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況
常營鎮位於太康縣西,距縣城25千米。轄常西、常南、常北、何常、蘇老家、前河、會城寺、葛家、黃集、八里廟、黃崗、趙寨、馬集、內崗、靳莊、後姚、前趙、後劉、魏家、大昌、老官王、牛城崗、劉莊、瓦子、寇家、陳大莊、張小莊、窪李、丁村口、和寨、高寨、五子李、五子王、鄧家、萬寨、新莊36個行政村。311國道過境。
[代碼]411627101:~201常西村 ~202常南村 ~203常北村 ~204何常村 ~205蘇老家村 ~206前河村 ~207會城寺村 ~208葛家村 ~209黃集村 ~210八里廟村 ~211黃崗村 ~212趙寨村 ~213馬集村 ~214內崗村 ~215靳莊村 ~216後姚村 ~217前趙村 ~218後劉村 ~219魏家村 ~220大昌村 ~221老官王村 ~222牛城崗村 ~223劉莊村 ~224瓦子村 ~225寇家村 ~226陳大莊村 ~227張小莊村 ~228窪李村 ~229丁村口村 ~230和寨村 ~231高寨村 ~232五子李村 ~233五子王村 ~234鄧家村 ~235萬寨村 ~236新莊村
沿革
1958年建常營公社,1984年改鄉,1987年建鎮。1997年,面積96平方千米,人口6萬,轄常南、常北、常西、何常、蘇老家、前河、會城寺、葛家、黃集、趙寨、馬集、 八里廟、黃崗、內崗、新莊、靳莊、前趙、後姚、後劉、魏家、大昌、劉莊、牛城崗、老官王、瓦子、陳大莊、寇家、張小莊、窪季、丁村口、和寨、高寨、五子王、五子李、鄧家、萬寨36個行政村。
簡介
太康縣常營鎮地處太康縣西部,轄36個行政村,6.3萬人,10.3萬畝耕地。常營鎮緊緊把握市場行情,積極探索,科學決策,適時調整農業產業
結構,大力發展優質雜果,取得了明顯成效。2002年,全鎮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2320元,與2001年相比增長5%;全鎮
財政收入600多萬元,與2001年相比增長5.6%;發展優質雜果面積3.1萬畝,其中陸地桃面積1.3萬畝,大棚油桃4000畝,
大棚草莓、優質
葡萄、凱特杏等1.4萬畝。被農業部中國特產之鄉推薦暨宣傳活動組委會命名為“中國常營油桃之鄉”,“華壽”牌油桃被省技術監督局確定為“綠色無公害環保食品”,被省建設廳名命為“中州名鎮”,被省政府確定為全省117個“重點建設鎮”之一。
資源優勢
常營鎮是
周口市歷史名鎮之一,因明初名將大將曾駐紮此地而得名。歷史古蹟有
夏朝開國王啟的五位王子築台作“五子之歌”諷勸夏王太康的“五子台”遺址,“歌台流響”是舊太康十大景點之一,還有隋末農民起義領袖
竇建德墓等。
常營鎮地處
黃淮平原,地勢平坦,平均
海拔56.5m,土壤肥沃,年平均氣溫14.3攝氏度,年平均日照2315.3h,無霜期215d,年積溫5274.7攝氏度,年降雨715mm,林木覆蓋率24%。農業生產條件優越,農業機械化程度較高,全鎮擁有機電雙配套
機井2498眼,平均40畝地一眼井,有效排澆面積9.6萬畝,旱澇保收田6萬畝。各種大中型農具1.7萬部,每個
勞動力擁有動力3.8馬力,用電量270度,每年
小麥播種面積8萬餘畝,糧食總產5萬噸,其中優質小麥3萬噸,棉花播種面積6萬畝,皮棉總產0.4萬噸,肉類總產0.6萬噸,2007年國民生產總值6.06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2205元,農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
行政區劃
鎮名來歷
朱元璋於1364年元旦,在今
南京稱吳王,建置百官,常遇春為平章政事(丞相副職)。朱元璋稱王后,兼併諸軍,不斷擴充實力,擴充地區。元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五月,朱元璋調兵遣將,派徐達、常遇春將師北伐。
常遇春,字伯仁,懷遠人,相貌奇偉,長臂善射,勇冠三軍,善衝鋒陷陣,為朱元璋得力大將。常遇春率軍迎戰沈丘人河南王擴廓貼木兒,攻取潁州(今阜陽)。擴廓退兵沈丘,常遇春直逼沈丘。擴廓挾持軍民毀城西逃,常遇春率軍繼續追擊。常遇春追至太康縣(時屬元河南江北行省汴梁路)西一集鎮時,遭遇
汴梁守將王良弼援軍阻攔。常遇春遂停止進兵,
王良弼援軍退去,擴廓軍被救回汴梁。常遇春將士人困馬乏,便在此集鎮就地安營紮寨。數日後,不見元軍來犯,常遇春率大軍拔營南返。
朱元璋南征北伐,取得了重大勝利,推翻元朝指日可待。1368年正月初四,朱元璋在百官的奉請下於應天府奉天殿即
皇帝位,建大明王朝。常遇春被封為副將軍,40歲時病卒,被追封為中書右
丞相、太保。
明朝時,太康人為紀念明初功臣常遇春,遂將其紮營的集鎮改稱常營集,後簡稱常營。
特色農業
林果業是常營鎮特色農業。該鎮以科學為先導,著力健全全方位系列化服務
體系,因地制宜,用材林、果林同步發展。全鎮擁有陸地油桃1.2萬畝,
水蜜桃0.8萬畝,蘋果、葡萄、雜果0.5萬畝,果林面積2.5萬畝,年產鮮果3.75萬噸,產值1.2億元。其中大棚日光溫室油桃500座,會城寺行政村農民自發組織起來成立了常營鎮棚栽油桃銷售有限公司,註冊
資金60萬元,擁有固定資產300萬元,向國家商標局註冊了“華壽牌”
商標,油桃上了國際網際網路。一年四季全國20多個省、市、自治區客商雲集這裡,應接不暇,市場繁榮。2000年元宵節,國務院副總理溫家寶曾來視察,並給予高度
評價。2007年5月被國家
農業部中國特產之鄉評審會評為“中國油桃之鄉”。
以生豬
飼養為主的畜牧養殖業得到規模發展。2007年底,全鎮各類養殖大戶2400多家,
養殖場170多個。
雜果產業
新時期要加快農村經濟發展,必須注重研究市場經濟條件下特別是加入
世貿組織後,農村經濟發展面臨的新情況、新問題,找出本地實際與上級方針政策、與市場經濟的最佳
結合點。為尋求促進常營經濟快速發展的結合點,鎮黨委、政府深入實際,調查研究,認為常營鎮最大的實際是:有比效好的經濟基地,有比較完善的基礎設施,有比較高的知名度和信譽度,有發展優質雜果的歷史基礎和經驗,已經具備了實現農業快速發展的基礎和條件。根據這一
思想認識,鎮黨委、政府成立農情調查組,深入村戶,反覆調查,掌握第一手資料,同時,聘請有關專家進行論證,在達成共識的情況下,確立了堅持以經濟發展為中心,調整農業產業結構,統一布局,連片開發,集約化栽植,產業化經營,大力發展優質雜果的發展思路。規劃了用2-3年時間,使全鎮新發展大棚油桃8800畝,陸地油桃4萬畝,其它優質雜果2萬畝,實現人均1畝園,人均增收3000元的目標。在生產方式上,實現雜果生產由自由種植、分散經營向規範種植、規模經營推進,實現單位產量新突破,增加農民收入。
學習技術
科學技術是發展農業的必要條件,缺乏科技含量的產品缺乏市場競爭力。為此,鎮黨委、政府一是採取走出去的辦法,拉著農民轉,帶著農民看,解放農民思想,開闊農民的視野,學習先進技術,提高農民生產積極性。幾年來,先後三次組織鄉村幹部、農民代表70多人赴
山東等地考察學習雜果生產。二是採取引進來的辦法,積極掛靠科研院所、大專院校,引進先進的
技術和品種,建立科研單位+基地+農戶(下崗職工)的生產模式,使技術更好地套用到農業生產中。以河南農大,河南農科院、
中國農科院鄭州果樹研究所為依託,聘請
專家教授給農民講解精品果林種植技術及我國入世後農業發展趨勢,提高了農民的技術水平和市場意識,培養了“永久”牌專業技術人才200多人,為全鎮農業生產發展提供了有力的技術支撐和可靠保證。三是為適應市場需求,先後從鄭州、山東、浙江等地引進種植優質雜果新技術、新產品20多個。四是樹立
品牌意識,創名牌,促發展。為創立名牌,在優質雜果生產過程中,鎮政府加強技術指導,利用大專院校和科研院所以及鄉鎮技術人員的技術優勢,按照無公害標準化進行指導生產、
包裝,使果品質量明顯提高,被省技術監督局命名為“無公害綠色環保食品”。在此基礎上,鎮政府在國家工商局為油桃註冊了“華壽”牌商標,同時,被農業部中國特產之鄉推薦暨
宣傳活動組委會命名為“中國常營油桃之鄉”,並在網上發布產品供求信息,提高產品
知名度,使油桃等優質雜果適應市場需求,增強了市場競爭力。
抓好農產品銷售,開拓
市場,提高效益是市場經濟條件下搞好農業生產,增加農民收入的基礎。為此,常營鎮把果品行銷作為重中之中,抓緊抓好。一是以小集鎮建設為
載體,搞好雜果專業市場配套,形成了市場,基地,農戶三位一體聯動發展,已建成占地5畝的果品批發市場,促進了雜果生產的產業化。二是制定優惠政策,鼓勵農民經紀人開展行銷。對龍頭銷售中介組織和農民加強指導,提供信息。農民自發組織,投資60多萬元,成立了常營棚栽油桃有限公司,為農民提供產前、產中、產後服務。三是在許多大中城市建立農貿
視窗,積極與外地客商簽訂優質雜果購銷契約,大力發展訂單農業。全鎮有1300多名果農經紀人常年活躍在全國20多個大中城市。由於果品質優,宣傳到位,產品很快占領南北大市場,遠銷鄭州、
北京、上海、
廣州等地,很多客商不遠千里慕名而來,競向訂購常營的果品,油桃
價格在每公斤6元以上,大棚油桃單棚產值1萬多元,陸地油桃每畝產值4000—5000元,大棚草莓每畝產值8000元以上,僅此一項果農人均增收1200元,全鎮人均增收230元。
標準化管理
常營鎮黨委、政府十分注重典型示範,園區帶動,把規模化生產,標準化管理作為提高產品效益,增強市場競爭力的重要
手段。與中國農科院鄭州果樹研究所聯合,在會城寺、內崗等6個村布點連片,建立油桃開發區,聘請中國農科院、河南農大等科研單位、高等院校8名專家教授為技術
顧問,指導全鎮油桃生產。全鎮已建成各類高效示範園區12個,尤其是會城寺、前河等行政村棚栽油桃,曙光、華光、艷光等20多個品種被國內權威專家認定為高產、優質油桃品系,其
果品上市早,口味好,效益高,為農民發展市場農業起到了示範帶頭作用。2002年,新建草莓大棚520座,投資800多萬元,建成一個大棚油桃示範圓區,面積3000畝。實行示範帶動,點面輻射,使園區建設與規模發展高效農業結合起來,全鎮12個示範園區帶動發展了3萬畝高效經作園區,形成了園區有
基地、基地連市場,做到了建一個園區,帶一片基地,興一項產業,促進了農民增收。
城鎮建設
加快小城鎮建設步伐。投資1500萬元,建2000門程控電話交換機5台,5000門一台,實現了村村通程控
電話,中國移動、中國聯通兩座
手機塔覆蓋全境。
擁有布匹、副食、
服裝、蔬菜4個專業市場,中心醫院、沙莊骨科醫院床位500張,聯營車站1處,擁有中巴、出租轎車、微型麵包60多輛,常營快遞、初級
中學教學處2所,其中常營二中系河南省示範性學校,
敬老院、幼稚園等公益事業設施配套。
1996年5月被河南省建設廳命名為中州名鎮,被省政府確定為全省117個重點鎮之一。
科技進步
太康縣常營鎮在農業種植結構調整中實施“科技先行”戰略,培養出懂科技的幹部,提高農民的科技
素質,引導農民靠科技致富,取得了較好的經濟、社會
效益。
該鎮先後投入30多萬元對鎮、村、組幹部進行培訓。他們聘請省、市、縣有關專家、
教授講課,培訓幹部4000人次,80餘名幹部成為科技骨幹。為讓本鎮農民成為技術型勞動者,該鎮先後舉辦林果技術培訓200餘期,
培訓人員6000餘人次,並舉辦畜牧技術培訓班30期,受訓人員2000多人次,還聘請外地專家在全鎮舉行
巡迴農技培訓46期。全鎮80%的勞動力受到普及型技術培訓,2000餘名青壯勞力成為農民
技術員,6000餘名農民取得“綠色證書”。
科技到了農民手中迅速轉化成生產力,有力地推動了結構調整順利進行。該鎮種植業先進技術覆蓋率達95%以上,良種覆蓋率達90%,全鎮發展各類科技示範戶、專業戶近4000戶,這些戶年均收入3萬元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