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陽黃湯

平陽黃湯,亦稱溫州黃湯,屬於六大茶類黃茶類中的黃小茶,與蒙頂黃芽霍山黃芽等知名黃茶齊名。原產於平陽、泉城紅、泉城綠、泰順、瑞安等地,品質以平陽北港南雁盪山區)所產為最佳。

平陽黃湯是浙江的傳統名茶,向以“黃葉黃湯”、“濃而不澀,厚而甜醇”,博得消費者的喜愛。根據史籍記載,平陽黃湯產品總體特徵為:外形色黃,白毫顯露,俗稱白心黃葉。具體表現為:外形細緊纖秀勻整,色澤黃綠顯毫,湯色杏黃清亮,滋味甘醇爽口,香氣香高持久,葉底嫩黃明亮勻齊。

基本信息,產品簡介,品質特點,製作工藝,生產歷史,

基本信息

【名稱】平陽黃湯
平陽黃湯平陽黃湯
【別名】溫州黃湯
【類型】條形黃茶
【產地】浙江省平陽泰順瑞安永嘉等縣市

產品簡介

2010年,“平陽黃湯”作為歷史名茶之一,獲中國詩書畫研究院副院長、中國少數民族文物保護協會國際文化交流中心主任、中國民族書畫院秘書長崔茂森題詞。該茶品質因以平陽北港為最,故題名內容為:“中國黃茶清朝貢茶平陽北港黃湯”十四個大字。2014年5月,平陽黃湯茶入選農業部2014年第一批農產品地理標誌名錄。

品質特點

香氣清芬高銳,滋味鮮醇爽品,葉底芽葉成朵勻齊。平陽黃湯產於浙南泰順、平陽、瑞安、永嘉等縣,品質以泰順東溪和平陽北港(南雁盪山區)所產為最好。黃湯始於清代,距今已200餘年。平陽黃湯清明前開採,採摘標準為細嫩多毫的一芽一葉和一芽二葉初展。要求大小勻齊一致。平陽黃湯製造分殺青、揉捻、悶堆、初烘、悶烘五道工序。
平陽黃湯

製作工藝

殺青:溫160℃左右,投葉量1~1.2公斤,要求殺勻殺透,待葉質柔軟,葉色暗綠,即可滾炒揉捻。
揉捻:繼續在殺青鍋內進行,降低鍋溫,滾炒到茶葉基本成條,減重50~55%時即可出鍋。
悶堆:將揉捻葉一層一層地攤在竹匾上,厚約20厘米,
溫州黃湯上蓋白布,靜置48~72小時,待葉色轉黃,即可初烘。
初烘:用烘籠烘焙,每籠投悶堆葉1.2公斤左右,烘焙時間約15分鐘,七成乾時下烘。
悶烘:初烘後適當攤涼,收放在布袋內,每袋1~1.5公斤,連袋擱置在烘籠上悶焙,掌握葉溫30℃左右,經3~4小時達九成乾,再經篩簸,剔除片末,復火到足乾,即可包裝。
平陽黃湯的品質特點是,條形細緊纖秀,色澤黃綠多毫,湯色橙黃鮮明,香氣清芬高銳,滋味鮮醇爽口,葉底芽葉成朵勻齊。

生產歷史

平陽黃湯有200多年的歷史。平陽黃湯創製於清代,其外形條索細緊,色澤黃綠,湯色杏黃明亮,滋味鮮醇,一度被列為貢品,是浙江主要名茶之一。在20世紀30年代初期,每年有千餘擔運銷上海、營口、天津、北京等大城市,而後因多種原因停產,加之原先茶葉加工由農民手工操作,缺少系統、書面的文字記載,以致平陽黃湯加工工藝逐漸失傳,茶市上不見其影。為了恢復平陽黃湯的加工工藝,讓歷史名茶重放光彩,早在1987年,在浙江省平陽縣農業局工作的高級農藝師林平與平陽縣水頭名茶開發場的盧立浣、陳積柱開展合作,共同從事黃湯茶葉的加工研究,經過十多年的反覆試製,一套完整的“平陽黃湯茶葉加工工藝”終於出爐。進行了多年的研究與摸索,平陽黃湯產品終於在2009年研製成功並少量上市。
2010年,由林平、盧立浣、陳積柱共同研發的“平陽黃湯茶葉加工工藝”獲得國家發明專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