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佛學家、漢學家。在印度大學畢業後,曾去法國遠東學院師事佛學家列維教授,從事漢文佛典的研究工作。曾任印度泰戈爾國際大學中國學院教授、副校長。到中國留學時,任北京大學訪問教授。通曉古漢語、梵語和中亞語言,專門從事中印佛教文化交流史的研究。主要著作有《中印文化關係千年史》、《印度與中亞》、《中國佛教聖典》(上、下冊)。他還把唐道宣的《釋迦方誌》譯成英語。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師覺月
- 外文名:Prabodh Chandra Bagchi
- 國籍:印度
- 出生地:印度
- 出生日期:1898年
- 逝世日期:1956年
- 職業:印度佛學家、漢學家
- 畢業院校:加爾各答大學
- 信仰:佛教
- 主要成就:國際大學中國學院三傑之一
- 代表作品:印度中國叢書、中國佛教聖典、印中千年文化關係、
名字由來,生平經歷,主要作品,學術研究,
名字由來
師覺月本人的印度原名叫 Prabodh Chandra Bagchi,因為他的姓 Bagchi 屬於婆羅門階級,以教化人民為職責,所以自取“師”字為其漢姓。“覺月”二字,是 Prabodh Chandra 兩個梵字的意譯,因此他就以“師覺月”為中文名字。
生平經歷
1898年11月18日,師覺月生於印度孟加拉州的索傑爾。
1921年在加爾各答大學取得碩士學位。當時東印度有兩所著名大學:一為英印政府官辦的加爾各答大學,因受官方支持,經費充足,師資甚佳。但是因為是官辦,而且有英國紳士派頭,所以看不起本地人士。另一所則為泰戈爾父子所創辦的國際大學,當時雖然還是私立,可是思想活潑,崇尚自然,提倡印度古典文化,主張重視亞洲傳統。尤其是在羅賓德拉·泰戈爾(1861~1941)於1913年榮獲諾貝爾文學獎之後,聲名大振,詩名揚遍全球。他當時請到法國著名的東方學家賽·列維,到國際大學講學。列維教授為印度佛學研究專家,精通梵、漢、藏等佛教語言,治學以嚴謹聞名於世。泰戈爾請列維在國際大學開創中文教學。加爾各答大學選派師覺月到國際大學,從列維學習中文及佛學。不久又隨列氏到尼泊爾考察佛教典籍,並助其師校讀佛經,精研義理。
1922年師氏得到加爾各答大學的一種遊學研究獎金,隨列維到巴黎去深造。又得乃師的推薦,由法國遠東學院資助,到日本訪問研究。
1926年6月,師覺月獲得巴黎大學文學博士學位,回到加大研究院,復任講師職務。1929年,第二次到尼泊爾,蒐集佛教梵文典藉。
從1927年起,師覺月的學術著作,陸續出版。其中最先刊出的是他的博士論文:《中國佛教經典考》,上下兩巨冊。他的這部書中,將中國佛教歷代目錄,按照譯者逐其時代列出,加以綜合研究。書中對每位翻譯家的傳記,及其所譯經典的梵名、漢字拼音、卷數,所記目錄等,逐項記出。因為一般書目,如《大正新修大藏經總目錄》,只記現存經典,而佚散佛書則散記於古代各家目錄;師氏此書的綜合研究成果;直到今天還有一定的學術價值。又因他梵文甚佳,又熟知古代印度文化,故其對漢文所譯印度名詞,訂正甚多。他的這部研究也是近代印度學者第一部以漢文資料為主的專著。
他對上古印度文化的研究,可以從其《德維迪亞及雅利安語以前之印度》看出。又從藏文中找到古孟加拉文佚經,並且進一步考察了早期孟加拉語文的特點與歷史。又著《密教研究》一書,也對密教中的許多新問題,有開創性的討論。
1944年,他出版了《印度與中國--千年文化交誼史》,對中印友好歷史作了回顧。此書雖然篇幅不太長,但仍然受到國際學術界的重視。又著《印度與中亞細亞》,一書,討論印度,特別是佛教文化對中亞的影響。此書出版於1955年,現在閱讀稍顯過時,但對當時的印度學術界而言,已是全新學術領域的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