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孟河醫派博物館,位於江蘇省,據2020年9月國家文物局信息顯示,現有藏品339件/套,開展教育活動6次,參觀人數2.2萬人次。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常州孟河醫派博物館
- 地理位置:江蘇省
- 開展教育活動:6次
- 參觀人數:2.2萬人次
常州孟河醫派博物館,位於江蘇省,據2020年9月國家文物局信息顯示,現有藏品339件/套,開展教育活動6次,參觀人數2.2萬人次。
常州孟河醫派博物館 常州孟河醫派博物館,位於江蘇省,據2020年9月國家文物局信息顯示,現有藏品339件/套,開展教育活動6次,參觀人數2.2萬人次。
孟河,是江蘇武進(今屬常州市新北區)長江邊上的一個鄉村小鎮。 這個地區出過許多名人。孟河中醫是江蘇醫家一大流派。明末清初,費尚有棄官從醫,定居孟河,開始了孟河費氏的醫學事業。略晚於費氏,法征麟、法公麟兄弟在孟河行醫以治傷寒出名。乾隆年間,沙曉峰、沙達周,在孟河以外科名重當時。乾嘉年間,費士源...
孟河醫派國醫館(江蘇)有限公司於2020年07月13日成立。法定代表人謝燕飛,公司經營範圍包括:許可項目:醫療服務;美容服務;網際網路信息服務;貨物進出口;技術進出口;第二類醫療器械生產;藥品生產;藥品委託生產;中藥飲片代煎服務;保健食品銷售;藥品零售;藥品進出口;藥品批發(依法須經批准的項目,經相關部門批准後方可開展經營...
常州孟河醫派是中國傳統醫學中的一個地方性流派,明末清初發源於常州西北長江邊的孟河鎮,延續已有近四百年歷史。常州孟河醫派傳承學會於2008年春在上海籌備,正式成立於常州新北區,是一個公益性的非贏利性的組織,學會以繼承和發揚孟河醫派的醫德醫術為宗旨,主要開展孟河醫派四大家中最後一位丁甘仁先生的傳承譜系和...
江蘇省中醫流派研究院孟河醫派分院是江蘇省中醫流派研究院在常州設立的分支機構,於2024年6月12日正式成立。研究方向 推進孟河醫派傳承創新研究,加速其傳承創新發展,壯大傳承人才隊伍,深耕文化活態傳承,擴大國際影響力。發展歷史 2024年6月12日,在常州成立,標誌著常州市以孟河醫派為特色的中醫藥高質量發展探索之路...
常州孟河醫派博物館 無詞條 何振梁與奧林匹克陳列館 未特色 盱眙縣黃花塘新四軍軍部紀念館 無詞條 常州市武進區龍承博物館 無詞條 無錫民樂博物館 無詞條 金湖縣博物館 無詞條 常州瀚霆古典藝術博物館 無詞條 無錫市泥人博物館 無詞條 新四軍紀念館 未特色 常州市戈小興中外煙標菸具博物館 無詞條 無錫王崑崙...
丁濟萬(1903-1963),名秉臣,近代醫家。生於上海,原籍江蘇武進。他是孟河丁氏醫派的代表人物,丁甘仁之長孫,嫡系親傳弟子,亦為一代名醫,蜚聲上海,於醫學頗有心得,並熱心於中醫教育事業。曾任上海中醫學院院長及上海國醫學會理事長,並主持上海華隆中醫院,南北廣益善堂等機構。丁濟萬曆任考試院考試委員,衛生...
孟河醫派中醫婦科療法是常州市中醫醫院傳統醫藥項目。主要學術思想是:調經重治肝;治帶辨五色;安胎需治本;產後先祛瘀。主要特徵 孟河醫派中醫婦科療法主要特徵是:辨證尤重肝脾;立法和緩純正,用藥平淡輕靈;組方溫涼同進,複方多法;治法內外結合,尤其重視中醫傳統非藥物外治療法;尤重觀舌、脈、腹診。所獲榮譽...
《孟河醫派三百年:孟河醫派研究薈萃》是2010年6月1日學苑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李夏亭。本書主要介紹了歷史上孟河醫派的學術思想和臨床實踐等。中醫藥學是中華民族在繁衍發展過程中形成的獨特科學體系,也是中華民族5000多年積澱下來的寶貴文化遺產。而從常州孟河這片文化土壤中生髮的孟河醫派,以其高深的學術造詣...
先後師從國醫大師朱良春、周仲瑛教授,為孟河醫派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江蘇省中醫藥領軍人才,江蘇省新世紀科學技術帶頭人培養工程“333”工程培養對象,常州市拔尖人才和創新創業領軍人才,全國傑出女中醫師。現任常州市中醫醫院院長,國家重點專科心血管內科學科帶頭人,常州市孟河醫學研究所所長,中華中醫藥學會...
由於孟河地處長江主幹道與夾江口,屬江防險要地。宋朝嘉熙初年(公元1237年)開始建孟瀆寨,駐兵設防。明朝嘉靖時,日本倭寇在我國東南沿海騷擾,特別是在江浙一帶尤甚,搶劫、殺人放火,無惡不作。其活動範圍甚至深入長江沿岸的江陰、靖江、武進、揚中、丹陽等地。為防禦倭寇威脅到常州等地和便於駐軍及指揮禦敵,...
《孟河醫派三十八家:臨床特色及驗案評析》是2017年中國中醫藥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李夏亭。內容簡介 肇始於常州孟河、盛名於晚清和民國時期的孟河醫派,以治法靈活多樣、用藥“輕、靈、巧”、臨床療效明顯等為特點,是當今中國具有活力的中醫流派。《孟河醫派三十八家:臨床特色及驗案評析》首次匯集了孟河醫派...
《孟河醫派醫案:楊博良醫案》是2010年1月1日學苑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楊博良。本文主要講述了楊博良先生一生,鄙仕途黃粱之夢,淡泊榮華,任醫道青囊之術,慈惠蒼生。常有危急重證,洞見二豎,效如桴鼓;無論貴賤婦幼,普同一等,傾力救治。作者簡介 楊博良(1880-1952),世居江蘇武進橫山橋西崦村,師從...
《孟河醫派傳人》是2011年東南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沈洪、周春祥、李大卓。內容簡介 《孟河醫派傳人:單兆偉醫療經驗集》分醫家小傳、學術經驗述要、臨證醫案精選、研究成果集錦4個部分。臨證醫案部分精選單兆偉教授臨證各科典型醫案102例,並從辨證思路、治療特點、用藥特色3個部份進行了詳細、系統的評析,突出...
文物保護工程市場準人體系建設初探 史海鉤沉 明清時期泰興漕運 《乾隆十八年陝甘武闈題名記碑》考釋 鄉梓俊彥 晚清民國時期孟河醫派中醫醫籍文獻價值述論 淺談白士風留青竹刻創作 甌香“沒骨”詠流傳——研習惲南田畫派有感 藝苑擷英 常州博物館藏海派扇面賞析 讀《艤舟亭雅集圖卷》札記
孟河醫派 《孟河醫派》是2020年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陳仁壽。
孟河中學現有在編教職工57人,其中專任教師49人,教師本科率89.8%左右。現有高級教師23名,常州市級學科帶頭人2人,市骨幹教師2人,常州市教學能手2人,教壇新秀3人,區級學科帶頭1 人,區級骨幹教師4人,校級學科帶頭人4人、骨幹教師6人、教壇新秀2人。孟河中學結合實際,加強對學生的德育教育的針對性、實效...
《國醫大師顏正華孟河京派學術思想傳承全集》是2019年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的圖書。內容簡介 本書是國家“十三五”重點圖書《國醫大師文叢》的一個分冊。本部著作以介紹國醫大師顏正華教授孟河醫派學術思想的傳承為主旨,以顏正華教授藥學思想、臨床診療經驗、教學思想為核心闡釋內容,以顏正華教授學術思想闡述與弟子傳承成果交...
《孟河醫派脾胃證治存真》是2019年中國中醫藥出版社出版的圖書,本書分為三大部分:一、孟河醫派源流,包括孟河醫派的形成、代表人物、學術特點、脾胃病證治特色、“輕可去實”用藥特點。二、脾胃證治,涉及歷代醫家對脾胃病的認識、孟河醫派各醫家的脾胃證治特點。三、醫案醫話。圖書目錄 孟河醫派源流 一、孟河...
春秋時期著名政治家、音樂鑑賞家季札受封武進,南朝齊高帝蕭道成、梁武帝蕭衍生於南蘭陵(今武進),梁昭明太子蕭統組織編纂集秦漢兩晉詩文總集《昭明文選》。至清代,武進有以莊存與為代表的今文經學派、以惲敬為代表的陽湖文派、以張惠言為代表的常州詞派、以惲南田為代表的常州畫派等,中醫孟河醫派名家眾多,清末民...
丁甘仁墓位於後巷鎮高橋行政村北約350米的鳳山北坡半山腰處,現存水泥墓主體一座、墓碑1塊、墓志銘1塊。墓碑首刻有“孟河丁公甘仁墓誌”字樣。 文物歷史 丁甘仁(1865—1926)字澤周,常州孟河人,我國近代中醫史上著名的孟河醫派四大家之一,著名的近代中醫臨床家,中醫教育家,生於1865年,早年師從孟河醫派大家...
馬伯藩故居在常州市新北區孟河之河莊南路38號。馬伯藩故居現存房屋3進,坐西朝東,磚木結構,硬山式。人物簡介 馬伯藩(1864—1923),別名蔣馳譽,號百凡老人。常州人,系孟河醫派之馬氏世家,馬培之侄輩。父馬日初為馬培之堂兄弟。住孟河西門。得馬培之真傳,而偏於溫補,治內、外科名馳各省,著有《柳溪別墅醫案》...
張元凱 ,男,1916年出生,江蘇武進人,主任醫師、幼讀私塾,從孟河醫派楊博良師四年,從事臨床、防保。科技、病房、搶救小組等工作60餘年(1951年組織聯診,後轉衛生院)。個人經歷 醫術上以中西結合、雙軌診斷、突出以症賅病,運用 中藥針灸治療 急危重頑疑難、發揚孟河醫學內外大小方脈精神。主編《孟河四家醫...
他們曾主持或參與修復甦州報恩寺塔、拙政園、藝圃、上海豫園華寶樓、美國大都會博物館“明軒”、常州文筆塔、荊川公園、孟河醫派書院和江陰周莊寶宏寺等代表性的江南古建築。2016年,故宮博物院原副院長晉宏逵、中國文物保護研究所總工程師付清遠和主持維修天安門城樓、布達拉宮的高級工程師張之平,以及國家文物局機關事務管理...
1962年,成立常州市郊區辦事處。1968年,恢復郊區建置。1978年,撤銷郊區,各公社隸屬常州市。1980年,復建郊區。2002年,撤銷郊區,設立新北區。行政區劃 區劃沿革 2002年,原新區河海街道、三井鄉、龍虎塘鎮、新橋鎮、百丈鎮、圩塘鎮,原武進市薛家鎮、安家鎮、魏村鎮、羅溪鎮、西夏墅鎮、小河鎮、孟河鎮劃歸新北...
第二部分為師承啟示,介紹三位名醫,國醫大師夏桂成教授,經方大家黃煌教授,常州孟河醫派研究所所長江蘇省名中醫張琪教授的婦科臨床經驗及跟師心得體會,具有深刻的臨床指導價值。第三部分為醫論醫話,主要解析李淑萍主任對中醫理論的發揮與運用,見解獨到。第四部分為全國優秀中醫臨床人才研修項目策論及結業論文。《...
具有代表性的如傷寒學派、攻邪學派、河間學派、易水學派、丹溪學派、溫補學派、溫病學派、孟河醫派、新安醫派、海派中醫、錢塘醫派、吳中醫派、嶺南醫學等。眾多學術流派的傳承與發展,形成了中醫學“一源多流”的學術及文化特色。紀曉嵐《四庫全書總目提要》中“醫之門戶分於金元”觀點的提出,開啟了中醫學術流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