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保玉則生態環境保護協會

年保玉則生態環境保護協會

年保玉則生態環境保護協會(Nyanpo Yutse Conservation Association,簡稱“年措”)於2007年在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久治縣民政局依法註冊,屬非營利性的民間環保組織,成員多為當地僧人、牧民、教師和學生等。

自成立以來,年措致力於保護年保玉則及其周邊地區的生物多樣性和優秀傳統文化,帶領牧民監測野生動植物、冰川濕地的變化,開展形式多樣的自然教育活動,並以影像、圖片和文字的方式系統記錄家鄉的環境變遷。

過去十餘年來,年措的工作得到了青海省林業廳久治縣政府等機關單位,以及北京大學山水自然保護中心阿拉善SEE基金會等組織的大力支持,並被人民日報中央電視台天津電視台等眾多主流媒體廣泛報導。曾獲獎項包括中國光彩事業基金會“水環保公益人物”提名獎、阿拉善SEE TNC生態獎、福特汽車環保獎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年保玉則生態環境保護協會
  • 外文名:Nyanpo Yutse Conservation Association
  • 成立時間:2007年12月
  • 成立者:扎西桑俄、更尕倉洋等
機構理念,業務範圍,主要成員,突出成果,影響力,出版物、印刷品、媒體作品及報導,

機構理念

世界觀:大自然就像一個賓館,人類只是一個過客。人類有權利使用它,但是沒有權利破壞它,因為其它客人和未來的客人還要繼續在裡面生活。大自然的客人都是平等的,所有生命都想要追求快樂、避免痛苦。人類有責任去幫助其它眾生。
願景:地球永遠是一個五星級的賓館,有最乾淨的空氣、土地和水。人類的需求有所節制,大自然的客人們彼此平等、相互尊重。
使命:回到生命平等的傳統文化中,尋找能解決當下環境危機的智慧。
策略:知-愛-行-聯。結合傳統文化和現代科學,推動本土與外界的平等合作,讓每一個人在認識自然、熱愛自然的基礎上成為自覺的環境保護踐行者。

業務範圍

1.調查、監測和保護年保玉則地區的生物多樣性。
2. 收集和整理與自然保護相關的優秀傳統文化。
3. 以影像、圖片和文字等多種方式記錄年保玉則自然、社會和文化的變遷。
4. 開展自然教育活動,推動當地民眾積極參與生態環境保護。
5. 對外交流和傳播年保玉則生態環境保護的重要意義。
6. 開展並積極參與有利於生態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的其它社會活動。

主要成員

居·扎西桑俄:年保玉則生態環境保護協會創辦人,久治白玉達唐寺僧人,藏傳佛學堪布。中國最早的觀鳥人之一,人稱“鳥喇嘛”。2007年與同伴共同成立當地第一家民間環保組織。他曾在《動物學雜誌》上發表論文,受邀在國際保護生物學大會發表主題報告,並赴美國哈佛耶魯康奈爾等大學做巡迴演講。
果洛·更尕倉洋:2007年與扎西桑俄共同創辦協會,現任會長。久治隆格寺僧人。主要負責年措形式多樣的自然教育活動,並編寫排版了為數眾多的宣傳教育素材,從佛經角度出發教育當地老百姓卓有成效。2015年與家人創辦久治綠絨蒿藝術文化中心,現已支持26個孩子在中心學習傳統唐卡和現代繪畫。
措·勒旺:協會副會長,年保玉則西木錯土生土長的牧民。自2004年起負責監測年保玉則氣候變暖造成的雪山冰川變化,親赴年保玉則山中60餘個主要湖泊,將文字與影像記錄整理為《年保玉則聖湖圖鑑》。紀錄片作品包括《酥油》與《朝聖者》,攝影作品多次在內地獲獎。
查索·普哇傑:協會副會長。主要負責水獺大鵟等野生動物監測,以及面向老百姓的自然教育與能力建設活動等。攝影作品曾獲首屆“瀾滄江源國際自然觀察節”動物攝影比賽一等獎、久治縣年保玉則攝影大賽二等獎。
獨甲·土巴:協會秘書長,久治白玉達唐寺僧人。負責昆蟲觀察,迄今已記錄年保玉則範圍內近400種昆蟲,其中超過200種完成分類鑑定,並按照國際規範命名藏文學名。
阿貢·阿吾格利:現任協會副秘書長。主要工作涉及協會的檔案整理、地圖製作、書冊編輯與野外調查。
百·肉卻合:擅長年保玉則風光與生物多樣性的影像記錄,年保玉則“鄉村之眼”團隊成員。紀錄片作品《牧民與狼》曾在天津電視台和青海電視台等主流媒體播放。
外熱·求怎:參與生物多樣性調查記錄、雪山冰川監測等工作,紀錄片作品《雪山監測》曾在天津電視台播放。與豆蓋加一起成立“灰鏡頭”紀錄片小組,共同拍攝完成紀錄片《移民村》。
端擦·豆蓋加:參與雪豹監測、動植物觀察等工作,熱衷於攝影,曾拍攝《遊客》、《植物監測》等紀錄片。“灰鏡頭”紀錄片小組創始人之一,共同拍攝《移民村》。
絨·華科:參與活動包括植物觀察、雪山冰川監測,多年堅持拍攝、記錄年保玉則當地動植物。
麥·智巴:參與植物調查、猛禽監測與牧民訪談等多種工作。
索·昂保:“鄉村之眼”紀錄片《黑帳篷》拍攝者。曾參與拍攝中央電視台紀錄片《西藏發現》、雲南衛視10集紀錄片《手工雲南》等。

突出成果

2008年,在久治縣的山谷中建立15平方公里的藏鵐保護小區,在藏鵐繁殖季節向牧民發放補償,請他們讓出草場。這一青藏高原特有的稀有物種已有近50隻的穩定種群在保護小區內繁育後代。
2009年,聯合當地政府和寺院,在瑪柯河森林建立30平方公里的白馬雞保護小區。由於盜獵猖獗,國家二級保護動物白馬雞在當地曾經僅剩30餘只,在保護小區建立後,如今其種群數量已經恢復至超過200隻。
2010年,成立年保玉則“鄉村之眼”團隊。超過30名當地老百姓參加培訓,成長為紀錄片拍攝者,從當地人的視角講述年保玉則傳統文化與環境的變遷。共拍攝42部紀錄片,其中28部在天津電視台等主流媒體上放映,並多次獲得國內外獎項。
2013年,主辦傳統與現代對話的大型自然保護論壇,與會者包括慈城羅珠堪布在內的藏地佛教領袖,呂植博士、喬治·夏勒博士等國內外知名專家學者,三江源保護區管理局、久治縣旅遊局等政府單位代表,以及各地民間環保人等超過400人。大會結束後,從果洛周邊到甘南阿壩拉薩等地的各教派數十個寺院開啟了環保行動,十餘個牧民環保小組相繼成立。
2015年,邀請年保玉則周邊27位大活佛、大堪布帶頭撿垃圾,製作《論垃圾》手冊與紀錄片光碟。多次開展針對老百姓與僧人的宣傳教育,從佛經角度宣講垃圾對眾生造成的危害,對藏地老百姓卓有成效。直接客群至少6,000人,並通過藏區各地寺院將《論垃圾》的影響擴大至超過10萬人。
2017年,完成《青藏高原環境與山水文化(年保玉則卷)》編寫,該書即將於2019年由中國藏學出版社發行。這本書的資料收集與編撰耗時11年,涉及年保玉則自然、歷史、文化、宗教的文字與圖片記錄,是青藏高原上第一本由民間保護工作者及老百姓自主收集整理的百科全書。
2018年,完成《三江源生物多樣性手冊》的編寫,其中包括三江源地區1669種野生動物、植物和真菌,均由協會成員於野外拍攝並鑑定出藏、漢、拉丁文物種名。年措為上百個物種首次命名的藏文名稱將收錄於國家正在編纂的《漢藏英常用新詞語詞典》中。

影響力

多年來年措開展的自然保護宣傳教育影響深遠。協會共組織了近60次年保玉則當地的自然保護能力培訓,直接參與者超過16000人次。通過直接開展教育活動、發放宣傳資料,以及電視台、廣播電台、新聞報紙、雜誌等多種傳播渠道,年措基於藏地傳統文化的自然保護理念影響客群至少50萬人。
截至2018年末,年措已經自行編寫排版了15種面向當地老百姓的藏語或藏漢雙語宣傳手冊與繪本,發放數量超過30000冊。除宣傳手冊外,共發放了各類宣傳海報超過30000張,宣傳單近40000張,在年保玉則各地醒目的位置製作了超過20個生態保護宣傳牌與岩畫。

出版物、印刷品、媒體作品及報導

部分出版物及印刷品
《藏鵐的自然歷史、威脅和保護》,發表於《動物學雜誌》,2013
《瑪柯河白馬雞調查記錄》,2009
《美麗的年保玉則》 攝影集,2010-2014
《年保玉則聖湖圖鑑》,2011
《雪豹:高原的精靈》,2013
《保護水源藏文古籍總集》(共 5 卷) ,2014
《論垃圾》,2015-2018
《年保玉則黑頸鶴的故事》繪本,2018
《藏區旅遊不可不知的 200 事》,2018
部分年保玉則“鄉村之眼”紀錄片
《我的高山兀鷲》(榮獲壹基金公益映像節-最佳公益故事獎)
《牛糞》(上、下) (榮獲壹基金公益映像節-最佳導演獎)
《牧民與狼》
《我的白玉國小》(上、下)
《索日家和雪豹》
媒體報導
在2008年到2018年十年間,協會及協會成員受到了人民日報、新華社、中國國家地理、澎湃新聞等36家新聞媒體,以及中央電視台、天津電視台和德國Arte電視台等超過20家國內外電視台的報導。
2010年,央視網推出了以年措創始人扎西桑俄為主人公的紀錄片《鳥語者》。2016年,由遼寧廣播電視台出品、以年措保護價值觀為題材的紀錄片《扎西桑俄》在“金熊貓”國際紀錄片節榮獲優秀作品獎項。2018年,央視紀錄頻道《特別呈現欄目》播出了年措保護高山兀鷲免受饑荒的紀錄片《喜馬拉雅高山兀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