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縣社火

康縣社火

社火是高台、高蹺、旱船、舞獅、舞龍,秧歌等等的通稱,具體形式隨地域而有較大差異。作為一種慶祝春節的傳統慶典狂歡活動。社火特長之點主要在於棄惡揚善,高台教化,故與許多舞台戲曲相吻合,且取戲曲之典雅文采,捨棄粗俗與封建迷信之糟粕。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康縣社火
  • 是指:高台、高蹺 
  • 多取材:於歷史故事
  • 主要:棄惡揚善,高台教化
起源傳說,當地表演,現場圖冊,

起源傳說

很久以前,有一個皇帝叫苗莊王,他在瑣陽城里過著安閒的生活。可是,有一天,敵人的千軍萬馬包圍了瑣陽城,苗莊王並不著急。他慢慢的招集部隊,商議對策。只見,敵人離城有二十里,安營打寨,營挨營,旗連旗。最前面有一個高士,騎著一匹駿馬,後面有一字長蛇旗,二龍出水旗,三才混元旗,四門兜底旗,五處五方旗,六丁甲旗,七星北斗旗,八卦連環旗,九宮遮陽旗,十面埋伏旗……那場面真是旗幡招展,號帶飄揚。  不一會,有幾位大臣獻計說:"皇上,我們有一個辦法,不知皇上聽不聽,"皇上說;"快!馬上講出來聽聽,"於是他們就講了起來,"讓兩位大臣妝扮兩位財主。讓財主後面再跟上兩位率兵大將,其中,一位大將後面跟上若干名背打小鼓的人;另外一位大將後面跟上若干位男扮女打鑼的人打小鼓的人,後面跟上幾位拿兩根木棒互相敲打的小男孩。男扮女打鑼的人後面跟上男扮女的小孩,一支手中拿一條把扇子。皇上說裝扮成一位最自由的人,反穿羊皮襖,畫成鬼臉,一支手提一個墨水瓶,另一支手拿一根毛筆。(當時,皇后懷胎了)讓皇后扮成麻臉人大肚婆,最前面再打幾面旗子……皇上一聽說:"妙,好極了,一切照這樣安排,你們傳令下去,找好打扮的材料。"一會兒,他們都妝扮好了,整個隊伍都活動了起來,鬧了起來,轟轟烈烈的。敵人仰面撲來,首先抓住了兩位財主,以為這其中的一個就是苗莊王,於是把他們倆人抓了起來,察看了一會,發現不是苗莊王,他們再沒有動手,苗莊王乘熱打鐵,跳著,鬧著,出了城門,逃了很遠。這時敵人才發覺,這就是苗莊王的隊伍,可他們追趕已經來不極了,苗莊王的這一計,使他們得救了。  原來,那兩位財主就是現在社火上的老爺,兩位大將就是頭場子背打小鼓的若干名就是腰鼓隊;男扮女打的小孩就是毛女子;畫成鬼臉,反穿皮襖的就是寡娃子,麻臉人就是麻婆了(大肚婆)……。從那以後,社火這種民俗藝術就留傳了下來。
康縣社火

當地表演

由300多人組成的康縣社火隊既表演了人民民眾喜聞樂見的舞龍騰盛世、金獅鬧新春、秧歌、高蹺等傳統節目,還精心挖掘具有地方特色的傳統民俗文藝節目,其中,由王壩鄉苟家莊農民自編自演的棒棒鞭、百人嗩吶合奏等節目,唱調和曲調都來源於古老的民間花兒,歷史悠久,歌舞結合,頗具民俗情調,韻味濃郁,獨具藝術魅力,是一種地地道道的原生態的歌舞藝術。
由百位農民演奏的嗩吶合奏走出了以往嗩吶只用於婚喪儀式的舊習,用集體合奏的方式讓嗩吶走進了喜慶新春的大舞台。此外太平花鼓、旱船迎春等節目也深受民眾喜愛,讓全場觀眾大飽眼福,充分感受到新春的喜慶快樂。

現場圖冊

本圖冊為康縣社火表演節目時拍攝,有武術,舞獅,舞龍,高蹺,秧歌等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