幻覺現實主義

幻覺現實主義

幻覺現實主義(英語:Hallucinatory realism)是一個定義文學作品風格或作家寫作風格的術語,從1970年代以來它被批評家廣泛使用。幻覺現實主義和魔幻現實主義有聯繫,不過,幻覺現實主義通常特定為“夢”這種狀態。

1981年,《牛津20世紀藝術大全》(英語:The Oxford Companion to Twentieth Century Art)把幻覺現實主義定義為“精細正確的細節描繪,但這種現實主義並不描述外部現實,因為它用現實手法描述的主題只屬於夢境和幻想。”

1983年,德國法蘭克福歌德大學的林德勒教授(英語:Professor Burkhardt Lindner)在其論文(英語:Halluzinatorischer Realismus)中說:“幻覺現實主義追求的是一種類似夢境的真實”。

基本介紹

英文,由來,莫言的主義,仿夢小說,代表作品,《夜漁》,《枯河》,

英文

Hallucinatory realism

由來

1975年,克萊門斯(Clemens Heselhaus)把幻覺現實主義用來形容安內特·馮·德羅斯特-徽爾斯霍夫的詩歌, 儘管它是整體描述詩歌集的術語,不是捕捉令人驚奇詩句。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教授伊莉莎白·柯瑞美(Professor Elisabeth Krimmer)稱讚幻覺現實主義,“過渡到夢幻世界更引人注目,因為它前面是一個詳細描述的自然環境”。
法蘭克福歌德大學林德勒教授在其論文討論道:“幻覺現實主義:彼得·魏斯的《抵抗的美學》、《筆記本》,以及藝術的死區”(新德國批判,1983年)(New German Critique, 1983), 關於彼得·魏斯,林德勒談到其劇作《流亡的托洛斯基》:“只在有限方面具有紀實性,相較於戲劇形式而言,毋寧說更適合以一種幾乎幻覺的景象呈現。幻覺現實主義這樣的藝術處理方法試圖達到似夢般的真實性。”
幻覺現實主義這個詞也出現在2012年諾貝爾文學獎的頒獎詞用來形容中國作家莫言的獲獎原因, 這個詞被用在四種語言的官方新聞稿(英語、法語、德語和西班牙語), 然而,在最初的瑞典語官方版本中使用的瑞典語是“幻覺般的敏銳”(瑞典語:hallucinatorisk skärpa;英語:hallucinatory sharpness), 並且使用瑞典語和英語宣布頒獎詞。
幻覺現實主義也被延伸到電影、繪畫等藝術領域使用, 如德國作家彼得·魏斯的作品、 法國畫家湯米·溫格爾的圖畫、 義大利導演皮埃爾·保羅·帕索里尼的電影《馬太福音》、 澳大利亞小說家彼得·凱里的小說《我虛假的生活》、 凱文·貝克的小說《陋巷風雲》。

莫言的主義

台北時間2012年10月11日,瑞典文學院宣布中國作家莫言獲得2012年諾貝爾文學獎,獲獎理由是:通過幻覺現實主義將民間故事、歷史與當代社會融合在一起。("who with hallucinatory realism merges folk tales, history and the contemporary".)
諾獎評審:中國媒體翻譯錯了 莫言是幻覺現實主義
諾貝爾文學獎評審會前主席謝爾·埃斯普馬克說:“(諾獎頒獎詞中)我們用的詞是hallucinatory realism,而避免使用“magic realism”(魔幻現實主義)這個詞,因為這個詞已經過時了。莫言獲獎最重要的一點就是他對現實的描寫,他是現實主義描寫的魔法師――他觀察整箇中國社會的傳統和現代,這是他的特色和創新。魔幻現實主義這個詞會讓人很容易聯想到馬爾克斯或者福克納好像莫言只是在模仿別人,這會貶低他的價值。我們的頒獎詞更有幻覺、幻想的意味,他的想像力豐富,紮根於中國傳統的說書藝術,這是他超過馬爾克斯和福克納的地方。 ”
”當然,我不否認莫言的寫作確實受到了馬爾克斯的影響,但莫言的“幻覺現實主義”(Hallucinatory realism)主要是從中國古老的敘事藝術當中來的,比如中國的神話、民間傳說,例如蒲松齡的作品。他將中國古老的敘事藝術與現代的現實主義結合在一起。所以我們需要討論馬爾克斯君特·格拉斯——例如《鐵皮鼓》的影響,但我個人認為馬爾克斯和格拉斯的影響不是直接的,他們真正的重要性在於讓中國式的故事講述方式變得合法了,他們讓中國作家知道可以利用自己的傳統藝術寫作。“
”所以我想,將虛幻的與現實的結合起來是莫言自己的創造,因為將中國的傳統敘事藝術與現代的現實主義結合起來,是他自己的創造。人們還討論了其他人的影響,比如魯迅,比如福克納,福克納創造了一個地方叫約克納帕塔法縣,莫言意識到,我有自己的約克納帕塔法,就是高密。就像魯迅也有自己的魯鎮。“
”但是,高密縣與約克納帕塔法是非常不一樣的。在我看來,莫言在他所創造的高密縣中所做的是將世界上的不同地域集中起來。在高密沒有沙漠,但在莫言的高密縣有。同樣,歷史也在他的作品中凝聚起來,其中有二戰的歷史,也有當代的故事。在我心目中,一本書就像一個微觀的世界,有自己的條件和狀況,你可以進入其中體驗。文學世界是一個雙重世界,它是一個自在的世界,但與此同時,它會強迫外在世界顯形,展現它的面目,或者換一句話說,它打開我們的眼界。例如,通過讀卡夫卡的作品,我們用卡夫卡的眼睛來看世界,會發現我們從前沒有發現的東西。文學的這種雙重作用是非常重要的,而文學常常被政治辯論所掩蓋,人們常常忘記了文學是一個自在的世界。“

仿夢小說

莫言:夢幻文字背後的現實足音
邱曉雨:寫作給您帶來了什麼,又帶走了什麼?
莫言:寫作首先帶來了表面的一些東西,帶來了名聲,帶來了稿費,也帶來了社會地位的變化,改變了自己的前途,這都是一些好的東西,外表的一些東西。
邱曉雨:有沒有不好的東西?
莫言:不好的東西,我想帶來了永遠解脫不了的痛苦,是不是?
邱曉雨:是寫作過程中的痛苦嗎?
莫言:寫作實際上它是一個過程,應該是痛苦和歡樂交雜在一起,幸福和痛苦糾纏在一起的過程。它要不斷地翻舊賬,讓你不斷的在現在、過去之間跑來跑去,包括夜裡做夢,實際上也難以脫離這個境界。
邱曉雨:你經常會做夢嗎?莫言:我每天夜裡的夢是連篇累牘。過去還經常會半夜跳起來記述一個夢境,而且都非常清楚,就是有非常完整的故事情節。邱曉雨:我知道《透明的紅蘿蔔》其實也是源於您的一個夢,是不是很多著作都是從您的夢來呢?莫言:有很多小說的情節是在夢裡邊產生的。邱曉雨:很多人覺得你寫的東西很有夢境的感覺。不管是不是您真在夢裡夢見的,落到筆上,落到紙上,它充滿夢境般的感受。莫言:實際上從卡夫卡開創了一種仿夢小說卡夫卡的很多小說,你認真一讀,實際上都是一個巨大的夢境,包括他的《鄉村醫生》,他的《變形記》,你想想都是夢的一種。邱曉雨:要不然人怎么可能像甲蟲一樣。莫言:對,包括他的《城堡》。我們在夢裡經常就是說,要進一個城,要爬一個坡,怎么都爬不上去,是吧?在夢裡面經常被人追趕,在追趕的過程中,腿沉的幾乎跑不快,越著急越跑不動,這實際上在小說裡面寫出來,就是很好的小說,特殊的一種狀態。
邱曉雨:其實也沒有完全脫離現實,所謂魔幻現實,這兩個完全是接在一起的。莫言:對,我想夢境實際上是很多藝術產生的一種源頭吧。邱曉雨:昨天晚上你有什麼夢?莫言:昨天夢裡面,我在上樓,上樓,爬一個樓梯,越爬不上去越怕,每爬一個格就覺得自己渾身都哆嗦,夢裡經常爬樓梯,越怕越害怕。邱曉雨:你會分析這些夢跟你的心態有什麼關係嗎?莫言:爬樓梯,越爬高越怕,但是必須要爬,你想實際上就是在創作的一種描述,創作過程的一種象徵。一個作家的創作,我覺得就是像爬樓梯,爬高坡一樣,你一直想努力動彈,但是動彈不的,動彈的過程是困難重重,非常的恐怖,但是你必須克服種種的困難,繼續往上爬。

代表作品

《夜漁》

莫言的短篇小說《夜漁》是一篇成功地描寫感覺、幻覺的作品,其間虛實結合、顯隱相依,色彩迷離,令人惝恍。小說以兒童的視角、兒童特有的感覺不定性,敘述了一個迷人的“魔幻”故事。當中的幻覺描寫非常富有詩意和情調。

《枯河》

發表於1985年的《枯河》是莫言最早的幻覺現實主義小說之一,小說借用了意識流的蒙太奇手法,將回憶、現實、幻覺、感覺融合在一起,令故事詩意和夢境化。這篇小說被視為《透明的紅蘿蔔》的姊妹篇,2004年入選《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必修)語文讀本第三冊》。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