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麥189

平麥189

平麥189是平頂山市農業科學院周麥16作母本,平麥02-16作父本選育的半冬性小麥品種。

平麥189全生育期230-233天,幼苗半匍匐,株高74.5-82.1厘米,株型較緊湊,抗倒性較好,畝穗數33.7-37.0萬,穗粒數33.7-35.5粒,千粒重40.4-45.2克,中抗小麥紋枯病,中感小麥條鏽病小麥葉鏽病小麥白粉病,高感小麥赤霉病,抗旱性較弱。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平麥189
  • 審定編號:國審麥20200090、豫審麥20180044
  • 選育單位:平頂山市農業科學院
  • 作物名稱:小麥
  • 親本來源:周麥16/平麥02-16
選育過程,特徵特性,產量表現,適種區域,栽培要點,

選育過程

2004年,河南省平頂山市農業科學院以高產、穩產小麥品種周麥16作母本,以自有小麥抗旱、高產小麥品種平麥02-16作父本進行有性雜交,產生一代雜交種子;第二年種植一代雜交種子開始分離。在其雜交後代分離中採用系統選育、系譜法處理,以期在雜交後代中篩選出耐旱、優質、高產、抗病抗倒伏的旱地小麥新品種。按照這個育種方法和目標,經多年定向選擇並進行新品系鑑定試驗培育了平麥189。2018年,通過河南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2020年,通過國家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

特徵特性

生物學特性:半冬性品種,全生育期230-233天,平均與對照品種洛旱7號熟期相當。幼苗半匍匐,苗期葉色濃綠,葉片較寬,分櫱力強,冬季抗寒性好。春季起身拔節早。株高74.5-82.1厘米,株型較緊湊,抗倒性較好。旗葉上舉,穗層整齊,熟相好。穗長方形,長芒,白殼,白粒,籽粒半角質,飽滿度較好。畝穗數33.7-37.0萬,穗粒數33.7-35.5粒,千粒重40.4-45.2克。
品質特點:2015年檢測,蛋白質含量13.81%,容重820克/升,濕麵筋含量26.0%,降落數值376秒,沉澱指數63毫升,吸水量56.6毫升/100克,形成時間2.8分鐘,穩定時間4.3分鐘,弱化度95FU,出粉率69.3%,硬度49HI;2016年檢測,蛋白質含量14.42%,容重791克/升,濕麵筋含量31.8%,降落數值403秒,沉澱指數63毫升,吸水量53.3毫升/100克,形成時間1.7分鐘,穩定時間4.4分鐘,弱化度74FU,出粉率69.1%,硬度47HI,延伸性160毫米,最大拉伸阻力254EU,拉伸面積58平方厘米。
抗性特點:中抗小麥紋枯病,中感小麥條鏽病、小麥葉鏽病和小麥白粉病,高感小麥赤霉病。抗旱級別4級,抗旱性較弱。

產量表現

2014-2015年度參加河南省小麥旱地組區域試驗,增產點率90.9%,平均畝產432.2千克,比對照增產7.4%;2015-2016年度續試,增產點率100%,平均畝產403.6千克,比對照增產4.1%;2016-2017年度生產試驗,增產點率77.8%,平均畝產401.3千克,比對照增產3.3%。
2016-2017年度參加豐樂聯合體黃淮冬麥區南片水地組區域試驗,平均畝產549.8千克,比對照周麥18增產2.11%;2017-2018年續試,平均畝產458.3千克,比對照周麥18增產4.24%;2018-2019年生產試驗,平均畝產579.5千克,比對照周麥18增產6.04%。

適種區域

平麥189適宜在黃淮冬麥區南片的河南省除信陽市和南陽市南部以外的麥區,陝西省西安、渭南、鹹陽、銅川和寶雞市麥區,江蘇省淮河以北麥區,安徽省沿淮及淮河以北麥區種植。

栽培要點

  • 整地
為增強小麥根系活力和耕作層的保水蓄水能力、改善土壤通透性,加快有機質分解轉化,應選擇馬力大的機械進行深翻,耕層一般在25-30厘米,耙平耙實,達到上面虛、下面實。
  • 播種
適宜丘陵及旱肥地麥區種植。小麥播種過早容易形成凍害、病害。10月5-20日均可播種,最佳播期10月10-15日。旱肥地畝播量8-10千克,旱薄地可適當增加播量,如超過適宜播期播種,以每推遲3天增加1千克播量為宜。播種前應精選種子,足墒播種,也可先播種再澆蒙頭水,及時鬆土,破除板結。
  • 施肥
施足底肥,一般畝施肥量:純N13千克,P2O57.5千克,K2O6.5千克。配合施用有機肥效果更佳,拔節前,畝追施尿素8-10千克。
  • 田間管理
返青期:播後10天左右,出苗率低的地塊,應立即以小水輕灌,及時補種促進齊苗。適時冬灌,及時灌好越冬水,冬灌時間以平均氣溫降到4-5℃,日消夜凍時為宜(一般在11月初前後),一般畝灌水60-80立方米。
春季管理:冬麥返青後適墒及時春耕。破土深度3-5厘米,鹽鹼地連續耕地2-3次,耕地時間以3月初為宜。
水肥管理:冬小麥返青後灌第一水,同時畝施尿素10千克左右。一水7-10天后澆第二水。後期抽穗、揚花、灌漿三個時期保證供水,冬麥灌漿時避免灌水後大風天氣造成倒伏。冬麥後期如有缺肥表現,結合抽穗、揚花期的澆水,每畝追施尿素7-10千克。
化學除草:在小麥起身拔節期(4月中旬前後),每畝用二甲四氯300-400克或苯磺隆15-20克對水25-30千克噴霧,要求噴濕、噴透,及時滅除田間闊葉雜草。
預防小麥乾熱風:在揚花灌漿期,每畝噴施50千克濃度為0.4%的磷酸二氫鉀溶液(200克磷酸二氫鉀對水50千克),應早晚噴施。
  • 病蟲害防治
冬前防治:防治對象為地下害蟲、蚜蟲、紅蜘蛛、麥田雜草。防治地下害蟲用50%辛硫磷100-200毫升加適量水噴拌細砂50千克加2.5千克炒香的麥麩順壟撒入麥苗的基部。
返青至拔節期防治:主要以防治小麥紋枯病、小麥根腐病小麥全蝕病、小麥白粉病、小麥鏽病、麥蜘蛛、麥田雜草為主。殺菌劑有12.5%禾果利、多菌靈三唑酮粉銹寧。噴藥時間在小麥返青至拔節前(拔節後禁止噴除草劑),日均氣溫穩定在10℃以上時用藥效果較好。
孕穗期至抽穗期防治:主要以防治小麥吸漿蟲(蛹、成蟲)、早代蚜蟲、小麥白粉病、小麥鏽病、小麥赤霉病。綜合防治技術重點防治小麥吸漿蟲蛹和成蟲,兼治其他病蟲。可選用2.5%甲基異硫磷顆粒1.5千克拌細土25千克,於下午順壟撒於麥田,撒後澆水效果好(澆水可促使幼蟲出土化蛹,使毒土充分侵入土層)。成蟲期防治可結合“一噴三防”進行。推廣使用殺蟲劑+殺菌劑+葉面肥,以防治吸漿蟲成蟲為主,兼治小麥白粉病、小麥鏽病、小麥赤霉病、早代蚜蟲,還可增加粒重,提高產量。殺蟲劑使用50%辛硫磷或10%吡蟲啉或40%氧化樂果;殺菌劑用50%多菌靈;葉面肥可用粒粒飽、農大麥寶、麥多收等。達到“一噴綜防”治蟲治病增產的效果。
灌漿期至成熟期防治:主要防治對象為小麥蚜蟲、後期小麥白粉病、小麥鏽病、小麥乾熱風。小麥蚜蟲屬常發性害蟲,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發生。一般年份都需要進行藥劑防治。所以此時以防治蚜蟲為主,兼治小麥白粉病、小麥鏽病、小麥乾熱風等。最佳防治時間為5月15-20日。藥劑用氧化樂果+20%粉銹寧(或三唑酮或12.5%的禾果利)+磷酸二氫鉀,既控制蚜蟲的危害,又防治白粉病的蔓延,還可刺激葉片進行光合作用,抗後期小麥乾熱風,保證小麥取得豐收。
  • 適時收穫
最佳收穫期是蠟熟末期。機械收穫要一條龍作業,保證質量。無漏割,無破碎,脫粒淨,損失率不超過5%。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