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發區概況
常州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於1992年11月9日經國務院批准成立,規劃用地面積5.63平方公里;1995年5月,在開發區的基礎上設立了常州新區,地域面積擴大至115.88平方公里;2002年4月,在新區的基礎上設立了常州市
新北區,下轄1個街道、12個鄉鎮,總面積439.16平方公里,常駐人口75.17萬。
新北區位於常州城北,北枕
長江,南靠
滬寧鐵路,擁有常州境內的整個長江岸線,具有建設深水港的天然條件,已建成國家一類開放口岸長江
常州港;位於區內的常州民航機場已與國內20多個大中城市開通航班;
滬寧高速鐵路、
京滬鐵路、338省道及規劃中的滬寧高速鐵路、
沿江高速公路等穿區而過;藻江、德勝、新孟3條
內河航道縱貫全區,連線長江和
京杭大運河,構成了四通八達、快速便捷的水、陸、空立體交通網。
春江鎮開發區
春江鎮經濟技術開發區
2003年,新北區行政區劃調整,原圩塘、魏村、百丈、安家四個鄉鎮合併設立了
春江鎮。2006年,經
江蘇省人民政府批准,在春江鎮範圍內設立
江蘇常州新北工業園區。2010年,新北工業園區與春江鎮合署辦公,實行“兩塊牌子,一套班子”的行政管理體制。2012年,為利於招商引資及體現區位優勢,經省人民政府批准,江蘇常州新北工業園區更名為
江蘇常州濱江經濟開發區。常州濱江經濟開發區(春江鎮)宜居宜商,區位優勢得天獨厚,南臨運河,北枕長江,江宜高速、滬蓉高速雙翼助推,
常州機場、
京滬高鐵四通八達,藻江河、德勝河穿境而過,常泰高速聯通大江南北,常州港通達四海。現有行政區域面積171平方公里,其中陸地面積146平方公里,水域面積25平方公里;下轄4個管理服務中心、12個行政村、14個社區以及
濱江社區下轄的12個籌備小組,戶籍人口12.6萬人,常駐人口15.2萬人。
——綜合實力穩步提升。濱江經濟開發區(春江鎮)始終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引,以提高經濟成長質量和效益為導向,堅持“產業新城、濱江新城、和諧新城”三城聯創,攻堅克難、負重奮進,綜合實力不斷攀升,先後獲得“最具價值投資園區”、“江蘇省文明鄉鎮”、“常州市化工新材料出口基地”等稱號。2013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244億元,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185億元,公共財政預算收入11.5億元,工業總產值923億元,工業銷售收入905億元,實際到賬外資4.1億美元,進出口總額25.2億美元。全年共有30個項目貢獻了外資,其中到賬1億美元以上項目2個,1000萬美元以上項目7個。完成工商註冊內資13億元,成功引進總投資10億元的常州中油華東倉儲物流、總投資5億元的諾德化工新材料等一批優質內資大項目。28個市、區重點項目全部開工,90個投資額1000萬元以上重點項目有序推進。阿克蘇·諾貝爾、
安邦物流、諾貝麗斯、中鹽化工等32個項目全面竣工,其中林德氣體、錄安洲長江碼頭、
威能化工、邁咔達等26個項目全面達產。
——產業特色日趨鮮明。目前,濱江經濟開發區已形成裝備製造、化工新材料、港口物流貿易
三大產業板塊,逐步實現了集聚集約發展的良好態勢。化工新材料是濱江經濟開發區的支柱產業,結合開發區沿江區位優勢,圍繞區內現有重點企業和產品項目,重點發展高性能化工新材料、芳烴-
烯烴(MTO)產業鏈和高品質精細化工。美國亞什蘭,荷蘭
阿克蘇諾貝爾,德國
朗盛,香港富德、華潤包裝,澳門新陽等已在開發區落戶。2013年,化工
新材料產業完成產值602億元。裝備製造業是開發區重點發展的核心產業之一,開發區圍繞區內重點企業不斷進行產業轉型升級,重點發展汽車零部件、工程機械、精密機械零件等高端裝備製造業。目前,園區已經成功引進了一批國內外知名裝備製造企業,包括美國諾貝麗斯、加拿大
麥格納、法國瓦盧瑞克、
聖戈班,德國賀爾碧格、凱士比閥業,土耳其雅柯斯,智利美伊電鋼,
東風汽車、國家電網、太平洋電力等。開發區充分發揮長江深水岸線的資源優勢,重點發展以碼頭、倉儲、現代物流、化工品和電子商務為主的港口
物流產業。港口物流產業的發展,為開發區促進腹地化工新材料和高端裝備製造業發展提供有力的功能支撐和配套服務。園區現有約40家物流企業,包括華潤、香港建滔、
安邦物流、德寶物流、中天物流等物流倉儲運營商。
——創新能力快速提升。濱江經濟開發區堅持以科技創新為手段,以轉型升級為目標,高新產業發展迅猛,科技創新工作取得了顯著成效。截至2013年底,開發區江蘇省高新技術企業數累計達70家,約占新北區高新技術企業總數的21%;擁有江蘇省民營科技企業125家,常州市民營科技企業73家;市級以上立項科技項目120個,其中國家級立項25個,省級立項30個;申請專利4718件,其中申請發明專利780件;通過認定市級以上各類研發機構32家。開發區高度重視高層次人才的引進培育,高標準打造綠色化工創新平台,累計指導企業與浙江大學、
華東理工大學等重點高校開展大型產學研對接活動12場次,簽訂產學研協定128項。藉助“
龍城英才計畫”,共引進國家“千人計畫”專家7名,外籍院士1名,創新人才4名,創業人才5名;成功申報省“博士集聚計畫”10名,省“雙創計畫”2名,省創新團隊1個,人才
集聚效應初步顯現。
——城鎮面貌
持續改善。濱江經濟開發區始終堅持把基礎設施建設和功能配套項目建設作為提升園區區域承載力的重要舉措,不斷加大基礎設施投入,現已形成“四縱四橫”的道路交通骨幹網路。化工園區配套更加成熟完善,污水處理廠、工業水廠、化工管廊、電力設施、供熱供氣等配套設施一應俱全,為產業發展提供了良好的環境。近年來,累計動遷面積達220萬平方米,安置房屋1萬餘套。總建築面積10萬平方米的安居公寓完工後可提供411間職工宿舍和843套住宅,有效緩解園區企業新就業人員和外來務工人員的住房困難。春江人民醫院、南師大附屬
春江國小、省常中濱江校區、全民體質監測中心等教育、醫療配套設施不斷完善,為區域經濟發展和承載重大項目提供了有力支撐。
——生態文明協調發展。濱江經濟開發區著眼於資源的節約
集約利用,大力推進園區的可持續發展。積極開展綠色招商,將循環經濟和
生態工業的理念貫穿在招商引資工作中,不斷提高進區項目的環保門檻。認真推廣
清潔生產、鼓勵和引導企業開展清潔生產和節能降耗等
循環經濟試點。近年來,園區始終堅持“壓縮規模、調整結構、提高門檻、環境達標”的原則,強勢推進化工企業綜合整治,截至2013年底,累計簽訂收儲關閉協定40家,有效整合土地資源1873畝。2013年,成功創建省級循環化改造示範試點園區,省級
生態工業園區獲得同意創建批覆;新龍生態林380畝啟動區建成開放。
突出表現
建區以來,通過大力實施“國際化帶動、城市化推進、科教興區、區鄉共同發展和可持續發展”五大戰略,堅持以經濟工作為中心,全力發展
外向型經濟,著力加快科技進步,大力推進城市化進程,全區經濟呈現出快速健康發展的態勢,特別是近幾年來,主要經濟指標保持了30%左右的增幅。2002年實現國內生產總值85億元,實現財政收入13.99億元,實現工業產品銷售收入192.27億元,完成固定資產投資45億元,新批契約利用外資近13.57億美元,實際利用外資2.23億美元,實現自營出口2.78億美元。
經過近十年的開發建設,高新區已成為常州市最大、最富活力的經濟成長點和對外開放的主要“視窗”、最大的高新技術輻射源和產業基地。突出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
外向型經濟態勢強勁,成為高新區經濟發展的最大亮點。建區以來始終把招商引資作為經濟工作的首要任務來抓,歷年累計批准外商投資企業650家,契約外資超過33億美元,實際利用外資超過10億美元。其中,總投資1000萬美元以上項目122個,超億美元項目4個。一批國際著名大企業、大公司相繼落戶,如日本的小松製作所、美國的亞什蘭、唐氏公司、
偉創力,義大利雷迪斯,德國萊尼,韓國新湖等。
二是專題園區建設方興未艾,成為招商引資的新載體。自1999年開始建設專題園區以來,按照“集聚開發、擴大規模、形成輻射、帶動發展”的工作思路,已形成了濱江工業區、電子科技產業園、國家
環保產業園、軟體園、民營科技工業園、鄉鎮工業園“多園推進”的格局。其中,濱江工業區規劃面積38平方公里,基礎設施投入已超過7億元;電子園規劃面積8.92平方公里,啟動區3平方公里的框架已拉開,總投資達1億美元的美國柏瑪微電子(常州)有限公司等十餘個項目已簽約進區;國家級環保產業園規劃面積8平方公里,啟動區2平方公里基礎設施已基本配套,總投資2500萬美元的台灣弘馳環保等十多個項目已簽約進區;軟體園二期規劃面積約2000畝,基礎設施正在加速推進,已有70多家軟體企業簽約進區。
三是自主創新特色明顯,有力增強了經濟發展後勁。技術創新的源頭工程建設不斷加強,已建有江蘇省農用激素、聚碳酸酯新材料、手性生化、新科數字視聽設備和有害生物防制等5家省級工程技術中心以及1個企業博士後技術創新中心;高標準建設了軟體
研發中心、留學生創業園、“三藥”研發中心和大學科技園等專業孵化器,科技創業中心孵化面積達6.2萬平方米,先後被科技部、省政府評為“國家高新區先進孵化服務機構”、省先進科技企業孵化器。高新技術產業化進程加快,通過軟體園、電子工業園、環保產業園、“三藥”基地等專題園區的建設,把招商引資與發展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高新技術產業有機結合起來,帶動了全區產業結構調整和最佳化,初步形成了機電一體化、電子信息、生物醫藥和精細化工三大支柱產業。歷年新增高新技術企業68家,高新技術產品139隻,軟體企業14家,軟體產品49個,承擔各級
火炬計畫項目71項,逐步形成了電子信息、軟體、智慧型儀器、動力機械、“三藥”及其中間體、新材料等6個高新技術產品群,其中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高新技術產品占全部高新技術產品的77%,高新技術產品產值占全區工業總產值的40%。
四是城市化進程不斷加快,城市功能日益完善。通過大力實施“城市化推進”戰略,基礎設施累計投入超過35億元,建成區面積30平方公里。拆遷面積達140萬平方米,形成了“五縱七橫”城市道路主框架,供水、供電、供熱、污水處理、通信等基礎配套設施完善。區內相繼建成了一批賓館、寫字樓、公寓、別墅、旅遊休閒設施。社會事業日益完善,擁有
河海大學常州校區、
常州工學院、建東學院、常州師專等四所高校,公辦民營
常州國際學校教學成績斐然,占地500畝的
常州奧體中心,部分場館已投入使用,中加合資的國際醫院正在籌建之中,具有國際水準的大型主題樂園——
中華恐龍園已被批准為國家4A級旅遊景點,商貿、金融、教育、醫療、信息服務等城市功能日趨完善。
區位信息
常州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是1992年11月經國務院批准最早成立的全國52個國家級高新區之一,規劃用地面積5.63平方公里。經兩次區劃調整後,2002年4月,在高新區基礎上設立了常州市
新北區,地域面積擴大至439.16平方公里,下轄6鎮3街道,常住人口75萬人。
地理位置
常州市
新北區地處常州市北部,北緯31°48'~32°03',東經119°46'~120°01',北瀕長江,與
泰州市隔江相望,東與
江陰市相鄰,西與
揚中市、
丹陽市接壤,南接常州市老城區,境內地勢平坦。
行政區劃
常州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於1992年11月經國務院批准成立。1999年始,
行政級別為
副廳級。1995年6月,常州市委、市政府批准成立中共常州市新區工作委員會、
常州市人民政府新區管理委員會,與中共
常州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工作委員會、常州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管理委員會實行兩塊牌子、一套班子的管理體制。2002年4月,常州市進行行政區劃調整,在原新區的基礎上建立
新北區,區域總面積擴大至439.16平方公里。截至2011年底,全區轄春江、孟河、新橋、薛家、羅溪、西夏墅六個鎮和河海、三井、龍虎塘三個街道,共有115個行政村和43個
社區居委會。
地質地貌
本區大地構造屬於
江陰-
溧陽復背斜、
東台-溧陽
地震帶,
基岩以上分布著140米~200米的第四紀沖積土層,屬相對穩定地區。地震基本烈度為六度,重要建築按七度設防。地貌單元屬
長江三角洲沖積平原,地面坡度小於0.5%,地面青島標高一般為3.61米~5.61米,區內水網遍布,河流縱橫,最高洪水位標高3.63米,設防水位標高3.91米。
資源
全區耕地面積17667公頃,常年種植小麥、水稻、大豆和油菜等農作物;沿江圩灘面積680公頃,主要生長蘆葦。全區地下水資源較為豐富,地下水位埋深在40米以內,單井出水量為每小時40噸以上。人口、民族
2008年末,本區共有13.5萬戶,戶籍人口43.6萬人,流動人口21萬人。2006~2008年,年平均人口出生率6.26‰、年平均死亡率4.99‰、自然增長率1.28‰。總人口以漢族為主,由於婚嫁等原因,少數民族主要有回族、侗族、苗族、土家族、壯族等。
交通
本區位於常州市城北,北枕長江,南靠
滬寧鐵路。區位條件優越,交通便捷,與蘇州、無錫、鎮江連袂成片,距上海、南京不到2小時車程。滬寧鐵路、
滬寧高速公路、338省道、常澄路以及
京滬高速鐵路、
鎮南鐵路、
常泰高速公路等穿區而過;擁有常州市全部長江岸線,具有建立深水良港的天然條件,已建成國家一類開放口岸——
常州港,並已開通國際遠洋運輸航線;位於區內的常州機場已開通至國內20多個城市的航班;藻江河、
德勝河、
新孟河三條等級河道縱貫全區,連通
京杭大運河和長江,構成四通八達、快速便捷的水、陸、空立體對外交通網。
區位優勢
——區位優勢十分明顯。位於常州市老城區之北,北依長江,南枕
滬寧鐵路,東與江陰市、西與
丹陽市和揚中市接壤,與上海、南京、杭州等距相望。區內擁有國家一類開放口岸
常州港和可直航國內20多個大中城市的
常州機場,
京滬高鐵、滬寧高速、常泰高速、S338、S122,新藻江河、
德勝河、
新孟河等內河連通長江和京杭運河,構成了四通八達、快速便捷的水、陸、空立體對外交通網,區位條件優越。
——經濟實力不斷增強。2011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623億元,同比增長24.5%;地方一般預算收入73億元,同比增長30.2%,占全市份額達20.8%;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477億元,同比增長25.76%;工業總產值、銷售收入、利稅分別完成2150億元、2110億元、174億元,
同比分別增長25.76%、25.47%、17.41%。
三次產業結構從2007年的2.5:73.7:23.8發展成為2011年的1.8:66.2:32,在全省開發區中的綜合排名列第3位。2011年,全區年銷售超億元企業達280家,其中超10億元企業23家。
天合光能公司成為全市新興產業中首家銷售破百億元企業,年銷售收入居全省光伏行業第一。現代服務業加速發展,恐龍園年營業收入居全省主題公園業界第一,
服務業增加值年均增長34.2%,占GDP比重2011年較2007年提高8.2個百分點。高效生態農業穩步發展,新增高效設施農業面積3萬畝,累計完成農業總產值52.9億元。
——轉型升級步伐加快。以培育新興產業為根本,全面建設國家創新型科技園區。加快結構調整,做大做強裝備製造、化工新材料兩大支柱產業,集群化推進創意、
光伏、
生物醫藥、新能源車輛四大
戰略性新興產業,各產業集中帶和專題園區功能形象進一步提升,2011年四大專題園區實現營業收入421億元,同比增長51%;光伏產業集群成為全省首家由科技部火炬中心批准的創新型(光伏)產業集群建設試點。新增高新技術企業50家,全區高企數量達221家。累計引進領軍型創新創業人才180名,其中33人獲評省“雙創人才”,4人入選國家“千人計畫”。建立科技經費扶持初創期科技企業新模式,在全市率先成功發行企業債,成立鴻泰科技小貸公司,集融資擔保、風險投資和專業中介等功能的科技金融服務體系初步建立。
——開放開發成果豐碩。堅持把招商引資作為立區之本,整合招商資源,推行
產業鏈招商,引進一批央企、民企、外資重大項目。新引進亞什蘭化學、
阿克蘇諾貝爾功能塗料、正大新材料、城輝光電等15家世界500強和行業龍頭企業投資的製造業項目,常州首家
外資銀行菲律賓首都銀行以及
普洛斯、嘉民等國際知名
物流公司落戶我區。2011年,全區實際到賬外資首次突破10億美元大關,增長24%;新增工商登記註冊外資13.5億美元,增長12%。到賬外資總量繼續保持全市第一;全年外貿進出口突破百億美元大關,達到113.24億美元,增長27%。
——城鄉面貌顯著提升。實現城鄉規劃深度全覆蓋,完成了新一輪
土地利用總體規劃調整,“一城三區”城市空間總體布局逐漸明晰,北部新城建設全面拉開。新龍國際商務城、新龍國家森林公園等事關經濟社會長遠發展的重大項目開工建設,京滬高鐵場站及配套工程建成投運,新北萬達廣場隆重開業,通江大道地下通道順利落成。以創建
全國文明城市、
國家生態工業示範園區為契機,完成了黃河路、漢江路等14條城市主要道路“白改黑”和環境改造提升工程,全年改造提升綠化面積127萬平方米,增加城市綠地41.6萬平方米,三個小康水質斷面穩定達標,水環境、大氣環境質量
持續改善。強力推進濱江化工園區環境綜合整治,加快污染企業關停並轉步伐。
——人民生活不斷改善。全面實施居民收入五年倍增計畫,構建向民生傾斜的公共財政體系,2011年
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2.97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1.5萬元,
同比分別增長12%和12.8%。城鄉低保、
新型農村合作醫療、
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
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實現全覆蓋,16萬被征地農民納入全區被征地農民基本生活保障體系。社會事業統籌發展。教育、衛生基礎設施齊頭並進,羅溪國小、前橋、小塘幼稚園等相繼建成,春江醫院、
新橋衛生院全面竣工,區老年大學建成運行。
基層醫療機構全面實施基本藥物制度,處方均價同比下降10.8%。建成10個全民健身示範點和10支百人特色團隊。
——社會環境安定和諧。積極推行“1+4”訪調聯動機制,實施預警排查、信息互通、會商會辦和考核點評制度,有效整合信訪、調解資源,著力探索化解基層矛盾糾紛的有效途徑。不斷創新社會管理,在三個街道先行推進農村集體資產股份化、戶籍管理一元化、社會服務一體化、長效管理信息化試點工作。積極推進“法治新北”建設,全面落實
依法行政實施綱要,強化政務公開,規範權力運行,
法制環境規範、公正、透明。突出對重點工程、重點項目的法律保障和法律服務,加大智慧財產權保護力度,促進各類市場主體公平競爭。全力實施平安護民工程,強化安全生產和食品藥品安全管理,完成老小區的“三防”改造提升,民眾安全感普遍增強。
——願景展望。站在新的起點上,常州高新區將緊緊圍繞建設基本實現現代化的先行區、國內一流的國家創新型科技園區、生態宜人的國際化新城區和富裕文明的協調發展示範區四大目標,以科學發展觀統領全局,堅定不移實施創新驅動、科教強區、
城鄉一體化、
經濟國際化、可持續發展五大戰略,堅持能高則高、能快則快的工作要求,堅持產業發展、城市建設與社會事業同步推進,堅持把改革創新的精神貫穿各項工作始終,全力做好產業發展的組織者、城市建設的謀劃者、和諧社會的營造者。做到兩個確保——確保在全省開發區中的位次進一步鞏固,確保對全市的貢獻份額進一步提升;突出產業培育——做強支柱產業,壯大光伏、創意、生物醫藥、新能源車輛四個新興產業,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和高新技術產業,打造一批百億企業、千億產業集群,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突出新城區建設,按照最佳化布局、完善功能、提升品位的原則,建設“一城”——70平方公里的新龍國際商務城,“三區”——濱江產業區、黃河路產業區和孟西統籌發展區,力爭早日將高新區建成經濟繁榮、配套完善、環境優美、社會和諧的現代化新城區。
——城鄉面貌日新月異。高新商務區
豐臣國際廣場全面建成開業,月星環球港二、三期主體封頂,環球恐龍創意城
迪諾水鎮一期全面封頂,新龍國際商務城仁和路、嫩江路等配套道路建設進展順利,河海路拓寬改造。加強城鄉環境綜合整治,榮獲“全國綠化模範單位”稱號,積極申報創建綠色生態城區和智慧城區,新龍生態林工程、新龍國際商務城濕地公園等一批生態環境提升項目全面啟動。閒置地塊綠化基本實現全覆蓋,累計綠化面積93萬平方米,成片造林1.3萬畝,被評為“全國綠化模範單位”。
京滬高鐵沿線環境整治工程全面完成,榮獲全省“突出貢獻獎”。濱江化工區關停化工企業12家,累計關停42家。人居環境質量有效提升,全年全區完成1063個村莊環境整治,累計創建二星級“康居鄉村”277個,三星級18個。
——生活質量明顯改善。富民工程不斷推進,
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
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分別達38778元、18561元,
同比分別增長11.5%、12%。就業體系不斷完善,新增城鎮就業人員近14000人,下崗人員再就業9679人。社會保障不斷加強,新農合人均籌資標準提高到570元,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基礎養老金標準提高至每人每月140元,全區所有持證殘疾人無償獲得意外傷害險。全區機構養老床位共3424張,現每千名老人擁有床位數40張,位列全市第一。
——願景展望。站在新的起點上,常州高新區將以學習貫徹十八大精神為統領,以實現高新區跨越發展為追求,緊緊圍繞把高新區建設成為高端產業的集聚區、科技創新的引領區、生態文明的新城區和人民幸福的示範區這條主線,科學謀劃、奮力推進,全力完成兩大目標,即奮力攀登現代化建設新高峰、全面推進城鄉統籌發展。突出科學發展,力爭用5年左右時間實現“12345”的產業發展目標。即通過培育10家以上五十億元企業和20家以上上市企業,引進30個左右總投資超十億元的大型重點項目,形成裝備製造、新能源、新材料、現代服務業4個千億級產業集群和5千億元的工業總產值。突出科技創新,力爭用5年左右時間,吸引世界知名大學來區辦學,吸引諾貝爾獎得主或兩院院士來區建立工作室,吸引50名以上國家“千人計畫”人才來區創業。突出爭先進位,力爭用5年左右時間,對全市經濟的貢獻份額由現在的20%向30%衝刺;在全省爭先進,繼續保持在全省開發區綜合排名位居前列;在全國有影響,全國高新區綜合排名由目前的26位向前20位衝刺。突出城鄉統籌,力爭用5年左右時間,將高新區打造成國際化功能完善、生態環境宜人、人民安居樂業、社會和諧穩定的現代化濱江新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