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品特點
康縣黑木耳是從康縣天然生長的野生木耳中選育出來的優良菌株,
子實體膠質,耳形不規則,多成菊花形,朵大肉厚,新鮮時軟,乾後成角質、色澤黑褐。康縣黑木耳採用段木栽培,含有豐富的纖維素、植物膠質、脂肪和多糖膠體,食用時口感柔軟、香綿潤滑、味道鮮美、細嫩。
產地環境
甘肅省
隴南市康縣地處南秦嶺山地,氣候溫暖而多雨,年平均氣溫為攝氏11度,年平均降水量為856毫米,是甘肅降水量最多的縣份。境內的森林覆蓋率高達84%,有高等植物172科700多種,其中適於黑木耳等食用菌生長的樹種達4科6屬17種,面積達110萬畝,森林中生長著600多種大型真菌,為黑木耳生長繁衍提供了良好的生態環境。
歷史溯源
康縣生產黑木耳歷史悠久,始於19世紀。
解放前,津、滬、川、陝等地的商人每到夏季,就來到康縣販運木耳。
21世紀初,康縣建立了8個以鄉為單位的木耳生產基地,並試驗成功了人工點菌生產木耳的新方法,使每架木耳的產量提高了2至5倍,質量也大大提高。
生產情況
2007年,康縣黑木耳產量達到11萬千克,產值660萬元。
2008年,康縣黑木耳產量達13萬千克以上,產區僅此一項人均收入953元。
產品榮譽
2008年12月31日,原國家質檢總局批准對“康縣黑木耳”實施地理標誌產品保護。
2017年,康縣黑木耳被評為“實施品牌戰略推創行業品牌”上榜品牌。這是2014年至2016年連續三年上榜之後,康縣黑木耳再次上榜。經中國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價值評估,“康縣黑木耳”品牌的最新估值為0.38億元。
地理標誌
地域保護範圍
專用標誌使用
(一)立地條件
保護區範圍內海拔高度560米至1600米。
(二)生產基質
基質是栓皮棟、麻櫟。
(三)菌種生產技術
1.品種:“康耳1號”、“康耳6號”、“康耳168”。
2.培養基:母種為PDA培養基;原種、栽培種培養基為雜木屑78%、米糖或麥麩皮20%、蔗糖1%、石膏1%。
3.滅菌:母種、原種和栽培種培養基均採用常規滅菌方法進行滅菌。
4.培養:在24℃至28℃下暗光培養。
(四)栽培技術
1.樹種:必須是栓皮櫟和麻櫟。
2.耳場:選擇背風向陽,日照時間長,排灌方便之處。
3.砍樹期:冬至到大寒期間砍樹。
4.段木含水率:達到35%至40%時進行接種。
5.接種:在段木上接種。行距7厘米至8厘米、孔距6厘米至7厘米,孔深1.8厘米至2厘米,用直徑為0.8厘米至1厘米的鑽頭打孔。
6.管理:
(1)排場(眠山):把接種後的段木平鋪在耳場內,每隔7至10天翻動段木一次,使段木均勻地接受陽光雨露。
(2)起架:段木上有百分之八十以上的接種穴周圍長出耳芽(幼耳)時起架,耳棒之間相距3厘米至6厘米,橫木距地面60厘米至80厘米。
(3)割草:耳場內雜草超過10厘米時,及時割除。
(4)翻棒:每採摘過一茬黑木耳後,將耳棒掉頭換面,重新排好。
7.採摘和晾曬:適時採摘和晾曬。
(五)質量特色
1.感官特色:
項目
| 要求
|
耳片色澤
| 耳片光面為黑褐色至淺棕色
|
拳耳
| 不超過1%
|
流耳
| 不超過0.5%
|
氣味及其它
| 具有黑木耳特有的香味。無異味,無流失耳、蟲蛀耳和霉爛耳。不得著色,不得添加化學物質。
|
2.理化指標:
項目
| 指標
|
朵片大小
| 小耳片不能通過直徑1.0厘米的篩眼
|
含水量,%
| 不超過13
|
乾濕比
| 1:12以上
|
耳片厚度
| 0.1厘米
|
無害雜質,%
| ≤1
|
粗蛋白質,%
| 不低於8.00
|
總糖(以轉化糖計),%
| 不低於22.00
|
粗纖維,%
| 3.00—6.00
|
灰分,%
| 3.00—6.00
|
脂肪,%
| 不低於0.40
|
3.安全要求:產品安全指標必須達到國家對同類產品的相關規定。
專用標誌使用
康縣黑木耳地理標誌產品保護範圍內的生產者,可向甘肅省康縣質量技術監督局提出使用“地理標誌產品專用標誌”的申請,由國家質檢總局公告批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