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地理環境,位置境域,氣候特點,建築格局,建築特色,綜述,民居建設,城建理念,主要建築,文物遺存,平遙城牆,平遙縣衙,平遙文廟,平遙市樓,雷履泰舊居,日升昌舊址,百川通舊址,蔚泰厚舊址,清虛觀,城隍廟,惠濟橋,鎮國寺,雙林寺,主要景點,歷史文化,龜城來歷,街巷得名,相關詩文,古十二景,民間技藝,票號文化,傳說軼事,出版書籍,研究價值,綜述,金融地位,文物價值,文化價值,文物保護,所獲榮譽,旅遊信息,門票價格,開放時間,交通線路,景區熱度指數,
歷史沿革
上古時期,平遙古城境域屬古陶地。
虞舜時期,平遙古城境域屬并州。大禹治水後,屬冀州。
西周時期,境域內封有“蓐”諸侯國,為并州屬地。西周宣王時期(前827年~前782年),
尹吉甫北伐
獫狁,駐兵於境域東北,因隘不能容,展筑西北二面,始建古平遙城池。
春秋時期,境域置中都邑,屬晉。戰國時期,境域屬趙。
秦漢時期,置平陶縣,屬太原郡。
三國曹魏時期,屬西河郡。
西晉時期,屬太原國。
北魏始光元年(424年),因避北魏太武帝(拓跋燾)名諱,將平陶縣改為平遙縣。作為縣治所在地的平陶城隨之改為平遙城。後因西羌內侵,將平遙縣從文水縣西南徙置汾河以東京陵縣境,廢京陵縣入平遙縣,平遙城亦遷至此址。
唐武德二年(619年),屬介州,後平遙縣城被劉武周引突厥兵攻陷。
唐貞觀元年(627年),屬汾州。
北宋建隆元年(960年),宋太祖遣將李繼勛率軍進攻北漢,焚毀平遙縣城,後重建。
北宋靖康元年(1126年),金左副元帥率軍6萬進攻平遙縣城,北宋援軍5000餘人、居民100餘戶長期抵抗後,城被攻陷。
明洪武二年(1369年),大水成災,衝垮西城牆。洪武三年,重建、擴修平遙古城,周圍十二里八分四厘,崇三丈二尺,濠深廣各一丈,門六座:東西各二、南北各一,後建敵台窩鋪四十座。
明景泰初年,重修平遙古城。
明正德四年(1509年),知縣田登修下東門瓮城,又築附郭關城(即東關)一面;
明嘉靖十三年(1534年),因河沖毀城角;嘉靖十九年(1540年),舉人雷潔、監生任良翰督率築完,得免寇患;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知縣沈振又修西、北二面,厚七尺,高六尺,筑北門瓮城;嘉靖四十年(1561年),沁州同知呂堯卿署縣,又加高南城六尺;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知縣張稽古因寇犯邊,急砌磚牆,更新門樓,各豎匾題,士民頌德,立碑於縣儀門外左。
明隆慶三年(1569年),知縣岳維華增敵台樓九十四座,俱用磚砌,於六門外各修吊橋,各立磚門,皆立臥石,上刊二字,東門二:一曰械口,一曰口順。西門二:一曰刺口,一曰威敵,南門曰焚口,北門曰洗戎。設僉夫防守各垛口,設團總官四員督之,其衣裝、盔甲、火器、火藥、鉛子、弓弩之類,無不備具,教場內立碑紀焉。
明萬曆三年(1575年),知縣孟一脈用磚石包城四面;萬曆五年(1577年),知縣董九仞廣植樹木,於四壕修葺圮壞;萬曆二十二年(1594年),知縣周之度申請撫按巡查,動本縣民壯修築東、西瓮城者三,皆以磚石。萬曆二十三年(1595年),平遙縣屬汾州府。
清初,平遙古城仍屬汾州府。
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地震使城垣塌毀,民房圮壞,人畜傷亡;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七八月間,因霪雨損壞,知縣奉天黃汝鈺捐俸補修,屹然完固,總計城牆二十五丈,城垛一百二十三堞;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平遙知縣黃汝鈺重修古城市樓;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七月,知縣王傑補修南門瓮城二丈;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康熙西巡路經平遙,知縣王綬修四方大城樓迎駕;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六月,補修下東門北外城小樓一座;本年六月二十八日,補修上東門外南城六丈余;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三月,補修北城四丈余;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四月,知縣王綬補修西城二丈余;康熙四十年(1701年)七月,補修上東門瓮城;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五月,補修北面城二丈余、小城樓一座;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四月,補修南外城二十餘丈;皇上西巡大駕經過,建修四面大城樓;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正月,補修南外城三十五丈;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四月,補修上東門大門樓並門洞。
清代中後期,平遙古城由於長期未經修理,以致牆垣坍塌,敵樓傾圮,濠橋填塞。
清道光三年(1823年),中國第一家票號——日升昌在古城西大街成立,此後,票號增至20多家,平遙古城成為全國金融中心。在城內大興土木,一座座豪宅大院在古城內落成,市樓、城牆、廟宇等公共建築設施得到捐資修葺。道光三十年(1850年),邑侯劉公(劉敘)蒞任,“太平天國”義軍崛起,為應對農民起義,即邀董事諸紳捐貲重修,一舉補築東西北門並將南門增高數尺,四隅角樓也加大了高度與體量,並予重修,敵樓也照舊數重建,同時擴寬了護城濠道。
清鹹豐六年(1856年)冬,平遙古城重修工程竣工,工料之費十二萬緡有奇。
清同治六年(1867年),六城上增建炮台各一座,每置大炮三尊;同治十二年(1873年),西城士民捐貲,先將西城濠疏濬之。
清光緒六年(1880年),再次疏通城壕;北城士民復捐貲疏瀹北面城濠。
民國元年(1912年),平遙縣衙改為縣公署。古城內出現新式學校和現代工業。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平遙縣公署改為縣政府。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七七事變”前,平遙城牆隨時修補。11月9日,日寇侵占平遙古城,半月後撤離。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2月13日,日寇第二十師團包圍平遙城,炮轟開太和門南一段城牆,東南角城牆被炸毀,占領全城,殺害城內外軍民近千人。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日寇投降,軍閥閻錫山派軍盤踞古城。
1948年7月13日,平遙城和平解放。中共平遙縣委、縣民主政府遷駐城內辦公。
1977年8月5日,平遙古城遭受特大洪水災害,古城被淹,大批房屋倒塌,古城牆垮塌34處,總計長950米。
1979年,平遙縣委、縣革委準備拆除城牆進行舊城改造,中國古建保護專家
柴澤俊面見山西省主要領導要求留下平遙古城,省、地、縣採納其意見。同年,國家文物局開始投資修葺平遙城牆。
1990年,平遙城市布局劃分為古城保護區、新城發展區。聯合國人類居住中心專家分別於1990年、1992年考察平遙古城,稱平遙古城是“世界珍寶”等。
1994年,經國內專家考察後提議,
國家文物局批准平遙古城為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申報列入《世界遺產名錄》項目。
1995年,在平遙古城南開闢新城區,將古城內一些機關、醫院、企業及居民遷出。
1996年8月,平遙古城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遞交申報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文本。
1997年2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派專家田中淡考察鑑定平遙古城。
1998年,復建平遙古城下西門、東北和西北兩座角樓。
2000年底,平遙古城基本恢復明清時期縣級古城池的建築風格、歷史風韻。
2002年,修復平遙古城迎薰門城樓和南門瓮城。
2011年,平遙古城城牆基本保存修繕完整。
2021年10月,山西多地遭遇強降水天氣侵襲,平遙古城城牆發生局部坍塌,出現15處內牆女牆大面積坍塌、46處內牆夯土大面積滑落;同年10月25日,古城城牆搶險修繕工作正式開始。
2022年11月4日,平遙古城因持續降雨受損的61處城牆修繕完工。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平遙古城位於山西省中部,地處平遙縣境腹地西北部平原區,惠濟河、柳根河(原中都河)沖積扇尾部,距東南太岳群山20千米,西北緊鄰汾河谷地;介於東經112°9′56″~112°11′10″,北緯37°11′44″~37°12′43″之間,海拔754.80~762米;古城地域平廣,地勢由東南向西北傾斜,平均坡度5‰。
氣候特點
平遙古城屬溫帶大陸性半乾旱季風氣候,四季分明,氣候溫和。平均氣溫10.60℃,常年最熱月7月,月平均氣溫24.50℃;最冷月1月,月平均氣溫-5℃。年平均相對濕度58%,年平均降水量415.90毫米,主要分布在7—9月份,年平均蒸發量為1785.70毫米。主導風向春秋冬季為西北風,夏季多為東南風,年平均風速2.10米/秒。
建築格局
平遙古城由城牆、店鋪、街道、寺廟、民居共同組成一個龐大的建築群,整座城池對稱布局,以市樓為軸心,以南大街為軸線,形成左城隍、右衙署,左文廟、右武廟,東道觀、西寺廟的封建禮制格局,總占地面積2.25平方千米;城內街道格局為“土”字形,整體布局遵從八卦方位,由四大街、八小巷、七十二條蚰蜒巷構成八卦圖案,南大街、東大街、西大街、衙門街和城隍廟街形成乾字型商業街;古城內的商店鋪面沿街而建,鋪面結實高大,檐下繪有彩畫,房樑上刻有彩雕,鋪面後的居民宅全是青磚灰瓦的四合院。
建築特色
綜述
平遙古城建築都有“房子半邊蓋”的特色,流傳最廣的說法為“四水歸堂”或“肥水不流外人田”。山西地處乾旱,且風沙較大,將房屋建成單坡,能增加房屋臨街外牆的高度,而臨街又不開窗戶,則能夠有效地抵禦風沙和提高安全係數,而院內緊湊的布局則顯示對外排斥,對內凝聚的民族性格。
民居建設
平遙古城內的重點民居,建於清朝中晚期,民居建築布局嚴謹,軸線明確,左右對稱、主次分明、輪廓起伏,外觀封閉,大院較深;房屋擁有精巧的木雕、磚雕和石雕配以濃重鄉土氣息的剪紙窗花,是漢民族地區現存最完整的古代居民群落。
城建理念
平遙古城是明朝開國伊始,在全高危敏感詞規規築城的高潮中,在城池周長為“九里十有八步”的北魏舊城基礎上擴建重築的。擴建後的平遙城,更加強烈地反映出漢民族傳統禮制在城市建設規劃中的主導作用。城池向西、向北擴展,仍呈方形。城牆每邊增長至三里,恪守“天子城方九里,公爵城方七里,侯伯爵城方五里,子爵城方三里”的古制;唯南牆因地制宜,隨城外古河道之走勢蜿蜒而建。平遙古城內外建築群布局也嚴格遵循著突出軸線、“左祖右社”、文武相對、上下有序的禮製程式。在建築的選址、定位、體量、造型上,追求人與自然的和諧,體現出“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
平遙古城向來以南大街為主軸線,以街心的市樓為至高點,城隍、衙署擇高處而立,一東一西,對稱分布,表達了封建統治者“人神共治”的願望。大型的宗教建築設定在城市交通幹道的兩端。全城分布的大街小街巷道,經緯交織,主次分明。市井商鋪林立,店面相連。古民居鱗次櫛比,院落重重,宅院(包括商鋪)建築中軸強烈,對稱嚴謹,從房舍的配置上體現出長幼有序、尊卑有別的封建倫理觀念。
主要建築
文物遺存
平遙古城文物遺存集中豐富,城內共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9處、不可移動文物1075處;城內遺存有大小街巷199條,主要街道兩側完好地保存了220多家古店鋪;古城共有3798處具有保護價值的古民居,其中保存完整的有448處;城內外有各類遺址、古建築300多處;城內外有碑刻1000餘通及年代不一、形式多樣、色彩續紛的各種琉璃實物若干。
平遙城牆
平遙城牆,始建於西周宣王時期,明洪武三年(1370年)重建後經歷代不斷的改建、擴建、增建而形成現存規模。城牆平面呈方形,軸線全長6142.63米,整座城牆由牆身、馬面、擋馬牆、垛口、城門以及瓮城構成,建有瓮城六座,城門六道,南北各一、東西各二,南為迎熏門,北為拱極門,上東為太和門,下東為親翰門,上西為永定門,下西為鳳儀門,每座瓮城上都建有重檐歇山頂城樓,六座重門瓮城外原設有吊橋;東南隅有文昌閣、魁星樓。牆身高平均為10米,底寬8—12米,頂寬2.5—6米,城牆外觀呈方形,牆外表全部青磚砌築,內牆為土築,頂部鋪磚排水。沿牆每隔50米築城台一座,連同角樓,總計94座。牆頂外側建有2米高的擋馬牆,內側築有低矮的女兒牆,外牆每隔40—100米築有馬面一個,上有敵樓共72座,垛口3000個;城外護城河深、寬4米,沿河原種有槐柳。
平遙城樓修築於城牆的城門頂,古代有時稱“譙樓”。平遙城牆的城樓共有六座,均創修於明代,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補修重築,城樓高16.14米,寬五間13.72米,進深四間10.04米,造型古樸典雅,結構穩健。
平遙城牆蘊涵有傳統文化,城牆上設定的3000個垛口、72座堞樓,象徵著孔子周遊列國講學時的3000弟子、72賢人。一座軍用城牆,點綴以文道設施,充分體現了中國古代左祖右社、文武交相映輝的建築風格。為當今運用現代科學理論方法和先進科學儀器設備對平遙古城牆軍事防禦體系和相應的古代建築技術的研究提供了寶貴的實物資料。
平遙縣衙
平遙縣衙,位於古城中心,占地面積26000餘平方米,始建於元代至正六年(1346年),重建於明代洪武三年(1370年),建國後有毀有修,整座衙署坐北朝南,呈軸對稱布局,由中軸線和東西側的建築組成,東西寬131米,南北長203米,占地2.66萬平方米。中軸線有大門、儀門、六部房、大堂、宅門、二堂、內宅、大仙樓;東側有土地祠、酇侯廟、糧廳、花廳等;西側有牢獄、督捕廳、十王廟等。建築對稱,主從有序,左文右武,前朝後寢。整座縣衙機構宏大,等級森嚴,既遵循了軸線對稱的傳統格局,又符合前朝後寢的禮制特徵,是封建王朝最基層統治機構的完整再現,是全國目前保存最完整、規模最大的封建縣衙,更是地方建築特色的綜合載體。
平遙文廟
平遙文廟,位於古城內東南隅文廟街,始建於唐貞觀初年,建築群南接城牆,北臨城隍廟街,坐北向南,其總體布局是中央為文廟,左為東學,右為西學。文廟中軸線上依次為欞星門、大成門、大成殿、明倫堂、敬一亭、尊經閣,六進院落,總占地面積35811平方米,廟區占地8649.6平方米;廟前之左右各有牌坊1座,橫跨街面。
廟區中軸線自南而北有影壁、欞星門、泮池、大成門、大成殿、明倫堂、敬一亭、尊經閣。大成門面闊3間,兩側有更衣廳、齋宿所,兩廂是名宦祠、鄉賢祠;大成殿前東西廡,面闊各9間,進深四椽,懸山頂,前插廊,柱頭斗拱3踩單昂,補間1朵,廡內供先賢先儒;大成殿重建於金大定三年(1163年),至今保持原貌,面寬5間,進深八椽,單檐歇山頂,其平面布局、用柱方法、斗拱梁架結構以及歇山頂出際的形式都具有早期木構建築的特徵,檐下大斜梁取代補間鋪作的手法較為罕見,是中國現存各級文廟中歷史最久的殿宇,是中國文廟中僅存的金代建築;兩側腋門各3間,進深四椽,硬山造;明倫堂面闊5間,進深四椽,五檁前後廊式,硬山頂,堂之東西耳殿各3間,有賢侯祠、忠孝祠;東西廂房各7間,額曰“時習齋”“日新齋”。東學院內有崇聖祠、節孝祠。建築群均屬明清時代遺物,現存古代碑碣20餘通(方)。
平遙文廟的總體布局展現了元明以來中國文廟建築的基本規制,展示著平遙古城古老的建築文化和卓越的儒學文化。
2001年6月25日,平遙文廟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平遙市樓
平遙市樓,位於平遙古城內南大街,貫通南大街南北,始建年代不詳,據清光緒《平遙縣誌》載,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重修,清乾隆、嘉慶、道光、同治、光緒、宣統年間曾有補葺。市樓東南腳下有井一眼,世傳“井內水色如金”,故又名“金井樓”。清以“市樓金井”列為平遙十二景之一。
平遙市樓坐北朝南,平面呈方形,占地面積133.4平方米。為磚木結構二層三重檐樓閣過街樓建築,高18.5米,面寬、進深各三間,三重檐歇山頂,孔雀藍、黃、綠三色琉璃瓦覆頂,並飾琉璃脊飾、寶剎。一層明間橫跨南大街,南北向貫通,次間設磚砌台基,高0.7米,四根通柱直通頂層,外包磚牆,牆外四周圍廊,廊記憶體清代維修碑11通。檐下斗栱一斗二升交麻葉,明間設平身科斗栱一攢。二層挑出平座欄桿,平座斗栱五踩雙翹,平身科兩攢,角科有附角斗。上層檐施七踩單翹雙昂斗栱。前後檐施隔扇門,山牆記憶體清代壁畫18.6平方米。
平遙市樓為市井裝點性建築物,位處平遙城中心,是古城內唯一的樓閣式高層建築,風格別具特色,是研究平遙城市發展史、建築史的重要實物。
雷履泰舊居
雷履泰舊居,位於平遙古城內書院街11號,約建於清嘉慶末年至清道光初年,是雷履泰中晚年居住和生活的地方;整體坐北向南,由東、西主院及東、西偏院等自成一體而又相互貫通的4座院落組成。西主院屬平遙典型的“三截兩院過道廳”院式格局,中軸線上依次建有倒坐南廳、過道廳、內宅門、正房,東西兩側建廂房。
雷履泰為平遙細窯村(今龍躍村)人,出身經商世家,精明強幹,善於經營,清道光三年(1823年),力勸平遙著名的“西裕成”顏料莊財東李大全, 將商業資本與金融資本分離,創辦了中國第一家以異地銀兩匯兌為主營、兼營存放款業務的私人金融機構日昇昌票號。舊居整組院落主從分明、布局合理、功能齊全,是研究票號創始人雷履泰和平遙傳統民居建築的重要文化遺產。
日升昌舊址
日昇昌票號舊址,位於平遙古城內西大街路南,坐南向北,包括中、東、西三院,東院是"美和居"爐食鋪,西院是日新中票號,三者均為日昇昌票號財東所營。中院鋪面五間,三進院,占地面積1600多平方米。現存"舊址",格局完整,裝修如故,具有明清商業建築特徵和地方特色。
票號,是清代專營銀兩匯兌、存放款業務的私人經營的金融機構,日昇昌票號是中國第一家票號。其前身為"西裕成"顏料行,清道光三年(1823年),平遙縣西達蒲村富商李大金出資與總經理雷履泰共同將"西裕成"顏料行改為專營銀兩匯兌和存放款業務的票號,取名"日昇昌",總號設在"西裕成"顏料莊的斜對面(即今"日昇昌票號舊址"),並在全國各地設分號,其業務涉及各行各業。清光緒年間達到鼎盛,享有“京都日昇昌匯通天下”之美譽,生意走向海外,辛亥革命初走向衰亡。日昇昌票號在中國商業史和金融發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舊址"為研究中國票號史、金融發展史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資料。
2006年5月25日,日升昌舊址被國務院公布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百川通舊址
百川通票號舊址,位於平遙古城內南大街109號。始建於清鹹豐十年(1860年),財東為祁縣渠家的渠長瀛、渠源朝、渠源湞、渠源洛等,舊址主院坐西朝東,為三進院落帶北偏院布局。主院鋪面臨街,面寬五間,進深六椽,雙坡硬山墊板樓式結構。百川通票號是最早與外國金融資本發生關係的中國票號,也是最早使用電匯的票號之一。總號設在平遙城內,分號有23處,1948年歇業。
2003年1月15日,百川通舊址被晉中市人民政府公布為晉中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蔚泰厚舊址
蔚泰厚票號舊址,位於平遙古城內西大街36號,西緊鄰日昇昌舊址,坐南朝北,為三進院落帶東跨院布局;蔚泰厚原是介休北賈村人侯蔭昌經營的綢布莊,清道光六年(1826年)正式改組為票號,是日昇昌票號之後平遙誕生的第二家票號,大掌柜即日昇昌原二掌柜毛鴻翽。後又改建增設了蔚豐厚、蔚盛長、新泰厚、天成亨票號,時稱“蔚”字五聯號。總號設於西大街,在全國設分號33處,主要經營銀兩的匯兌和存放款業務及代辦款等,業務對象主要為商戶、衙門及個人,1921年歇業。2003年1月15日,蔚泰厚票號舊址被公布為晉中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清虛觀
清虛觀,位於平遙古城內東大街路北,坐北向南,始建於於唐顯慶二年(657年),原名太平觀;北宋治平元年(1064年),改名清虛觀;元初更名為太平興國觀,後又改名太平崇聖宮,清代復稱清虛觀。清虛觀總占地面積5890.9平方米,建築面積2210.2平方米,前後三進院落,主要建築有牌坊、山門、龍虎殿、純陽宮、三清殿、玉皇閣,布局嚴謹,左右對稱。觀內現存元代以來的彩繪泥塑共8尊,宋、元、明、清各代的碑、碣50餘通(方)。
清虛觀是一座匯集元、明、清三代建築遺構又具又地方建築特色的道觀建築群體,連同各類附屬文物,是研究中國建築史和道教發展史的較為珍貴的實物遺存。
2006年5月25日,清虛觀被國務院公布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城隍廟
平遙城隍廟,位於平遙古城內城隍廟街路北,坐北向南,明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重修,清同治時續修。現存規模完整,前後共三進院落,總占地面積7302平方米,中軸線上建有牌樓、山門、戲樓、獻殿、正殿、寢宮,東西配殿由六曹府、土地祠等組成。在城隍廟的左右兩側分別配置有灶君廟和財神廟。廟內保存清代壁畫及清代塑像160餘尊。
城隍廟廟貌宏敞,布局奇特,是古代官署建築與寺廟建築風格相融合的建築群體,是研究平遙古城建置布局、道教發展以及民俗風情的珍貴的實物遺存。
惠濟橋
惠濟橋,位於平遙古城下東門外東北300米處,橫跨於惠濟河下游。聯拱石橋,俗稱“九眼橋”。據碑文記載,原為木板橋,清康熙十年(1671年)始建五孔石拱橋。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增為九孔拱橋。乾隆、同治、光緒年間曾予補築修葺。清代後期,惠濟橋以“河橋野望”一名,列為平遙“十二景”之一。
惠濟橋南北走向,橋全長80米,寬7.4米,各拱券淨跨4.2~4.9米不等,橋墩高5~7米,橋面略呈弧形,條石鋪墁。中間五孔橋洞的拱券頂兩旁分別雕龍首、龍尾,各伸出橋壁1米餘。橋身兩側設石雕欄板、望柱,兩側欄板各50塊,雕刻珍禽異獸、吉祥花卉以及福、祿、壽字紋樣,望柱頭雕獅子、花蕾、八寶形象。橋基上、下遊方向,皆築有緩衝作用的三角形石基,石基的條石間以銀錠形鐵鉚連線。券石用鐵制扒釘穩合,橋壁砌工精細,石縫灌漿滿實。平遙惠濟橋是平遙古城的重要組成部分,其跨度長,設計合理,結構精良,砌法穩固,是北方清代石拱橋中的重要實物,至今沿用,對研究橋樑建築具有一定的科學、借鑑價值。
鎮國寺
鎮國寺,位於平遙古城東15千米的襄垣鄉郝洞村,原名京城寺,始建於五代北漢天會七年(963年),明嘉靖十九年(1540年)改作今名。現寺內建築多為明清風格,萬佛殿及殿內彩塑保存了五代原貌。
鎮國寺坐北朝南,由前後兩進院落組成,占地面積4500平方米。萬佛殿居中,前院有天王殿、鐘鼓樓、碑廊等,後院建三佛樓,兩側為觀音殿、地藏殿。萬佛殿平面近方形,廣深各三間,殿前無月台,台基較矮。前後檐當心間辟門,前檐次間設窗,余皆築以厚壁。檐柱繞周12根均砌入牆內,柱頭卷剎和緩,生起微小,柱間欄額相連不出頭,不設普拍枋。柱頭斗雙抄雙下昂,重偷心造,昂為批竹式,耍頭下昂形。補間斗五鋪作,雙抄偷心造。大斗之下立直斗與欄額相結,形制酷似佛光寺東大殿鋪作次序。殿內梁架徹上露明造,結構為六架椽屋通檐用二柱,無金柱。殿中央佛壇寬大,高0.55米,方形束腰疊澀式,佛、弟子、菩薩、金剛等泥塑像11尊,面形豐潤,姿態自然,為五代時期原作。殿內四壁及眼壁繪萬佛圖,810尊小型佛像,皆清代作品。
鎮國寺內萬佛殿單檐歇山頂,檐下斗栱碩大,出檐深遠,其建築風格與構造做法頗具唐風,殿內同期彩塑作品較為罕見,是研究中國古代建築史和美術史的珍貴實物資料。
1988年1月13日,雙林寺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7年12月3日,雙林寺與平遙古城、鎮國寺一同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表決通過列入《
世界遺產名錄》。
雙林寺
雙林寺,位於平遙古城西南6千米的中都鄉橋頭村北,寺創建年代待考,原名中都寺,據寺內現存北宋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姑姑之碑》記載,中都寺創建於北齊武平二年(571年),後毀於兵火,宋時修葺一新,並取佛經上“佛陀雙林入滅”之說,更名為“雙林寺”。以後明景泰、天順、弘治、正德、嘉靖及萬曆年間予以重建,清道光、宣統年間曾進行過多次葺補,現存建築多為明代建築遺存。
雙林寺院坐北朝南,建在3米多高的土台基上,四周圍以夯土高牆,形成寺堡,建築面積3711平方米。寺內布局完整,有兩條軸線,經堂、禪院在東,寺宇殿堂居西,由三進院落組成。中軸線上依次排列著堡門、天王殿、釋迦殿、大雄寶殿和佛母殿。前院兩側為羅漢殿、地藏殿、武聖殿、土地殿,釋迦殿兩側有鐘、鼓二樓對峙,中院寬闊,千佛殿和菩薩殿左右對稱。寺內大小10座殿宇內,滿布塑像,大者丈余,小者尺許,總計2052尊,完好者1500餘尊,以明代所塑之像居多,少數為清代塑像,彩塑現存完好者1500餘尊,為中國彩塑的精華,被譽為“東方彩塑藝術的寶庫”。
1988年1月13日,雙林寺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7年12月3日,雙林寺與平遙古城、鎮國寺一同由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表決通過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主要景點
天吉祥博物館位於平遙古城南大街北口路東20號,是平遙古城內唯一的一家跨國貿易商行長盛蔚的舊址。長盛蔚成立於清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歇業於民國六年(1917年),歷經21年,共改號兩次,前身是長盛裕、長盛慶洋貨莊。
平遙古民居博覽苑,位於古城西大街18號,修建於清康熙年間,是“蔚豐厚”票號舊址,全院面闊五間,為南北兩套院串連在一起的大宅院,開發總面積1460餘平方米。北院坐南朝北,大門臨街,屬典型的商號經營性三進四合院;南院坐北朝南,大門隱於深巷中,是由“一主兩跨”帶一個後院組成,屬標準的民居性四合院,南北院由一條狹窄的過道相連,牆高宅深,布局特殊,建造精良,以“元寶院”而著稱。居所結構富有平遙四合院中特色,開設有主要介紹明清時期富商大賈豪華的居住環境、宅院布局、建造工藝、雕刻飾品、彩繪藝術、生活方式和昂貴用具器物等為主要陳展內容的博覽苑,另利用博覽苑陳展和平遙民風民俗,開展有三寸金蓮製作和刺繡的表演活動。
中國商會博物館於2002年9月在平遙商會舊址上創辦,由全國政協原副主席、全國工商聯原主席經叔平題寫館名。中國商會博物館以豐富的藏品真實再現了平遙商會歷史和在其推進近現代中國經濟現代化、政治民主化、民族獨立化的歷史進程中所發揮的重要作用。
中國珍奇報紙陳列館,位於古城內明清街雞市口的繁華地段,建築保存了明清時期的風格,藏報數量6萬餘種,110餘萬份,館藏報刊已載入世界吉尼斯之最紀錄大全,有清代名國珍奇報、五十年代文革時期的系列報刊、山西及全國重大時事報、部分各國報紙、少數民族報刊等。最特別的異型報紙有特大的報、有最小的報;發行時間最短的報;還有手掌報、明信片報、名片報、絲綢報、煙標報、雨傘報、扇子報。館內共設10個展廳,分別有圖片題詞廳、平遙廳、山西廳、世紀之交廳、港澳廳等。
百川通晉商博物館,位於於平遙古城內南大街109號,依託晉商百川通票號舊址宅院,綜合展現了中國古代家具發展歷史及明清家具、晉商家具的整體風貌。博物館分四個展區,各展館分布於四進院落的11間老宅,第一展區位於第一進院,包括兩個展室:第一展室內容豐富,圖文實物並茂,集中探究展示了中國古代家具的發展歷史;第二展室用小雕塑再現了中國古代木作師傅們的工作場面,二十多個神態各異的木匠的施工動作涵蓋了木作工藝的所有流程。第二展區位於第二進院,包括三個展室;第一展室、第二展室全面系統地把明代家具分門別類地細化介紹,包含了人們生活起居各個方面使用的家具類型;第三展室為二進院正廳,運用情景再現的方式把複製的明代家具實物和館藏珍品依照明代室內陳設格局陳列;第三展區位於第三進院,包括三個展室。第一展室、第二展室清代家具的各個種類圖文並茂地展現出來。
平遙匯武林武術陳列館,位於古城西大街,曾是清末民國初期平遙縣八卦掌拳師王倫先生的舊居,為南北各地內家外家拳師以武會友、切磋技藝的場所,占地面積3000平方米。匯武林分前後兩個部分,前院是展館,後院是演武廳和習武場。前院是具有濃郁明清街建築風格的三進院,青磚灰瓦,布景嚴謹,軸線分明,外觀封閉。匯武林武術館的後院是演武廳和寬敞平坦的演武場。
協同慶錢莊博物館,位於平遙古城南大街45號,占地3500平方米,依託協同慶錢莊古店鋪舊址開設,博物館全面展示了清代協同慶錢莊及平遙縣錢莊文化,是平遙古城內重要的旅遊景觀之一。
平遙同興公鏢局博物館,位於平遙古城內南大街105號,坐西向東,總占地面積約904平方米,是一處集原景陳設及始料展示為一體的綜合性博物館。平遙同興公鏢局創建於清鹹豐五年(1855年)。時值平遙商業、票號業發展期,古城內商號林立,業務輻射全國,各商號常有大量貴重貨物、銀兩須長途運輸,武術家
王正清應眾商家邀請創建了同興公鏢局,為商家往來護鏢。鏢路東到北京、山東,西去
陝西、甘肅,南到漢口、長沙,北至歸化、包頭。同興公鏢局至民國二年(1913年)歇業,經王正清、王樹茂父子兩代人經營,歷時58年,其整個歷史跨越了晚清和民初兩個時期。
歷史文化
龜城來歷
平遙古城按照相傳的“山水朝陽,龜前戲水,城之攸建,依此為勝”說法,取神龜“吉祥長壽”之意,於是號為“龜城”。突出了長生不老、固若金湯的寓意。整個城池以市樓為中心,由城牆和大街小巷組成一個龐大的八卦圖案,有如龜背上的壽紋。傳說古城六座城門各有象徵和寓意:南門(迎熏門)為龜頭,面向中都河,可謂“龜前戲水。山水朝陽,城之修建,以此為勝”,南門外原有水井兩眼,喻為龜之雙目;北門(拱極門)為龜尾,是全城最低處,城內所有積水都經此流出;東西四座瓮城兩兩相對,上西門(永定門)、下西門(鳳儀門)和上東門(太和門)的外城門向南而開,形似龜之三足向前曲伸,惟有下東門(親翰門)的外城門徑直向東而開,據說是古人建城之時,怕“龜”爬走,而將其左後腿拉直,並用繩索拴在城東8千米處的麓台塔上。古城築城作龜形,概出自遠古時代以龜甲卜宅相地的濫盪,加之龜在民間信仰中為一靈物,是長壽永久的象徵,以城市附會龜形,取其吉祥之意,以達成一種良好的願望。
街巷得名
八小街和七十二條蚰蜒巷,名稱各有由來,有的得名於附近的建築或醒目標誌,例如衙門街、書院街、校場巷、賀蘭橋巷、旗桿街、三眼井街、照壁南街、小察院巷等;有的得名於祠廟,例如文廟街、城隍廟街、羅漢廟街、火神廟街、關帝廟街、真武廟街、五道廟街等;有的得名於當地的大戶,例如趙舉人街、雷家院街、宋夢槐巷、閻家巷、冀家巷、郭家巷、范家街、邵家巷、馬家巷等;古城東北角有一座相對封閉的城中之城,類似於古代城市中的坊,附近的四條街道也就被命名為東壁景堡、中壁景堡、西壁景堡和堡外街;還有一些街巷則已經無法探究名稱來歷了,例如仁義街、甜水巷、豆芽街、葫蘆肚巷。
相關詩文
明代 韓邦奇《平遙夜坐》
漠漠荒城暮,飄飄旅笛哀。坐看寒燭盡,愁絕夜更催。
近現代 朱帆《游平遙》
縣小城牆固,千年今尚存。新風觀鬧市,舊跡見衙門。
古十二景
綜述
清光緒八年(1882年)《平遙縣誌》載:“舊有八景為一邑之勝,騷人逸士所寄遊覽者。”舊八景即:賀蘭仙橋、市樓金井、鳳鳥栖台、於仙藥跡、源池泉涌、嬰溪晚照、超峰曉月、麓台疊翠。光緒年間人們又將清虛仙跡、書院弦歌、河橋野望、仙觀古柏四景增入邑勝,故合稱“平遙古十二景”。這些景點有些尚在,有些已毀滅無存。現將“古十二景”簡介如下。
賀蘭仙橋
賀蘭橋位於城內東部賀蘭橋街中段。舊傳有仙人賀蘭過此,故稱。賀蘭仙子,其人不詳。橋始建年代無考。清乾隆元年(1770年)“重整舊跡”。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重修。新中國成立後,景觀大體如幫故,拱橋縱貫南北,左右各有形狀不規整的大水池。老樹成蔭,碑石點綴。至本世紀60年代,水池日漸淤平,橋身亦漸埋沒。如今景觀舊物,一無所有。
仙觀古柏
仙觀指仙觀,位於古城南4.5千米達蒲鄉西湖村。古柏指柏仙觀中以蒼古稱奇的柏樹。清光緒年間《平遙縣誌》載:“柏蒼古奇怪,不可方物,因以仙名。”1965年,柏樹焚毀於火災。
河橋野望
河橋指古城東北距城牆0.5千米處的惠濟橋,清光緒年間《平遙縣誌》載:“惠濟橋成,環城植柳,春秋登眺,煙光如畫。”新中國成立後,惠濟橋幾經修葺,面貌如故,然橋旁建築日漸增多。昔曠野,今已變為古城市區。
書院弦歌
書院指西河書院,原址在今古城內照壁南街路西。清光緒年間《平遙縣誌》載:“西河書院誦讀之聲不絕,午夜燈火猶如燃藜,為人文之勝。”然時過境遷,現僅存舊址。
清虛仙跡
仙跡位於縣城內東大街清虛觀內玉皇閣上。傳說清康熙年間仙人呂洞賓來游,題:“一心二人仁”五字於柱上,字畫絕奇。古人題詠有:賀蘭一去幾時回,種藥於公圃尚開。此地真人原有跡,山城莫怪大仙來。
麓台疊翠
自然景觀,位於縣城東約35千米處,海拔1770米。清光緒八年《平遙縣誌》有述:“奇峰疊出,翠秀可愛。
民間技藝
平遙推光漆器是一種工藝性質的高級油漆器具,以手掌推出光澤而得名,平遙製作推光漆器的歷史始於唐代開元年間。漆器外觀古樸雅致、閃光發亮,繪飾金碧輝煌,手感細膩滑潤,耐熱防潮,經久耐用;底漆多以墨黑、霞紅、杏黃、綠紫為主,上面繪以具有民族風格的圖案,或描金彩繪,或刀刻雕墊,或堆鼓鑲嵌,線條流暢。
票號文化
票號又叫票莊或匯兌莊,是一種專門經營匯兌業務的金融機構。清代康、雍、乾、嘉年間,本邑當鋪、賬局、錢莊、銀樓等組織已初具規模。清嘉慶年間重修市樓碑記載,平遙商號700餘家,其中金融字號有25家。平遙縣商業金融並重的行業優勢,為票號在平遙首創成為最現實的可能。
在票號產生以前,商人外出採購和貿易全要靠現銀支付,在外地賺了錢捎寄老家也得靠專門的鏢局把現銀運送回去,不僅開支很大,費時誤事,而且經常發生差錯。這就迫使外出經商的平遙商人不得不尋求新的辦法。於是票號的雛形“現金撥兌”應勢而生,這種異地撥兌,開始只限於在親朋好友之間進行,並不收費。後來,要求撥兌的人越來越多,於是平遙“西裕成”顏料莊總經理雷履泰開始兼營匯兌業務,在雙方同意的原則下,出一定手續費就可辦理異地現金撥兌。由於這種匯兌在此處交款,彼處用錢,手續簡單,使用方便,所以除平遙商人和其他地方商人匯款以外,還有政府及官員來托辦匯兌事宜。隨著資本的增加,通匯地點越來越大,利潤也越來越多。接著又吸收現款,發放貸款,“日昇昌”的生意一派興旺。看到這種景象,平遙商人紛紛學習“日昇昌”的經驗,投資票號,從而形成了著名的平遙票號幫。
傳說軼事
據說清末時,一位沿街乞討的老寡婦,手持12000兩的日升昌張家口分號匯票,到總號提取銀兩。夥計一看匯票是三十多年前的同治七年(1868年)簽發的,又出自乞婦之手,一時不能決定如何處理。大掌柜問清匯票來歷後,又翻查數十年的賬簿,確認匯票並非偽造,於是如數兌付了現銀。原來,老太太的丈夫早年到張家口做皮貨生意,同治七年在日升昌分號匯款白銀12000兩回家,不料路上得病身亡。妻子失去經濟支柱,淪為乞丐。三十年後,老婦人才從丈夫留下的唯一一件夾襖的衣角中摸到一張日升昌匯票。此事之後,日升昌聲譽大振,匯兌、存放款業務一天比一天興旺。
出版書籍
《
平遙古城》是2021年山西經濟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中國城市科學研究會副秘書長、同濟大學教授
曹昌智。書稿全面、深入、立體地展現了平遙古城的形式與內涵。從古城原型、軍事防禦、縣治民居、起居標本、明清市井、首創票號、廟宇寺觀、民俗文化等八大方面,解讀平遙古城的文化意蘊。
研究價值
綜述
平遙古城是按照中國漢民族傳統規劃思想和建築風格建設起來的城市,集中體現了公元14至19世紀前後漢民族的歷史文化特色及中國的建築風格和城市規劃的發展,對研究這一時期的社會形態、經濟結構、軍事防禦、宗教信仰、傳統思想、倫理道德的人類居住形式有重要的參考價值。平遙古城眾多的文化遺存,不僅代表了中國古代城市在不同歷史時期的建築形式、施工方法和用材標準,也反映了中國古代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藝術進步和美學成就。
平遙古城作為中國漢民族城市在明清時期的傑出範例,是中國保存最為完整的古城之一。在中國歷史的發展中,為人們展示了一幅非同尋常的文化、經濟、社會及宗教發展的完整畫卷。
金融地位
平遙古城商業金融曾經繁榮一時,是近代銀行業發展的歷史見證。早在明代,平遙就已經是繁華的商業中心,店鋪林立,商賈雲集,素有“小北京”之稱。平遙古城是晉商發祥地,平遙票號是中國金融發展史的重要里程碑,古城票號占清代全國票號總數的將近一半,分號遍布全國各大商埠和日本、新加坡等地。古城西大街遺風猶存,被譽為清代“華爾街”,號稱“匯通天下”的日昇昌票號以其超前的經營理念和管理模式吸引著眾多金融界人士前來參觀學習與考察,在19至20世紀初期成為整箇中國金融業的中心。
文物價值
在《中國旅遊資源普查規範》中,平遙古城包含了全部21個人文資源景系歷史遺產景類的18個景型。古城近郊保存了五代、宋、金、元、明、清各個歷史時期的文物珍品,素有“中國古建築的薈萃和寶庫”之稱,其中有規模宏大的中國境內保存最完整的古城牆;有被列入中國第三位的現存最珍貴的木結構建築鎮國寺萬佛殿;有被譽為“中國古代彩塑藝術寶庫”,現存宋元明清彩塑2052尊的雙林寺;有中國宋金時期文廟的罕見實物——文廟大成殿;有中國金融上的開山鼻祖,被譽為“天下第一號”的“日升昌”票號;有具備中國古建築中罕見的“懸樑吊柱”奇特結構的清虛觀;有遍布古城內外1000通碑刻及年代不一、形式多樣、色彩續紛的各種琉璃實物。
文化價值
平遙古城文化積澱非常深厚,是漢民族文化傳承的重要符號。平遙古城經過數千年的歷史變遷,留下了各個時期不同的文化印記,建築文化、寺廟文化、宗教文化、吏治文化、儒學文化和民俗文化等多種文化元素,構成古城的文化特色。平遙牛肉、推光漆器、長山藥、剪紙、布鞋等土特產品享有盛譽,百餘種地方風味小吃、民間傳統風土人情等賦予了古城極其豐富的文化內涵。
文物保護
1965年,文廟大成殿、城牆、雙林寺、鎮國寺被公布為第一批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88年,平遙城牆、雙林寺、鎮國寺被國務院列為第一批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97年12月3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在義大利那不勒斯舉行的第二十一屆大會上,表決通過平遙古城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包括以古城牆為界向外延伸30米絕對保護範圍之內的整個老城區、距縣城西南6公里處的雙林寺以及距縣城東北12公里處的鎮國寺3個部分。3個部分同為一體,統稱為平遙古城。
1998年,山西省人大常委會通過《山西省平遙古城保護條例》並實施,對保護範圍、傳承利用、管理監督等作出明確規定。
2014年8月,由平遙縣人民政府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共同發起,中國華夏文化遺產基金會和全球文化遺產基金會資助,同濟大學編制了《平遙古城傳統民居保護修繕及環境治理管理導則》(以下簡稱《管理導則》),並向社會發布。《管理導則》對平遙古城內未列入文物保護單位的傳統民居的修繕、保養等日常行為進行引導。它與平遙縣人民政府頒布的《平遙古城傳統民居保護修繕工程資金補助實施辦法》相配套,實現遺產保護和居民生活改善的雙重目標。
2015年8月,《平遙古城傳統民居保護修繕及環境治理實用導則》公布,採取通俗易懂的圖解方式,幫助相關部門以及房屋所有者更好地了解平遙民居的獨特歷史,領會民居建築的重要元素,並將古城內傳統民居分成不同級別,提出了相應的修繕技術、材料使用等規範性要求,以及需要履行的手續。
2019年以來,在國家文物局、山西省文物局指導支持下,平遙開展平遙古城牆、日昇昌等15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0處縣級文保單位保護修繕工程,配套建設了一批集休閒、生態、停車於一體的公共服務空間,並開展了立面和店外經營整治,對與古城風貌不協調的遮陽傘、牌匾、招幌、燈飾等進行拆除等。同時,依託平遙推光漆器髹飾技藝、平遙牛肉傳統加工技藝、寶劍製作技藝這3項非遺傳統技藝,建設了非遺專題博物館,配套建立了一批集展示、研學於一體的非遺傳習所和傳統手工技藝傳習基地。
2020年3月,平遙古城基礎設施提升改造項目實施,項目秉承確保古城遺產安全、確保古城歷史風貌、確保居民正常生活的原則,先後對古城四大街、121條小街巷、6600多戶居民、19處國保單位、100多處省、縣級文物保護單位詳細摸底,對沿街30公里地下管線深入調查,改善排水、供暖、供電等條件。
2022年1月,平遙古城世界文化遺產監測預警系統平台進入試運營。在迫切需要進行監測預警的5個點位安裝前端監測設備,可對點位上的裂縫和傾斜狀況進行數據採集、信息記錄,通過系統的分析、傳輸、回響,實現對文物的保護管理。
所獲榮譽
2007年11月19日,平遙古城被中國旅遊論壇組委會授予“
中國十大古城”榮譽稱號。同年12月14日,平遙古城被授予“國家旅遊名片”稱號。
2017年12月6日,平遙古城被教育部評定為第一批全國中小學生研學實踐教育基地。
旅遊信息
門票價格
僅遊覽免費;內部景點聯票125元/人。
開放時間
旺季(4月—10月):08:30—18:30
淡季(11月—3月):08:30—18:00
交通線路
飛機:如果想乘坐飛機前往平遙,一般先飛至太原市武宿國際機場,從太原市再轉乘長途客車或火車前往平遙,不管是乘坐長途客車或者是火車,都大約需要一個半小時到兩個小時就能到達。從機場出來的機場集團公司站乘坐201路可以到達太原建南汽車站、太原汽車站以及太原火車站,從此三處出發均可直達平遙。
火車:平遙火車站位於古城的西側,離古城西北城角僅300米。到達平遙的火車都是過路車,除山西省內城市外,從這裡乘坐火車出發還能夠直接到達北京、重慶、廣州、成都、西安、呼和浩特、蘭州、唐山等地。2014年7月平遙古城站(動車站)正式通車。
客車:平遙古城公路比較發達,不過由於平遙汽車站主要運營省內線路,所以從太原中轉客車去平遙最為合適。
景區熱度指數
景區熱度指數根據景區歷史人流量計算得出。為排除異常數據、保證準確性,對近期數據會定期檢查回溯,有可能造成數據波動。
近30天熱度指數均值為228.34近一年熱度指數均值為29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