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集村(河南省南陽市新野縣上莊鄉下轄村)

馬集行政村位於鄉境中部,距鄉政府機關駐地2公里處。東鄰王寨何坑自然村,西連山坡小荒莊自然村,北鄰柳坡廖莊自然村,東北與老龍鎮村接壤,南臨楊閣行政村、上莊行政村。東西長2公里,南北寬2.5公里,面積4.5平方公里。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馬集村
  • 別名:馬集
  • 行政區類別:村
  • 所屬地區:郭莊
建置沿革,自然狀況,畜牧養殖,農業機械,企 業,文 化,衛 生,村民生活,組織建設,

建置沿革

村委會駐郭莊,因馬集村大聞名,故名。1958年屬王集公社為馬集大隊。1975年屬上莊公社為馬集大隊。1984年屬上莊鄉為馬集村委會。村委轄馬集、郭莊、小劉營、東劉寨、西劉寨、范莊6個自然村。郭莊位於柳堰河西岸。清初,郭雲峰、郭雲忠從後賈莊遷此定居,以姓定村名。馬集據傳明初馬姓自山西遷此定居,因位於唐河至鄧州的舊官道旁,明、清時期曾多次興集,故名。小劉營據傳,明初劉姓自山西遷此定居,因戶少,故名。東劉寨據傳清順治年間,劉姓從山西遷此定居,築有土寨,相對河西邊之家寨,稱東劉寨。西劉寨明時,劉天剛自山東遷此定居,曾築土寨,取名劉大寨。清順治年間,柳堰河東岸一劉姓居住區,亦築有土寨,稱東劉寨,此村遂稱西劉寨。范莊清康熙年間范義從今王集鎮范堂遷此定居,以姓定村名。2003年,全村有18個村民小組,總計998戶,3510人。其中,男1767人,女1743人。漢族3509人,蒙族1人。總人口中,國小以下文化程度4%,中學文化程度80%,高中文化程度3%。有王、劉、柳、郭、趙、喬、高、范、張、楊、李、魏、肖、昌14個姓氏。

自然狀況

村地勢南高北低,窯陂河從東北部入境,到西南部出境,柳楊河從中東部入境,南北橫貫全境。交通便利,環鄉西路穿村而過。土地以黑壤土為主,占耕地面積的80%,黃壤土占20%。植物資源有薄荷 、車前草、香附、防風、茅根、蘆葦、蒲公英等。溝、河、塘有豐富的礓石,是硬化道路的優質原料。 農 業 經 濟作物種植 全村有耕地6300畝,人均1.79畝。20世紀70年代前實行的是以生產隊為基礎的集體所有制,作物單調,產量低,當時紅薯、薯乾(面)是農民一年的主糧。實行家庭聯產承包制後,以小麥、棉花、花生、玉米、大豆、芝麻種植為主。

畜牧養殖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畜牧養殖逐步向產業化、規模化發展。1993年,全村大牲畜牛、豬、羊、家禽存欄量分別為:牛900頭,豬500頭,羊450隻,禽2萬隻。在馬集國小南建一皮雜牛繁育小區,入駐5戶。飼養量:牛1158頭,豬1471頭,羊1873頭,禽2.9萬隻。

農業機械

解放後,農村主要靠牛拉犁耕田,牛拉車運輸。1972年,人畜力耕作逐步由機械代替。1993年全村有手扶拖拉機30台,小四輪拖拉機10台,電動機25台,柴油機25台,農用水泵140台,脫粒機6台。全村有手扶拖拉機310台,小四輪拖拉機140台,電動機80台,柴油機210台,農用水泵190台,脫粒機120台。

企 業

建國後,村民原開辦的“副業”和“多種經營”多為手工業和零星的商業、服務業等。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村辦企業和個體工商企業迅速發展起來。1995年,趙虎先領辦農藥廠。2002年,村在東劉寨建一綜合養殖場,投資80萬元,集垂釣、娛樂、餐飲為一體。經營項目有糧食加工、餐飲、機械修配、農資服務,年購銷額1200萬元。現有私人辦的灰沙磚廠一個。村民外出務工始於1986年,人均年收入8600元。基礎設施建設交通水利 解放前,村經常遭受水患。解放後,幾經挖塘疏河,修築河堤,使水患逐年減少。1993年,全村硬化道路8000米,1999年將穿村而過的環鄉西路鋪油。目前唐貫穿村內的鄧公路正在進行。為了確保旱澇保收,全村共打機井125眼,有效灌溉面積6000畝。社 會 事 業教育 建國前,村原有國小一所,設在馬集村關公廟內,教學設施落後。解放後,建校舍35間,改變了落後面貌。1992年又增設劉寨國小。在老村部的位置新建教學樓一座。

文 化

解放後,村有文藝宣傳隊等,活躍了村民文化生活。村有圖書室1個,藏書1000多冊,有“青年民兵之家”活動室、廣播室等。電視普及率95%,電話普及率95%。

衛 生

建國前後,村少醫缺藥,後衛生事業逐步發展。2003年實行了農村合作醫療制度,村民看病難得到改善。是年,村有衛生所4所,從醫人員8人。

村民生活

建國前,多數村民過著饑寒交迫的困苦生活,吃的是半年糠菜半年糧,穿的是自織的土布衣服。解放後,經過土改和生產互助,村民生活逐步改善。特別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村民增加了收入,生活水平逐步提高。住房質量由原來的土坯牆、薄扎瓦的磚木結構,逐步發展為磚混結構的樓房。人均住房由70年代的10平方米上升到目前的50平方米。
聽不到鑼聲睡不著覺
2009年2月7日深夜,一條簡訊發到紅泥灣鎮馬集村會計趙恩亮的手機上。簡訊是馬集村一位村民所發,內容為:“現在都10點50分了,為啥還沒聽到咱村的鑼聲?聽不到鑼聲睡不著覺啊!”看到簡訊的趙恩亮,拿起電話正準備給村里義務巡邏隊值更組打電話,“當—當—”的值更鑼聲就響了。
“有三年時間了吧,俺村義務巡邏隊的鑼聲,成了村民們夜裡安心入睡的信號。”2月16日,馬集村會計趙恩亮邊說邊帶著記者在馬集村走訪。“為啥不養牛呢?現在村里治安這么好,養牛賺錢快,俺們一年僅養牛這一項最低能收入3萬元。”在馬集村,養殖戶張老漢對記者說。
“80多戶人家,70多戶都養牛,多的一家有二三十頭,最少也養一頭,全村共養牛96頭。”養了13頭黃牛的村民馬玉太向記者介紹。面對鄉鎮盜搶耕牛的嚴峻現實,他和村裡的養殖戶之所以敢養這么多牛,還在於村裡有義務巡邏隊。而這個巡邏隊的成立,還真讓紅泥灣派出所的民警費了一番周折。
實現三年零發案
2006年10月的一天夜裡,一夥竊賊來到馬集村一家養有4頭牛的養殖戶門前,被打更的巡邏隊發現。巡邏人員立即拎著鐵杴鋤頭追趕竊賊,差一點將其抓獲。2007年12月的一個深夜,5名偷牛賊身著迷彩服、手持鋼管,來到馬集村。剛到村口,就被夜裡值守的巡邏隊員發現,竊賊連忙掉頭逃跑。
村里治安好了,養牛戶也漸漸多起來了。現如今,只有80多戶的馬集村,養殖戶就有70餘戶,養牛近百頭。同時,村里養豬、養雞鴨的人也漸漸多了。三年多來,不但馬集村養殖戶沒有發生一起牲畜被盜案件,非養殖戶家中的糧食、財產也從沒有被盜過。村民說:“義務巡邏隊功不可沒。”
義務巡邏隊成立的這三年時間,馬集村敲壞了紅泥灣派出所兩任所長送來的6面銅鑼。2009年春節期間,紅泥灣派出所所長陳曦帶著民警給馬集村送來了第7面鑼,並向村民承諾:“敲爛了,派出所再給你們買。”

組織建設

建國前,國民黨統治時期,村實行保甲制。當時,馬集自然村和郭莊自然村為一保。東、西劉寨、范莊和何坑自然村為一保。小劉營自然村與王寨自然村、年莊自然村為一保。解放初,保甲制被廢除。1949年秋,在剿匪反霸運動中建立了農民協會。土地改革運動期間,東西劉寨、郭莊、馬集為一個協會,農會主席為郭志廷,鄉長為郭老海。此後,小劉營歸王寨鄉管轄。1950年夏,昌鴻章任馬集鄉長,1952年,柳耀德接任農會主席、黨支部書記。1955年建初級社,1956年建高級農業合作社,建大社並大鄉,馬集鄉向西北延伸,轄山坡、徐莊、彭營、柳坡、小陳營等自然村,當時柳耀德為黨支書,馬金穗為婦聯主任。1958年建立人民公社。1962年以後以生產隊為核算單位。1962年馬集村為一個大隊,東、西劉寨、郭莊、范莊為一個大隊。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