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梁城建在四川省巴中市巴州區平梁鎮的一座山峰上,距巴州城西5公里 ,地勢險絕,四面懸崖絕壁,周圍丘峰環繞。海拔高805米,遠望呈橄欖形,東西長約2000米,南北長約1800米,總面積36萬平方米,立足山腳,仰望此山,峰插雲端。山上寬闊平坦,現居住著一個村二千餘人,森林覆蓋率達50 %。現尚存城牆,寨門,並有東漢末年嚴顏將軍作巴州太守,在山上屯兵,練兵的嚴公台遺址、有清“昭烈侯”張必祿陵墓遺址,有世人朝拜的宗廟真武宮廟,結喜寺廟等。(平梁城平面圖,照片) 《蜀中名勝記》卷二十五載:“平梁城。宋淳祐都統張實創築,取掃平梁州之義也。下有平梁洞,妙通居士羅南仲所居,有石床石灶,按《舊城記:平梁山頂,有地數十畝》居民數戶在上住種納稅矣……”。。南宋時期,統治階級腐敗無能,既無能力卸侮於其外,以保百姓,又不敢發動民眾,以增強邊防。在蒙古騎兵步步緊逼面前,向蒙古妥協,不惜放棄疆士城池乞求與蒙古通好,救亡圖存,根據《宋史金文》卷33記述,南宋朝廷內外驚呼四川“亡形已具”的淳祐二年(1242年)十二月,宋理宗改任余玠為權兵部侍郎,四川安撫制侯兼知重慶府。曉諭他“責任全蜀,應軍行調,權許便宜施行,余玠受任於國家危機之時,滿懷忠軍之大志,為報效朝廷,根據《宋季三朝政要》卷二,《宋史》卷416《余玠傳》所記,向朝廷理宗立誓:“願假十年,手摯四蜀之地,還之朝廷”。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平梁城
- 地理位置:四川巴中
平梁城簡介
平梁城現狀
平梁城建在四川省巴中市巴州區平梁鎮的一座山峰上,距巴州城西5公里 ,地勢險絕,四面懸崖絕壁,周圍丘峰環繞。海拔高805米,遠望呈橄欖形,東西長約2000米,南北長約1800米,總面積36萬平方米,立足山腳,仰望此山,峰插雲端。山上寬闊平坦,現居住著一個村二千餘人,森林覆蓋率達50 %。現尚存城牆,寨門,並有東漢末年嚴顏將軍作巴州太守,在山上屯兵,練兵的嚴公台遺址、有清“昭烈侯”張必祿陵墓遺址,有世人朝拜的宗廟真武宮廟,結喜寺廟等。(平梁城平面圖,照片)
歷史文獻考證
《蜀中名勝記》卷二十五載:“平梁城。宋淳祐都統張實創築,取掃平梁州之義也。下有平梁洞,妙通居士羅南仲所居,有石床石灶,按《舊城記:平梁山頂,有地數十畝》居民數戶在上住種納稅矣……”。。南宋時期,統治階級腐敗無能,既無能力卸侮於其外,以保百姓,又不敢發動民眾,以增強邊防。在蒙古騎兵步步緊逼面前,向蒙古妥協,不惜放棄疆士城池乞求與蒙古通好,救亡圖存,根據《宋史金文》卷33記述,南宋朝廷內外驚呼四川“亡形已具”的淳祐二年(1242年)十二月,宋理宗改任余玠為權兵部侍郎,四川安撫制侯兼知重慶府。曉諭他“責任全蜀,應軍行調,權許便宜施行,余玠受任於國家危機之時,滿懷忠軍之大志,為報效朝廷,根據《宋季三朝政要》卷二,《宋史》卷416《余玠傳》所記,向朝廷理宗立誓:“願假十年,手摯四蜀之地,還之朝廷”。爾後為實現誓言,保境安民,在川依山之險。依河江之利,大築山城。阻遇蒙古騎兵,據險抗敵。因此,當時的四川形式已形成“敵不敢近,安則大捻”的大好局面。然而 到了淳祐十一年(公元1251年)蒙古拖雷之子蒙古汗哥,再次向南宋疆域發起進攻。為了更有效的阻擊蒙古騎兵,鞏固已取及的大好局勢,余玠遣張實在前第一、二階段修築山城的基礎上實施第三階段的防禦體系,又新築了位於南充市南30里的“青居城”,位於通江縣東北40公里的“得漢城”位於巴中縣城2公里的“平梁城”。據曹學佺《蜀中名記》卷25、清嘉慶《四川通志》卷51載:平梁城從“正月九日興工,三月既望畢事。”在張實為平梁城所寫的題記中明確記載該地遵“大使余龍學指授規則,率清軍創平梁山城。山名取撫平梁州之義。城則坐據要地,劈立萬仞,天人助順,漢中在掌握......”。由此可知淳祐壬子十一年,(1251年)間,余大使為實現收復舊疆的戰略目標,積極地在戰術上及物質上作充分的準備。
戰略條件
余玠為了抵蒙保宋舊疆,在建築山城這一問題山既採取了冉璡,冉璞兄的圍繞合州釣魚山布置防線以守衛全蜀的方案,又經過實地認真考察和分析,選擇山城的地理位置,自然環境戰略地位應具備的條件。
平梁城具備的戰略特點是:
1. 其城座落在天生的險崖峭壁上,四面絕壁。僅有一、二條上山路通向城池內,呈一夫當關萬夫難攻之勢,此山海拔雖不高,但山勢險峻,壯如銅牆鐵壁的城廊。是天然的險固之地。
2. 此城具備,山頂寬平,有田有地,有木有林,有水有泉。可容眾多民眾和軍隊長期居住操戈及守御。
3. 平梁城地處巴州治所西面。距城僅2公里地,又是漢中經米倉山入蜀之必經之道。可借險關隘讓蒙古騎兵難以攀崖而上。可有效的防敵進攻,再則敵犯之時可速將巴州治所及城市居民遷移其上,利用其上的四季不枯竭之水,千畝糧田種植糧食可自共自給,可防缺衣少糧之優。
4. 此城與舊城不遠,近在比鄰。既可以彼此相互掩護接應,又便於平時分散生活,戰時軍民合作抗戰。
5. 平梁城距巴河三里地,既能借水路交通為城寨軍民服務及山城與山城之間互通戰勢訊息,又可以互通調兵遣將接應。還方便駐軍發揮舟楫之利。
以上條件在戰略上可以達到制止蒙古騎兵奔突的攻勢,在防禦上基本克服了擺戰場在民物稠伙,兵力過余集結擁而濟之的狀態。
余玠遣將率兵修建平梁城,其主要指導思想,首先是阻止蒙兵從漢中經米倉道犯我巴蜀山川,其次是與距巴州城四十里一江相通他第二階段修建的小寧城(今巴州平昌縣郊),和通江得漢城(通江縣永安鄉所在地)等山城結為川東北一道堅固的邊疆防禦體系。再次是平梁城距巴州治所僅二公里,治所地處巴河邊,既可達到及時傳遞信息,又可達到戰時的物質補充,還可達到與小寧城得漢城兵力援助聯合作戰的目的。
抗蒙戰爭地位
余玠布設全川山城時,除考察地形地貌外並考慮了防線的部署格局,《宋史。余玠傳》對余玠的部署格局評價是:“如臂使指,氣勢聯絡”平梁城在余玠的布局中位於渠江沿線與得漢小寧,平梁,大良(今廣安縣境內)組成前沿陣地防禦蒙兵正面攻擊,在阻擋蒙古騎兵侵擾的戰略中起到了使蒙古騎兵不可逾越的防線作用,正如嘉熙丁酉年(1237年)余玠謀巨陽枋所評價的“峙莫逾之勢在前”一樣,真可謂古代戈矛戰爭防禦性軍事體系中的一大創舉。特別是在蒙古軍激烈爭奪閬(中)巴(州)的戰爭中平梁城所處的地理位置就顯得十分重要,並起到了不可低估的抵禦進攻的作用。
結語
2.平梁城在余玠的“臨視”與“指授規劃下創建,作為屯兵聚糧,堅壁清野,在有田有林木之間可供軍民駐防和江河舟楫可與其它之接濟的前沿陣地,在牽制漢中蒙古騎兵的戰術中,真正達到了余玠山城設防計畫的具體實施者張實所記述的“掃平梁州” 實現漢中在握的目的。
3.平梁城自修造之日起到宋抗蒙戰爭結束,經受住了蒙古兵屢戰未克的考驗。
綜上所述,可見平梁城在抗蒙古軍從漢中入蜀道上是一大堅實的屏障和在軍事上所占的重要的戰略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