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意志史(第一卷)》是張載揚所著的一本書籍,該書為四卷本德國通史巨著《格布哈特德意志史手冊》的第一卷。
基本介紹
- 書名:德意志史(第一卷)
- 作者:[德]赫伯特·格隆德曼
- 譯者:張載揚
- ISBN:7-100-02576-1/K·542
- 定價:¥58.00
- 出版時間:1999-10-01
- 裝幀:平
- 開本:大32開
- 字數:706千字
內容簡介,章節目錄,上冊,下冊,前言,譯者說明,
內容簡介
內容包括德國的古代和中世紀的歷史,即從開端到15世紀的德意志民族的歷史。本冊為第一卷的下冊,包括第五、六、七章、敘述的是13和14世紀的選舉制,君主國、領土政策和東征運動,帝國的改革和哈布斯堡的興起,德意志中世紀的國家、社會、經濟等歷史情況。本書資料豐富,論述詳盡,為一部很有價值的德國史著作。
章節目錄
上冊
前言
第一章 中歐地區的太古史和古代史
1. 研究工作的形成過程
2. 史料及其處理
一、 開端
3. 狩獵者和採集者
二、 新石器時代的農民
4. 犁文化及犁文化進入中歐
5. 中石器時代景觀的形成
6. 文化區與生活共同體
7. 新石器時代的生活
三、 中歐的印度日耳曼語族化
8. 中歐歷史發展中的問題
9. 印度日耳曼語族原始民族的本性
10. 戰斧人的單人墓
11. 戰斧民族的文化
12. 印度日耳曼語族原始民族時代的遺產
四、 印度日耳曼語族諸分支民族
13. 未開化民族與古代世界
14. 諸種族共同體
15. 印度日耳曼語族諸分支民族的文化
16. 對自然界的認識和支配
17. 古代文化景觀
五、 阿爾卑斯山以北的羅馬人時代
18. 占領中歐地區
19. 羅馬行省生活的全盛時期
20. 羅馬與日耳曼的毗鄰關係
六、 卡羅林王朝時期民族形象的形成
21. 日耳曼人占領羅馬行省地區
22. 新區的機構
23. 羅馬帝國前邊界以外的日耳曼人與非日耳曼人
第二章 法蘭克國家中的德意志
一、 東日耳曼諸國內羅馬與日耳曼融合的首次嘗試
24. 古代晚期日耳曼與羅馬融合的前提
25. 汪達爾人、西哥特人和勃艮第人的建國
26. 奧多亞克和狄奧多里克大王
27. 東日耳曼人與羅馬文化
28. 東日耳曼人與基督教
二、 墨洛溫王朝時代
29. 克洛維建立法蘭克王國(482—511)
30. 克洛維的繼承人統治時期法蘭克王國的擴張(511—561)
31. 法蘭克王國的種族基礎與文化基礎
32. 布倫尼希爾德時代的奧斯特里亞。王室與貴族的鬥爭
33. 從王國的分封到分王國。克洛泰爾二世和達戈伯特一世統治時期的奧斯特里亞
34. 奧斯特里亞對紐斯特里亞統一政策的反抗。卡羅林王室的崛起
35. 墨洛溫王朝國家和萊茵河右岸諸日耳曼部族
36. 法蘭克王國日耳曼人的基督教化
三、 卡羅林王朝時代
37. 新開端和反擊(687—720)
38. 查理·馬特和卜尼法斯(720—741)
39. 教會改革和丕平登基(741—751)
40. 與羅馬教皇的結合和法蘭克的世界地位。萊茵河右岸日耳曼尼亞的擴張(752—768)
41. 查理大帝擴展法蘭克王國(768—814)
42. 查理大帝的帝國
43. 卡羅林王朝的思想運動和德意志文化的形成
44. 直到凡爾登條約為止為統一帝國進行的鬥爭
45. 德意志人路易(843—876)
46. 全王國最後的再統一(876—887)
47. 從東法蘭克王國到德意志王國(887—911)
第三章 德意志國家的建立和發展
一、 十世紀的奧托帝國
48. 瀕臨十世紀時的威脅和變化
49. 康拉德一世統治時期的王國、教會和部族公國
50. 亨利一世的統治和德意志國家的鞏固
51. 在西方劃定界限
52. 東方和北方的安定和擴張
53. 卡羅林傳統和西方的霸權
54. 奧托一世——亨利一世統治的繼承者和接班人。936年在亞琛進行的國王選舉
55. 王位繼承問題。937和938年的動亂和奧托大帝的家族政策
56. 對勃艮第的監護和首次遠征義大利
57. 柳多爾夫的叛亂及其失敗。同王國教會聯盟
58. 奧托大帝的帝王國和帝國的改革
59. 東方政策,邊區組織和主教管區的建立
60. 鞏固在義大利的皇權和與拜占庭的聯繫
61. 奧托二世統治時期的國家危機:固守北方,轉向南方和對薩拉遜人的防禦
62. 奧托三世登基。泰奧法諾和阿德爾海德皇后監護執政時的帝國
63. 奧托三世親政,他的助手和“復興羅馬帝國”方案
64. 998年以來奧托三世的帝國政策及其結果
65. 王國宮廷和奧托王朝的文化
二、 敘任權之爭以前的德意志國家
66. 亨利二世的當選和加冕。同(勇敢者)波列斯拉夫的頭幾次鬥爭
67. 亨利首次遠征義大利。在西部邊境同盧森堡人和波蘭人戰鬥
68. 進軍羅馬和亨利二世加冕稱帝
69. 亨利二世和教會
70. 勃艮第,亨利的第三次波蘭戰爭和第三次遠征義大利
71. 中書省。亨利二世的晚年
72. 康拉德二世當選,執政初期和加冕稱帝
73. 東方。勃艮第。帝國諸侯
74. 中書省和行政管理。康拉德二世和教會。他的第二次義大利遠征和末日
75. 亨利三世執政的頭幾年
76. 亨利三世第一次遠征義大利,蘇特里宗教會議和皇帝加冕
77. 亨利三世統治時期帝國的東部和東北部
78. 利奧九世和教廷改革的開端。亨利三世第二次遠征義大利。他的晚年和去世
第四章 敘任權之爭和早期的斯陶芬王朝(1056—1197)
一、 敘任權之爭時期
79. 亨利三世去世時的帝國。阿妮絲皇后執政
80. 利奧九世死後教會改革的進展和變化
81. 卡達路斯的教派分裂
82. 帝國的攝政者安諾和阿達爾貝特
83. 亞歷山大二世時期教會改革的進展
84. 亨利四世同薩克森人的鬥爭
85. 格列高利七世即位之初
86. 敘任權之爭的前奏和鬥爭的爆發
87. 特里布爾和奧彭海姆
88. 卡諾薩
89. 德國的對立王權和教皇的中立政策(1077—1080)
90. 第二次破門令和直至格列高利去世為止的鬥爭
91. 德國教會改革的影響
92. 格列高利的繼任:對亨利四世進行鬥爭的烏爾班二世
93. 德意志和第一次十字軍遠征
94. 德國皇帝的和平政策。亨利五世登基。亨利四世去世
95. 十一世紀末期敘任權概念的發展和英法兩國的敘任權之爭
96. 亨利五世執政初期
97. 1111年的和解嘗試
98. 亨利五世和德意志諸侯
99. 亨利五世第二次羅馬之行
100. 沃爾姆斯政教條約
101. 亨利五世執政末期
102. 敘任權之爭時期思想和宗教的變化
二、 洛泰爾三世和斯陶芬王朝初期
103. 洛泰爾三世執政初期
104. 1130年的教廷分裂和洛泰爾首次羅馬之行
105. 洛泰爾統治時期帝國的北部和東部
106. 第二次義大利之行和洛泰爾之死
107. 康拉德三世和韋爾夫家族
108. 第二次十字軍遠征和十二世紀中期西方的聯盟政策
109. 獅子亨利在位初期和1147年斯拉夫人十字軍遠征
110. 康拉德三世的結局
111. 弗里德里希一世執政初期
112. 1154—1155年巴巴羅薩第一次進軍義大利
113. 1155—1158年的帝國
114. 貝桑松帝國會議和第二次義大利遠征開始
115. 亞歷山大里亞教派分裂。第二次義大利遠徵結束
116. 弗里德里希一世在德國。第三次遠征義大利
117. 與英格蘭結盟和弗里德里希一世第四次遠征義大利
118. 斯陶芬王權在德國的鞏固。薩克森和巴伐利亞的統治者獅子亨利
119. 第五次義大利遠征和威尼斯和約
120. 獅子亨利的受審和倒台
121. 康斯坦茨和約和第六次義大利遠征
122. 德國的最後鬥爭。十字軍遠征和弗里德里希一世之死
123. 亨利六世執政初期
124. 1192—1194年德國的戰鬥
125. 占領西西里王國。亨利六世處於權力頂峰
126. 亨利六世的世襲帝國計畫和皇帝之死
127. 斯陶芬王朝早期德國的精神生活。十二世紀騎士文化的開端
下冊
第五章 十三世紀和十四世紀的選舉制君主國、領土政策和東進運動(1198—1378)
一、從斯陶芬家族和韋爾夫家族的王位之爭到大空位時期
128.中世紀的轉折點
129.1198年的雙重選舉
130.英諾森三世插手德意志王位之爭
131.菲利普國王的登基和被謀殺
132.奧托四世的權力頂峰和垮台
133.弗里德里希二世的介入——布汶會戰
134.弗里德里希二世登基到他兒子亨利被選為國王
135.王位之爭後在諸侯攝政下的德意志
136.弗里德里希二世在西西里王國。十字軍遠征延期。插手倫巴第
137.弗里德里希二世的十字軍遠征。同格列高利九世和倫巴第同盟的首次衝突
138.亨利(七世)國王統治下的德意志
139.亨利國王反叛。弗里德里希二世在德意志最後的逗留
140.弗里德里希二世同倫巴第同盟和格列高利九世進行鬥爭
141.弗里德里希二世同英諾森四世的決戰
142.弗里德里希二世和他那時代的精神生活
143.韃靼人的危害。歐洲東部邊界的決戰
144.弗里德里希二世進行決戰時的德意志
145.荷蘭的威廉的王國和萊茵同盟
146.“大空位時期”和歐洲諸國
147.1257年的雙重選擇及其後果
二、從第一個哈布斯堡家族的國王到第一個盧森堡家族的國王
148.哈布斯堡的魯道夫的選舉、出身和開端
149.同波希米亞的奧托卡進行鬥爭,為哈布斯堡家族取得奧地利
150.魯道夫的稱帝計畫,教廷和義大利
151.魯道夫一世對帝國西部邊境的政策
152.魯道夫一世的對內政策、王位繼承計畫和他的結局
153.瑞士聯邦的開端
154.拿騷的阿道夫的當選及其開端
155.阿道夫國王的對外政策、家族強權政治和他的垮台
156.阿爾布雷希特一世的開端,與法國結盟,制服萊茵選侯
157.阿爾布雷希特一世和卜尼法斯八世
158.為爭取匈牙利、波希米亞、圖林根而鬥爭;謀殺阿爾布雷希特一世
159.瓦勞的查理候選和亨利七世當選
160.亨利七世的開端——為盧森堡家族獲得波希米亞
161.亨利七世和教廷,進軍羅馬和加冕稱帝
162.同那不勒斯的羅伯特的衝突和亨利七世的結局
163.政論和政治中關於皇權的論爭
三、 巴伐利亞人路德維希執政時期為帝國權利而鬥爭
164.1314年的雙重選舉和王位之爭
165.教皇約翰二十二世插手反對巴伐利亞人路德維希
166.巴伐利亞人路德維希的申訴
167.路德維希在帝國中的地位,與哈布斯堡家族達成諒解
168.路德維希向義大利進軍和加冕為帝
169.路德維希向羅馬進軍後的德國形勢
170.波希米亞的約翰的義大利政策,巴伐利亞人路德維希的退位計畫
171.與本尼迪克特十二世談判——與英國結盟
172.1338年的城市會議
a.施佩耶爾主教會議和法蘭克福等級會議
b.倫斯選侯會議
c.法蘭克福和科布倫茨帝國議會會議
173. 路德維希背離與英國的結盟。與克萊芒六世談判
174. 巴伐利亞人路德維希的王室權力政策
175. 作為對立國王的查理四世。巴伐利亞人路德維希的結局
176. 巴伐利亞人路德維希執政時期的帝國理論——帝國的神秘主義
四、查理四世皇帝的時代(1347——1378)
177.查理四世的崛起。對立國王施瓦茨堡的貢特爾和假沃爾德瑪
178.查理四世第一次進軍羅馬和加冕為帝
179.1356年的金璽詔書
180.盧森堡家族諸領地的立法和行政。查理四世的中書省
181.查理四世的領土獲取和經濟政策
182.查理四世的東方政策——波蘭和匈牙利
183.查理四世與法國、阿勒拉特和義大利的關係
184.文策爾的國王選舉
185.教派大分裂的爆發。查理四世的結局
186.查理四世時期德國的精神生活
五、 中世紀晚期的德國東方運動,騎士團國家和漢薩同盟
187.德國東方運動的一般特點
188.德國東方移民進程概述
189.普魯士和利沃尼亞的德意志騎士團國家
a.騎士團國家的建立
b.騎士團國家的興盛和滅亡
190.德意志的漢薩同盟
a.漢薩同盟的形成和發展
b.漢薩同盟的興盛和衰落
第六章 教會分裂和公會議時期。帝國改革和哈布斯堡的興起
一、文策爾和行宮伯爵魯普雷希特
191.文策爾的起始及教會的分裂
192.文策爾執掌政權時的德國。騎士聯盟和城市聯盟
193.埃格爾和約前文策爾的德國國內政策
194.文策爾的家族權力政策
195.教會分裂的繼續
196.文策爾被廢黜
197.魯普雷希特國王開始執政及其羅馬進軍
198.內部及外部的鬥爭。比薩公會議
二、西格蒙德和公會議時代
199.選舉西格蒙德國王
200.西格蒙德的政治目的
201.西格蒙德最初執政時期到康斯坦茨公會議的召開
202.公會議運動和教會的改革
203.胡斯和胡斯運動的開始
204.康斯坦茨公會議
205.西格蒙德進軍羅馬前的德意志
206.波希米亞之爭
207.西格蒙德進軍羅馬和胡斯戰爭的結束
208.巴塞爾公會議的頭幾年
209.西格蒙德去世前帝國改革工作的開端
三、公會議時期結束和哈布斯堡王朝的建立
210.阿爾布雷希特二世
211.巴塞爾公會議及其結局
212.弗里德里希三世和帝國
213.哈布斯堡的東部的世襲領地
214.西方:瑞士和勃艮第
215.1495年前的帝國改革
第七章 德意志中世紀的國家、社會、經濟
216.課題與視角
217.資料與方法
一、中世紀政權、國家、社會的日耳曼前提
218.原始群——部落——民族。宗教崇拜聯盟——政權——英雄
219.日耳曼農民階級和生活的農業基礎
220.貴族和自由,扈從和統治
221.王國和日耳曼公國
二、法蘭克人的國家和王國
222.墨洛溫王國建立的特點和任務
223.作為國家結構和法蘭克人控制空間要素的王國地產。國家殖民和百戶小邑
224.墨洛溫和卡羅林王朝時期的社會發展
a.法蘭克王國的貴族上層及其政治統治職能
b.下層及其社會和經濟的發展
c.早期封建社會結構中的基督教和教會
225.封建社會,陪臣身份和采邑制度
226.查理大帝的立法工作。卡羅林王朝時期的國家憲法
227.卡羅林家族的帝位
228.卡羅林大帝國崩潰時國家結構的變化
229.部落公國。諸部落的建國力量
三、奧托王室和第一批薩爾王室帝王時代德國的國家——政治勢力
230.一般的發展
231.封建領主制的國家和社會功能
232.作為經濟形態的封建領主土地所有制
233.地方行政長官轄區和保護權。中世紀時期它們的內在發展
234.作為統治要素的轄免權
235.奧托王室的國家、王國和帝權。國家教權
236.薩爾王室第一批帝王執政時期國家政策的風格變化。帝國義大利
237.主教敘任權之爭前夜的中央權力、國王法庭、軍事制度和采邑制度
四、主教敘任權之爭期間德意志國王統治的危機。薩爾王朝後期的改革嘗試
238.時代的巨變。“自由”
239.教會的和平運動和它的政治、社會、精神作用
240.主教敘任權之爭對德意志憲法的影響
241.亨利四世和亨利五世時期通向王國統一的新路
五、斯陶芬王室的國家
242.中世紀盛期的國家和帝國
243.斯陶芬王室憲法政策中的采邑法
244.斯陶芬王室的帝國國土政策和領土國家政策
245.王位繼承、國王選舉、選侯團、帝國議會
246.國家政權和領土國家
247.斯陶芬王室的法律更新和帝國立法
六、中世紀晚期的經濟、社會、法律
248. 鄉村和城市發展的基本特點
249.德意志城市的性質和類型
250.商人和同業公會、聯盟、公社、城市權
251.市民經濟和社會的組織形式。生產和資本
252.騎士階層和貴族。人民運動和宗教虔誠
253.羅馬法的接受
七、等級運動和等級社會。帝國和邦國中的二元性
254.等級運動
255.中世紀晚期帝國的憲法結構。 選舉制帝國——邦國——等級
256.十五世紀的帝國改革企圖
墨洛溫王室世系表
卡羅林王室世系表
奧托王室和薩爾王室世系表
斯陶芬王室和韋爾夫王室世系表人、地名和內容索引
前言
柏林實科中學教師布魯諾·格布哈特(1858—1905)是出生於克羅托辛的猶太人,在布雷斯勞獲得博士學位後未能進入大學任教。他同十一位同仁,大多是高級文科中學教師、圖書館員和檔案館員一起,於1891—92年首次出版了兩卷本的《德意志史手冊》,1901年出了第二版。按該書“前言”所說,它的讀者對象是“廣大的教師和學生,並且希望得到專家學者更多的關注”。可是該書作為中學和大學歷史教學的、適用的輔助材料也得到許多讚許,因此在格布哈特過早地去世以後,他的最老的同事斐迪南·希爾施(1843—1915)成功地編輯出版了三個版本,即1906年的第三版,1910年的第四版和1913年的第五版。第一次世界大戰後,阿洛伊斯·邁斯特爾(1866—1925)接管了這一任務。他是明斯特的大學教授,曾主編有較高學術水平的多卷本《歷史科學綱要》,並比過去更多地聘請大學教師合作編寫第六版《格布哈特手冊》(1922—1923年分三卷出版)。先在哈勒後在柏林擔任中古史教授的羅伯特·霍爾茨基(1873—1946)繼續向這一方向邁進。1930年的第七版雖然又壓縮為兩卷,但是新的編寫者大大提高了這部著作的科學聲譽。然而到那時為止,手冊的每個新版本只是在出現了新的研究成果和有必要指示新文獻的地方,才對原來的結構和文字進行修改和補充。後來手冊差不多有四分之一世紀之久沒有重新修訂,而歷史本身卻發生了巨大變化,傳統的歷史觀在許多方面成了問題。
經歷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浩劫之後,在六十多年時間中出色地經受了考驗、它的名字已經家喻戶曉的《格布哈特》,如果想繼續完成自己的任務,那就必須徹底改寫。此外第七版(還有兩位第一版的元老參加了這一工作)的比較年輕的作者中只還有馬克斯·布勞巴赫教授一人健在,並樂意繼續合作。所有其他人員必須新聘。他們和新出版人都意識到,提綱挈領、正確可信地把關於全部德國史的、不斷增加而又往往有爭議的研究成果概括在一部手冊之內的困難。當時他們也曾考慮,幾百年來德國史對周圍其他民族和國家劃定了一條不斷變動的、不總明顯的界限,在這種情況下它還能不能同全歐洲共同的歷史分開,人們可否把它引回“民族史”的狹谷之中,甚至說能否越過民族和國家的界線研究受其社會、經濟條件制約的全部歷史。儘管有這些疑慮,他們仍然決定首先再編一部可與老的《格布哈特》媲美的、類似其他國家的手冊的德意志史手冊。除此之外,同一家出版社還將出版一部七卷本的歐洲史手冊和一部兩卷本的德國經濟和社會史手冊,此後還出一部六卷本的歐洲社會和經濟史手冊。面目一新的《格布哈特》第八版於1954—1960年分四冊出版,這就為按照它的榜樣著手編寫以後的版本開闢了道路。這一版出乎意外地獲得了眾多的讀者和使用者,重印多次。藉此機會不僅糾正了個別錯誤,而且也介紹了許多重要的新文獻。但是這種方式跟不上德國史研究不斷前進的步伐,它要求十年以後就出版全書的新版本,不過無需像第八版那樣全部重寫。在此期間原作者中只有海德爾堡的弗里茨·恩斯特教授一人去世。他所著的十世紀史部分由約瑟夫·弗萊肯施泰因教授(布賴斯高的弗賴堡)全部重寫。其他作者也對自己的著作進行了修訂,有的部分進行了大量補充,尤其是參考文獻方面達到了最新水平。因為這部手冊恰恰在這一方面勝過其他一些同類著作,那就是它在一篇連貫可讀的文字之間,總是指出資料出處、研究和專題著作,可能時進行批判性探討。這些都以這一概括性敘述為基礎,並能幫助讀者進一步自學。前一版的章節劃分一般保持原樣,以便在新版中比較容易查找其他著作按照這些章節引用的文字。只是在一些文章中,分段或次序有了變動。第四卷的變動最大,這一卷將敘述從第一次世界大戰到當代的最近的歷史,不久將繼新版的頭三卷之後出版。
第八版在指出舊文獻出處時,往往滿足於利用達爾曼—魏茨的《德國史源學》中的書目號,因此給一些使用者帶來煩惱。《德國史源學》1931—32年的第九版早已售磬,而且沒有重印;附索引的五卷本的增補第十版,經格廷根馬克斯—普朗克歷史研究所修訂,1965年開始出版發行,然而至今還沒有超出第一卷的範圍。在《格布哈特》新版出版前也曾考慮等到該書出齊,但是事實表明,這是不恰當的。因此只有在少數情況下,能夠註明《德國史源學》第十版的比較複雜的號碼。作為由於篇幅所限未能詳細引用的舊文獻的指南,《德國史源學》第九版的書目號仍未完全停止使用,但用得不多,很大部分被圖書說明(作者、書〔篇〕名、出版年月等等)所代替。如果老版《德國史源學》只有在圖書館還可以找到(新版恐怕也是這樣),那么本手冊的使用者就應知道在那裡他能得到它什麼幫助。
出版人感謝全體合作者,他們在各自的研究和教學工作中樂意協力,使這部手冊能夠一再盡其所能幫助有志學習者獲得關於我們民族不斷變化的歷史的知識。出版人還感謝出版社的鼓勵、耐心和巨大的努力。他請求讀者原諒多方的合作難以完全避免的不當之處。他希望屢屢恢復青春的老手冊今後也能很好地為傳播歷史知識貢獻力量。
赫伯特·格隆德曼
1970年初於慕尼黑
譯者說明
本卷是根據德國斯圖加特克勒特—科塔出版社1981年出版的第九版《格布哈特德意志史手冊》第一卷(古代和中世紀)重印本翻譯的。該書的第二卷(從宗教改革到專制主義結束)、第三卷(從法國革命到第一次世界大戰)和第四卷(世界大戰時期)已由商務印書館分別組譯、出版。至此這部久負盛名的德國通史巨著的翻譯、出版工作全部完成。
本卷正文共七章,作者分別是:
第一章:恩斯特·瓦勒教授、博士
第二章:海因茨·勒韋教授、博士
第三章:第一部分:約瑟夫·弗萊肯施泰因教授、博士
第二部分:瑪麗·路易絲·布爾斯特一蒂勒博士
第四章:卡爾·約爾丹教授、博士
第五章:赫伯特·格隆德曼教授、博士
第六章:弗里德里希·貝特根教授、博士
第七章:卡爾·博斯爾教授、博士
各章的譯者是:
第一章、第二章:常克強
第三章:張載揚
第四章:張載揚、黃敬甫、李柳明
第五章:張載揚、常克強
第六章:張才堯
第七章:陸世澄、常克強
人地名和名目索引:張載揚
本卷最後的四份王室世系表由陸世澄譯出。
全書由張載揚總校,陸世澄作了部分校訂(第五章第三、四、五節,第七章各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