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谷大鼓

平谷大鼓

平谷大鼓是一種北京市的傳統說唱藝術有百年歷史的平谷調(又稱“平谷大鼓”)在19世紀末由平谷南太務村民間藝人王憲章根據本土鄉音及民歌,吸收其它大鼓的音調創建,歷經百年,已從農民自娛的民歌小調逐漸演變為曲藝和說唱藝術,曾經影響過京東大鼓、鐵片大鼓和北京琴書許多同類曲種。現在,北京曲藝團的青年演員王淑玲將平谷調完整地傳承下來,成為平谷調的第四代傳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平谷大鼓
  • 地點:平谷南太務村
  • 別稱:平谷調
  • 國家:中國
簡介,代表人物,價值,

簡介

京東鼓書藝術“平谷調”(平谷大鼓)一枝獨秀。 1880年,平谷王憲章始創“平谷調”,曾三下關東,唱紅東三省,後雙線傳承至今,一為平谷鄉土線,代表人物蔡連元,現有從業者杜潤啟、周柏如、李金萍;一為京津沈(北京、天津、瀋陽)城市線,代表人物王憲章關門弟子王佩臣,現有從業者王佩臣弟子姚雪芬及姚雪芬弟子王淑玲。“平谷調”歷經120餘年,誕生於鄉間,顯達於都市,雖一度冷落,趨於瀕危,然欣逢盛世,重獲生機,現已列入北京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項目,其繁榮之時翹首可待。

代表人物

蔡連元先生是平谷區馬坊鎮李蔡街人,鼓書世家。出生於1925年,今年已至84歲高齡。早年間在天橋學藝,拜前門史德華為師。同期為徒者有馬巨貴、郭全寶羅榮壽、魏巨恆(著名北京曲劇魏喜奎之弟),及馬增芬姐妹、魏喜奎等人。1950年,戲劇曲藝界千人大會後,蔡先生被分配到中央廣播說唱團做三弦教師,但因家境所迫,執意回平谷分田守土,于歸故里,農耕至今。
蔡先生弦功好,唱功妙。小時受木板及鐵板大鼓家教真傳,後專志于樂亭、奉天(瀋陽)、四平、京韻等諸多“書種”,後遠足淶水流域,受西河大鼓薰陶,成就了他獨特的藝術個性。在他的唱段中,不乏世代真傳的精品,是說唱藝術中啟蒙級瑰寶,民族音樂學院等幾家院校曾先後有教師來平谷文聯索取,如《百山名》、《十二月古人會》等;亦有舊時編書院中韻律才子們的悉心創作,珍貴至極,是精典遺存,如《小兩口爭燈》、《雁燕對詩》、《游西湖》、《大西廂》、《單刀赴會》等;更多的是蔡先生自己獨運匠心、精雕細刻的書目篇什,其間不乏智慧與藝術的才情展現。蔡先生的作品,具有相當高的欣賞及研究的雙重價值。平谷的“鐵板大鼓”是中國北方曲藝演唱類曲種中的祖宗級、骨灰級重要遺產,而研究蔡先生的作品,又是探索“平谷鐵板大鼓”淵藪的重要途徑。
鑒於蔡先生年事漸高,為搶救他的藝術以至流長後世,平谷區文聯早在2002年便開始著手運作,把蔡先生請進錄音棚,利用幾個月的時間,將其大半生的唱段全部進行了錄製,灌入光碟達52張之多。此番推出《蔡連元大鼓書精選集》,共72篇,以西河、樂亭、奉天大鼓為主,純音樂CD格式,從最初52張光碟編輯緊湊成今天的39張。多為齊整的單篇小段。為完美體現藝術家風格,也收集了他的中篇書目三部:《王二思夫》、《劉瑞蘭借米》和《雙鎖山》。還有長篇書目一部:《絲絨記》。
現《蔡連元大鼓書精選集》金屬母盤已交平谷區檔案館永久保存。

價值

來自中國曲協、中國藝術研究院、北京市曲藝團和天津市曲藝團的劉蘭芳和姚雪芬等著名曲藝家、藝術家認為,作為京郊獨特的曲藝形式,平谷調具有鮮明的藝術審美、歷史文化和社會影響價值。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