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礎設施
截止2006年底,該村委會已實現水、電、路、電視、電話五通。村內無路燈。整個村委會共有169戶通自來水,沒有飲用井水的農戶,雖然實現了通自來水,但是由於水利設施較差,全村委會仍然存在飲水困難或水質未達標的情況。有169戶通電,擁有電視機農戶132戶,占農戶總數的78.1%;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行動電話的農戶數96戶,其中擁有行動電話農戶數69戶,分別占總數的65.8%和40.83%)。
該村到鎮道路為土路;進村道路為土路;村內主幹道均為未硬化的路面。距離量近的車站8公里,無集貿市場。全村委會共擁有農用運輸車6輛,拖拉機5輛,機車2輛。
到2006年底,全村建有沼氣池農戶46戶;裝有太陽能農戶1戶;無小水窖;無完成"一池三改"(改廚、改廁、改廄)的農戶。全村委會有4個自然村已通自來水;有4個自然村已通電;有3個自然村已通路;有4個自然村已通電視;有4個自然村已通電話;無自然村通路燈。有4個自然村還存在飲水困難或水質未達標。該村委會農戶住房以土木結構(土掌房)為主,其中有13戶居住磚木結構住房;有156戶居住於土木結構住房。
農村經濟
該村2006年農村經濟總收入104.05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64.11萬元,占農村經濟總收入的61.6% ;畜牧業收入36.76萬元,占農村經濟總收入的35.33%(其中年內出欄肉豬709頭,肉牛135頭,肉羊670頭,雞1596隻); 無漁業收入、林業收入;第二、三產業收入2.7萬元,占總收入的2.59%;工資性收入27.22萬元,其中外出務工收入14.2萬元,勞務收入占工資性收入的52.17%。其中 常年外出務工人數113人(占勞動力的24.6%),在省內務工62人,到省外務工51人。農民收入主要以銷售種植、養殖產品為主。
人口衛生
該村現有農戶169戶,共有村人口676人,其中男性343 人,女性333人。其中農業人口665人,勞動力459人。該村以
彝族為主,其中彝族675人,
哈尼族1人。
截至2006年底全村參加農村社會養老保險人數23人,占人口總數的3.46%;參加農村合作醫療543人,參合率81.65%。享受低保47人,五保戶5人。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村委會衛生所和鎮衛生院,衛生所面積為16平方米,有村醫生1人,該村委會距鎮衛生院8公里。該村委會建有公廁3個,無垃圾集中堆放場地,人畜混居的農戶51戶,占農戶總數的30.2%。
村務公開
該村到2013年底,該村已簽定農業
承包契約172份,農村土地承包面積1060.48畝,其中土地流轉面積0.00畝。是建立了農村
公益事業建設“一事一議”制度,其中,一事一議籌資額 0.00 元(人均 元),一事一議籌勞0個(勞均0個)。年末集體總收入0.00萬元,有固定資產0.00萬元,年末集體有收益0.00萬元,農村財務管理實行委託管理,定期開展
村務公開,是成立了
民主理財小組,主要以貼上公告、黑板報、會議等方式公開。
文化教育
該村小學生就讀到大麥地國小,中學生就讀到大麥地中學。該村距離國小校0.00公里,距離中學0.00公里。該村義務教育在校學生中,小學生54人,中學生16人。
自然資源
全村有耕地總面積816.00畝(其中:田436.00畝,地380.00畝),人均耕地1.20畝,主要種植水稻、玉米、烤菸等作物;擁有林地39399.50畝,其中經濟林果地79.40畝,人均經濟林果地0.12畝,主要種植紅寶石榴等經濟林果; 其他面積8142.50畝。
特色產業
該村的主要產業為種植、養殖,主要銷售往本縣。2013年 主產業全村銷售總收入333.57萬元, 該村正在發展
花生、元江豆、
烤菸特色產業,計畫大力發展種植、養殖產業。
基層組織
該村設黨小組2個,黨員總數58人,黨員中男黨員51人,女黨員7人。 團員41人。
發展重點
該村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是:改善村莊道路,整潔村容村貌,文化教育落後,醫療衛生條件差,村組道路不通,需要解決,民眾無力自籌,交通不便,水利化程度低,科技含量底,自然條件差,信息不靈等方面的問題。需要解決的問題:擴修、開挖底土至普龍公路及水利設施建設,建造水池、水窖等。
該村今後的發展思路和重點是:發展穩糧煙,重養殖,擴經管,強打工,發展養殖業,發展豬1450頭,牛1500頭,羊2000隻,發展勞務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