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落歷史
前2000年,境內有史前先民繁衍生息。
夏商周(前771年),境內為羌戎居地,時稱黃河流域為祖厲河。
春秋戰國(前221年),境內為西戎義渠戎居地。
明英宗正統二年(1437年),設靖虜衛軍民府,並置軍政機構“九堡”為所轄,平灘堡為其一,屬陝西行都司,始為平灘堡建置,駐堡子山“平灘堡城”,並在平堡南山之上修建城堡,築有長城,所以又稱“邊牆堡”。明朝中葉,黃河以北為蒙古韃靼松山部落賓兔人之遊牧地,以河為界,“往往飲馬黃河”,邊患日緊。明成化二十二年(1486年),韃靼侵犯大浪口,靖虜衛守備廖斌迎擊,大獲全勝,遂於哨馬營建堡,名曰平灘堡,臨河踞勝,四面天險。堡子山南坪舊有坪西墩,近河有平灘墩,所屬墩台7座,以資瞭望而阻敵騎。經明代加固修葺的平灘堡城周一里三分,坐北朝南,南城門外有瓮城。西南山根有暗門,是長城重要關隘之一。城內古建築甚多,明清時有絹畫排燈,每年正月十五設燈棚,供人游賞。相傳古時城內有地道通黃河,戰時可入內取水。哨馬營的人馬要到黃河取水,這就形成了一條“飲馬黃河”古道,即聞名遐邇的平堡古街。
明萬曆五年(1577年),平灘堡改隸靖虜衛。明長城資源調查、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時,將平灘堡認定為明代長城沿線五個關堡之一。
清康乾年間,“平堡城”中居民因取水不便遂於康熙二、三年間(1663—1664年)漸次遷徙移居堡子山下灘台地。聚族而家,占耕而業。互通有無,守望相助。清嘉慶十八年(1813),有山西平陽府曲沃縣官莊裡人王誠之四世後裔王之玄孫諱家章者,時稱“王五老爺”,家財萬貫,雅號“王十萬”,名揚京華,為防患亂,遂在“三槐村”南、邊牆灣西南隅,建一巨堡,名謂“大莊子”,顯赫一方。道光三十年(1850年),築大土拜於上頭園子至雷神山尾對岸之間,關閉小河子游入口,使黃河汊流北徙,改道歸一。溫家大灘、小河灘、狼尾巴灘、李家、郭家灘及北砂諸地,遂相繼連成一片,並以畜力水車、黃河挑車提澆。灌溉業,日益興旺,歲歲豐收。清同治五年(1866年)丙寅歲三月初五日,反清回民起義,禍及平堡,燒殺搶掠,生靈塗炭,唯“大莊子”安然故我,堡中藏身子民,主要是老弱婦婦孺及文人書生,倖免罹難。清光緒三十年(1904年),黃河大汛,洪水與大沿持邑人搶險救災,幸未衝決,保住了一方沃土生靈。
民國一年(1912年),設甘肅省,置蘭山道,轄縣之一靖遠縣,境域屬之。民國十六年(1927年),域屬靖遠縣所轄五個區之一的西區,民國二十九年(1930年)前,靖遠縣共設城關、東明南川、西豐、北辰五個鄉鎮,今平堡地域隸屬西豐鄉。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八月,原西豐鄉所屬上五村即平灘堡、上將灘(今四龍鎮民樂村)下將灘、砂河村及黃崖村,首設平保鄉,鄉公所駐平灘堡東街,下轄六保六十一甲。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靖遠縣共設1鎮11個鄉,平堡鄉為其一,轄域北展,含今平堡鄉地域及今白銀區的四龍鎮、王鄉部分地域,東至今金家園四界及河北上灘子龍王廟:北到大砂河以上崖渠水以北至今砂坡崗一帶:西以者盤吃地溝觀及車路溝、蘇家段砂河一線為界:南至蔣家嶺、井兒溝、小灘界,民國初期甘肅省地圖中有“平灘堡”標記,是為黃河沿岸上下所僅有的地名之一。
1949年8月26日蘭州解放後,中國人民解放軍19兵團63軍進軍寧夏途中,境域於9月1日,即農曆閏七月初九日解放。9月13日,靖遠區劃調整為七個區,其中第六區轄平堡、蔣灘及黃崖、砂河、金山、泰安、北灣、古城、高崖、天字、中堡十一個鄉。時,平堡鄉轄今金峽、平堡兩村屬地,鄉政府初駐東街民國時鄉公所,後遷中街劉家大院;蔣灘鄉政府駐下蔣灘小堡子。
1953年,榆中縣金家園劃歸靖遠縣蔣灘鄉。
1956年1月,撤區並鄉。蔣灘鄉劃歸平堡鄉,轄域再度擴大,鄉政府駐上蔣灘張家橋。
1958年10月,人民公社化,靖遠縣共設20個人民公社,今平堡鄉地域屬北灣公社。
1959年元月,北灣公社所屬原平堡鄉地域劃歸白銀市金山人民公社。
1961年11月,白銀市市郊區成立,金山公社屬之。今金峽、平堡兩村,時為金峽、西村、東村、中街、大灘、郭灘6個生產大隊,隸金山公社。
1963年4月,設北灣區;7月10日蔣灘公社(含蔣灘、金園生產大隊)成立後屬之。
1963年10月,白銀市撒銷,其市郊區改稱白銀區,隸蘭州市,金山公社所屬原平堡鄉境域6個生產大隊屬之。
1964年7月5日,區劃調整。金山公社及其所屬原平堡鄉地域六個生產大隊等劃歸靖遠縣北灣區。
1965年10月17日,撤區並社,蔣灘公社併入北灣公社,恢復大隊建制至此,北灣公社轄金峽、西村、中街、東村大灘、郭灘、蔣灘、金園及金山、泰安、北灣、古城、高崖、天字、中堡、營防等生產大隊。1968年9月,金峽、西村中街、東村、大灘郭準6個生產大隊合併分稱金峽、平堡生產大隊。
1983年,公社改稱為鄉,北灣公社改稱北灣鄉,下屬生產大隊改稱行政村,始有金峽村、平堡村、蔣灘村、金園村之村名,沿用至今。
1985年8月白銀市恢復,轄靖遠,景泰、會寧3縣及白銀、平川兩區,境域例屬之。
1986年6月25日,區劃變更,從北灣鄉析置金峽、平堡、蔣灘、金園村,成立今平堡鄉鄉委、鄉政府及派出所駐子山下平堡村東村社,鄉黨委及政府建成兩層辦公大樓。
2003年未,拆除向西開之原大門復為圍牆;繼而新建向南開之今政府大門。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平堡村位於靖遠縣西南部,東靠堡子山,西鄰黃河,南抵烏金峽,北至大灘村,地理坐標約為東經104°25—30左右,北緯36°25上下,村域面積6.27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
平堡村境內地勢南高北低,海拔1425米,地屬黃河二級階地的河谷盆地。
地質
平堡地屬隴西黃土高原的北部邊緣,為第四黃土覆蓋層和是會紀地質。
水文
平堡境域瀕臨黃河,由外來過境之水系及其谷地潛水,加上基岩裂隙水、天然降水。
生物資源
平堡村植物主要有各種楊樹、槐樹、果樹等;動物主要以家禽為主,飼養羊、雞、狗、豬等。
村落格局
選址理念
平堡村選址,背山面水,符合中國傳統
風水好要求。西臨黃河,東靠堡子山,地處河谷地帶,地勢有利,易守難攻,地理位置獨特,在古代屬邊塞重地,交通要衝。地域內土壤肥沃,水源充足,利於耕作,適宜人居。水陸運輸皆發達,適宜貿易往來。
空間布局
平堡村形狀呈十字軸布局,“主軸居中(以平堡中街為中軸),兩翼齊飛”,內部樹枝式路網。主街東西走向,寬闊通暢。小街巷相對窄小,分布相對自由。民居順小巷而建,建築布局自由靈活。東西向的平堡中街,是平堡村的主要空間發展軸線,也是該村的主要軸線,在這條軸線上分布諸多的重要的宗廟,防禦的公共建築,如燈山樓,城隍廟,貞潔牌坊等,形成了平堡村的重要的節點。
建村智慧
平堡村三面環黃河水,形似月牙狀。元代為重要的通衢驛站 ,明代初葉,因防禦設堡,又有黃河天險,堡子居高臨下進行瞭望與防禦。戰事稍歇,堡內民眾出堡進行耕種,範圍逐漸外擴,形成金峽,蔣灘等村。
榮譽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