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發展歷史,建築布局,館藏文物,考古發掘,大地灣之最,
發展歷史
2006年3月,由財政部、國家文物局批准立項,大地灣博物館2007年11月開工建設,投資2000餘萬元。占地面積26680平方米,建築面積3155平方米。
2011年12月31日,大地灣博物館正式開館。
建築布局
其整體呈半地下式,主體部分曲折延伸到古河道,由文物庫房、展廳及辦公用房等部分組成。大地灣博物館以“文明序曲———大地灣遺址考古成果展”為主題,分為發掘保護、歲月遺痕、陶風彩韻、光華永續四個單元。
館藏文物
到目前為止,考古工作者共在大地灣遺址清理髮掘出房屋遺址240座,灶址98個,灰坑和窖穴325個墓葬71座,窯址35座及溝渠12段,累計出土陶器4147件、石器(包括玉器)1931件、骨角牙蚌器2218件以及動物骨骼1.7萬多件。據考證,大地灣遺址大致可分為五期文化:前仰韶文化、仰韶文化早、中、晚期和常山下層文化。其歷史年代從距今8000年一直延續到距今5000年。其中距今8000年的一期文化是我國西北地區迄今為止考古發現中最早的新石器文化。
考古發掘
2006年6月至2008年10月,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蘭州大學資源與環境學院和甘肅大地灣保護研究所聯合對大地灣遺址進行了多次發掘,發現了距今6萬年至8000年前的人類活動遺存,對研究舊石器時代的狩獵採集文化以及農業的起源提供了重要的資料。
大地灣遺址位於天水市秦安縣東北五營鄉邵店村,距天水市102公里。大地灣遺址1958年後即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978年秋開始發掘,1988年被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從發掘所獲資料看,大地灣遺址,是甘肅東部地區發現較完好的一處原始社會新石器時代古文化遺存,距今4900-8120年。
大地灣遺址是一處規模較大的新石器時代遺址。截至1984年,共揭露面積13700平方米,遺址總面積為110萬平方米。出土房址238座,灰坑357個,墓葬79座,窯38座,灶台106座,防護和排水用的壕溝8條,各種骨、石、蚌、陶器、裝飾器和生活器物總計8034件。大地灣最早距今8120年,最晚距今4900年,有3000年文化的連續,其規模之大、內涵之豐富,在我國考古史上亦屬罕見。
除陶器、骨角器、石器、蚌器、原始雕塑等藝術珍品外,特別值得提出的是大地灣的房屋建築遺址,不僅規模宏偉,而且形制複雜。尤其是屬於仰韶文化晚期(距今約5000年前)的F405大房子,是一座有三門開和帶檐廊的大型建築,其房址面積270平方米,室內面積150平方米,平地起建,1木骨泥牆,其復原圖為四坡頂式房屋。
這一房屋的規模在我國新石器時代考古學文化中可以說是獨一無二的。更引人注目的是F411房屋居住面上,還給有地畫,圖案由人與動物構成,是我國目前最早的原始地畫,這一發現為研究我國古代繪畫史提供了極為珍貴的資料。大地灣遺址的房屋,多採用白灰面,多種柱礎的建築方法,充分顯示了當時生產力的提高和建築技術的發展。大地灣遺址出土的石斧、石刀、陶刀等農業生產工具數量很多,貯存物品的大袋形窯穴的建造,大型陶瓮、缸、罐等貯藏器的大量出現,都說明和反映了其經濟形態屬於定居的以農業為主的類型。
彩陶是大地灣文化的顯著特徵,大地灣先民是中國最早的彩陶製造者、生產者和使用者,從距今7800到4000年間經歷了一個由盛到衰的過程。大地灣早期彩陶飾紫紅彩,一般繪在缽形器物的口沿外形成一周連續的彩帶。
到二期文化及以後的彩陶器物多為細泥紅陶,紋飾絕大多數是黑彩,紅陶黑彩給人以奪目、沉著的視覺感受,彩繪部位主要集中在器物外壁中上部及盆缽的口沿部。紋飾以幾何花紋為主,其次是以魚紋為主的動物紋,器型主要有盆、缽、碗、盂、瓶、壺等,這些陶器蘊含了大地灣先民對天地萬物的觀察與認識,展示了原始農業聚落的高超制陶工藝,反映了大地灣史前生產力的發展水平。
大地灣之最
中國最早的旱作農作物標本
大地灣一期出土的炭化稷標本,與國外最早發現的希臘阿爾基薩前陶器地層出土的同類標本時代相近,它不僅將我國北方旱作農業的起源時間上推了1000年,而且表明北方最早種植的糧食品種為稷,然後才是粟的推廣。而此前國內考古發現的北方農作物標本大多是粟,時間距今7000年左右。
中國最早的彩陶
大地灣一期文化出土的三足缽等200多件彩陶,是我國迄今為止發現的時間最早的一批彩陶。這批距今約8000年的紫紅色彩陶,圖案雖還不太完整,卻將中國彩陶製造的時間上推了1000年,並以不容置疑的事實說明,西北黃土高原地區就是中國彩陶的起源地。
中國文字最早的雛形
大地灣一期出土的陶器上共發現了十幾種彩繪符號,這些符號比過去國內最早發現的西安半坡陶器刻劃符號的時間早了1000多年,且有一些符號與半坡符號基本一樣。雖然這些神秘符號的意義至今未能破解,但專家們認為,它們可能就是中國文字最早的雛形。
中國最早的宮殿式建築
距今5000年的大地灣四期文化發掘出的一座編號為“F901”的建築,是目前所見我國史前時期面積最大、工藝水平最高的房屋建築。這座總面積420平方米的多間複合式建築,布局規整、中軸對稱、前後呼應、主次分明,開創了後世宮殿建築的先河。
中國最早的“混凝土”地面
面積達130平方米的“F901”宮殿式建築主室,全部為料礓石和砂石混凝而成類似現代水泥的地面。這與古羅馬人用火山灰製成的水泥同屬世界上最古老的混凝土。
中國最早的繪畫
專家們確認,大地灣編號為“F411”的房址地面上發現的一幅黑色顏料繪製的畫作,是我國目前發現的時代最早的獨立存在的繪畫。這幅長約1.2米,寬約1.1米,保存大部完好的地畫,改寫了中國美術史,將其前推了2000多年。據考證,此前最早單獨作為繪畫保存至今的,是出土於長沙馬王堆的楚國帛畫。
中國最早的度量衡與十進制
大地灣仰韶晚期房F901中出土的一組陶質量具,是迄今為止,我國發現最早的量器。大地灣這套陶質古量器,出土於房F901的主室中(前堂);主要有泥質槽狀條形盤、夾細砂長柄麻花耳鏟形抄、泥質單環耳箕形抄、泥質帶蓋四把深腹罐等。其中條形盤的容積約為264.3立方厘米;鏟形抄的自然盛穀物容積約為2650.7立方厘米;箕形抄的自然盛穀物容積約為5288.4立方厘米;四把深腹罐的容積約為26082.1立方厘米。由此可以看出,除箕形抄是鏟形抄的二倍外,其餘三件的關係都是以十倍的遞增之數。
為了與古代量具名稱相貼切,我們將在其相應容量的名稱上冠以升、斗、斛之稱謂,即可稱為"條升、抄斗、四把斛"等,另外,在大地灣仰韶早期遺蹟中出土的幾件骨匕和鏟形器上多見有等距離的圓點形鑽窩刻度,並在窩內塗有紅色顏料,它們應為當時測定某些東西長寬地尺度。包括前述F901內所出的一組陶質量具在內,它們都是我國最早“度、量、衡”器的實物佐證;並將我國度量衡實物史提前了二三千年。同時,這些度量衡具的發現也為研究我國古代分配製度、度量衡史以及十進制的起源等,提供了非常珍貴的實物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