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行政區劃,地理環境,位置境域,地形地勢,氣候,水文,自然資源,土地資源,水能資源,人口民族,經濟發展,綜述,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社會事業,社會保障,基礎建設,教育事業,醫療衛生,民族文化,旅遊,
歷史沿革
雙柏縣轄鄉。1958年屬新街公社,1973年析設大麥地公社,1984年改區,1987年改鄉。2005年經雲南省政府決定撤鄉建鎮。
行政區劃
根據云政復[2005]91號檔案精神,省政府決定撤銷雨龍鄉,將原雨龍鄉所轄邦三、野牛、蠶豆田三個村委會劃歸大麥地管轄,大麥地撤鄉建鎮,鎮政府駐地搬遷至普龍。調整後的大麥地鎮轄大麥地、河口、光明、底土、峨足、普龍、邦三、野牛、蠶豆田9個行政村,127個村民小組,115個自然村。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大麥地鎮位於雙柏縣南部,綠汁江北岸,是楚雄州最南端的一個鄉鎮。鎮域與本縣的妥甸鎮、法脿鎮、愛尼山鄉相鄰;與玉溪市新平縣的老廠鄉、新化鄉,峨山縣的富良棚鄉接壤。全鎮國土面積496.97平方千米,鎮政府駐地距雙柏縣城70公里。
地形地勢
大麥地鎮境內地形東北高,西南低,山勢起伏,地勢破碎,氣候覆雜,地廣人稀,全年乾旱少雨,屬典型的山區少數民族邊遠貧困鎮。最高老熊山海拔2641米,最低普龍村海拔600米。
氣候
大麥地鎮海拔高差突出,立體氣候明顯,屬典型的亞熱帶、熱帶河谷氣候,日照充足,光熱資源極為豐富,年平均氣溫22℃左右,全年無霜,適宜種植多種農作物。
水文
阿帕沖河、者都河、底土河、沖洛母河、河口河、萬年青河、克田河等8條小河自東北向南流貫全境,後匯入綠汁江。八大傾斜陡峭的山系由東北向西南延伸至綠汁江邊。綠汁江在大麥地鎮境內流程約50公里,量約為了300方秒。
自然資源
土地資源
大麥地鎮全鎮國土面積496.97平方千米,主要種植水稻、包穀、烤菸等作物。大麥地鎮地廣人稀,物產豐富。自實施了天然林保護、退耕還林、小流域治理、農村
能源工程以來,全鎮完成退耕還林面積3423.9畝,封山育林面積2180畝,森林覆蓋率達到73%。
水能資源
已投入使用的河口河小(一)型水庫,總庫容量718萬立方,可輻射灌溉2萬多畝田地。
人口民族
2009年全鎮共2593戶,9766人,少數民族人口占94%,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18人。大麥地鎮境內居住著漢族、白族、苗族、彝族、哈尼族、傣族、傈僳族、拉祜族、黎族等9個民族。
2012年末共有2714戶,9652人,其中少數民族9048人,占總人口的93.7%;非農業人口671人,占總人口的6.9%。共有漢族、彝族、白族、苗族、哈尼族、傣族、傈僳族、拉祜族、黎族9個民族。
2017年,常住人口9191人。
經濟發展
綜述
2006年大麥地鎮農村經濟總收入1422.95萬元,完成全年計畫數的100.4%,增長11.4%;農村經濟純收入881.81萬元,增長11.7%;農民人均純收入964元,人均增長101元,增長11.7% ;
財政自收收入89萬元,完成縣下達任務數83萬元的107.2%;完成糧食產量412萬公斤,增長105.6%;固定資產投資320萬元,完成縣下達任務數303萬元的105.6%。2009年農民人均純收入2483元;目前完成財政收入200萬元;完成固定資產投資3169萬元;完成鄉鎮企業現價總產值1496.4萬元;完成現價增加值586.8萬元;完成稅金21.15萬元;
第一產業
2006年,大麥地鎮完成農產品加工銷售產值105萬元年末實有耕地面積13814畝,全年農作物總播種面積26639畝,其中:糧豆播種面積14858畝,產量4333噸,比上年增長3.4%;油料播種面積1526畝,產量171噸,產量比上年增長8.9%;糖料播種面積586畝,產量895噸;烤菸播種面積2600畝,產量487噸,產量比上年下降5.8%;蔬菜播種面積2360畝,產量1520噸,產量比上年增長3.5%。
2006年,大麥地鎮茶園面積48畝,果園面積552畝,核桃面積42827.9畝,板栗面積205畝,松脂產量40噸,核桃產量60噸,板栗產量3噸。
2006年,大麥地鎮大牲畜存欄11497頭,其中:牛存欄11188頭;羊存欄21742隻;豬存欄12608頭。年內大大牲畜出欄3521頭,其中:牛出欄3503頭;豬出欄11304頭;羊出欄10602隻;全年肉類總產量1697噸。
2006年,大麥地鎮實現農林牧漁業總產值6317萬元,按現價價計算,比上年增長11.23%,其中:農業產值2269萬元,林業產值911萬元,牧業產值2742萬元,漁業產值38萬元,農林牧漁業服務業產值357萬元,
2011,大麥地鎮全年實現農林牧漁業總產值8432萬元,按現價計算,比上年增長24.31%,其中:農業產值2929萬元,比上年增長38.68%;林業產值990萬元,比上年增長32.70%;牧業產值4101萬元,比上年增長30.10%;漁業產值21萬元,比上年增長61.54%;農林牧漁業服務業產值648萬元,比上年下降14.74%。
2011,大麥地鎮實有耕地面積13814畝,其中水田5664畝,旱地8150畝;全年農作物總播種面積27757畝,其中:糧豆播種面積15639畝,產量4273噸,比上年增長36%;油料播種面積1527畝,產量133噸,產量比上年增長36%;糖料播種面積467畝,產量1113噸;比上年下降4%;烤菸播種面積3150畝,產量425噸,;蔬菜播種面積2348畝,產量1475噸,產量比上年下降34%。
2011,大麥地鎮茶園面積50畝,果園面積434畝,核桃種植面積34814畝,膏桐種植面積148000畝,板栗面積214畝,松脂產量49噸,核桃產量68噸,板栗產量3噸。
2011,大麥地鎮大牲畜存欄11281頭,比上年下降2%,其中:牛存欄10967頭,比上年下降2%;羊存欄21867隻,比上年增長0.3%;豬存欄12585頭,比上年下降0.7%。年內大大牲畜出欄4604頭,比上年增長21%;其中:牛出欄4018頭,比上年增長7%;豬出欄14000頭,比上年增長10.2%;羊出欄12687隻,比上年增長11%;全年肉類總產量8490噸。
第二產業
2011,大麥地鎮全鎮共有企業307個,從業人員403人;全年完成鄉鎮企業現價總產值2436萬元,比去年同期增長27.6%,稅金30.15萬元,比去年同期增長0.5%,實現農產品加工銷售產值126萬元,比去年同期增長9.6%。
第三產業
2011,大麥地鎮全鎮存款餘額為2100萬元,比上年增加402萬元,增長23.7%。
社會事業
社會保障
大麥地鎮大麥地村委會有8個村民小組,有農戶194戶,農業人口780人。按照新型農村合作醫療有關政策規定,該村2010年的新農合參合人數應為551人,參合率在93%以上,大病補充保險參合人數應為391人,參合率在50%以上。大麥地村兩委緊緊圍繞這個目標,採取措施全力抓好新農合籌資工作,在全鎮率先完成了籌資任務(新農合實際完成572人,參合率達96%;,在大病保險實際完成455人,參合率達58%)。
基礎建設
大麥地鎮按照州、縣《2006年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試點)村的實施方案》,積極組織、開展試點村建設項目規劃總
投資27萬元。一是建設村間道路、排水溝460 米,總投資15萬元,其中州級投資8萬元,民眾以勞折資7萬元;二是戶廁改造8個,總投資3.5萬元,其中州級投資2.5萬元,民眾以勞折資1萬元;三是建設公廁1個,總投資1.5萬元,其中州級投資1萬元,民眾以勞折資0.5萬元;四是
文化室建設50M2,總投資4萬元,其中州級投資3萬元,民眾以勞折資1萬元;五是文化設施(附屬工程)總投資3萬元,其中州級投資2萬元,民眾以勞折資1萬元。試點村建設項目完成投資27萬元,其中:州級投資15萬元,民眾以勞折資12萬元。2006年組織實施了1個村委會1個村民小組,總投資為27萬元的新農村(試點)的基礎設施建設。
教育事業
2008年,大麥地鎮高中上線率在全縣十所中學中排名第二;大麥地中心校有教職工67人,其中專任
教師48人,學歷達標率95%,國中招收5個班157人;國小招收7個班269人,在校學生421人,中學生鞏固率97%,小學生鞏固率100%。
截至2011年,大麥地鎮大麥地中心校共有校點8個,教職工71人,在校學生1060人。中學生鞏固率達98.7%,小學生鞏固率達100%。
醫療衛生
截至2011年,大麥地鎮有衛生院1所,醫務人員9人,農村衛生室9個,村醫生14人;醫療用床12張,設有藥房、護理室、住院部、門診部B超室、放射室。
民族文化
大麥地鎮民族文化歷史悠久,民族文化底蘊深厚,享譽中外的“小豹子笙”就發源於大麥地的峨足村;曾被多種文字翻譯出版的創世史詩《查姆》、彝文敘事長詩《塞玻謨》、《月亮銀兒子和太陽金姑娘》、彝劇史組《阿佐分家》等,也是源於大麥地鎮的底土村、下莫且法村一帶;曾被中央民院特聘為副教授的彝族畢摩施學生,在楚雄州內至今仍有一定影響。河口石寶村的象山節、普龍立新村的陀螺節已成為兩個地州市三縣近十個鄉(鎮)的民族傳統文化活動的節日。民歌小調《阿塞調》、《嗦哩調》、《對口腔》、《四弦調》多姿多彩,山山寨寨廣為流傳。民族傳統體育項目“陀螺”、彝族刺繡在國內外產生了非常深遠的影響,民族文化資源保存完好,被命名為全省“彝族傳統文化保護區”。
旅遊
現代化觀光農業自駕旅遊基地
現代化觀光農業自駕旅遊基地主要以當地地理、氣候優勢為依託,以鄉野、田園風光為背景,以品嘗推介北半球最早成熟的葡萄為主題,以感受雙柏縣大麥地鎮特有的“査姆”、“小豹子笙”、“畢摩”、“彝族堆秀”、“民間陀螺”為特點,旨在展示雙柏縣非物質文化遺產與葡萄文化、自駕戶外休閒旅遊相結合的發展成果,引導大眾目光聚焦大麥地鎮萬畝葡萄、綠汁江畔自駕戶外休閒旅遊,進而推動當地經濟社會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