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石街道,隸屬於廣東省汕尾市海豐縣,位於海豐縣西北部,東部與梅隴鎮相連,東北部與惠東縣和海城鎮交界,西北部與惠東縣多祝鎮接壤,西部與惠東吉隆鎮相鄰,西南與鵝埠街道交界,南部與小漠街道相鄰,東南部與鮜門街道交界。街道政府駐赤石社區,街道區域面積306.82平方千米。截至2019年末,赤石街道戶籍人口26785人。截至2022年10月,赤石街道轄2個社區,11個行政村。
2017年,赤石街道工農業總產值40826.8萬元,其中:農業總產值(按可比價計算)26738.8萬元,工業總產值14088萬元,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9393萬元,社會商品零售總額40993萬元,國稅收入460多萬元,地稅收入6500多萬元,農民人均收入10249元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赤石街道
- 別名:赤石街
- 行政區劃代碼:441521
- 行政區類別:街道
- 所屬地區:廣東省汕尾市海豐縣
- 地理位置:廣東汕尾西部
- 面積:306.8 km
- 下轄地區:2個社區,11個行政村
- 政府駐地:赤石中心區
- 電話區號:0755(0660)
- 郵政編碼:518230
- 氣候條件:亞熱帶季風氣候
- 人口數量:2.4 萬(2017)
- 車牌代碼:粵B(N)
歷史沿革,行政區劃,地理環境,區域位置,地形地貌,水文氣候,自然資源,人口,經濟,社會事業,教育事業,文化事業,醫療衛生,社會保障,創文創衛,基礎設施,交通,歷史文化,地名文化,文物古蹟,紅色文化,本地方言,風景名勝,聖佛庵,羊蹄峻岭,明熱溫泉,碗窯遺址,鳳河晚渡,新厝林古寨,
歷史沿革
清代,赤石為海豐縣楊安都赤石約。
民國時期,屬四區。
1949年7月,鎮域解放。
1950年,建政屬四區。
1953年,屬鮜門區。
1957年,撤區成立赤石鄉。
1958年,成立赤石人民公社;。
1984年3月,廢社設區。
1987年,撤區建鎮。
2003年1月,經省政府同意,撤銷圓墩鄉。
2004年底,將原圓墩鄉的圓林、圓墩、洛坑3個村的行政區域併入赤石鎮。
2019年10月10日,赤石鎮撤鎮設街。
行政區劃
截至2022年10月,赤石街道轄2個社區,11個行政村。
赤石社區 | 園林社區 | 赤石村 | 新里村 | 新聯村 |
新城村 | 碗窯村 | 大安村 | 冰深村 | 明熱村 |
明溪村 | 圓墩村 | 洛坑村 |
地理環境
區域位置
赤石街道位於海豐縣西北部,東部依雙宮嶺與梅隴鎮相連;東北部依東都嶺往北延接白馬山,與惠東縣和海城鎮交界;西北部犁黃凹山接黃竹徑而至觀音坐蓮山,與惠東縣多祝鎮接壤;西部是亞婆髻山,與惠東吉隆鎮相鄰;西南是谷嶺山,與鵝埠街道交界;南部與小漠街道相鄰;東南部依羊蹄嶺與鮜門街道交界。街道政府駐赤石社區,街道區域面積306.82平方千米。
赤石街道
地形地貌
赤石街道山地面積占總面積80%,西北高、東南低,地貌多為饅頭狀丘陵或狗脊式山地,海拔平均高度500米,最高的水底山主峰禾鐮石 海拔1282米,中間有大安峒、明熱峒、四大鄉3塊小盆地。赤石屬華夏陸台的一部分,成土母質種類較多,所形成的土壤也比較複雜,主要母岩是山火岩系和砂頁岩,多數土壤為黃紅壤、赤紅壤和白繕土。
水文氣候
赤石境內河流分布錯綜複雜,赤石河是海豐縣第二大河系,貫穿赤石全境,幹流長36千米,流域面積382平方千米,經小漠鎮境內流人紅海灣。赤石是海豐縣暴雨中心,常年平均降雨量為2800毫米。日平均氣溫21.9℃,年日照時數1946小時,全年無霜期350天。夏季多偏南風,冬季多偏北風。
自然資源
赤石境內有豐富的礦藏資源,主要有分布於明熱至明溪一帶的錫、鎳、錳、銅、鋅和新聯吉水門至大坑一帶的錫、鉛、鋅、錳以及大安至碗窯一帶的鋁土礦等10多種,儲量豐富。
赤石有疏密林面積23333公頃,主要品種有松、杉、竹、桉、相思、桐、赤梨、棵、江母木、楓樹等100多種。
水果品種有西番蓮、柑桔、蜜柚、香蕉、鳳梨、梨、桃、李、柚、黃皮棗、龍眼、荔枝、青梅、芒果、石榴等,種植面積1063公頃,總產7578噸。
野生藥材資源豐富,主要有生天冬、金錢草、谷貞、山枝子、金英子、天門冬、蘆根、白茅根、碎骨補、草決明、蒼耳子、地膽頭、蒼蒲、蛇舌草、板藍根、淮山等,還有白木耳、金線豐、麥冬等近數十項較為貴重的品種;栽培藥材主要有沙羌、川芎、薄荷、穿心蓮等。
赤石河溪多,鹹淡水混合,進出海口的赤石河產黃鱔、白魚、膏蟹等;淡水魚除五大家魚外還有生魚、土虱、團魚以及螺蚶等。赤石山林闊,為野生動物提供了良好的棲息場所。野豬、山羊、穿山甲、水獺、果子狸以及龜、蛇、貓頭鷹、毛雞等山禽走獸,種類數量繁多。
人口
截至2019年末,赤石街道戶籍人口26785人。
經濟
赤石土特產豐富。其中,西番蓮、紅番薯、福田雞心黃皮、烏皮蔗、大安仙人茶、赤石沙姜、三黃草雞、蜜柚、柑橘,還有花生、油尖米、香芋等在縣內外享有盛名。赤石農作物多種多樣,糧食作物以水稻、番薯為主,還有芋頭、小麥等。1988年,糧食播種面積1814公頃,平均畝產203公斤,總產5522噸;2004年糧食播種面積1503公頃,平均畝產276.3公斤,總產6181噸。經濟作物有葛薯、甘蔗、花生、大豆、黃紅麻、茶葉、芝麻、姜類、土煙、木薯、高粱、小米、玉米,還有菜類、瓜類、豆類和茄類等多種蔬菜。2004年,農業總產值12077.8 萬元。農民年人均純收入3012元。
2004年,赤石有新聯、冰深、洛坑、圓墩四個工業園區,擁有電線、塑膠、皮革、造紙、塑膠制瓶、毛織、製鞋、假髮、礦泉水廠等工業企業92家,其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3家,規模以下工業企業89家。20世紀80年代以後建成的九江河、莞塘、吊塘、窯陂、青龍潭、明溪金生肚6座小水電站,裝機容量8525千瓦,年發電量1700萬千瓦時。2004年,全鎮工業總產值達到7245.2萬元。
2017年,赤石街道工農業總產值40826.8萬元,其中:農業總產值(按可比價計算)26738.8萬元,工業總產值14088萬元,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9393萬元,社會商品零售總額40993萬元,國稅收入460多萬元,地稅收入6500多萬元,農民人均收入10249元
社會事業
教育事業
1988年,赤石有中學1所,學生286人,教師21人,普及率82%,升學率24%。國小7所,學生1738人,教師103人,入學率99%,畢業率100%。2004年,中學1所,學生1027人,教師46人,普及率98%,升學率62%。國小7所,學生2721人,教師111人,入學率99%,畢業率100%。
2020年,赤石街道有1所中學赤石中學。
文化事業
2004年,赤石街道有文化站、廣播電視站、電視差轉台、廣播調頻台各1個。有文化室、圖書室等文化設施。
醫療衛生
1988年,鎮衛生院1所,病房4間16張床位,醫生6人。個體醫療站6個,醫生6人。2004年,衛生院病房5間20張床位,醫生9人。個體醫療站10個,醫生10人。農村醫保覆蓋全鎮。
社會保障
2016年,赤石街道城鄉居民醫療保險參保人數19621人,全年城鄉居民醫療保險醫藥費累計報銷630多人次,報銷總支出330多萬元。2016年底,全鎮城鄉居民養老保險累計參保人數達到4352人,其中新增人數203人,年末領取養老金待遇人員2236人。
創文創衛
2016年,赤石街道持續加大對環境衛生整治的資金投入,新建垃圾轉運站1座,垃圾池12座,配置壓縮車1輛、鏟車2輛、三輪車6輛、四輪貨車1輛、風輪車80多輛、衛生垃圾桶700多個,集中社會各種力量對鎮區、主幹道以及河道範圍內開展清理垃圾、清理河塘、清理雜草、清理亂搭亂建,累計出動2600多人次,清理道路400多千米,河道120千米,公共區域15處,清理積存垃圾300多噸,對亂擺、亂停、亂放等問題進行查處整治。
基礎設施
2004年,赤石街道先後建成蓄水工程15宗,其中,小(二)型水庫有長坑、里坑、洋坑、沈坑、洛坑、秋塘、深沖、新安、王京埔等水庫,小(一)型窯陂水庫,水庫總蓄水量831萬立方米,有效灌溉面積794公頃。護河堤總長38公里,建成水閘42座,全鎮旱澇保收面積516公頃,占全鎮耕地面積51.45%以上。
交通
赤石街道距海豐縣城51千米,距汕頭220千米,距廣州210千米,距深圳120千米,交通便利,國道G324線、深汕高速公路、廈深鐵路、潮惠高速公路跨境而過,新規劃的廣汕鐵路將在赤石設站。赤石圩至廣汕公路只有6公里,且有赤吉公路相通。
歷史文化
地名文化
元朝末年,李、洪兩姓在此建市,設打鐵店。因街道呈日字形稱“日隆圩”。清朝中期,村民認為“烘爐地需赤石壘築才興旺,故改為今名。
湯湖在海豐縣城西南35公里。屬赤石鎮。因村東北側有溫泉,形成一熱水湖,故名。
新城在海豐縣城西南27公里。屬赤石鎮。相傳元初洪氏遷此,稱元新寨。清代洪氏翰林回鄉祭祖,捐款令加升城牆三尺,遂改稱升城,後取方言諧音新城。
文物古蹟
赤石名勝古蹟較多,其中“鳳河晚渡”是海豐古八景之一,還有羊蹄峻岭、明熱溫泉、龍潭瀑布、銅鑼山石桌、紅軍洞、五龍峰寺以及城堡古寨、古蹟遺址,古代石刻碑,位於赤石五龍峰,建於清康熙十三年(1674)的譚公仙聖廟等。
紅色文化
赤石是革命老區,徐向前、曾生、王作堯、鄭重等老一輩革命家曾在赤石戰鬥過,赤石人民在國內革命戰爭、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時期犧牲的有121位烈士。赤石境內的赤石圩烈士紀念亭、三角坑革命烈士紀念亭,均屬海豐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本地方言
福佬話是赤石的第一大方言,分布在赤石大部分村落。
客家話分為“海陸客”和源於閩西的“平婆客”,海陸客”分布於明熱、大安、新聯、瓦窯、洛坑。“平婆話” 來自漳州平和縣一帶,建市後只有海豐赤石鎮的田心和新杏兩三個自然村500多人講這種客家話。
占米話是一種既像“白話”,又像“客家話”的混合型方言,“白話”的成分多於“客家話”,操占米話的居民主要集中在新聯管區,所在村落包括江頭、傅圍、下圍、橫坑、上城、下城、湯湖、新厝林、角仔李、黃京鋪、碗窯、洋坑、水口、南華塘、東圍、 松樹等處。
白語分布在海豐赤石鎮的大亨里和三角坑,有300多人使用,是1949年前後從省內信宜縣移來,講的是信宜白話。
潮汕話分布在赤石四季村、新興、企嶺和可塘鐵道營等幾個自然村,1949年前後從潮州移來,使用人口約300人。
風景名勝
聖佛庵
聖佛庵原名翦翠庵,俗稱羊蹄嶺庵。明朝景泰年間砌築驛道,為途經羊蹄嶺的官員以駐足,遂於嶺頂創建翦翠庵,一進三間,旁置小亭,延僧施茶,以便行人。清乾隆五年(公元1740年),海豐知縣李光華奉旨偕薦修禪師選擇原址之西五里(今址)移建此庵,二進各三間;於嶺頂原庵址建築關城兵營,派兵駐衛,以靖地方。
羊蹄峻岭
羊蹄峻岭,位於赤石與梅隴交界處的“楊桃嶺”,始建於漢初,是古時粵東通惠州、廣州的要道。最初的古道由山石砌成磴道,寬約1.7米。直至明景泰年間(公元1450-1456年),明朝政府將其建成為粵東的郵傳大道。作為古代一粵東通往省城的官道,官方設定有城關、驛站等設施,成為過往商旅歇息的落腳點。羊蹄嶺沿路可見古城牆遺址,“東關”、“西關”石碑、茶亭遺蹟、兵營遺蹟等。
明熱溫泉
赤石明熱溫泉位於赤石鎮禾鐮山下。溫泉集中出流地帶瀕臨明熱河中段河岸附近是水底山原始森林、青龍潭峽谷瀑布、山野田園等原始生態區,自然風光秀美,具備現代養生度假的自然環境和資源開發條件。明熱溫泉泉溫53℃,水位高,泉源豐富,日出流量達600噸。含有偏矽酸等多種有益人體健康的礦物質。
碗窯遺址
碗窯遺址位 於赤石碗窯村東北面老厝山下。面積1000多平方米,被茅草大面積覆蓋,瓷碗殘片堆積成堆。器物特徵屬清代風格。
鳳河晚渡
鳳河晚渡位於海豐縣第二大河流——赤石河下游的新里村大山頭至深沖路段,鳳河是惠、潮官道的必經之路,為官辦渡,由官府出錢造船,雇用渡夫,宿於渡口,使過往行人早晚有渡,且免交渡費,故又被稱為“鳳河義渡”。
新厝林古寨
新厝林古寨,俗稱“林屋”,位於赤石圩西側1公里處,是當地林氏先祖創建的族群聚落,始建於明代末年。古寨呈方形,東西長93.5米,南北寬86.5米,占地面積8088平方米。寨內四周是用灰沙夯築很高的寨牆,寨牆高3.3米,厚0.6米,圍成一堅固的寨堡,四角各築一個角樓,具有防禦和了解敵情的功能。古寨以東西走向的中心街為中軸線,坐西向東,前低後高,布局三街六巷,兩邊是各建五座三間兩進的合院式老屋,每座各有7座房屋,每屋單檐布瓦硬山頂配鍋耳式山牆,寨內4米寬的鵝卵石通道十分平整,是深汕合作區內一處古民居保留較為完整的村落,是廣東省文化古村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