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維(人類學家、教授)

列維(人類學家、教授)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列維
  • 外文名:Claude Levi-Strauss
  • 別名:列維—史特勞斯
  • 國籍:比利時
  • 出生地:布魯塞爾
  • 出生日期:1908年11月28日
  • 逝世日期:2009年10月30日
  • 職業:人類學家、教授
  • 畢業院校:巴黎大學
  • 代表作品:《憂鬱的熱帶》、《野性的思維》、《結構人類學》、《圖騰制度》
個人簡介,主要思想,業餘愛好,著作及簡介,《憂鬱的熱帶》,《野性的思維》,《結構人類學》,《圖騰制度》,《神話學》,

個人簡介

在二十世紀30年代中期,列維—史特勞斯獲得機會,接受當時著名的法國社會學家布格列的推薦,到巴西聖保羅大學任社會學教授。在此期間,列維—史特勞斯到亞馬遜河流域的印第安人部落做了實地調查。他在1948發表的《南比克瓦拉部落的家庭生活與社會生活》、1949年發表的《親屬的基本結構》以及1955年發表的《憂鬱的熱帶》等重要著作,都是以這時期在印第安人部落的人類學田野調查為基礎而寫的。

主要思想

“在通常意義上結構主義有三個主要所指範圍:現代語言學理論、現代文藝理論和當代法國人文思想運動。就現代西方思想史主潮而言,結構主義主要指法國六七十年代的結構主義運動。所謂結構主義運動主要指一二十年之內一二十位人文學人的富有獨創性的學術作品總和。這些學人及其作品涉及人文學科各主要領域,並取得了世界公認的一流成就,現已成為20世紀西方思想史的重要組成部分。”
被稱為“結構主義者”的這一代人都是繼存在主義之後興起,並直接以存在主義作為論述對象,甚至是斷裂性的顛覆再造。而站在結構主義一邊主導這次歷史性對話的便是列維—史特勞斯。如前所述,在薩特挑起的論爭中列維—史特勞斯迎難而上,分庭抗禮,成為備受歐洲思想界矚目的一道風景線。
二戰後,以海德格爾和薩特為主導的存在主義發展到了頂峰。海德格爾的存在主義與薩特的存在主義雖有扞格,但都源於笛卡爾的主體意識哲學和胡塞爾的現象學。他們把人的主體地位及其理性作為哲學思考的基礎,進而探討人的存在、人的本質、人的歷史性以及人的自由等等問題。“大體來說,人的意識中產生的問題,被認為應當服從於一種也是從意識中產生的解釋”
列維—史特勞斯等人倡導的結構主義則認為存在主義忽視了弗洛伊德提出無意識理論以來作為人類心靈重要組成部分的非理性、無意識。因此,結構主義者們以弗洛伊德的無意識理論為根基、以索緒爾等人的結構語言學為武器,轟轟烈烈地展開了對存在主義以及一切主體意識哲學的挑戰,成為歐洲當代反傳統思想的先驅。
列維—史特勞斯曾幽默地說:精神分析學、社會主義、地質學是他結構主義思想的三大情婦,是他結構主義思想產生的基礎。筆者認為,除了“三大情婦”外,列維—史特勞斯還有一位“老婆”——以索緒爾為代表的結構語言學。結構語言學提出了“能指”與“所指”的概念,強調“能指”是語詞的聲音圖像,“所指”是與其對應的意義指謂。語言學的研究旨在探索人類語言如何以“能指”與“所指”的二元對立為模式,不斷地進行語言創造與再造。列維—史特勞斯更進一步,將這種結構語言學的方法廣泛地運用到人類如何進行文化創造的研究中去。
列維—史特勞斯的研究涉及親屬的基本結構、語言結構、神話結構、象徵論原則等。在列維—史特勞斯對這些研究的著作中可以看出,他的結構主義在於將人類的思維看作是普同一致的“發生”系統,人通過創造符號與所要表達的意義進行“二元對立”,不斷地進行隱喻和換喻的文化創造,並將時間與空間切割成一個個的片斷,把外在於人類心靈的客體世界分門別類,形成人類所看到的世界的樣子。這個創造的過程並非人類有意識所為,而是在無意識中進行的。因此,對於人類文化的研究不能只注意其外表,還要深入到其表象的深處去探索人類創造文化的過程。“這種結構主義的第一個基本原理,就是要到具體社會關係背後,去尋找出只能通過對抽象模式作出演繹作用的構造才能得到的、無意識的基礎結構來。”在列維—史特勞斯看來,全人類的文化表象看似不同,但創造文化表象的人類心靈世界卻是一致的,並且這個一致的基礎就是人類以二元對立為創造模式的非理性、無意識。
列維—史特勞斯這樣的思想顯然觸動到了存在主義以及其他一切主體意識哲學的根基,難怪薩特要不遺餘力的挑起對列維—史特勞斯的論戰。從中可以看出,西方哲學從結構主義開始,發生了認識論的轉向,占據崇高地位的理性—意識範式第一次讓位於非理性—無意識範式。這也揭開了後結構主義、後現代主義批判傳統的序幕,把自尼采以來的文化清算運動發展到了頂峰。

業餘愛好

列維·史特勞斯也是一個非常投入的音樂愛好者,他甚至曾經說過,如果能夠的話,他願意當一個作曲家而不是人類學家。

著作及簡介

《憂鬱的熱帶》

記載了克洛德·列維·史特勞斯在卡都衛歐、波洛洛、南比克瓦拉等幾個最原始部落里情趣盎然,寓意深遠的思考歷程與生活體驗。本書最早出版於1955年,是一部對促進人類自我了解具有罕見貢獻 的人類學、文學、人類思想傑作。

《野性的思維》

作者在本書的論證中除人類學外,還涉及到了語言學、邏輯學、社會學、 心理學、美學、歷史學、哲學等各個方面的問題,如事物的命名與分類方式,結構與事件的關係,自然與文化 的關係,個體名稱與一般名稱關係,藝術的形式與內容,歷史概念的辨析等等。論述的方式也別具一格,其中哲學的、科學的、藝術的、文學的語言往往交相併用。此外,儘管我們會在本書文句中不時遇到借自控制論、資訊理論、邏輯代數、結構語言學等學科中的術語,但它絕不是一本具有自然科學風格的人類學著作,而是一本具有哲學意趣的理論人類學專著。

《結構人類學》

是克洛德·列維·史特勞斯的代表作之一,已被譯成多種文字,同時,這又是作者在不同時期發表在不同刊物上的文章的彙編,每章都可獨立成篇。本書只選譯了其中與文藝關係較密切的三編:《宗教與巫術編》、《藝術編》和《神話與儀式編》。《巫術與宗教編》研究的不是巫術宗教與文藝的關係,而是巫術的結構,它發揮功能的機制和效應,還有宗教神話的結構,非常著名的俄狄浦斯神話分析就緣於此。在《藝術編》中,列維-史特勞斯力圖解釋在時間、地理上相距遙遠的四種原始藝術之間的相似。《神話與儀式編》則給出了神話的共性。

《圖騰制度》

本書是克洛德·列維·史特勞斯作品中最具人類學特點的著作,其主題是通過對圖騰制度的考察來討論人類的思維活動類型,作者認為,通過圖騰制度,動物物種為人類提供了一種區分系統或曰符號系統,動物的區分系列成為社會區分系列的圖示。 甘奈普誤解了博厄斯的論題,博厄斯想說的是,在社會的層面上,體系的形態是圖騰制度的必要條件。這也是圖騰制度為何把愛斯基摩人排除在外的原因,因為愛斯基摩人的社會組織是非體系化的,圖騰制度必須以單系繼嗣為前提,因為單單這一點就是結構性的。這樣的體系必須得求助於動物和植物的名稱,它是採用不同稱謂方法的一個特殊情形,無論有何種類型的指稱,其性質始終是一樣的。

《神話學》

一共分為四卷本。第一本是《神話學:生食和熟食》,在本書中,斯特勞 斯試圖以生的與煮熟的、新鮮的與腐敗的、濕的與乾的等對立的烹飪及感官特質建立一套嚴謹的邏輯架構。“生/熟”這個對立組是一再出現的主題:前者屬於自然的範疇,後者屬於文化的範疇。這兩個範疇的差異及變換以火的發現為指涉的焦點。第二本是《神話學:從蜂蜜到菸灰》,史特勞斯通過對新的神話,包括第一卷里已提到過的神話繼續作結構分析,並運用“新的觀點”,顯示神話思維能超越第一卷表明的經驗層面,進到抽象概念的層面,即他所說的從“性質的邏輯”進到“形式的邏輯”,所運用的範疇則從可感覺性質的範疇——“生和熟、新鮮和腐爛、乾和濕”——進到形式的範疇——“虛空和充實、容器和內容、內和外、包含和排除”。第三本是《神話學:餐桌禮儀的起源》:分析有關禮儀的神話,探究印第安人表達時間之連續性及不連續性的方式.。李維斯陀在此聲稱:一個文化用以表達思考的各種體系或代碼具有邏輯的一致性。第四本是《神話學:裸人》作者在創造性地堅持在神話研究中把邏輯數學工具運用於結構分析之餘,還把西方文明的“科學知識”放到文化史和民族文化的背景中去考量。他表明,一方面,神話的“深層邏輯”包括著產生各民族社會自己的“原本話語”的規則,而這正是“科學知識”的“絕對優越性”所系,也正是神話邏輯結構分析及其方法的根據所在,任何“文化相對主義”在此都無置喙之地。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