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倫旗(庫侖旗)

庫倫旗

庫侖旗一般指本詞條

庫倫旗是內蒙古自治區通遼市下轄的一個旗,旗人民政府駐庫倫鎮。位於通遼市西南部。東鄰科爾沁左翼後旗,南接遼寧省阜新蒙古族自治縣彰武縣,西連奈曼旗,北臨開魯縣。地處東經121°09′~122°21′,北緯42°21′~43°14′之間。

鋁、鋅、石灰石、大理石、高嶺土、鐵等儲量豐富。盛產蕎麥和雜糧雜豆,被譽為“中國蕎麥之鄉”。

2019年1月9日,庫倫旗憑藉安代舞入選2018—2020年度“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名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庫倫旗
  • 外文名稱:Kulun flag
  • 行政區類別:旗
  • 所屬地區:內蒙古自治區 通遼市
  • 下轄地區:庫倫鎮、六家子鎮等
  • 政府駐地:庫倫鎮
  • 電話區號:0475
  • 郵政區碼:028200
  • 地理位置:內蒙古自治區北部
  • 面積:4744平方公里
  • 人口:17.8萬(2010年)
  • 方言蒙古語科爾沁土語,漢語東北官話哈阜片
  • 氣候條件:溫帶大陸性氣候
  • 火車站庫倫站
  • 車牌代碼:蒙G
  • 特產:蕎麥
  • 行政區劃代碼:150524
歷史沿革,行政區劃,地理環境,位置境域,地形地貌,氣候,自然資源,交通,公路,鐵路,人口民族,經濟,綜述,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社會,城市建設,文化事業,環境保護,社會保障,民間藝術,旅遊景點,所獲榮譽,

歷史沿革

庫倫,系蒙古語,意為庭院。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就有人類在庫倫旗征戰、遊牧。
約在1632年,西藏高僧傳教至此,劃定領地稱曼殊希利庫倫。清順治三年(1646年)建旗,實行政教合一體制達285年。庫倫旗建置始於清初。
1633年,西藏高僧阿興希日巴傳教至此,劃定疆界,為其領地,稱曼殊希禮庫倫。
清順治三年(1646年),建錫埒圖庫倫札薩克達喇嘛旗,為漠南蒙古地區唯一實行政教合一體制的旗,歷時近300年。
1931年政教分治,錫埒圖庫倫扎薩克達喇嘛旗改稱庫倫旗。
1946年4月至1949年9月先後屬遼西省、遼吉省、遼北省哲里木盟。
1949年10月後隸屬於內蒙古自治區哲里木盟。1969年7月至1979年7月隨同哲里木盟劃歸吉林省。
1979年7月又重新劃歸內蒙古自治區。1999年1月哲里木盟撤盟設市,庫倫旗隸屬於通遼市管轄。

行政區劃

轄7蘇木107個嘎查村,80個村,8個社區居委會,598個居民小組。全旗下轄:庫倫鎮扣河子鎮白音花鎮六家子鎮額勒順鎮茫汗蘇木、先進蘇木、水泉鄉。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庫倫旗
庫倫旗位於內蒙古自治區通遼市西南部。東鄰科爾沁左翼後旗,南接遼寧省阜新蒙古族自治縣彰武縣,西連奈曼旗,北臨開魯縣。地處東經121°09′~122°21′,北緯42°21′~43°14′之間。總面積4716平方公里。

地形地貌

庫倫旗地處燕山北部山地向科爾沁沙地過渡地段。燕山山脈自旗境西南部延入,在中部與廣袤的科爾沁沙地相接,構成旗境內南部淺山連亘,中部丘陵起伏,北部沙丘綿綿的地貌。整體地勢呈西南高,東北低,海拔最高度626.5米,最低點為190米。境內土石淺山面積150萬畝,占總面積的21.2%,黃土丘陵溝壑120萬畝,占總面積的17%,沙化漫崗89.75萬畝,占總土地面積的12.7%。沙沼坨甸330萬畝,占總面積的46.7%。旗境南部為土石淺山區,屬燕北山地的邊緣地帶。區內溝谷交錯,低山連綿,海拔500米以上的山峰有十幾座。阿其瑪山海拔541.1米,達錄山海拔518.1米。

氣候

大陸性氣候。年平均氣溫6.6℃,年降水量400-450毫米,無霜期140-150天。

自然資源

庫倫旗資源豐富,截至2012年,已探明的礦產有27種,其中鋁、鋅、石灰石、大理石、高嶺土、鐵等儲量豐富。有林地達146萬畝,森林覆被率為34%,林木儲積量280.3萬平方米,草牧場398萬畝。

交通

公路

省道305線庫———平段公路全線貫通
省道305線庫倫鎮至遼寧省平安地段公路繼9月16日庫倫段全線竣工後,日前,遼寧省平安地段公路也已竣工,至此,該路實現了全線通車。
庫———平段公路的建成通車,拉近了通遼市與錦州、北京等地的距離,打通了東北地區進京的最短公路通道。庫———平段公路全部為省級黑色路面和高速公路。
截至2012年,公路總里程1382公里,其中:等級公路570公里(油路210公里、砂石路360公里)省級幹線1條54.6公里,縣級公路4條273.9公里,鄉級公路17條367公里,村級路690公里。
鄉鄉通油路、村村通公路情況:6個蘇木(蘇木)鎮,1個農牧林場,2008年末實現鄉鄉通油路;全旗186個嘎查村在“十一五”全部實現村村通公路。
村村通班車情況:全旗現有旗級客運站1個,農村客運站6個。有156個村通班車,未通班車的61個。

鐵路

甘庫鐵路接軌於大鄭線甘旗卡站,止於新建的庫倫站,正線全長56.724千米,新設大青溝、三家子、庫倫三個車站,其中大青溝站是為內蒙古旅遊4A級景區大青溝遊客提供交通便利的客運站,三家子站是為當地生產水泥、熟料等外運提供方便的貨運站,庫倫站客貨運業務都辦理。工程於2011年10月完工,於2012年7月25日正式開通運營。
甘庫鐵路開通運營為內蒙古通遼市庫倫旗經濟發展注入活力,結束該旗境內沒有鐵路的歷史。

人口民族

2010年,庫倫旗總人口17.8萬人,其中農業人口13.8萬,蒙古族人口11.4萬。是一個以蒙古族為主體的,漢、回、滿等11個民族居住旗。

經濟

綜述

庫倫旗屬於農牧結合經濟類型區,1994年被確定為國貧旗,2002年被確定為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旗。工業初步形成醫藥化工、建材、礦產開發、農畜產品加工四大工業支柱;農牧業經濟方面,以畜禽、雜糧雜豆、食用菌和林草為主的四大產業基地初具規模。
2012全旗地區生產總值完成70億元,是2007年的3倍,年均遞增28%,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15億元,第二產業增加值37億元,第三產業增加值18億元,分別是2007年的2倍、5倍和3倍,三次產業比由2007年的34:32:34調整到2012年的22:52:26;財政收入完成3.7億元,是2007年的4倍,年均遞增25%;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50億元,是2007年的5倍,年均遞增37%;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牧民人均純收入分別達到15200元和6780元,分別較2007年增長6587元和3430元,年均遞增12%和15%。

第一產業

庫倫旗以牧為主,農、林、牧相結合。牲畜以牛、馬、羊、豬為主。糧食作物有穀子、蕎麥、玉米、高粱、大豆、水稻、小麥、馬鈴薯等。經濟作物有芝麻、葵花籽、蓖麻籽、棉花、菸葉等。庫倫蕎麥年產1500萬斤以上,是國內外市場的熱門貨。
土特產有黑瓜籽、杏核和牛黃、甘草、遠志、麻黃、黃苹、毛刺、知母、枸杞等中藥材120多種。還盛產鮮牛奶和柳編產品等。
2012全旗設施農業發展到5萬畝,食用菌總規模達到3000萬棒,分別是2007年的9倍和10倍。2012年全旗糧食產量達到10億斤以上。2012牧業年度,全旗牲畜總頭數達到131.4萬頭(只、口),較2007年增長43.4萬頭(只、口)。2007~2012年來,完成人工造林85萬畝,封沙育林48萬畝。完成水土保持綜合治理面積150平方公里。新修水庫塘壩11座,除險加固水庫13座,新增節水灌溉面積22萬畝。實施玉米膜下滴灌1.1萬畝,其中5000畝為全區首個地表水玉米膜下滴灌典型示範項目。推進了嘎海山水庫建設項目,項目建議書現已編制完成。全旗完成沙化退化草牧場圍封220萬畝,建立塔敏查乾沙帶封禁保護區120萬畝,15度以上坡耕地和沙區人均8畝外耕地治理17萬畝,向城鎮搬遷轉移286戶、993人口。自治區政府批覆我旗為革命老區旗縣。完成了集體林權制度改革,開展了農村集體經濟組織“三資”清理登記工作,不折不扣地落實了各項惠農惠牧政策,通過“一卡通”累計發放惠農惠牧各類補貼資金7億元。

第二產業

2012工業企業實現銷售收入94億元,是2007年的6倍,年均遞增44%;實現工業增加值27億元,是2007年的5倍,年均遞增39%;上繳稅金2億元,是2007年的6倍,年均遞增41%。全旗獨立核算工業企業發展到169戶,其中規模以上企業達到27戶,分別是2007年的1.2倍和3倍。工業項目建設取得歷史性突破。全旗共引進實施工業項目76個,總投資103億元,其中投資1億元以上項目19個,投資5億元以上項目5個,投資10億元以上項目3個。東蒙水泥有限公司三期工程、佐源糖業有限公司糖製品生產等一批立旗型項目相繼建成投產,並已成為全旗財稅收入的支柱。以打造銷售收入超百億元工業園區為目標,推進了總投資10億元、占地面積30平方公里的庫倫瀋陽工業園區和三家子工業城建設。庫倫瀋陽工業園區自2011年以來完成投資2.8億元,實施了總長14.4公里的園區道路及配套工程。三家子工業城2012年啟動了投資1.6億元的一期工程,實施了總長5.5公里的園區道路及配套工程。

第三產業

2012年“萬村千鄉市場工程”全面鋪開,全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3.2%。

社會

城市建設

2011年,城鎮基礎設施建設上,完成了庫倫鎮東梁新區北擴2.88平方公里的控制性詳細規劃和庫倫鎮2.33平方公里的古鎮保護規劃方案編制工作。投資1.52億元,實施城鎮建設項目19項,完成了庫倫鎮生活垃圾處理場、廉租住房、火車站廣場等5項續建工程;實施了新城區道路延伸、哈達泰植物園人工湖、網球公園、供熱改造、燃氣管道建設等14項新建工程。

文化事業

2011年,加大了安代文化傳承和保護力度,安代博物館建成投入使用,“中國安代藝術之鄉”再次申報成功,並爭取到自治區級安代文化生態保護園區項目。成功承辦了全國8省區代表參加的中國蒙古語文學會2011年會暨蒙漢雙語研究與民族語言文化保護髮展研討會、全區第四屆佛教知識暨愛國主義教育培訓班。

環境保護

庫倫旗是國家確定的水土保持八大重點治理區之一。自上世紀60年代開始,全旗大搞以“南治溝、北治沙”的生態建設,北部綜合治沙250萬畝,沙區森林覆被率由原來的3%提高到現在的22%;南部綜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積2000平方公里,治理小流域76條,占應治理面積的82%。
2011年,大力推進污染減排工作,化學需氧量減排216噸,二氧化硫減排123噸,氮氧化物減排156噸,氨氮減排55噸。

社會保障

2011年,全年累計安置城鎮新增就業人員1620人,發放再就業小額擔保貸款3000萬元,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3.9%以內。採取公開考錄的方式,招錄了58名高校畢業生,充實到基層事業單位。認真落實上級相關政策,安置了219名“三類生”。調整提高了城鄉低保、五保供養對象補助標準,提高了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和城鎮居民醫療保險支付標準。完成了867名“五七工”參保認證工作,並已發放養老金。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率達到96.56%。認真開展救災救濟工作,全年發放救災款369萬元。啟動了農村牧區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與扶貧開發政策有效銜接工作,通過實施整村推進、產業化扶貧、互助資金等項目,扶持2000戶、8000人口穩定解決了溫飽。
美景美景

民間藝術

安代舞是起源於庫倫旗的一種蒙古族民間藝術形式,約產生於明末清初的薩滿教,距今已有300多年的歷史。安代舞是一種集體歌舞,是以唱為主,輔以簡單的舞蹈動作,渾厚質樸,粗獷豪放。最初是一種用來醫病的宗教性舞蹈,含有祈求神靈保佑,消災祛禍之意,後來才慢慢演變成為表情達意的民族民間舞蹈,同時它的藝術性也不斷得以提高。安代舞有強烈的自娛性,明顯體現了舞踏者對大地依戀的心情,是人們無法用“歌”來抒發內心的歡樂時,才會“舞之”,具有鮮明的民族風格,濃郁的生活氣息。載歌載舞,簡單易學,唱詞隨編隨跳,樸實,紅火,富有感染力,男女老少均可入場歡跳,沒有時間地點的限制。
安代舞從牧野走向城市,從草原走向劇場,從它的發祥地走向整個內蒙古草原,成為蒙古族民間舞蹈的藝術瑰寶。1996年,內蒙古庫倫旗被文化部命名為“中國安代藝術之鄉”。2006年6月,科爾沁文化名品“蒙古族安代”被國務院批准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和“蒙古族烏力格爾”、“蒙古族四胡”一道參加了中國首次非物質文化遺產成果展。

旅遊景點

交通運輸通遼市庫倫旗在清代素有“小五台山”之稱,境內廟宇林立,興源寺是其中最大最中心的一座,不僅規模宏大,造型也美觀。
興建於清代順治六年。規模宏大,氣勢雄偉。此寺坐落在旗府所在地的庫倫鎮東部,北靠巍巍群山,南臨穿街越柳的庫倫河,周圍翠柏蒼松環繞,鳥語花香。從建築布局看,殿堂樓宇的設計博採漢、蒙、滿、回等民族建築風格之長熔於一爐,鑄為一體。同時,還巧妙運用了形體組合和空間對比,於嚴整中求諧調,封閉中求疏朗,閉而不塞,莊嚴典雅。
寺院中古松掩映,使殿堂顯得更加幽靜肅穆。置身其間,別有情趣。真可謂“自有山川開北極,天然風景似重慶”,仍屬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建築之一。
位於庫倫旗庫倫鎮。建於清乾隆七年(1742年),廟建成後乾隆皇帝賜名“福緣寺”。福緣寺一連四重殿宇,由山門寺、誦經殿、佛殿和老爺廟組成。
小奈林稿遺址
小奈林稿遺址位於通遼市庫倫旗庫倫鎮小奈林稿村西的一處緩坡上,遺址總面積5000餘平方米。為配合庫倫——平安地一級公路的改擴建工程,2013年3~6月底,內蒙古自治區文物考古研究所對其進行了搶救性考古發掘,累計揭露面積1800餘平方米,主要為青銅時代的文化遺存。其中高台山文化的居址和墓葬是此次發掘的主要收穫。
墓葬形制比較統一,除兩座偏洞室墓外,其餘都是長方形土坑豎穴墓。墓壙長一般2米左右、寬不足1米,深者1米餘,淺者揭掉耕土層就暴露出入骨。全部為單入葬。葬式為側身直肢,無葬具。多數墓葬有隨葬品,以陶器為主,少者1件,多者5件,一般以2~3件居多,通常放置於死者的足端或下肢骨近旁。隨葬陶器主要有小口高領壺、侈口鼓腹罐、高足缽、平底缽、杯、大口高領罐等器物。

所獲榮譽

2019年2月2日,被文化和旅遊部命名為2018-2020年度“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
2019年9月,入選為緊密型縣域醫共體建設試點縣。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