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斯坦茨會議

康斯坦茨公會議一般指本詞條

康斯坦茨會議:天主教會在神聖羅馬帝國皇帝西吉斯孟(Sigismund,1368年至1437年)的主使下,1414年至1418年於德國南部的康斯坦茨(Constance)召開的會議。旨在糾集天主教各派勢力,加緊鎮壓捷克胡斯運動,並解決天主教會的大分裂等問題。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康斯坦茨會議
  • 時間:1414年至1418年
  • 地點:德國南部康斯坦茨
  • 主要議題:解決天主教會的大分裂
起因,會議過程和影響,

起因

中世紀天主教會內部因推選教皇而引起分裂。1377年,法籍教皇格列高里十一世(Gregorius XI,1331年至1378年)由阿維尼翁(Avignon)遷回羅馬,次年死去。教會在意法世俗封建統治者的分別支持下,先後選出兩個教皇,分駐羅馬和阿維尼翁。各自正統自居,勢不兩立。為了彌合分裂,1409年召開比薩會議調處,無結果,又選出第三個教皇,造成鼎立的局面。
加之自十三世紀起天主教會同德意志封建主的勢力侵入捷克,壓迫剝削當地人民,也損害了一部分捷克中小貴族和城市中等階層的利益。自十五世紀初以胡斯為首,捷克掀起了反對反對教皇和德意志天主教會的改革運動。所以迫使神聖羅馬帝國皇帝西吉斯孟在1414年召開康斯坦茨會議,以解決胡斯戰爭和天主教分裂的問題。

會議過程和影響

康斯坦茨會議於1414年在德國康斯坦茨城召開,會議曾誘騙捷克愛國者胡斯到會受審,並於1415年將胡斯以“異端罪”殺害,激化了捷克與天主教會的矛盾,成為1419年布拉格人民起義既胡思戰爭的開端。1417年會議上選舉新教皇馬丁五世(Martinus V,1368年至1431年)駐羅馬,結束了天主教會三位教皇公開分裂的局面。會議還曾表示要對天主教會進行“改革”,以圖挽回教會的名聲;因各派互不相讓,無結果,僅宣布公會議為教會最高機關,位於教皇之上。但此決議在1460年被教皇庇護二世( Pius II,1405年至1464年)斥之為“異端邪說”。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