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屋構造
“常山下層文化”遺存發現的房址,形制特殊,由住室、門洞和坑道組成。住室是一個口小底大圓袋形土坑,門洞為拱形頂,通往屋外的道路是斜坡豎井坑道。屋內環築“白灰面”式草拌泥,但地坪用火烤過。估計是平頂住室,坑道有人字形小棚,它實際上是屬於一種窯洞式的房子。
陶器
“常山下層文化”遺存發現的陶器殘片數量很多,能鬥合復存的七十多件。這些生活用具有它獨特的一面,陶器陶胎一般比較厚,質料有夾砂和泥質兩種。顏色以橙黃色為主,紅褐色次之,磚紅色少見,灰色稀少。燒制火侯一般不高,質地堅硬。除形制細小的小杯、罐耳是手捏的以外,一般器皿都是用泥條盤築法製成。陶器上有繩紋、藍紋、堆紋、方格紋、指甲紋、錐刺紋、劃紋、鋸刺狀凹溝和彩繪等。如鬲、盉、平底甑、尖底甑、斜耳罐、雙大耳罐、單耳杯、陶盆等。工藝先進,製作精細,都是“常山下層文化”具有代表性的陶器。
經濟生活
“常山下層文化”的經濟生活大概以農業為主。石斧、石刀和陶刀是當時最主要的農業生產工具。這裡首次發現使用泥坯燒制的陶刀,據專家分析,也許是當時農業發達,刀的需用量較大的一種跡象,同時出土的小石刀,是利用扁平三角形小礫磨刃而成,具有濃厚的細石器工具遺風。而出土的骨刀柄,則是一種典型的細石器工具。這種工具,就發表的材料看,在我國新石器時代中,只見於黑龍江、內蒙古、甘肅西部、青海東部。這就說明“常山下層文化”不僅與關中、甘肅西部等原始文化存在著聯繫,而且與活動在我國北方草原地區使用細石器工具的文化,也存在著某種聯繫。可以想像,當時的鎮原水草肥美,林茂糧豐,先輩們在這裡過著亦耕亦牧的農耕狩獵生活。同時也印證了《史記·五帝本紀》載“(黃帝)西於空桐,登
雞頭”西巡視察其領地和子民的記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