二孔水泥構件橋,仍保留原石橋的條石橋基、橋墩,此橋為南北走向,橋北側橋墩原封未動。
關帝廟
廡殿西原有關帝廟一座,香火地360畝。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