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師之重
生命之重:
人有三命,一為父母所生之命,二為師造之命,三為自立之命。父母生其身而師造其魂,而後自立其命。所以師者,再生父母也,一日為師終生為父,是為師父。
聖學之重:
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孰繼孰開,師也。承前啟後,繼往開來,孟夫子繼往聖,開來學,萬世典範也。
天下之重: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匹夫能責,在於務學,務學者,務經務師,然經師易遇人師難遇,所以為人師者,人之貴人也,天下之貴人也。
所以師者,關乎人之生命,關乎聖學之傳承,關乎天下之太平,成人子弟則天下至德,誤人子弟則天下大失也,不可不重視而慎行。
第二篇師之責
傳道之責:
道者,良知也。人之初,性本善,因有良知也。所以師者,順人善性,揚其善而抑其惡,是為傳道。
道者,創造也。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而道之創造,皆由人之創造而顯,人之創造,與道同在,與生俱來,能生萬物。所以師者,順道而為,開人之創造,是為傳道。
授業之責:
犬守夜,雞司晨,蠶吐絲,蜂釀蜜,動物皆有所司,況人乎;花木司美,泥礦司器,水氣司能,萬物皆有所司,況人乎。工業農業商業,學業職業事業,世間千業萬業,皆為人設,各有分工,各司其職,各取所需,是為業道。所以師者,因材授業,鼓之勵之,以至成業,是為授業。
解惑之責:
惑者,迷也。人未有不學而知者。未知而學,學而後知不足,於是愈學,於是愈知不足,於是愈學,旋而復始,成長之道也。所以,師者,教其不足而解其迷也,是為解惑。
第三篇師之慎
惰之慎:
學子少小好動,心性不定,未入正道,師不可惰而不嚴。《
三字經》云:教不嚴,師之惰。嚴者,非怒也,非厲也,不惰也。不惰者,盡心也,必果也。
怒之慎:
為人師,壓力煩惱,慎勿發怒,苟若發怒,過較常人更重。一者,學子少小,心性脆弱,易受傷害,苟受傷害,恐終生難愈。二者,為師者一人怒而眾人受,一染十,十染百,受者甚眾。三者,怒則失敬,失敬則學子不畏不信,恐有荒學業。所以師者應忍常人所不能忍,受常人所不願受,受福受福,能有大受,必有大福。
利之慎:
莊子曰:眾人重利,廉士重名(譽),賢士尚志,聖人貴精。孔子曰: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師者,君子也,莫以利而教,莫以教謀利,苟以利教,苟以謀利,則失道亦。然師亦為人,人必計利,而教育之業,乃久利大利之業,所以師者,應以天下之久利大利而利。大利則大善,必有大慶。
第四篇師之道
仁愛之道:
仁者德也;愛者慈也;師者父也;弟者,子也。故為人師者,唯以父母慈愛兒女之心愛人,方可行師道於天下,古今之聖王賢師,莫不以仁愛為教之本。師以愛子之心愛人,弟子自以孝親之心尊師,父父子子,師師弟弟,父慈子孝,師慈子尊,孝親尊師,道在其中矣。
師範之道:
言傳身教,上行下效,學高為師,身正為范,乃教之根本。博學廣聞,學而時習,教而時新,是以學高,可以為師。仁義禮智信,溫良恭儉讓,是以身正,可以為范。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其身正而後能得敬,得敬而後能得信。其身不正則不能得敬,不能敬則不能得信。
謙德之道:
師者,勿以為師而自傲,人皆各有所長於天下,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又曰:不恥下問。韓愈云:古之聖人,其出人也遠矣,猶且從師而問焉。又云: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
學記》云: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知不足然後能自反也,知困然後能自強也,故曰教學相長也。
第五篇師之法
鼓勵之法:
氣為人之能,有能而後能行,能行而後能果。所以善為師者,鼓其氣,勵其行。鼓者,使其動也。勵者,勸其力也。動而力,力而動,愈動而愈力,愈力而愈動,周而復始,良性循焉。
誘導之法:
人之創造,與生俱來,善為師者,循循然善誘人。誘者,導也;導者,致其自達創造也。創造生其成就,成就生其信心,信心生其動力,動力生其創造,創造復生其成就。周而復始,良性循焉。
威嚴之法:
威於信,嚴於律,不怒而威,依律而嚴,是為威嚴。威者,信也。自信信他。信而能威,威而能敬,敬而能畏,畏而能嚴,嚴師出高徒;嚴者,律也。律己律人。律而能嚴,嚴而能行,行而能果,果而能成,成人子弟,方為人師。
第六篇師之本
樂教之本:
好為而後能恆為,好教而後能恆教,十年樹木,百年樹人,不好不能為之恆也。而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好教者不如樂教者,樂教而好學,學而不厭,誨人不倦,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師之大樂也。師樂教而弟子樂學,教樂樂,學樂樂,教學相長,樂在其中矣。
修身之本:
學高為師,身正為范,身正在修身,修身之道,在《
大學》,《大學》之道即大人之道,大人之道,即修身之道,《
大學》云: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師者,為人師範,尤當以修身為本,修身治教行大道。
功德之本:
弟子以師貴,師亦以弟子貴,古之大成至聖先師孔子,西方耶穌夫子,釋迦本師,皆因其弟子而成其德。今天下之為師者,皆當以“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而治教,賢德桃李滿天下,是為師之大功大德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