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縣麻紙

康縣麻紙,是地處南秦嶺山地的大堡、雲台、大南峪和岸門等公社的民間傳統土紙。以麥稈、包穀稈、廢紙等為原料,土、洋結合生產,歷史悠久,相傳已有二、三百年歷史。其產品分白、黃、麻等多種,用途甚廣。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康縣麻紙
  • 產地:南秦嶺山地一帶
  • 特點:柔韌,吸濕性能好,價格低廉
我國造紙歷史極為悠久。李時珍《本草綱目》云:“東漢和帝時,來陽蔡倫始采樹皮、故帛、魚網、麻繪,煮爛造紙,天下乃通用之”。《後漢書·蔡倫傳》載:“自古書契,多編以竹筒,其用縑帛者,為之謂紙。縑貴而簡重,並不便於人,倫乃造意用樹膚麻頭及敝布魚網以為紙。元興元年,奏上之,帝善其能,自是莫不從用焉,故天下鹹稱蔡倫紙。”宋人蘇易簡《紙譜》云:“蜀人以麻,閩人以嫩竹、北人以桑皮、剡溪以藤,海人以苔、浙人以麥秸稻稈、吳人以繭、楚人以褚為紙。”這說明,早在公元前,我國就發明造紙。開始,造紙的主要原料是破魚網、樹皮、破布爛麻等。十八世紀末,歐洲開始用竹、西班牙用草作為造紙的原料。一八四四年發現用木材可以作為造紙的新原料,從而為紙的生產發展開闢了廣闊的道路。我國造紙工業所選用的造紙原料主要有木材、麻類、破布、廢棉、竹類、稻草、蘆葦、甘蔗渣、麥稈、龍鬚草、廢紙等等。分手工造紙和機製紙。種類很多,用途極廣,為日常生活所必需,在文化生活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康縣麻紙以麥稈、包穀稈、廢紙等為原料,土、洋結合生產。歷史悠久。相傳已有二、三百年歷史。其產品分白、黃、麻等多種。紙為十二開,一百張為一刀。這種紙的特點是纖維細長,柔韌、綿軟,吸濕性能好,價格低廉,經濟實惠,過去多用於祭祀,用於學生寫大、小楷,自如不咽;用於糊頂棚底子,不炸不裂。在農村還用來貼褙子,做鞋底、幫,為人民生活所必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