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寶龍(1765—1845),(又名師已,師時,行六),清乾嘉紅拳名家,是陝西省鳳翔縣石家營鄉大辛村人,其拳法為陝、甘、川武林所稱道。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師寶龍
- 出生日期:1765
- 逝世日期:1845
- 性別:男
人物生平,成就及榮譽,拳經,決意解,卦步法,技法特點,
人物生平
他集唐末宋明誕生至清700年紅拳之大成,首創紅拳拳經、八卦步法。清代以前鳳翔府是關中西部重要軍事重鎮,民風強悍尚武,幾乎村村有拳房,習拳練武極為普遍,是紅拳重要的發祥地之一。師寶龍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下造就的一代宗師。
師寶龍家室殷富,文武世家,幼承家學,又多投名師,練就一身絕世武功,江湖人稱“神手”。據傳師寶龍拳法尊“四聖”為祖(“四聖”無法考證),為紅拳沉勁門。師寶龍曾與千陽南寨塬紅拳乾字門名家宋朝佐相友善,又與臨潼黑虎邢三為莫逆之交,步、棍換藝,傳為佳話。師寶龍傳人甚多,代表人物有趙桂芳(據《中國紅拳》考證)和梁公,趙生於嘉慶十七年,歿於光緒八年,其人允文允武,中武進士,善以雙椎克敵。曾為河州州牧(今甘肅臨夏地區)頗有政績,傳紅拳於甘肅等地,梁公傳楊越彪,王占魁等。楊越彪為職業武師(1849—1922)傳人眾多,早年曾在鳳翔城內給巨富周家看家護院,後以教拳為生,弟子不下千人,其中在鳳翔有影響的傳人有楊功、侯鐸、李金山(1900—1986),楊功傳鄭魁(1915—1985),李金山傳其子李忠及趙茂等人。後來隨著鳳翔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的變遷,鳳翔的紅拳傳人將紅拳傳到了西安、寶雞、以及廣西柳州、甘肅、寧夏等地。現在鳳翔本地習練紅拳者多為李金山、李忠所傳。
成就及榮譽
師寶龍拳法極其重視功力練習,在拳經中把功夫列為第一位。練功方法有多種多樣,如內功修煉方法中的河馬功,它得氣快,效果顯著,深得門內人喜愛;外功有沙袋功、打木樁、鎖子石、排打功、抖桿子及眼功,耳功等。師寶龍紅拳傳人歷代都以硬氣功著稱,第三代傳人楊越彪七十高齡時尚能雙手擰斷一根粗棍,並可握碎手中的黃豆,第四代傳人李金山,第五代傳人鄭奎,李忠等都能單掌開石,遠近有名。2007年8月,中央電視台四套《走遍中國》節目曾報導了李忠老師的沙袋功和紅拳演練,使師寶龍紅拳第一次為外界所了解。
現在,師寶龍紅拳已列為鳳翔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使這一流傳近千年的優秀文化遺產獲得了新生。我們相信師寶龍紅拳將會進一步發揚光大,為人民的健身事業和文化娛樂發揮更大的作用。
李金山先師曾從楊越彪祖師處學得近百套拳械套路,包括大、中、小紅拳、九拳、大、小霸王錘、醉拳、太極拳、32式八卦掌及多種長短器械、暗器、弓箭、串子手等。1922年春節李金山先師去給師傅拜年,楊師說自己感到身體每況愈下,將不久於人世,留李金山先師三日,盡傳內場功法。並語重心長地說:武術已失去往日作用,只能鍛鍊體格和防身,所學拳械套路多大同小異,每種只留一套足矣,其他盡可捨去,要以養家餬口為要。現在我將內場功夫傳授與你,當無所遺憾。當年秋天一代紅拳名師與世長辭,李金山先師生前每談及此事常感嘆不已。李金山先師遂遵師言,留下九套拳械套路進行演練。至今,這九套拳械套路仍在鳳翔流傳,即:九宮八卦纏身掌、中紅拳、天罡刀、春秋大刀、白虎鞭、三醉三醒棍、大金槍、流星錘、九節鞭。
拳經
一要功夫,二要拳,三要足手緊相連。手去足不挪,必定打不著。腳起手不動,必定是大病。側身換膀學得精,就是神仙也不中。打人如閃電,拔步如放箭。手去不顯身形,顯身形何為能。勢勢要亮,腳腳見將。身勢如閃電,腳底如魚竄。拔步如風,站步如釘。輕如鴻毛,重如泰山。拳打勢樣招架。打手不見手,見手不算手。進步如雞竄,出捶如放箭。高掤低押,里勾外掛。撐斬勾挎,高低上下。雙手不離腔,你忙我不慌。扁身身法最為奇,足、眼、手尖不可離。打拳不離三尖,足尖、手尖、鼻尖。出捶先看肩膀動,眼尖手快耳聽風。手是兩扇門,全憑腳打人。得步忙進腳,打人如揑火。撐來換撐,斬來換斬。撐不動不撐,斬不動不斬。高如泰山,低如鳥雀。有膀卻無膀,無膀卻有膀。丁膀不見膀,手去復探 膀。你斬我綻,你綻我閃。陰陽要轉,兩手要直。前腿要曲,後腿要直。步步著力天下無敵。撐手帶雲手,打得天下無敵手,大如玄黃,小如貓。五法合一家,打人焉不發。眼與心合,項與肩合,肘與膝合,腰與腿合,足與手合,氣與力合。肩探捶攢,吸喉貫頂,翻臀折腰。一呼一吸,氣如細絲,習氣養身,穿腸過肚。五臟六腑,氣串經絡。行於丹田,左轉右轉。擰腰捩胯,通關利竅。挖心出捶,搓磨括打。下針為本,惜氣養身。吸氣之法,縮骨欠肩,搜肩探膀。順人之勁,借人之力。撐捶不離腔口,前手如推泰山,後手如拔虎尾。手法容易勁口難,離人一寸,打上有勁,離人遠必定閃。前頂後挺,上下不離胸膈,上下不離帶口,高不過眉,,低不過肩。捶到臨身躲,迅雷不及掩耳。轉勁最為高,身法要逍遙。眼硬打得眼軟,手快打得手慢。拳不離腳,棍不離搠,拳打手指,槍扎步眼,眼觀手足定存亡。一要準,二要穩,三要欺心,四要狠。拳有千變萬化,閃身脫化滑如魚,一搬二扣三丁拐。
決意解
紅拳十六字決意解
第一,“撐補(斬)為母”。
“撐”和“補”的關係就是防和攻的意識,撐為防,補為攻,作為根本,“補”乃是技擊變化之源。要求習練者要明白“撐中有補,補中有撐”,“以撐換補,以補換撐;以補換補,以撐換撐”。“撐來換斬”總之是“撐”與“補”變化隨情,緊密關聯。何況在“撐補”中還帶藏著巧妙的“劈斬”。僅就“撐”而言就有“單撐”、“雙撐”、“緊撐”、“翻撐”以及“卻地撐”、“轉身撐”等之區別。紅拳中的“撐”不是一般的硬碰直撐,而是滾化的圓變的“撐”,確實“撐”法之特令人欽佩,“撐”法之妙、意深無窮。
第二,“化身為奇”。
武林界均知,“拳家的身,貴如金”。紅拳,特別重視“化身”的練習。講究自身不能化,既不能進膛制敵,更不能避敵取勝。在化身方面強調這兩條:“身是一條線,不是一個面;側變肩要活,肩活步為先”。拳法講:“側身換膀練得精,就是神仙也不中”講究:“左非左,右非右,退又進,進有退,”突現了變化的一個“奇”字。
化身不僅使拳腳變化,進退相聯,尤為可貴的是削弱對方之力,借力趁勢取勝。故練紅拳的主導思想不是以力拚力,以猛對猛,而講究:“拳技功夫真,一巧破千斤”,要巧破千斤沒有化身的本事就根本不行。要“化身”必須注重身法鍛鍊,以盤功練架的“弓步沖捶”而論要求是“側身一條線,胸腹不全顯”。紅拳”中的套路“通臂拳”、“六合手”、“閃綻騰挪”等都是練身法而體現“化身為奇”的重要體現。
第三,“勾掛為能”。
“勾掛”也就是紅拳里的“雲手”,在紅拳諸多套路中連線招式拳譜講,“練好雲手和抹手,打的天下無敵手”紅拳突現出的特點是“輕”字,因而“勾掛”的手法才能表現出“輕”功的優勢。在紅拳的初級階段,師傳教導是要掌握:“高棚低壓,里勾外掛”的技能。但到了高級訓練中特別要求是:“高不棚,低不壓;里不勾,外不掛,制敵取勝只一下。”這個秘訣是:“有影無影,見形變形,一勢三翻,連環妙用。”什麼是“勾”?什麼是“掛”?“勾”中變招,“掛”必帶卸,“勾掛”有高勢低勢之分,亦有單勢、雙勢之分,但都在變化中套用。其能無窮。“紅拳”中《子拳》套路“勾掛”之招最多,是體現“勾掛為能”的典型代表。
第四,“刁打為法”。
“刁打”紅拳,中最突出的技擊特徵。“刁”是“審”對方之情而發,與“打”相聯。不進即“刁”而退之,如進“刁打”並用。以“刁”消對方之力,用“打”又以“刁”而退避。“刁打”可貴之地,均在對方要害之處,尤以擊打點破穴道為秘,所以“刁打“是貫穿在紅拳“的始終之法。名拳《四究拳》,是運用刁打的典範。手法共二十盤,用時每盤都是前後左右,四面八方進擊化變;刁必變,打必勝,神奇驚人。
卦步法
乾坤步者:東出而西入,東流而西轉,似日月的形象,活潑無定體也;坎步者:如坐浪舟,似水流下,快利無凝滯也。艮步者:身動步定,捉石似山,難移並無搖拽也;震步者:是春雷的氣象,猛力而急至,快勢難防也;巽步者:是風的形狀,不覺而疾至忽然而到。快勢無阻隔也;離步者:忽明忽暗,忽隱忽顯是火耀光也;兌步者:見勢而退,隨勢而進,似水而困也。
技法特點
師寶龍出身文武世家,有較高的文化素養,加之當時鳳翔是關中西部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使得有較多的機會與來往的各派武術家交流拳技,吸收他門武技之精華,使本土的紅拳內容更加豐富。據傳,師寶龍少年時曾學拳於河南少林寺,並訪拳於四川、甘肅等地,前來較技者不絕,至今鳳翔流傳著大量關於師寶龍比武的傳說。師家門上曾懸一匾,上書“拳打陝甘兩省,腳踢潼關以西”可為拳法精妙的見證。師寶龍精通各種拳技,尤以紅拳、梅花樁功、輕功、硬功為最著。其中鐵筷子功為歷代所密授,向不外傳。拳法演練時注意意氣力的結合,先慢練,用意不用力,以意領氣,充盈人體中氣,體會氣脈運行,達到內壯目的,進而學習拳法中一招一勢的攻防含意,習練寸勁的運用,再快練,掌握拳法中的“明三手”之用法,最後由師傅結合拳架講述“暗六手”之變化,通過餵招,使拳法融會貫通,應運自如。據李金山先師說,師寶龍拳法要求與人交手時心要靜,眼要明;大勢要穩,小手要快;交口明,步法清,一手連三手,一手有三變,九九連環手;要打上顧下,打左顧右,打前顧後,來拳要往開里打;要尋找對方的空虛之處攻擊,使人旋轉而撲;若一人遇多人圍攻時,全憑步法走化,器械與人較技,要逢響疾進,逢空疾退。常用的步法訓練有三角法、人字步、剪刀步、八卦步等。打手訓練有空捶,花六步捶,斬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