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冊村

常冊村

位於山西省臨汾市翼城縣南唐鄉,地處翼城、曲沃、絳縣三縣交界處。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常冊村
  • 行政區類別:村
  • 所屬地區:山西省臨汾市翼城縣南唐鄉
  • 地理位置:地處翼城、曲沃、絳縣三縣交界處
關於常冊村,常冊村歷史人物,常冊村交通路線,

關於常冊村

常冊村,山西省翼城縣的一個小村莊,戶數和面積都很小,地處翼城、曲沃、絳縣三縣交界處的交通線上,在這裡生活環境優美!在這裡鄉村人們樸實,交通便利,晉候高速從村南橫穿,全村正在向小康生活邁進!

常冊村歷史人物

常登榜:1926年生於山西省翼城縣南唐鄉常冊村。1938年春參加翼城縣抗日政府話劇團,宣傳抗日救亡。1942年8月參加中國共產黨,在地下黨翼城南線交通站工作。1945年10月,在太岳二地委黨校學習後任翼城四區區委宣傳委員、副書記等職。1949年2月隨軍南下,編入中國人民解放軍長江支隊第四大隊三中隊四小隊,任隊長。入閩後,歷任閩侯縣四區區委書記、縣農會主任、縣委組織部部長、縣委副書記。1955年後,任閩侯地委農工部副部長、閩侯縣委第二書記(中共福州市委委員)、閩侯縣委第一書記(中共閩侯地委委員)、閩侯縣人民武裝部第一政委。1965年7月參加社教工作,任平潭、長樂縣社教工作團團長。1966年7月任福建日報社副總編。文化大革命中下放閩侯縣“五七”幹校勞動。1972年後,歷任莆田地區革委會宣教組第二組長、民事組長、仙遊縣委書記,莆田地區革委會副主任,莆田行署副專員,莆田地委副書記、行署專員、晉江地委書記、晉江軍分區第一政委。1984年起任福建省計畫委員會副主任、黨組副書記、福建省政協第五屆常委。1987年11月離休。 常登榜祖籍山西,曾任閩侯縣委第一書記(中共閩侯地委委員)等職務,是一位老戰士、老共產黨員。6月4日,按照事先的約定,我們拜訪了這位德高望重的老前輩、老書記、老領導。
常登榜與伉儷常登榜與伉儷
早上9:30,我們一行驅車沿著風景宜人、空氣清新的西湖大道前行,不久,在路的盡頭拐了個彎就來到常登榜書記居住的小區。因緊鄰西湖畔,得天時地利,雖身居鬧市卻少了一些喧囂與繁雜,多了幾分清幽與寧靜。我們順著來人的指引,穿過一條小徑,拐了幾個樓道,來到常登榜老書記的家。推開鐵門,一位笑容可掬、神采奕奕的老者熱情地迎了上來,他身著深灰色的中山裝,雖然已85歲高齡,卻精神矍鑠。他把我們一行讓進了屋裡,房屋面積不大,沒有豪華的裝修,也沒有先進的現代家電設備,窄小的客廳里只擺放著兩張老木桌和一張用了十幾年的雙人座沙發,靠在牆角的一張老木桌上整齊的碼放著一些生活必須品,乾淨、整潔,卻顯得十分簡樸。老書記說他習慣了,他喜歡這種樸素。但對於記者來說,這種“習慣”,與他的身份卻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寒暄過後,這位親歷了共和國孕育、誕生與成長的山西籍革命老前輩,便打開了話匣子,讓我們看見了常登榜一生的革命奮鬥史,也看見了一個新生政權下“閩侯縣”在這些“中國脊樑”們建設中確立的信念和力量。
組建話劇團走上革命道路
常冊村,山西省翼城縣的一個小村莊,戶數和面積都很小,但地處翼城、曲沃、絳縣三縣交界處的交通線上,所以在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時期東往西來的主要通道中,有著獨特的作用。
1936年前後,日本逼近山西,紅軍東渡抗日的影響擴大,由此輻射常冊。1937年至1938年,當時在省城和縣城念書的常冊進步青年回村,在縣犧盟會領導下組建了翼城縣抗日話劇團。常登榜就是這時候加入抗日劇團的。話劇團演出的節目都是抗日救國的內容,並參與到常冊的地下革命活動。據統計,1940年至1945年,常冊村護送黨的工作人員和地下黨工作者多達60餘次,信件百餘封,始終沒發生過問題。常冊村地下工作因此被稱讚為“鐵桶”。
1941年冬,根據形勢,常登榜、申清溪等6人每人投資30元創辦了“同心合作社”,以做生意為名,接觸縣城和集市的人,便於革命工作的開展。1942年12月某日凌晨4點多,日本憲兵隊和漢奸警備隊30多人包圍了合作社。當時常登榜睡在合作社,鞋還未穿好,鬼子就破門而入。不僅盤問登榜,而且還用槍托狠打他的胸部、腰部和腿。因此,常登榜至今依然留下了病根,每次天氣變化,他的胸口就隱隱作痛,“敵人的殘暴與殘忍永世不忘!” 常登榜說。在和敵人周旋之機,申清溪及時轉移了合作社的槍枝和檔案。1943年,在村政權選舉中,成長後的常登榜被選為村副,成為村裡的硬漢。1947年,翼城縣第三次解放後,常登榜等革命青年被縣委和人民政府評為人民功臣。
打擊土匪惡霸穩定社會秩序
1949年2月,常登榜隨軍南下。9月,中國人民解放軍長江支隊第四大隊三中隊組建中共林森(閩侯)縣委,常登榜被任命為閩侯縣四區(尚乾)區委書記。常登榜說,閩侯剛解放不久,尚乾地區的蘭圃山、付竹山等地土匪活動猖獗,不僅縣內的土匪出來搗亂,長樂的一股土匪也常常越過蘭圃山到尚乾來騷擾村民,民眾深受其害,對土匪恨之入骨。因此,他到尚乾工作的第一件事就是剿匪。從1949年底開始剿匪到1951年9月基本肅清,常登榜帶領蘭圃村民和區武工隊打擊土匪達十幾次。其中,1950年7月的一次剿匪給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回憶,1950年4月,30多歲的長樂鄭姓土匪頭帶領30多人到尚乾青圃鴨籠頂掠奪時槍殺5名無辜民眾後逃竄。土匪的囂張氣焰引起極大的憤慨,區委悄悄布下天羅地網,準備活捉他。7月23日夜晚,接到蘭圃村民眾報告後,常登榜立即帶領20幾個武工隊上山圍剿。“因當時人數有限,除了與長樂交界處的路口無法顧及外,蘭圃山的其餘三面均被包圍。”常登榜說,山上的土匪見勢,紛紛抱頭鼠竄,有的往長樂方向逃跑,鄭姓土匪頭也失去了往日的威風,看到武工隊六神無主,分不清長樂方向,竟往我軍方向逃竄。為了活捉他,常登榜命令武工隊的一位狙擊手在他的身後四處放冷搶,用子彈封鎖他,無處逃脫的土匪頭嚇得屁滾尿流,只好束手就擒。活捉鄭姓土匪頭後,區政府立即對其進行公審,並予以處決。“當時鄭姓土匪頭是長樂聞名的土匪頭,無惡不作,消滅他後,民眾紛紛拍手稱快。”常登榜說。也許看到政府消滅土匪的決心,盤踞在竹岐、關源、荊溪、南通等地的土匪紛紛作鳥獸散。緊接著,全縣進行了反惡霸鬥爭,肅清了各地區的地主惡霸勢力,全縣的治安立即有了好轉。
組織大生產 提高農民生產能力
1950年6月,省委指示實行土地改革試點工作。8月,縣委在四區(尚乾)蘭圃鄉進行土地改革試點。1950年11月土改運動在全縣展開,至1951年8月全部完成。土改結束後,農民生產積極性很高,全縣性的生產運動興起,即組織民眾搞變工互助。常登榜說,當時縣委還沒有在全縣推廣“互助合作”。因為,農民剛分到土地,生產的願望非常強烈。但是,畢竟剛翻身,農民心理還充滿疑慮,很難一下子轉變身份,如果全面推廣“互助合作”,將物極必反。於是,縣委決定在局部區域進行試點,待取得成效後再向全縣推廣。
1951年3月,縣委在四區尚乾輔翼、省農委在七區荊溪甘蔗、地委在一區城門潘墩,試辦3個常年固定互動組。接著白沙、竹岐等幾個區也相繼興辦起互助組。這些互助組有領導骨幹、生產計畫,大小工都互助,精耕細作,糧食增產增收。“互動組開展得很成功。”常登榜說,到了第二年,尚乾“互助組”經驗在全縣推廣,連孤寡老人、殘疾勞力都加入勞動行列,大生產運動開展得轟轟烈烈。
常登榜說,當年幹部可不好當,四區區委幹部加上武工隊總共只有30多人,除了留守機關的區委書記、區長和秘書等幾位,其餘的幹部都下鄉。當時工作條件非常艱苦,下鄉沒有交通工具,只靠步行,平常借住在農民家裡,一個月每人只有4元一伙食費,自帶糧食、自己做飯。常登榜笑著說,他們當時都是買最便宜的東西吃,如3分錢一斤的蜆子、5分錢一斤的海蜇頭,有時甚至撿農民扔下的菜葉吃,民眾經常笑話他們。“當時幹部民眾白天一起下地幹活,晚上拉家常,關係非常融洽。”常登榜說。
到福建工作後,對於常登榜來講,最困難的就是要克服語言上的障礙。1949年,他與其他同志被分配到閩侯時,大家的工作積極性非常高。到了工作崗位後,他立即帶領同志們走村入戶與民眾拉家常走關係,性格開朗的他,很快與民眾打成一片。可是他濃重的山西口音與只會講地方語言的民眾無法正常溝通,在交往過程中常常鬧出笑話來。“可是老百姓又喜歡和‘額’湊在一起。”每次下鄉,在田間地頭碰到民眾,他們總會拉住常登榜聊幾句家常,有時還故意讓他學幾句福州話,濃重的山西口音夾雜著生澀的福州話,常常逗得大家哈哈大笑。後來為了溝通方便,常登榜就帶著翻譯下鄉,“最出色的一位翻譯是我們在下鄉的途中發現的。”常登榜得意地說。有一次,他們下鄉辦事,在烏龍江峽南渡口看到一個十四五歲、衣衫襤褸的小男孩在路邊賣蠣餅。常登榜發現,這個小孩不僅長得機靈而且國語講得不錯,就問他願不願意跟他一起工作,小男孩一聽特別高興地說,“比我賣蠣餅強多了,”就立馬答應了。此後,每次下鄉常登榜都帶上這個小翻譯,常登榜在民眾中的工作也開展得更加如魚得水了。
修建防洪堤
保護人民民眾生命財產安全
閩侯縣地處閩江下游、福州市外圍,系典型河口盆地。新中國成立前缺少防洪排澇設施,每逢雨季,山洪暴發,往往泛濫成災。對此,常登榜記憶猶新。他說,每當漲潮時,江水經常漫到沿江的百姓家裡。雨季來臨時,洪水泛濫,閩江兩岸的萬畝良田常常頃刻被毀,農民辛苦種下的水稻瞬間顆粒無收。“沿江的百姓經常睡到三更半夜,發現床底下都是洪水。”可謂深受其害。為了保障工農業生產和人民民眾生命財產安全,1952年下半年,閩侯縣開始建設防洪堤,1953年初,上街、南嶼、南通、荊溪、建新5個防洪堤建設全面開工。身為閩侯縣委副書記的常登榜,全面負責防洪堤的建設。那時民眾對防洪堤建設十分擁護,5個防洪堤的工地上到處人山人海,不管男女老少,全都出動,有的用手推,有的用肩挑,吃住在工地,民眾積極性很高。經過兩年多的奮戰,5個防洪堤終於修建結束,大大地提高了閩侯的防洪能力,保證了農業的生產和人民民眾的生命和財產安全。
親歷初高級社改造
見證閩侯經濟社會發展
1952年1月,省農委所在的閩侯四區西塘白武村試辦起土地私有、評定入社、統一經營的林元昌初級農業生產合作社,實行土地入股、比例分紅,並推行評分記分,按勞計酬後,於8月正式批准成立,成為閩侯縣第一個初級社。1955年全縣掀起農業合作化高潮,至年底,全縣辦起848個初級社,入社農戶達上萬戶。
1954年9月,縣委派人參加省委工作組到閩侯縣城門、荊溪等鄉試辦高級社,實行土地無代價入社,取消土地分紅。耕牛和大農具折價集體所有,全部實行按勞分配。全縣試辦了紅星、連坂、溪下等3個高級社。1957年全縣高級社達405個。至此,全縣基本實現農業合作化。
常登榜說,在辦高級社過程中,由於要求過急,工作過粗,改變過快,平均主義開始露頭。縣委於1956年秋開展整社活動,著重解決平均主義、折價偏低等問題。1957年,加強經營管理,使許多高級社得以鞏固。
1958年初夏,人民公社運動後。瞎指揮、浮誇風等不良現象逐漸抬頭,導致三年饑荒。後來,採取諸如農村經濟體制改革,進行分配計酬、包乾到戶等,農村冒出許多“專業戶”、“聯合體”,極大地促進了閩侯經濟社會的發展。1964年祥謙鳳港大隊水稻單產達864公斤,創全縣最高記錄。
1965年7月,因為工作需要,常登榜參加社教工作,任平潭、長樂縣社教工作團團長,離開了他工作多年而又熟悉的閩侯。此後,他歷任福建日報社副總編、仙遊縣委書記,莆田地委副書記、行署專員、晉江地委書記、晉江軍分區第一政委、福建省計畫委員會副主任、黨組副書記、福建省政協第五屆常委等職,直至1987年11月離休。
退休後,常登榜喜歡讀書看報、研究黨史。尤其關心閩侯的發展。他說,閩侯是他南下後第一個工作的地方,是他的第二故鄉,他始終牽掛著閩侯的發展。如今,由於年老體弱,不能親自回去看望他曾經工作過的地方,他對閩侯的了解主要通過《閩侯鄉音》等渠道獲知。他說,閩侯在歷屆領導鍥而不捨的共同努力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如今,一批批重大國際知名企業相繼落戶閩侯,一批批優秀人才相繼聚集閩侯,閩侯的經濟社會得到了快速發展,人民過上了幸福美滿的生活,他為閩侯人民獲得的幸福生活感到高興、為閩侯的迅速發展感到自豪。他相信,閩侯縣在新一屆領導的帶領下,將發展得更高、更快、更強,閩侯人民將過得更有尊嚴。
一個多小時的訪談,我們的思緒都在常登榜鏗鏘有力、跌宕起伏的敘述中快速穿越。他的點滴話語,為我們還原了紅色的光輝和昔日閩侯的建設圖景,讓我們更加深刻地認識打造一個幸福家園的艱辛和不易。
從山西南下,成就革命情懷的熠熠光輝,在中國南部閩侯新一輪的開發中,他始終保持著一位優秀共產黨人的任勞任怨,兢兢業業服務閩侯這個大家園的建設情懷。一份擔當、一份責任,諸多如常登榜一樣的南下幹部的建設熱情,足以讓人沸騰,讓人敬佩。

常冊村交通路線

常冊村交通路線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