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屋村

廈屋村,位於清溪鎮中部,距鎮政府2千米,與鹿湖壩村、老圩村相鄰。始建於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曾氏攜帶家眷遷入此地,因坐落清溪圩(老圩)之北,俗稱下邊,故名下屋。後人因諧音或雅意,改名為廈屋,曾用名大埔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廈屋村
  • 行政區類別:村
  • 所屬地區:廣東省東莞市清溪鎮
  • 地理位置:清溪鎮中部
清中後期,屬東莞戎廳。民國時期,屬清溪鄉。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屬新三區;1953—1986年,屬第七區清廈鄉、清溪人民公社清廈生產大隊、清溪區清廈鄉;1987年,屬東莞市清溪鎮清廈管理區;1999年,屬清溪鎮清廈行政村。
世居村民為曾、羅、劉、周姓,其中以曾姓為主。曾姓先祖於清乾隆十五年從清溪婆嶺村遷至當地。
2015年末,戶籍人口771人,其中男性373人,女性398人;80歲以上20人,最年長者95歲(女)。外來暫住人口約4000人。海外留學1人。村民為漢族,客家民系,使用客家方言東莞清溪話。
傳統經營以種植水稻為主,花生、橙、橘也有種植,盛產荔枝、龍眼。改革開放後,隨著工業化的推進,傳統農業逐漸衰退。2015年,經營行業涉及電子、模具、塑膠、皮具、服裝等,總產值占全村工農業總產值的90%。村民收入來源為商業經營、工資性收入、村集體經濟分紅、房屋出租等。
村中有1棵104年樹齡的木棉樹,2棵129年樹齡的細葉榕樹。特色農產品有清溪龍眼、清溪荔枝。傳統節慶食品有糍粑、清明節艾粄、冬至蘿蔔粄。
清鳳路從村旁經過。20世紀60年代末通電,90年代初通自來水,90年代末通電話,2000年通網際網路,2006年全村村道實現水泥硬底化。村中有1個籃球場。
村內現存客家傳統民居約100座,建於民國時期,占地面積約1萬平方米,保存良好,有人居住。
村裡有2座宗祠。南山曾公祠,系市級不可移動文物,建於清乾隆年間(1736—1795年),分別於清鹹豐六年(1856年)、1916年、1980年和2014年進行重修,占地面積約390平方米,三進布局,建築材料採用青磚。羅氏宗祠,建於清朝,占地面積100平方米,主要採用青磚作為建築材料。
2002年編修《曾氏族譜》。
村裡有祭祖、聯宗等活動。
該村代表性人物:
曾萬勝(1908—1945),曾用名曾木勝,廣東人民抗日游擊隊東江縱隊戰士,1945年上半年在寶安縣沙井作戰時犧牲。
曾東喜(1920—1945),曾用名曾添才,廣東人民抗日游擊隊東江縱隊戰士,1945年上半年在東莞縣橋頭作戰時犧牲。
曾繼生(1923—1945),廣東人民抗日游擊隊東江縱隊戰士,1945年上半年在寶安縣沙井作戰時犧牲。
2008年12月,清廈行政村(含廈屋村)被廣東省愛國衛生運動委員會授予“廣東省衛生村”稱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