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頭貒所屬的西貒科,無論外形還是習性都與亞歐大陸、非洲的豬科非常相似,也都屬於豬形亞目,有著共同的祖先。但西貒科與豬科的親緣關係可不近,兩者很早就分開獨自進化了。西貒科與豬科的最大不同,就是向下生長的上犬齒和長有3趾的後肢。與雜食性的豬科動物相比,西貒科的食性更偏向“純素”,它們的胃更加複雜,可以消化酸性的食物和粗植物纖維。有些資料顯示,西貒科的一些動物甚至會吃仙人掌。
西貒科下共有3個屬種,分別是:頸鎖貒(Pecari)、草原貒(Catagonus)和白唇貒(Tayassu)。頸鎖貒是最常見的一種西貒,體型較小,分布於美國西南部至南美洲的廣大地區。白唇貒體型較大,分布於墨西哥南部至阿根廷北部一帶,常常結成很大的群體,無人敢惹。草原貒體型最大,僅分布於南美洲的查科草原。
基本介紹
物種學史,形態特徵,棲息環境,生活習性,分布範圍,種群現狀,
物種學史
19世紀早期,人們就在北美洲發現了一些大型豬類動物的化石。1848年,古生物學家勒孔特(Leconte)根據頭骨化石頂部表現出來的平直特徵建立了平頭貒屬(Platygonus),模式種名為扁平頭貒(P.compressus)。除模式種外,平頭貒屬下還有6個種,這些種的命名完全建立在豐富的化石發現之上。
平頭貒又譯“平頭豬”,但它們並不是豬,而屬於豬形亞目之下的西貒科(Tayassuidae),與今天中南美洲的3種西貒是近親。平頭貒的生存範圍很廣,從北面的加拿大南部一直到墨西哥,幾乎跨越了未被冰川覆蓋的整個北美洲。在美國,平頭貒的生存區域集中在加利福尼亞州至賓夕法尼亞州之間的區域。平頭貒出現於距今500萬年前的上新世,在距今1.1萬年前滅絕。它們是史前北美洲最為常見的食草動物,在生態系統中占據著類似野豬的生態位。
形態特徵
平頭貒是有史以來最大的一種西貒,外形與今天亞歐大陸的野豬類似,但平均體型稍大於野豬,體長超過1.5米,肩高1米,體重約140千克。平頭貒的腦袋較大,前窄後寬,嘴巴前面長有圓圓的豬鼻子。正如其名,平頭貒的頭頂平直,呈較大的坡度,頭頂之下長有一對小眼睛,不過這並不代表它們的視力不佳。平頭貒口中長有3種類型的牙齒:在嘴巴前端是2對上門齒和3對下門齒,往後是上下各一對犬齒,面頰部分則有上下6對臼齒。像野豬一樣,平頭貒也長有壯碩的身體和有力的四肢,但前肢長有兩趾,後肢長有3趾,這點與四肢都為兩趾的豬不同。
棲息環境
西貒科曾經只生活在北美洲,而今天這個家族卻主要分布於南美洲,這完全得益於距今300萬年前開始的南北美洲生物大遷徙事件。隨著連結南北美洲的巴拿馬地峽的形成,西貒科進入南半球。對於西貒科來說,環境優越、食物豐富、缺少競爭者的南美洲是非常理想的棲息地,它們的家族在這裡不斷壯大。西貒科順著安第斯山脈一路南下,最南到達阿根廷北部地區。憑藉著優越的身體結構和頑強的生命力,西貒科很快就占據了當地最高級食草動物的生態位,無論是茂密的熱帶雨林還是在起伏的山區,都能見到它們的身影。
生活習性
身體強壯的平頭貒可不是好惹的傢伙,在它們憨厚的外表之下藏有一顆暴躁的心。與野豬向兩側外翻的上犬齒不同,平頭貒的上犬齒像食肉動物一樣是向下生長的,這對犬齒不但能用來刨出地下的植物根莖,還可以作為防禦武器撕咬對手。
在更新世的北美洲,只有像美洲擬獅、刃齒虎、異刃虎這樣的大型猛獸會偶爾捕食平頭貒,而恐狼、美洲豹、美洲獅等可能都不敢招惹這群氣勢洶洶的傢伙。不光是對食肉動物,就算是對其他食草動物,平頭貒也不是個友善的鄰居,所以它們總是以家族單獨活動。
分布範圍
曾經分布於美洲大陸。
種群現狀
該物種現已滅絕。
平頭貒曾在北美洲盛極一時,但到了距今1.1萬年前的更新世末期,它們卻與曾經生活在北美洲的其他大型動物一同消失了。關於平頭貒滅絕的原因眾說紛紜,有的觀點認為是人類的捕殺,有的觀點認為是氣候的改變,還有觀點認為是病毒的侵襲。
儘管平頭貒滅絕了,但是其他西貒科動物今天還生活在美洲大陸上,其中就包括與其親緣關係最近的草原貒。草原貒生活在半乾旱的叢林地區,它們能夠在多刺植物間行走,並以粗糙的植物為食。對於草原貒的觀察和研究,或許可以幫助我們了解似豬非豬的平頭貒是怎樣生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