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道:為師亦有道》所收入的文章,精選自2006年—2010年的《中國教師報》"新觀察"版,以評論和教學隨筆為主,作者多為一線教師。這些思考未必有多么高深的理論,或許難免具有個人主觀色彩,或許也失之於片面,但無疑是鮮活和最具有生命力的,見證著教師的成長足跡,一步一個腳印,實實在在;字裡行間,充滿著對教育的熱愛和激情,這些熱切的呼喊與深深的憂患背後,緊緊勾連著孩子們的未來,乃至中國的未來。
基本介紹
- 書名:師道:為師亦有道
- 出版社:山東出版集團
- 頁數:272頁
- 開本:16
- 作者:馬朝宏
- 出版日期:2012年4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532936793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序言,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師道:為師亦有道》編輯推薦:教育的希望在於每位教師的成長,離開了教師,任何制度、觀念、政策都只能停留在空中。為師有道,道在何方?《師道:為師亦有道》立足教師成長,薈萃一線教師精彩評論和教學隨筆,審視教育本真,解讀教師生命狀態,分享教師成長策略,明晰教師立場,重塑教師信仰。
作者簡介
馬朝宏,中國教師報資深記者、編輯。其報導《七中現象的遠慮與近憂》等因深刻剖析傳統教育的弊端而在社會上引起較大反響。近年來,開始關注一線課改動向,並致力於"新課堂"的實踐研究與推廣工作。現任中國教師報編輯部副主任,《課改研究周刊》主編。
圖書目錄
第一章 立場
學生的表情 孫寶華
教育就該是平淡無奇的談 永康
請給教育一些“閒暇” 張常關
慎用對比 馮偉青
從“自救”中慢慢復原“個性” 周順海
不要搶占學生的舞台 徐潔
不做課改的守望者 譚學武
“學習”的反義詞是什麼 沙慶仁
你是那隻“頭羊”嗎 林金炎
“夜鶯”的歌聲該停歇了 朱華賢
和學生一起享受課堂 隱形的翅膀
老師,你做好自己的事了嗎 李凌雲
教室是個什麼地方邱廣欣 郭延萍
老師,請盤點你精神財富的庫存 李玉海
教育需要哲學的支撐 陳蘇梅
去掉學生腳下的樁點 滕家慶
課堂因寧靜而致遠 朱華賢
課堂與舞台 余綺
是否還有從容恬淡的教育 馮曉紅
教師,請說“不”殷國雄
教學的尊嚴就在於思想 朱華賢
好心情,是一種責任 黃清興
讓他如常人一般生活 殷國雄
真實的同情 林高明
第二章 信念
我們的“唯生主義” 徐翔
責任有多重,愛就有多深 陳延周
做一名心靈自由的老師 李志欣
教育需要的是不爭 吳禮明
教育可為,就在於恆心與定力 劉憲恩
一定要培養不一樣的人 田 崗
讓自己成為一個教育家 丁星凡
讓人成為人,讓生命成為生命 陳開玖
那盞心中的明燈 王雄
教育的“命運”與“緣分” 鄧樹松
站在學生角度去瀟灑教書 李志軍
教育,需要靈魂在場 陳曉華
不如從改變自己開始 林金炎
是否做到了可以做到的一切 劉培國
教師要學會等待 徐金奎
努力營造局部的春天 謝雲
第三章 冷眼
接納平凡是教育應有之義 張翠麗
老師,請不要輕易說“愛學生” 紀成濤
思考的車輪沒有方向 夏德好
尊重學生的權利是教育的底線 原綠色
哪一種愛更為稀缺 楊海棠
請放手,不要撒手 王擁軍
我們盡到責任了嗎 曉愚
堅守課堂 朱德民
跨越“名師”那道坎 譚學武
別再目中無“人”古林松
老師,你累嗎 武懷旭
名師豈可“免檢”林金炎
我的詞典里沒有“聰明”這個詞 子虛
從學校新聞照看“學生主體” 子虛
誰說教師是隊伍 子虛
“享受”教育 王建軍
35歲不作為 許雲莉
學習的動機與快樂 徐強
有時,散漫也是一種認真 宋紅娟
“差生”是教出來的 崔新月
別拿這樣的故事騙孩子 老泉
教育無奈?教育無方? 段志東
家教的“越位”馮曉紅
善良、精彩,孰重孰輕屈太俠
十年著一書談永康
有時,我們的幫助也多餘 陳舉
讓學生站著面對偉人朱華賢
讓教師吃吃“大鍋飯”又何妨任勝黃玲
第四章 策略
為師不忘童年夢路慶海
追求因有趣而有效的教學 張文高
老師,請讓學生愛我們吧 陳冰清
炫耀自己,還是“以生為本” 林金炎
為明天播下一顆教育的種子 雨日
功夫在“分數”之外楊聰
“瞧得起”每一個學生 馮宗民
“玩”出來的好成績 吳萬鋒
請別折斷他們的翅膀 劉超
你是一個成功的語文教師嗎 周彪
我們的教育究竟在哪兒出岔了 梁建麗
你努力了嗎 郭秀麗
記住學生的名字 盧聲怡
把微笑送給學生鄭德龍
別讓這些孩子頭戴“烏紗” 翟運勝
第五章 憂思
“格”外的人才與格外的校長 梁國祥
教育的迷惘 李亞延
忙活於巡迴演示的特級教師們 朱華賢
被高分拋下的孩子去哪裡尋找希望 趙春梅
教育,你慢些走 宋華強
可否給老師一點自由的時空 談永康
老師首先要從題海中走出來 談永康
素質教育與教育者的素質 岳曉燕
誰弄丟了孩子的玩伴 王艷芬
“標準”與“參考”,答案的輪迴之痛 徐余忠
誰讓教師在悲壯地犧牲 雪夫
學校真心關愛學生了嗎笑一笑
前身何在 陳學輝
你有多少優點 吳強
多一點詩性情懷 王呈偉
願望背後 沙慶仁
重組的誘惑 朱德民
由《我的老師》寫誰談起 吳志峰
“漏網之魚”與“遮羞布” 趙軍
變色的小紅花 佚名
論文?論文!論文? 董紀林
學生的表情 孫寶華
教育就該是平淡無奇的談 永康
請給教育一些“閒暇” 張常關
慎用對比 馮偉青
從“自救”中慢慢復原“個性” 周順海
不要搶占學生的舞台 徐潔
不做課改的守望者 譚學武
“學習”的反義詞是什麼 沙慶仁
你是那隻“頭羊”嗎 林金炎
“夜鶯”的歌聲該停歇了 朱華賢
和學生一起享受課堂 隱形的翅膀
老師,你做好自己的事了嗎 李凌雲
教室是個什麼地方邱廣欣 郭延萍
老師,請盤點你精神財富的庫存 李玉海
教育需要哲學的支撐 陳蘇梅
去掉學生腳下的樁點 滕家慶
課堂因寧靜而致遠 朱華賢
課堂與舞台 余綺
是否還有從容恬淡的教育 馮曉紅
教師,請說“不”殷國雄
教學的尊嚴就在於思想 朱華賢
好心情,是一種責任 黃清興
讓他如常人一般生活 殷國雄
真實的同情 林高明
第二章 信念
我們的“唯生主義” 徐翔
責任有多重,愛就有多深 陳延周
做一名心靈自由的老師 李志欣
教育需要的是不爭 吳禮明
教育可為,就在於恆心與定力 劉憲恩
一定要培養不一樣的人 田 崗
讓自己成為一個教育家 丁星凡
讓人成為人,讓生命成為生命 陳開玖
那盞心中的明燈 王雄
教育的“命運”與“緣分” 鄧樹松
站在學生角度去瀟灑教書 李志軍
教育,需要靈魂在場 陳曉華
不如從改變自己開始 林金炎
是否做到了可以做到的一切 劉培國
教師要學會等待 徐金奎
努力營造局部的春天 謝雲
第三章 冷眼
接納平凡是教育應有之義 張翠麗
老師,請不要輕易說“愛學生” 紀成濤
思考的車輪沒有方向 夏德好
尊重學生的權利是教育的底線 原綠色
哪一種愛更為稀缺 楊海棠
請放手,不要撒手 王擁軍
我們盡到責任了嗎 曉愚
堅守課堂 朱德民
跨越“名師”那道坎 譚學武
別再目中無“人”古林松
老師,你累嗎 武懷旭
名師豈可“免檢”林金炎
我的詞典里沒有“聰明”這個詞 子虛
從學校新聞照看“學生主體” 子虛
誰說教師是隊伍 子虛
“享受”教育 王建軍
35歲不作為 許雲莉
學習的動機與快樂 徐強
有時,散漫也是一種認真 宋紅娟
“差生”是教出來的 崔新月
別拿這樣的故事騙孩子 老泉
教育無奈?教育無方? 段志東
家教的“越位”馮曉紅
善良、精彩,孰重孰輕屈太俠
十年著一書談永康
有時,我們的幫助也多餘 陳舉
讓學生站著面對偉人朱華賢
讓教師吃吃“大鍋飯”又何妨任勝黃玲
第四章 策略
為師不忘童年夢路慶海
追求因有趣而有效的教學 張文高
老師,請讓學生愛我們吧 陳冰清
炫耀自己,還是“以生為本” 林金炎
為明天播下一顆教育的種子 雨日
功夫在“分數”之外楊聰
“瞧得起”每一個學生 馮宗民
“玩”出來的好成績 吳萬鋒
請別折斷他們的翅膀 劉超
你是一個成功的語文教師嗎 周彪
我們的教育究竟在哪兒出岔了 梁建麗
你努力了嗎 郭秀麗
記住學生的名字 盧聲怡
把微笑送給學生鄭德龍
別讓這些孩子頭戴“烏紗” 翟運勝
第五章 憂思
“格”外的人才與格外的校長 梁國祥
教育的迷惘 李亞延
忙活於巡迴演示的特級教師們 朱華賢
被高分拋下的孩子去哪裡尋找希望 趙春梅
教育,你慢些走 宋華強
可否給老師一點自由的時空 談永康
老師首先要從題海中走出來 談永康
素質教育與教育者的素質 岳曉燕
誰弄丟了孩子的玩伴 王艷芬
“標準”與“參考”,答案的輪迴之痛 徐余忠
誰讓教師在悲壯地犧牲 雪夫
學校真心關愛學生了嗎笑一笑
前身何在 陳學輝
你有多少優點 吳強
多一點詩性情懷 王呈偉
願望背後 沙慶仁
重組的誘惑 朱德民
由《我的老師》寫誰談起 吳志峰
“漏網之魚”與“遮羞布” 趙軍
變色的小紅花 佚名
論文?論文!論文? 董紀林
序言
教育的希望在於每位教師的成長,離開了教師,任何制度、觀念、政策都只能停留在空中。
而教師的成長,不只是閱讀和接受別人的知識和思想,更重要的是獨立思考,且思且行,不斷認識自己,認識教師這個職業。這幾乎是成長的唯一途徑。
因此,作為一家教育專業媒體,《中國教師報》一直把促進教師專業成長視為己任。在我們看來,讓教師說話,為教師說話,說教師的話,遠比“對教師說話”更重要。
本書所收入的文章,精選自2006年—2010年的《中國教師報》“新觀察”版,以評論和教學隨筆為主,作者多為一線教師。這些思考未必有多么高深的理論,或許難免具有個人主觀色彩,或許也失之於片面,但無疑是鮮活和最具有生命力的,見證著教師的成長足跡,一步一個腳印,實實在在;字裡行間,充滿著對教育的熱愛和激情,這些熱切的呼喊與深深的憂患背後,緊緊勾連著孩子們的未來,乃至中國的未來。
在整理中我們發現,內容雖然跨越五六年的時間,但其實,教育真沒有多少新的話題,教育更不需要多少“創新”,只需要教師始終明白一件事情,那就是——學生首先是人,其次才是學生,教育是一個生命對另一個生命的影響。教育就是開啟智慧、健全人格,要學生學會獨立思考、獨立判斷,進而達到獨立行動,成為一個心靈博大、精神堅強的人。簡言之,教育的目的就是為了讓學生像人一樣生活,像人一樣活得美好。
而教師的成長,不只是閱讀和接受別人的知識和思想,更重要的是獨立思考,且思且行,不斷認識自己,認識教師這個職業。這幾乎是成長的唯一途徑。
因此,作為一家教育專業媒體,《中國教師報》一直把促進教師專業成長視為己任。在我們看來,讓教師說話,為教師說話,說教師的話,遠比“對教師說話”更重要。
本書所收入的文章,精選自2006年—2010年的《中國教師報》“新觀察”版,以評論和教學隨筆為主,作者多為一線教師。這些思考未必有多么高深的理論,或許難免具有個人主觀色彩,或許也失之於片面,但無疑是鮮活和最具有生命力的,見證著教師的成長足跡,一步一個腳印,實實在在;字裡行間,充滿著對教育的熱愛和激情,這些熱切的呼喊與深深的憂患背後,緊緊勾連著孩子們的未來,乃至中國的未來。
在整理中我們發現,內容雖然跨越五六年的時間,但其實,教育真沒有多少新的話題,教育更不需要多少“創新”,只需要教師始終明白一件事情,那就是——學生首先是人,其次才是學生,教育是一個生命對另一個生命的影響。教育就是開啟智慧、健全人格,要學生學會獨立思考、獨立判斷,進而達到獨立行動,成為一個心靈博大、精神堅強的人。簡言之,教育的目的就是為了讓學生像人一樣生活,像人一樣活得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