鵝埠街道

鵝埠街道

鵝埠街道,隸屬於廣東省汕尾市海豐縣,地處汕尾市西部,是汕尾市的西大門,東、北與赤石街道交界,西與惠東縣吉隆、黃埠二鎮相鄰,南與小漠街道相連。行政區域總面積90.20平方千米。2019年末,鵝埠街道戶籍人口有18649人。截至2019年10月,鵝埠街道下轄1個社區及10個行政村。

鵝埠街道自民國三年(1914年)起,取消都里名稱,全縣劃為九個行政區域,鵝埠屬第四區。民國十九年(1930年),全縣縮為七個區,鵝埠屬東江綏靖公署海豐縣第三區。1984 年1月改為鵝埠區公所。1987年撤消區公所和小鄉建制,建立鎮人民政府。2019年10月10日,經廣東省人民政府同意,海豐縣撤銷鵝埠鎮,成立鵝埠街道。

2018年末,鵝埠街道工業企業有89家,營業面積50平方米以上的綜合商店或超市有1家。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鵝埠街道
  • 行政區劃代碼:441521
  • 行政區類別:街道
  • 所屬地區:深圳市深汕特別合作區
  • 地理位置:廣東省汕尾市西部
  • 面積:100.7 km
  • 下轄地區:1個社區及10個行政村
  • 政府駐地:鵝埠社區
  • 電話區號:0755
  • 郵政區碼:518260 
  • 氣候條件:亞熱帶海洋性氣候
  • 人口數量:1.82 萬(2018年)
  • 著名景點:日月湖度假村、獅山佛祖寺
  • 車牌代碼:粵B
歷史沿革,行政區劃,地理位置,位置境域,地形地貌,氣候,人口,經濟,社會事業,教育事業,醫療衛生,基礎設施,社會保障,交通,歷史文化,地名文化,地方方言,名勝古蹟,民族風情,風景名勝,蛟湖古寨,水美古寨,

歷史沿革

明、清時期,屬楊安都。
民國三年(1914年),取消都里名稱,全縣劃為九個行政區域,鵝埠屬第四區。
鵝埠街道
鵝埠地理位置
民國十九年(1930年),全縣縮為七個區,鵝埠屬東江綏靖公署海豐縣第三區。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撤鎮設鄉,建立鵝埠鄉公所,隸屬第四行政督察區海豐縣第三區。
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8月,鵝埠全面解放,成立鵝埠鄉人民政府。
1958年9月,鵝埠建立全縣第一個公社,取名雄鵝人民公社。
1959年9月,鵝埠、小漠並圓墩為公社。
1959年11月27日,撤消圓墩公社,鵝埠、小漠並為鵝埠公社。
1965年4月7日,小漠從鵝埠劃出。
1984 年1月改為鵝埠區公所。
1987年撤消區公所和小鄉建制,建立鎮人民政府。
2003年1月,經省政府同意,撤銷圓墩鄉。
2004年底,將原圓墩鄉田寮村的行政區域併入鵝埠鎮。
2019年10月10日,鵝埠鎮撤鎮設街。

行政區劃

截至2019年10月,鵝埠街道下轄1個社區、10個行政村。
鵝埠社區
鵝埠村
新園村
水美村
西南村
西湖村
蛟湖村
上北村
下北村
田寮村
紅羅畲族村

地理位置

位置境域

鵝埠街道位於汕尾市西部,東、北與赤石街道交界,西與惠東縣吉隆、黃埠二鎮相鄰,南與小漠街道相連,行政區域總面積90.20平方千米。
鵝埠街道

地形地貌

鵝埠街道地勢自西北向東南傾斜,四面環山,南北部多山,中部為沖積平原,境內最高山峰是髻頂,海拔738米。南門河是鵝埠河流,全長10千米。
鵝埠街道
鵝埠一角

氣候

鵝埠街道氣候屬南亞熱帶季風氣候,陽光雨量充足,年均降雨量2115毫米,年均氣溫21.8℃。

人口

2018年末,鵝埠街道有戶籍人口18649人。

經濟

2001年後,開源農副產品發展有限公司、海崇畜牧發展有限公司、廣東生態園等項目相繼建成投產。鵝埠鎮的糧食作物主要是水稻、番薯。2004 年,糧食種植面戒凶積1082公頃,總產5149噸。全鎮共有種糧大戶300戶。
鵝埠憑藉地處珠三角經濟圈及惠州製鞋業邊緣的區域優勢,按照“工業強鎮、鞋業富鎮”的發展思路,主動招商引資,大力發展製鞋業。1993 年有宜美、美盛、怡泰、恆發等32家鞋廠,工人約2000人。至2004年,已建成具有一定規模的以鞋業為主的紫雲、西湖工業園殃宙廈奔區,園區內有廣信鞋業有限公司、美盛鞋業有限公司和怡源、裕盛等100多家中小型鞋業企業,從業人員15000 多人。府婚腳汕尾市鞋業商會也在鵝埠鎮掛牌辦公。除鞋業外,還有華南發品廠、聯盛化工等其他企業也在鵝埠先後落戶。
鵝埠街道
鵝埠一角
2004年,鵝埠工農業總產值41227.4萬元,其中,工業產值33655.4萬元,農業產值7572萬元,農民人試剃陵察均年純收入3150元。全鎮用電量超歷史達到1400萬千瓦時。2001—2003年連續三年,被縣委、縣政府評為“先進鎮”、“工業開發先進單位" 和“規模以上工業開發先進單位”,各項主要經濟指標保持強勁增長勢頭。
2018年末,鵝埠街道工業企業有89家,營業面積50平方米以上的綜合商店或超市有1家。

社會事業

教育事業

1990年鵝埠有9所國小,1所初級中學,適齡兒童人學率99%。鵝埠中學,鵝埠中心國小和各村委國小都建有新校舍和辦公大樓。2003 年還新全狼幾建私立松正學校。2004年,全鎮在校中國小學生4000人,教職工204人。到縣城等地就讀高中或中專、技校學生已超過200人,在校大學生有50多人。
2020年,鵝埠街道有2所中學,分別是鵝埠中學和鵝埠松正學校。

醫療衛生

1993 年新建的鵝埠衛生院,占地1400平方米,建築面積2700平方米。全院員工32人,其中醫務人員26人。住院部設有病床位30張,配有救護車和設有B超,X光、心電圖、生化分析儀等先進醫療設備,是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保險定點醫院。2004 年開始建立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有合作醫療站10個,鄉村醫生18人。

基礎設施

2017年,鵝埠街道投入資金500多萬元用於灌區改造、河凶譽汗道清淤、水庫除險雅嘗槓加固、涵閘陂頭建設等,新增硬化路面和填埋雜草,配合合作區對國道G324線進行改擴建,整改改造鎮區主要幹道,新建創文路、新園路、深汕大道等一批基礎路道,維修更換街道路燈,對農貿市場進行升級改造。
鵝埠街道
航拍鵝埠

社會保障

2017年,鵝埠街道貧困農戶共310戶993人,其中一般貧困戶100戶,低保貧困戶140戶,五保貧困戶70戶,全鎮310戶貧困戶993人納入醫療保險範圍,為247名60歲以上老人辦理城鄉養老社會保險,並對教育部門核實的166名貧困戶子女在校生子女逐步發放生活補貼。2017年鵝埠鎮脫貧戶69戶,脫貧人數281人。
鵝埠街道
北京大學深圳醫院深汕門診部

交通

鵝埠街道西距廣州248公里,深圳130公里,惠州80公里;東距海豐縣城50公里,汕頭230公里,是粵東各市通往廣州、深圳等地的必經之地。廣州-汕頭公路(324 國道)、深圳一汕頭高速公路、在建的廈門一深圳鐵路橫貫境內,距離深汕高速公路白雲仔出入口處僅5公里。鎮區的主要道路有深汕大道、中興南路、創文路、同心路等。
鵝埠街道
創業廣場

歷史文化

地名文化

鵝埠因區一山形似鵝,叫鵝地山,建居後稱“鵝埔嶺”,後改為鵝埠,是海豐縣古代西部關口,為東西交通要衝,有“西關”之稱。鵝埠東與本縣圓墩鄉交界,南與本縣小漠街道相連,西南與惠東縣黃埠鎮接壤,西與惠東縣吉隆鎮毗鄰,北與本縣赤石街道相接。
鵝埠街道
畲族風情
水美在海豐縣城西南37公里。屬鵝埠鎮。因處河渠末端而得名水尾,後取其諧音雅稱水美。
紅羅在海豐縣城西南 35公里。屬鵝埠鎮。畲族。分藍、雷、黎3姓。藍姓祖籍江蘇常州府,遷福建和潮安縣鳳凰山後,清雍正年間(1723- -1735)再遷此。雷、黎氏先後從惠陽山區遷此。原無村名,至民國16年(1927) 因山坡遍開紅花,似羅裙而名紅羅。
楊安在海豐縣城西南41 公里。屬鵝埠鎮。原池邊多楊柳樹,村民祈求安穩生活,故名。

地方方言

鵝埠街道方言比較複雜,主要使用占米話客家話福佬話三種漢語方言。除漢語方言之外,在紅羅村,還有約200人的畲族保留了原有的民族語言—畲語
占米話是鵝埠的第一大方言,全鎮約 80%的居民講占米話,故當地人亦稱 “占米話”為 “鵝埠話”。占米話主要分布在城內、上街 ,新厝、琵琶 、水美、田寮背、大水田、錫坑、樓仔、蛟湖 、石寨 ,下城、埕寮、舊村、牛湖 、布心 、楊安等村 ,各村口音基本一致 ,但在聲調方面 ,水美村無中人調 。
鵝埠街道內的占米話18個(包括零聲母),韻母56個,單字調8個。韻母中單韻母4個,複韻母13個,鼻韻母19個,聲化韻母2個,入聲韻母18個。鵝埠街道大多是8個聲調,有3個入聲,只有水美一地僅有2個入聲。
客家話主要分布於上北、下北、西南。
閩南語主要分布在南門河出口處的幾個村落,使用人口約占5%。
紅羅畲族沒有本民族文字,通用漢文,使用接近瑤族“布努”語(屬苗語支)。畲族在日常生活中,各地畲族皆通曉當地的漢語方言。

名勝古蹟

鵝埠名勝古蹟有上北明代吊牌山、下北碗窯徑碗窯遺址、上北鹿湖鹿鳴書館遺址、譚公仙聖廟,清康熙年間正覺庵(現已重建)、古石橋婆橋、外婆橋,嘉慶年間獅山深藏庵、寶塔遺址,乾隆年間義學遺址,道光年間九渡水古道等。

民族風情

早在5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時代中晚期,先民們已在鵝埠聚居生息。鵝埠紅羅畲族村位於鵝埠鎮西北面五公里許的羅裙山麓。“紅羅”,意為“紅色的羅裙山”。羅裙山是蓮花山系西南支脈,為赤石、鵝埠兩街道分水嶺,方圓20餘里,由10餘座大小不一的山嶺組成,最高峰犁頭嘴海拔611米。因羅裙山整體向西北呈環狀分布,以其環抱如裙裾而得名。
鵝埠街道
鵝埠鎮區地圖
紅羅村是海豐縣唯一的少數民族村落。居住在鵝埠街道的紅羅村的畲族只有40多戶一百三四十人。族名“畲”字寫成俗 字“輋”,有自己的語言。20世紀50年代末從惠陽山區遷來的。隨著現代生產和生活方式的發展,畲族的生活習俗發生了很大變化,居住和服飾等同漢人無異,但仍保留其圖騰祭祖、婚娶、狩獵、喪葬、年節等文化習俗。

風景名勝

蛟湖古寨

蛟湖古寨始建於明崇禎末年,基本保存完好。古寨呈方形,坐西朝東,面前是寬闊的水泥町和一泓半月形的水塘。寨城高約4米,厚約0.8米。全寨結構呈玉字形,占地面積約7000平方米,巷道直6條,橫4條;共有房屋100多座,每座民居均為“前三、後三”或“三間過兩伸手”,其結構是由大廳和左右偏房、前房及天井、門樓等組成。在東面城牆中間位置,開有供寨內居民出入的一寨門,寨樓比寨牆高出1米多。正門呈拱形,寬1.5米,高2.3米。上有一方形花崗岩石框的大視窗,與琉璃瓦當檐下之間有橫額。左右有兩個圓形通氣孔,是古代守寨用的槍孔。寨門裡側右邊有台階通向寨樓,樓座神龕供奉著文昌帝君。寨門左側有古井一口,四周鋪設花崗岩石板,並有暗溝疏泄日常用水。
鵝埠街道
鵝埠夜景

水美古寨

水美古寨,繁衍著李唐王朝皇族後裔。坐落於鵝埠鎮南部,村子坐南朝北,背靠獅山,前面是水美洋。寨子呈半圓形的,正門門樓約有二層樓高,門框由巨型的花崗岩石料雕築而成,厚重而沉穩。大門原來有厚重的木料門板,如今已不知所蹤。村寨四周有高約四米的殼灰砂混合料寨墻,混厚堅實,現有些牆體已脫落或崩塌,殘缺不全了。進寨門轉折縱向是主巷道,主巷道兩側有多條橫巷,為民居小巷,民居房屋各自獨立成戶。
2004年,鵝埠工農業總產值41227.4萬元,其中,工業產值33655.4萬元,農業產值7572萬元,農民人均年純收入3150元。全鎮用電量超歷史達到1400萬千瓦時。2001—2003年連續三年,被縣委、縣政府評為“先進鎮”、“工業開發先進單位" 和“規模以上工業開發先進單位”,各項主要經濟指標保持強勁增長勢頭。
2018年末,鵝埠街道工業企業有89家,營業面積50平方米以上的綜合商店或超市有1家。

社會事業

教育事業

1990年鵝埠有9所國小,1所初級中學,適齡兒童人學率99%。鵝埠中學,鵝埠中心國小和各村委國小都建有新校舍和辦公大樓。2003 年還新建私立松正學校。2004年,全鎮在校中國小學生4000人,教職工204人。到縣城等地就讀高中或中專、技校學生已超過200人,在校大學生有50多人。
2020年,鵝埠街道有2所中學,分別是鵝埠中學和鵝埠松正學校。

醫療衛生

1993 年新建的鵝埠衛生院,占地1400平方米,建築面積2700平方米。全院員工32人,其中醫務人員26人。住院部設有病床位30張,配有救護車和設有B超,X光、心電圖、生化分析儀等先進醫療設備,是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保險定點醫院。2004 年開始建立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有合作醫療站10個,鄉村醫生18人。

基礎設施

2017年,鵝埠街道投入資金500多萬元用於灌區改造、河道清淤、水庫除險加固、涵閘陂頭建設等,新增硬化路面和填埋雜草,配合合作區對國道G324線進行改擴建,整改改造鎮區主要幹道,新建創文路、新園路、深汕大道等一批基礎路道,維修更換街道路燈,對農貿市場進行升級改造。
鵝埠街道
航拍鵝埠

社會保障

2017年,鵝埠街道貧困農戶共310戶993人,其中一般貧困戶100戶,低保貧困戶140戶,五保貧困戶70戶,全鎮310戶貧困戶993人納入醫療保險範圍,為247名60歲以上老人辦理城鄉養老社會保險,並對教育部門核實的166名貧困戶子女在校生子女逐步發放生活補貼。2017年鵝埠鎮脫貧戶69戶,脫貧人數281人。
鵝埠街道
北京大學深圳醫院深汕門診部

交通

鵝埠街道西距廣州248公里,深圳130公里,惠州80公里;東距海豐縣城50公里,汕頭230公里,是粵東各市通往廣州、深圳等地的必經之地。廣州-汕頭公路(324 國道)、深圳一汕頭高速公路、在建的廈門一深圳鐵路橫貫境內,距離深汕高速公路白雲仔出入口處僅5公里。鎮區的主要道路有深汕大道、中興南路、創文路、同心路等。
鵝埠街道
創業廣場

歷史文化

地名文化

鵝埠因區一山形似鵝,叫鵝地山,建居後稱“鵝埔嶺”,後改為鵝埠,是海豐縣古代西部關口,為東西交通要衝,有“西關”之稱。鵝埠東與本縣圓墩鄉交界,南與本縣小漠街道相連,西南與惠東縣黃埠鎮接壤,西與惠東縣吉隆鎮毗鄰,北與本縣赤石街道相接。
鵝埠街道
畲族風情
水美在海豐縣城西南37公里。屬鵝埠鎮。因處河渠末端而得名水尾,後取其諧音雅稱水美。
紅羅在海豐縣城西南 35公里。屬鵝埠鎮。畲族。分藍、雷、黎3姓。藍姓祖籍江蘇常州府,遷福建和潮安縣鳳凰山後,清雍正年間(1723- -1735)再遷此。雷、黎氏先後從惠陽山區遷此。原無村名,至民國16年(1927) 因山坡遍開紅花,似羅裙而名紅羅。
楊安在海豐縣城西南41 公里。屬鵝埠鎮。原池邊多楊柳樹,村民祈求安穩生活,故名。

地方方言

鵝埠街道方言比較複雜,主要使用占米話客家話福佬話三種漢語方言。除漢語方言之外,在紅羅村,還有約200人的畲族保留了原有的民族語言—畲語
占米話是鵝埠的第一大方言,全鎮約 80%的居民講占米話,故當地人亦稱 “占米話”為 “鵝埠話”。占米話主要分布在城內、上街 ,新厝、琵琶 、水美、田寮背、大水田、錫坑、樓仔、蛟湖 、石寨 ,下城、埕寮、舊村、牛湖 、布心 、楊安等村 ,各村口音基本一致 ,但在聲調方面 ,水美村無中人調 。
鵝埠街道內的占米話18個(包括零聲母),韻母56個,單字調8個。韻母中單韻母4個,複韻母13個,鼻韻母19個,聲化韻母2個,入聲韻母18個。鵝埠街道大多是8個聲調,有3個入聲,只有水美一地僅有2個入聲。
客家話主要分布於上北、下北、西南。
閩南語主要分布在南門河出口處的幾個村落,使用人口約占5%。
紅羅畲族沒有本民族文字,通用漢文,使用接近瑤族“布努”語(屬苗語支)。畲族在日常生活中,各地畲族皆通曉當地的漢語方言。

名勝古蹟

鵝埠名勝古蹟有上北明代吊牌山、下北碗窯徑碗窯遺址、上北鹿湖鹿鳴書館遺址、譚公仙聖廟,清康熙年間正覺庵(現已重建)、古石橋婆橋、外婆橋,嘉慶年間獅山深藏庵、寶塔遺址,乾隆年間義學遺址,道光年間九渡水古道等。

民族風情

早在5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時代中晚期,先民們已在鵝埠聚居生息。鵝埠紅羅畲族村位於鵝埠鎮西北面五公里許的羅裙山麓。“紅羅”,意為“紅色的羅裙山”。羅裙山是蓮花山系西南支脈,為赤石、鵝埠兩街道分水嶺,方圓20餘里,由10餘座大小不一的山嶺組成,最高峰犁頭嘴海拔611米。因羅裙山整體向西北呈環狀分布,以其環抱如裙裾而得名。
鵝埠街道
鵝埠鎮區地圖
紅羅村是海豐縣唯一的少數民族村落。居住在鵝埠街道的紅羅村的畲族只有40多戶一百三四十人。族名“畲”字寫成俗 字“輋”,有自己的語言。20世紀50年代末從惠陽山區遷來的。隨著現代生產和生活方式的發展,畲族的生活習俗發生了很大變化,居住和服飾等同漢人無異,但仍保留其圖騰祭祖、婚娶、狩獵、喪葬、年節等文化習俗。

風景名勝

蛟湖古寨

蛟湖古寨始建於明崇禎末年,基本保存完好。古寨呈方形,坐西朝東,面前是寬闊的水泥町和一泓半月形的水塘。寨城高約4米,厚約0.8米。全寨結構呈玉字形,占地面積約7000平方米,巷道直6條,橫4條;共有房屋100多座,每座民居均為“前三、後三”或“三間過兩伸手”,其結構是由大廳和左右偏房、前房及天井、門樓等組成。在東面城牆中間位置,開有供寨內居民出入的一寨門,寨樓比寨牆高出1米多。正門呈拱形,寬1.5米,高2.3米。上有一方形花崗岩石框的大視窗,與琉璃瓦當檐下之間有橫額。左右有兩個圓形通氣孔,是古代守寨用的槍孔。寨門裡側右邊有台階通向寨樓,樓座神龕供奉著文昌帝君。寨門左側有古井一口,四周鋪設花崗岩石板,並有暗溝疏泄日常用水。
鵝埠街道
鵝埠夜景

水美古寨

水美古寨,繁衍著李唐王朝皇族後裔。坐落於鵝埠鎮南部,村子坐南朝北,背靠獅山,前面是水美洋。寨子呈半圓形的,正門門樓約有二層樓高,門框由巨型的花崗岩石料雕築而成,厚重而沉穩。大門原來有厚重的木料門板,如今已不知所蹤。村寨四周有高約四米的殼灰砂混合料寨墻,混厚堅實,現有些牆體已脫落或崩塌,殘缺不全了。進寨門轉折縱向是主巷道,主巷道兩側有多條橫巷,為民居小巷,民居房屋各自獨立成戶。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