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概況
康縣位於甘肅省東南部,陝甘川交界地帶。境內氣候屬典型亞熱帶向暖溫帶過渡氣候,溫和濕潤,雨量 充沛。全境處西秦嶺南側隴南山中,地質構造為崑崙秦嶺地槽褶鄒地帶,地勢西高東低,中部高,南北低。最高海拔2483m,最低海拔560m,年平均氣溫12.1℃,無霜期207天,日照時數1433.7小時,年降水量742mm。縣轄8鎮13鄉,350個行政村,1640個村民小組,常住人口19.45萬人,其中農村人口17.78萬人。總面積2958.46平方公里,其中耕地70.16萬畝。 所轄:城關鎮、平洛鎮、大堡鎮、岸門口鎮、兩河鎮、長壩鎮、雲台鎮、陽壩鎮、望關鄉、寺台鄉、大南峪鄉、迷壩鄉、王壩鄉、碾壩鄉、豆壩鄉、店子鄉、豆坪鄉、白楊鄉、太石鄉、銅錢鄉、三河壩鄉。
國民經濟
初步核算,2007全縣實現生產總值60756萬元,比上年增長12.6%。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22435萬元,增長5.9%。第二產業增加值12680萬元,增長14.7%:工業增加值完成10795萬元,增長16.0% 。實現大口徑財政收入6596萬元,增長81.6%: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9957萬元,增長14.6%。
特色產業
全力推進特色興縣戰略,按照“整縣核桃、南茶北桑、優勢產業、重點突破”的開發思路,全年新發展核桃14.8萬畝296.2萬穴(株),縣內中北部16個鄉鎮適生區基本上實現了全覆蓋,核桃面積已達到51.5萬畝;新建茶園1.5萬畝,茶園面積發展到5.57萬畝;新植桑園1.0萬畝,桑園面積達到5.49萬畝。當年核桃產量4788噸,全縣核桃收入5300萬元以上;茶葉產量315噸,實現產值1134萬元:當年蠶繭養殖產量252噸,實現收入479萬元。區域優勢產業開發也得到了全面發展,新發展花椒2萬畝,花椒產量達579噸,實現產值1631萬元;中藥材種植面積達2.52萬畝,當年藥材產量1285噸,實現收入869萬元;蔬菜播種面積達2.34萬畝,當年蔬菜產量8866噸,實現產值1854萬元,其中黑木耳產量99噸,實現收入554萬元。
資源優勢
自然資源 現有高等植物172科1000餘種,活立木蓄積量800多萬立方米,森林覆蓋率高達60%以上;有國家和省列珍貴樹種如香柿、銀杏、紅豆杉等28種,各種菌類96種;有天麻、杜仲等野生藥材576種,國家野生保護動物數百種。其中,康縣龍神茶,黑木耳,薇菜、核桃仁等上百種山野食品在國內外享有盛譽。以獨具特色的生態旅遊為主,這裡山川秀美,風光旖旎,千峰疊翠,萬峽溢綠,懸泉飛瀑,百鳥爭鳴,是西北天然生物園 和野生動物園,也是西北地區最有名的生態旅遊勝地。主要有白雲山森林公園、梅園溝、幽夢谷、海棠谷、龍神溝、紅豆谷、清河、響水泉、白馬關古城遺址、托河溶洞等近百處自然和人文景觀,茶園、竹海、靈山、秀水、幽谷、茂林、飛瀑、流泉,構成了康縣獨特的生態風光,其風物之美,山川之秀、河谷之幽、田園之雅,令境內外遊人流連忘返。尤其是距縣城84公里的陽壩亞熱帶生態旅遊風景區,已被評為國家4A級旅遊景區,被省旅遊協會和廣電集團評為全省十大旅遊景點之一,其風光具有“隴上版納”之讚譽,其中的梅園溝、紅豆谷、清河原始森林更是景區之精華。另外有位於縣城燕子河南岸的白雲山省級森林公園,名列隴南市十大重點景區之中。全縣旅遊特色優勢日益明顯,知名度和吸引力進一步提升,旅遊人數大幅度增加,2007年共接待遊客16.28萬人(次),實現旅遊綜合收入4480萬元。旅遊產業正在逐步成為富縣的新興產業,並成為縣域經濟新的增長點,現在康縣康南百里亞熱帶風情游,陽壩茶園生態游、休閒度假游、體育健身游、清河綠野仙蹤游等逐步形成品牌。礦產資源 目前已探明礦種有金、銅、鐵、煤、硫、磷、水晶石等20餘種,已探明銅儲量400多萬噸,僅開採的陽壩銅礦儲量達260多萬噸,品位達到0.367立方米;黃金儲量豐富,屬陝南、隴南、川北“金三角”地帶,沙金、礦金開採前景看好。
經濟發展
農業發展 農業特色產業發展勢頭強勁,農村經濟持續發展。一是大力實施科技增糧措施,在實施農業結構調整和退耕還林的基礎上確保糧食穩定生產,雖然遭受了多種自然災害,但糧食生產量仍然增長3.2%,達到62809噸,實現了農民在種植業的穩步增收。二是狠抓特色產業基地擴張,通過“特色立縣”戰略的實施和推進,全面推動農村經濟結構調整,力爭實現農業增效和農民增收的根本目標。當年新發展核桃5.68萬畝,全縣核桃總面積已達到26.5萬畝,年產量達到3140噸;新植茶園0.6萬畝,茶園面積已達到3.58萬畝,茶葉年產量實現238噸;新植桑園0.5萬畝,桑園面積達到4.27萬畝,實現蠶繭產量220噸,“南茶北桑,整縣核桃”的產業開發已邁上了新台階。同時,花椒、中藥材、蔬菜、食用菌等其它區域性產業開發也齊頭並進,實現了全面發展的大好形勢,全年特色產業產值達到18808萬元,占農業總產值的比重達到64%。三是積極推動特色產業標準化和產業化進程,強化了基地規模和龍頭企業建設。當年建成核桃、茶葉、蠶桑、花椒示範點39個2.44萬畝,茶葉加工引進微波制茶先進技術,加工名優茶35萬斤,創利稅30萬元;以生產核桃系列產品為主的富成核桃項目已全面開工建設,當年完成投資380萬元。四是大抓勞務經濟,全縣共輸出勞動力3.71萬人(次),實現勞務收入1.07億元,農民人均593元。五是加大扶貧開發力度,採取參與式和捆綁式扶貧相結合的辦法,實施了10個整村推進項目,全年基本解決溫飽2503人,穩定解決溫飽6960人。 國企改革 國企改革取得突破性進展,非公經濟的迅速發展促進了全縣工業的快速增長。堅持因企施策,主抓資產變現和職工安置等主要環節,19戶國有企業全面完成了改制,共變現資產7520萬元,落實各類安置資金3087.5萬元,安置人員1223人。通過改革,加快了企業的體制和機制創新步伐,增強了工業骨幹企業的活力,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總產值達到14101萬元,實現增加值4680萬元,比上年增長15%。 項目建設 項目建設取得新的成效,基礎設施和生態環境建設步伐加快。全年共爭取各類建設項目53項,其中工業5項,農業1項,基礎設施27項,社會事業20項,計畫總投資32617萬元,已到位資金30978萬元;新招商引資簽約項目4個,引進資金8025萬元。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25252萬元,比上年增長了21.7%,其中城鎮投資23821萬元,增長20.6%。通過發展抓項目,著力改善交通、能源和城鄉基礎設施條件,新修和改建公路10條149.2公里,整修縣鄉、鄉村公路111條665公里,完成了兩條主要出境路線“文康”和“白望”公路改建鋪油掃尾工程;爭取項目資金4218萬元,完成二期農網改造工程和建設輸變電線路707千米;完成了廣播電視“村村通”工程38個;通過採取土地變現、招商引資、爭取項目等辦法籌措城建資金1500多萬元,改善了城區道路及各種配套設施,城區環境得到了較大的改變。加快了城鄉綠化美化工作,完成“綠色通道”建設69公里,新增城區綠化面積1500平方米。
社會事業
教育醫療 社會事業:教育事業投入1170萬元,教育教學質量明顯提高,新投入使用的康縣一中教學樓和網路教學已成為全市教育工作的新亮點,完成了36中所國小危房改造和18所寄宿制學校的建設;公共衛生管理工作得到加強,縣醫院傳染病區和CT室已建成投用;民眾文體活動廣泛開展,廣播電視覆蓋面進一步擴大,全面完成了市縣光纜建設和區域網光纖化改造工程;國土資源、環境保護工作力度不斷加大,民眾環保意識明顯增強,全年完成造林面積6.2萬畝,退耕還林4.7萬畝;社會治安穩定,投資環境和諧,其它事業健康發展。 居民收入 人民生活:人民生活水平穩步提升,全年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1297元,比上年增長7.98%,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320元,比去年增長10.5%;城鄉居民生活消費水平人均1444元,比上年提高了25.5%。社會消費品零售總稅額達到13736萬元,增長了14.5%,消費品市場趨勢穩定,民眾的衣食住行條件不斷改善。 社會保障 社會保障不斷完善,城鄉弱勢群體基本生活得到安排,下撥各類救災款162.2萬元,低保資金179.4萬元,新增城鎮就業人員3020人,城鎮失業登記率控制在4.5% 。
康縣旅遊
藍藍的天空,淡淡的雲霧,涼涼的空氣,靜靜的河水,一切都是那么的美麗迷人, 這裡就是被稱為“隴上西雙版納”的甘肅康縣。 清晨,沐浴在秋天溫暖怡人的陽光下,享受著大自然賜予的溫情與撫愛,我早已深深陶醉,四周秀美的山峰,清澈的河水,讓我感覺這裡就是真正的人間仙境。 據說,小城的歷史可以上溯到5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鞠躬盡瘁的蜀相諸葛亮,一生戎馬的抗金名將吳麟,還有紅四方面軍廖漢生部都曾在這裡留下過過光輝的足跡和動人的傳說。 從遠處望去,群山環抱中的縣城顯得寧靜而嫵媚。 挺拔的白雲山依城而起,山高2500多米,因山間常年雲霧繚繞而得名,緩緩流淌的燕子和自西向東穿城而過,在城中形成了長達4公里的玉帶般的河面,河水清澈遼闊,清風徐來,碧波蕩漾,康縣小城就坐落在這山與水的中央。 到康縣來旅遊的朋友,如果您善於總結的話就會發現,康縣的山水之美,完全在於這裡的山水與植被的完美結合,康縣森林覆蓋率高達70%,高踞全省之首,境內有1000多種樹木生長,是真正當之無愧的天然植物寶庫。 銀杏就是其中最古老的樹種之一,在距今1.7億年前的侏羅紀時代,銀杏和恐龍一樣幾乎遍及全球,然而到了第四紀,北半球發生了巨大的冰川運動,歐亞和北美的銀杏全部毀滅,亞洲的銀杏葉滅絕殆盡,只有中國的銀杏幸免於難,繁衍至今,成為我國獨有的植物“活化石”,被世界譽為“東方的聖者”。 銀杏被當地人稱為“白果樹”,在康縣的賈安,有顆樹齡2000多年的銀杏樹,樹圍7米,高50米,為雌雄同體,與銀杏相伴相生的還有一個桫欏樹,他從銀杏的中間生長出來,形成了罕見的“樹中樹”奇觀,雖然吸收不到陽光雨露,但仍然生機盎然,鬱鬱蔥蔥,充分顯示了它旺盛的生命力。被譽為“銀杏王”。 而且,最值得一提的是,就在前不久,銀杏已經被列為中國國樹的首選樹種,據說入選國樹的條件非常苛刻,而銀杏入選的理由是:它為中國特有,在我國有廣泛的分布,外觀漂亮,深受國人喜愛,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能夠反映中華民族民族精神。 水是康縣一道獨特的景觀,在康南銅錢的響水泉,一股清泉自山頂崖縫裡流出,從數十米的懸崖上飛流而下,滴入深幽的泉底,泉水叮咚,永無間歇地在幽谷間迴蕩,讓人忘卻塵世紛亂,沉醉其間,不能自已。 在康縣,流傳著很多美麗的傳說,關於五顆石和亂山子的傳說就有好幾個版本,其中一個版本是說,二郎神下界仙遊,他信手抓起幾顆石子在手裡把玩,忽然接到玉帝聖旨,叫他前去收復附近一條為非作歹的孽龍,他把石子隨手一扔,就形成了如今的五顆石。在龍神溝自然風景區里,有一奇觀叫“飛來五顆石”五個磨盤大小的石頭,擺放在懸崖峭壁之上,據當地人講,它就是當年二郎神追趕孽龍時留下的五顆石子。相傳,二郎神與孽龍進行了數場惡戰,最終收復了孽龍,但當地原本整齊有序的山峰卻被攪得凌亂不堪,成了如今的“亂山子”。 有一個浪漫的說法,康縣優越的類南方生態環境,使南國的“相思”來尋此“落實”。當然,也因為這份珍貴,康縣的旅行中,又平添了個好去處——紅豆谷。 “紅豆生南國,春來發幾枝,願君多採擷,此物最相思”,紅豆自古以來就是愛情的信物,在王維的詩中,藉由紅豆述說對朋友的思念,紅豆谷的兩邊山上,長滿了紅豆杉,每到秋天,紅豆杉的種子便破殼而出,跌落的谷底的溪水中,粒粒紅豆,點點相思,招徠許多情侶,他們撿拾紅豆,互訴愛慕。“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在紅豆谷,不僅有愛情的信物,還有象徵愛情的連理枝,讓人感覺,與溪水輕盈流淌著的並不只有詩意,還有真真切切的存在。 有人說,不到陽壩,不知道隴南的山又多青,水有多秀,到了陽壩不到梅園,您就無法想像山有多靚麗,水有多神奇。要在短時間內領略康縣的青山秀水,最好的去處就是陽壩的梅園,通往梅園的路上,您經常會被路邊上那如畫的風景所吸引,這不!路旁的這潭湖水就吸引了我們,你看這酷似一彎新月的湖泊,波光粼粼,晶瑩縹緲,就像是在墨綠的絲綢上鑲嵌了顆顆璀璨的珍珠,這樣的湖面與岸邊的古柳相映成趣,形成了一幅巨大的天然山水畫,石刻於潭邊巨石上的“月牙潭”三個大字更為它平添了許多文化內涵,在秋日裡明媚的陽光下,碧綠的月牙潭就像一塊美玉,在梅園中部與四周的青山輕聲地呢喃。天鵝湖則與岸邊的墨竹林相映成趣,湖的兩岸,里里外外都是墨染似的梅竹,婆娑的倩影倒影在碧波蕩漾的天鵝湖中,顯得嫵媚而動人。這裡曾是白天鵝的棲息地,如今,仍有白天鵝、鸕鶿、野鴨在輕劃的小舟邊嬉戲,不是來湖邊喝水的金絲猴、梅花鹿等也會駐足觀望,人在景中游,人又成了風景,難道這還不是江南嗎?5.12地震受災情況5.12四川汶川地震發生後,康縣震感十分強烈,據初步統計,全縣21個鄉鎮350個村20.2萬人不同程度受災,倒塌房屋10800間。其中:倒塌居民住房10000間3400戶,損壞房屋147532間,全縣80%以上民眾在簡易帳篷下露宿,全縣229所中國小校3萬多名學生全部停課,因災遇難21人,因災傷病184人,因災死亡大牲畜64頭,直接經濟損失1.51億元。全縣醫療衛生系統緊急出動,搶救重傷病人,醫院缺乏急救藥品,民眾急需帳篷、食品等生活用品,全縣範圍內受災十分嚴重。
區域演變
康縣分置前為武都縣之一部,其區域僅從設定白馬關分州起記述。清乾隆元年(1736年)白馬關設立階州直隸州分州。是時,轄境西北以平洛河為界,只含望關、平洛兩鄉鎮河南部分;北以五郎坪為界,含今成縣黃陳鄉全部及兩河、9河兩鄉各一小部,東北插花交錯,含迷壩鄉一部;東以窯坪河為象含大南峪鄉一部,東南以兩河口下街為界,含兩河鎮大部及隴西省寧強縣與兩河鎮零星插花地;南以南天門為界,含陽壩鎮全部;西南以饅饅山為界,含三河鄉全部;西以大草川、小草川、松林壩、老柏樹為界,含豆壩、碾壩鄉全部。 分州下轄安寧黑、大平里和南坪里(半里),共二里半。里下設甲,大平里下轄7甲,安寧里轄19甲,南坪里轄13甲。民國3年(1914年),白馬關分州改為白馬關**所,其轄境與分州轄境相同。1929年1月29日,廢**所,始置康縣。是時,全縣區域在原二里半基礎上,新劃入下四旗、後佛堂各半里,共三里半。東以窯坪河為界,與陝西省略陽縣木瓜園相鄰,東南以兩河口下街逛東為界,與寧強縣光明鄉接壤;西以高石嘴及松林壩選西為界,與武都縣甘泉、琵琶兩鄉毗連,北以五郎坪為界,與成縣嵋洛鄉相鄰,又以西漢水為界,與鐔河鄉相望。東西70公里。南北175公里,總面積2924.82平方公里。 1949年12月7日康縣解放以後,區域依舊。1956年I月31日,將康縣篙川子劃歸武都縣,將武都縣趙家壩劃入康縣。是年11月14日,經省人民委員會批准,將武都縣洛塘區解板鄉32個村、楊壩區草規鄉的孟家莊、范塄乾、袁家裡劃入康縣。 1957年3月,將陝西省略陽縣的大南峪鄉全部和木瓜園鄉的大草壩、賀家溝地區(共7個農業合作社)劃入康縣,將康縣雲台區的窯坪鄉上、下慶陽和鄭灣鄉的史家河等地劃入陝西省略陽縣。同年10月29日,經省人民委員會批准,將武都縣太平鄉全部和裕河鄉冷家砭以下12個村劃入康縣。是時,全縣總面積2691平方公里。 1958年11月,國務院決定撤銷武都專區,併入夭水專區,康縣併入武都縣,徽縣、成縣合併徽成縣。與此同時,將原康縣所轄犀牛江以北的將利、鄭山、黃陳、陸家溝、石榴、畢河等地域劃歸徽成縣,而將原成縣所轄犀牛江以南的馬連、四方、劉河、迷壩等地域及紙坊公社的雍壩、水口、甘柏樹溝等地劃入武都縣,歸康寧片管理。1961年12月15日國務院決定,恢復康縣建置。除將趙壩、唐規二鄉留歸武都縣外,原武都縣康寧片全境為康縣行政區域,總面積2958.46平方公里。縣人民委員會置咀台,迄今未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