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圍村

廈圍村位於深圳市深汕特別合作區赤石街道南邊,坐落於赤石河谷地帶。因建村處位於赤石河下游,村莊三面被赤石河水環繞,加之老村壘有圍牆,故取名“下圍”,又因客家話“下”與“廈”字諧音,1966年更名為廈圍村。廈圍是赤石街道最早大面積種植蜜柚的村。

廈圍村,位於赤石鎮東南部,距鎮政府約 2 千米。與新寨村江頭村建新村相鄰。始建於清代,因陳姓族人遷此而形成。因建村於赤石河下游,村莊三面被赤石河水包圍,加之建有圍牆而取名為下圍村,又因當地方言中“下”與“廈”諧音,1966 年更名為廈圍村。坐落於赤石河谷地。附近有大嶺山,海拔約 150 米。赤石河從該村西北方流過。現村於 2012 年在原址重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廈圍村
  • 行政區類別:村
  • 所屬地區:廣東省深圳市深汕特別合作區赤石街道
  • 地理位置:深圳市深汕特別合作區赤石街道南邊
清代,屬惠州府海豐縣楊安都。1914 年,屬海豐縣楊安都赤石約。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屬海豐縣第四區赤石鄉;1958 年,屬鮜門人民公社赤石管理區新聯大隊;1983 年,屬赤石公社新聯大隊;1987 年,屬赤石鎮新聯行政村;1988 年,屬汕尾市海豐縣赤石鎮新聯行政村;2011 年 2 月,納入深汕特別合作區;2017 年 9 月,納入深圳市深汕特別合作區。
村民均為陳姓,由南雄珠璣巷遷往東莞茶山鎮(年代不明),清代再由東莞茶山鎮遷至此地。村民均為漢族廣府民系,通用方言為尖米話。
2020 年末,該村戶籍總戶數 56 戶,戶籍總人口 279 人,其中男性 154 人,女性 125 人;80 歲以上 6 人,最年長者 94 歲(男);實際在村人口 255 人。祖籍該村的香港同胞約 200 人,因此該村曾被赤石鎮人稱為“香港村”。
傳統經營以農業為主,種植水稻、番薯、花生、蜜柚等,現多種植蜜柚。改革開放初期,一部分青壯年到香港打工,20 世紀 90 年代末很多青壯年到珠三角打工和經商。村民主要收入來源為農業收入、工資性收入。
該村特色農產品為蜜柚。廈圍村是赤石鎮最早大面積種植蜜柚的一個村,1989 年在村旁創辦蜜柚場,面積 30 畝,種苗從福建引進,名曰福建官溪蜜柚。蜜柚場由陳遠等 6 戶農民聯合向鎮財政所承包種植,1991 年開始掛果,掛果最多的一株有 58 個蜜柚,最大的蜜柚達 2.5 千克。該村土質好,蜜柚水分多,口感好。時至今日,廈圍蜜柚在周邊市場依舊小有名氣。
縣道 X131 線從村旁經過。20 世紀 60 年代通電,1970 年通電話,1988 年通自來水,2009 年實現全村村道水泥硬底化,2012 年通網際網路。
傳統民居現存 30 座,大部分無人居住。
村落整體坐北向南,偏西 25°。前有半月池、圍門,正面及兩側圍屋基本保留,局部改建。圍門內正對陳氏宗祠,該祠始建於清代,重修於 2000 年,單開間兩進一天井布局,占地面積 75 平方米,現仍作宗祠使用。圍內建築現存前後 2 排,每排 13 間,均為單開間單進。
村中存有《陳氏族譜》,由海陸惠《陳氏族譜》編委會於 1997 年編纂。
有玄天上帝廟,始建年代不詳,重建於2000 年。農曆三月初三,村民將玄天上帝神像移至宗祠祭拜,三月十八送神像回廟內。村民每年農曆五月初五、七月十五、八月十五及冬至日祭拜關帝。
村民每年農曆十二月初就開始準備年事,婦女們忙於舂米粉、蒸甜果、打米方,清洗家具,打掃衛生。男人們則籌備錢為家人準備新衣置辦年貨。臘月二十四“入年屆”。除夕這天,村民採集八角葉、石菖蒲葉或桂樹葉、老人根葉,煮水給全家人洗澡“淨身”;晚上 11 點開始燃放“開門炮”,慶祝新的一年來臨。正月初一早餐,各家各戶吃“齋菜”。人們穿戴一新,互相拜年。拜年時,隨身攜帶紅柑(喻大吉)、發果(喻大發)、松果(喻全年錢銀多手頭松)和甜果等。現改為攜帶紅柑、餅乾、糖果之類。
該村的“開燈節”是正月十二開燈,正月十八完燈。舊時開燈要搭燈棚吊燈,請鼓手樂班吹奏演戲等,現在主要是請喝丁茶、演大戲。清明節,村民稱之為“肉食節”,各家各戶做“菜包粿”吃,家家戶戶上墳祭祖。
該村有“四月八”習俗。村民在四月初八這一天休息,炒香飯、做包或用麵糊做薄餅吃一餐,據說可消解疲勞。薄餅的做法是:先把麵粉加水調成糊狀,將一塊直徑約 0.3 米的圓形生鐵片架於爐上,然後開始烙薄餅。將烙好的一塊一塊薄餅鋪好,放些炒熟的韭菜、豆芽、蔥、蒜仔、豆腐丁、蝦仁、豬肉等配料,捲成一長筒即可進食。
每到冬至,村民會做冬節圓、菜包粿,當天早上還會燃香點燭,祈求祖宗保佑合家老少順利平安,事業順利、財源廣進。
廈圍村於 1997 年被廣東省民政廳列入《廣東省革命老區村莊名冊》。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