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庫姓
- 出自:古代職守倉庫的大夫
- 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
- 源於:官位
姓氏源流,源流一,源流二,源流三,源流四,源流五,源流六,遷徙分布,歷史名人,庫鈞,庫德三,庫淑蘭,郡望堂號,郡望,堂號,庫姓宗祠通用聯,四言通用聯,五言通用聯,六言通用聯,七言通用聯,
姓氏源流
庫(kù)姓源流有:
源流一
據史籍《風俗通》記載:“古守厙大夫,因官命氏。”
源流二
源於鮮卑族,出自南北朝時期鮮卑拓跋部,屬於漢化改姓為氏。南北朝時期,鮮卑拓跋部中有庫傉官氏部落,在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元宏)於太和十九~二十年(公元495~406年)遷都洛陽入主中原後,大力推行漢化改革政策,庫傉官氏在期間改為漢字單姓庫氏,逐漸融入漢族,世代相傳至今。
源流三
源於羌族,出自南北朝時期北周羌族厙狄氏部落,屬於漢化改姓為氏。南北朝時期,北周政權轄屬的羌族中有厙狄氏部落,後改為漢字單姓厙氏。到了隋朝初年,厙氏統改為庫氏,讀音與庫(kù)相同,因出於鮮卑族和羌族,訛書為“厙”,隋朝以後通“庫”字,厙氏就併入了庫氏。
據史籍《後漢書·注》記載:“羌族中有厙姓,音舍(shè)。北周時期有個金城太守厙均。”這在著名的近代國學大師王先謙所撰著的《集解》中也有同樣的記載:“厙,即‘庫’之俗音,但讀音不作kù,而作shè,與‘舍’音同。” 今有諸多姓氏書籍皆稱“厙氏已絕”,這是一種非常不負責任的說法。
一個姓氏的誕生有其歷史淵源,也自然有其生存沿延之道。有些姓氏族人的人口非常稀少,甚至在歷次人口普查的過程中都經常有遺漏之況,但絕不能因此就輕易就決斷一個姓氏的有無。例如厙氏,今在甘肅省境內仍有零星分布,在其他省份也絕不能說沒有。
源流四
源於蒙古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蒙古八旗姓》、《吉林通志·姓》記載:
⑴.蒙古族庫奔氏,亦稱科本氏,世居厄魯特(今內蒙古西部、新疆東部地區),後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Keben Hala。清朝中葉以後,蒙古族、滿族庫奔氏所冠漢姓皆為庫氏。
⑵.蒙古族庫布克氏,源出元朝時期的蒙古庫布克部落,以姓為氏,世居烏魯特(今內蒙古東南部興安盟地區),後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Kubuke Hala。清朝中葉以後,蒙古族、滿族庫布克氏所冠漢姓皆為庫氏。
⑶.蒙古族庫布特氏,亦稱庫布替氏、庫布魯氏,世居錫喇穆楞(今內蒙古東部克什克騰旗西喇木倫河流域、吉林西部一帶)、布特哈(今嫩江流域和大小興安嶺),後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Kubut Hala。清朝中葉以後,蒙古族、滿族庫布特氏所冠漢姓多為庫氏。
源流五
源於回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回族庫氏,源於先祖名字的漢譯音,出自元朝時期的蒙古庫庫·特穆爾家族,史稱“元之右族”。“右族”就是漢家所稱的“望族”,即有聲望的世家大族。
“特穆爾”的蒙古語含義是“剛強、金屬、金剛”的意思,有學者稱其並非蒙古族的姓氏,人們常將其用來作為名字,如韓·特穆爾、李·特穆爾、鮑·特穆爾等等,因此庫庫·特穆爾也是一種稱謂,其“庫庫”才是姓氏。本書考證,實際上“特穆爾”就是“帖木兒”或“鐵木爾”,的確是蒙古貴族的姓氏,庫庫·特穆爾曾經為元朝時期汝陽王察罕特穆爾的世子,因此歷史上稱其為“右族”是有根據的。
關於汝陽王察罕·特穆爾,據史籍《新元史·察罕帖木兒傳》中的記載:“察罕帖木兒曾祖闊闊台,祖乃蠻台,父阿魯溫,遂家河南,為穎州沈丘人,改姓李氏。”庫庫·特穆爾雖然號稱為世子,其實是察罕·特穆爾的外甥,因為察罕·特穆爾沒有兒子。庫庫·特穆爾,又稱庫庫台·特穆爾,“台”表示了他王子的身份。庫庫台·特穆爾的後裔子孫大多轉入伊斯蘭教,成為回族,其中有以先祖名字首音的諧音漢字為姓氏者,稱庫氏,世代相傳至今。另外,由於庫庫台·特穆爾的尊號為“保保”,其後裔子孫中還誕生了漢姓保氏。
源流六
⑴.滿族庫發廷氏,滿語為Kubut Hala,滿族人認為該姓氏屬於屬於費雅喀奇勒爾族人,世居古發庭()、瑪堪噶山(),所冠漢姓為庫氏。
⑵.滿族庫穆圖氏,滿語為Kumutu Hala,世居倭濟愛滿(今黑龍江寧安一帶)、那木都魯(今俄羅斯濱海地區)等地,後多冠漢姓為庫氏。
⑶.滿族庫雅拉氏,亦稱揆雅拉氏,滿族人認為該姓氏屬於庫雅拉女真,以部為姓,滿語為Kuyala Hala,世居東海(今牡丹江支流海浪河)、綏分(今中俄交界綏分河上游地區)、烏喇(今吉林永吉烏拉街至輝發河口、拉發河流域、雙陽縣境)、虎爾哈(今黑龍江黑河對岸俄羅斯地區)、畢爾騰(今黑龍江牡丹江鏡泊湖)、扎思胡里(今黑龍江第二牡丹江)、興堪(今黑龍江及俄羅斯興凱湖周邊地區)、黑龍江兩岸等地,後多冠漢姓為庫氏、胡氏、孔氏、李氏、禮氏等。
⑷.滿族闊綽里氏,亦稱庫雅拉闊綽里氏、闊齊圖里氏,滿語為Koocoli Hala,世居庫雅拉(今以圖們江為中心的日本海沿海北至綏分河,南至朝鮮鹹鏡道鏡城地區)、烏蘇里藕洪(今烏蘇里江流域)、阿庫里(今烏蘇里江上游支流俄羅斯境內阿庫里河流域)等地,所冠漢姓中有庫氏。
遷徙分布
歷史名人
庫鈞
漢代人,做金城太守的官,立有功勞,又受封為輔義侯。他與當時的名人竇融交情很好,竇融當大司空的官。他倆全起出入,彈琴作詩,又都長得端莊,很受人們讚譽。另外,維吾爾族人的姓名中,有庫的發音,音譯成漢語,也寫為庫爾班等等。在與漢文化交流中,大約也會形成庫姓。
庫德三
1926年生,山東省平邑縣人。筆名科夫。現任浙江省軍區老戰士書畫協會理事、寧波市老幹部書畫協會會員、中國中外名人文化研究會會員、藝委會書畫師學術委員等。曾任中國書畫函授大學寧波分校教師、南京軍區老戰士書畫協會理事。先後畢業於寧波市老年大學和無錫書法藝術學校畢業後入研究生班以及湖北文渠書畫社等。作品曾多次參加各種展賽獲獎,入編《當代書畫篆刻家詞典》、《世紀中華書法篆刻集粹》、《世紀國際書法精作博覽》、《中國當代名人錄》、《世界美術書法家世紀末成就大典》、《世界美術書法家作品大畫冊》及《20世紀中國美術書法家拍賣庫》等。
庫淑蘭
庫淑蘭(1920-2004),陝西旬邑縣人,自稱“剪花娘子”;中國剪紙藝人,獲得多個榮譽;是中國首位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中國民間工藝美術大師”稱號的人。2004年12月19日,因肺結核、氣管炎等病情突然加重,經搶救無效,庫淑蘭在家中病逝,享年84歲。
郡望堂號
郡望
松陽郡:亦稱松陽縣、縉雲郡。東漢朝建安四年(己卯,公元199年)分章安縣地置松陽縣,其時轄地在今浙江省西南部一帶。隋朝開皇九年(己酉,公元589年)析松陽東鄉地置括蒼縣。唐朝武德四年(辛巳,公元621年)改置松州。唐朝武德八年(乙酉,公元625年)廢州復縣;同年(公元625年),省遂昌縣入松陽縣。唐朝景雲二年(辛亥,公元711年)遂昌從松陽析出。唐朝乾元二年(己亥,公元759年)析南鄉地置龍泉縣,至此,縣域基本穩定。唐朝貞元年間(公元785~805年),縣治由古市遷今址。五代後梁開平四年(庚午,公元910年)易名長松縣;後晉天福四年(己亥,公元939年)改稱白龍縣。北宋朝鹹平二年(己亥,公元999年)復名松陽縣。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於1958年戊戌11月撤松陽縣併入遂昌縣,1982年壬戌1月復置松陽縣。
堂號
河南堂:以望立堂。
松陽堂:以望立堂。
括蒼堂:以望立堂。
輔儀堂:漢朝時期的庫均為金城太守,後被封為輔儀侯,後人以先祖爵號為堂號。
金城堂:漢朝時期的庫均為金城太守,後被封為輔儀侯,後人以先祖官職為堂號。
庫姓宗祠通用聯
四言通用聯
宗開守厙;
秀毓括蒼。
——佚名撰庫姓宗祠通用聯
全聯典指庫姓的得姓源流(見上題頭《一、姓氏源流》介紹)。
金城英俊;
漢室典倉。
——佚名撰庫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漢代人庫鈞,官金城太守,封輔義侯,為一時英俊。下聯典出庫氏源於漢代文帝時有守庫大夫,主管全國倉庫,其後裔即以“庫”為姓。
五言通用聯
清擢副都統;
漢封輔義侯。
——佚名撰庫姓宗祠通用聯
霽色連空上;
炎氣入夜除。
——唐庫狄履溫撰庫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唐代詩人庫狄履溫《夏晚初霽南省寓直用余字》詩句聯。
六言通用聯
名譽傳於後世;
英俊重於當時。
——佚名撰庫姓宗祠通用聯
七言通用聯
廣開賢路人才眾;
車水成龍妙景多。
——佚名撰庫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以鶴頂格鑲嵌庫姓之“庫”字的析字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