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斯捷爾納克(王家新著現代詩歌)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帕斯捷爾納克》是當代詩人王家新創作的一首現代詩歌。作者面對俄羅斯詩人帕斯捷爾納克的悲劇一生時,表達了謙卑的敬意和痛苦的共鳴,以及靈魂經受拷問的泣血謳歌。作者以不能到詩人墓前獻一束花為最大的痛苦和遺憾,但是他表明了要用一生的傾注閱讀詩人的詩的誓言或心愿。他要穿越“幾千里風雪”,全身心地去擁抱詩人。詩歌以個人的睿智和憂傷體認了一個時代苦難的形象,然後確立起了一種要求承擔苦難並朝向靈魂的高貴的存在尺度。

全詩結構嚴整,首尾照應,在藝術形式上,語意繁複,意象豐贍,修辭多樣,總體風格沉鬱頓挫,反覆、通感、對比、比喻、誇張、擬人等修辭的運用,反問、感嘆、跨行、跨段等句式的自如交替,體現了詩人成熟定型的藝術風格。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帕斯捷爾納克
  • 創作年代:當代
  • 作品體裁:現代詩歌
  • 作者:王家新
  • 作品出處:《重寫一首舊詩》
作品原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帕斯捷爾納克
不能到你的墓地獻上一束花
卻注定要以一生的傾注,讀你的詩
以幾千里風雪的穿越
一個節日的破碎,和我靈魂的顫慄

終於能按照自己的內心寫作了
卻不能按一個人的內心生活
這是我們共同的悲劇
你的嘴角更加緘默,那是

命運的秘密,你不能說出
只是承受、承受,讓筆下的刻痕加深
為了獲得,而放棄
為了生,你要求自己去死,徹底地死

這就是你,從一次次劫難里你找到我
檢驗我,使我的生命驟然疼痛
從雪到雪,我在北京的轟然泥濘的
公共汽車上讀你的詩,我在心中

呼喊那些高貴的名字
那些放逐、犧牲、見證,那些
在彌撒曲的震顫中相逢的靈魂
那些死亡中的閃耀,和我的

自己的土地!那北方牲畜眼中的淚光
在風中燃燒的楓葉
人民胃中的黑暗、飢餓,我怎能
撇開這一切來談論我自己

正如你,要忍受更劇烈的風雪扑打
才能守住你的俄羅斯,你的
拉麗薩,那美麗的、再也不能傷害的
你的,不敢相信的奇蹟

帶著一身雪的寒氣,就在眼前!
還有燭光照亮的列維坦的秋天
普希金詩韻中的死亡、讚美、罪孽
春天到來,廣闊大地裸現的黑色

把靈魂朝向這一切吧,詩人
這是苦難,是從心底升起的最高律令
不是苦難,是你最終承擔起的這些
仍無可阻止地,前來尋找我們

發掘我們:它在要求一個對稱
或一支比回聲更激盪的安魂曲
而我們,又怎配走到你的墓前?
這是恥辱!這是北京的十二月的冬天

這是你目光中的憂傷、探尋和質問
鐘聲一樣,壓迫著我的靈魂
這是痛苦,是幸福,要說出它
需要以冰雪來充滿我的一生
1990.12 ,北京

創作背景

詩歌創作於1990年。帕斯捷爾納克是俄羅斯“白銀時代”的優秀詩人,在蘇聯建國後,被迫流亡,飽受政治壓力。王家新以詩人“帕斯捷爾納克”命名的這首詩既是對這位命運多蹇的異域詩人的悼念和追思,同時也是對自己親歷的時代遽變經過切膚體認後的深刻反省。

作品鑑賞

詩開篇就以一種崇敬和低沉的情感表明創作意旨,把一個中國詩人的“一生的傾注”和“靈魂的果”獻給異國詩人帕斯捷爾納克及他的詩。在現實中雖然不能為他“獻上一束花”,卻穿透時間空間的距離,以精神穿越“幾千里風雪”從而使“我”和“帕斯捷爾納克”超越歷史空間聯繫到了一起。而在歷史的劫難與現實的劫難面前,王家新又反覆思考“創作”與“真實生活”之間的關聯,使得其在“終於能按照自己的內心創作了/卻不能按一個人的內心生活”背景下,在自我現實生活和帕斯捷爾納克的歷史命運之間游離,最終表明這一切的苦難不僅是他自己的,也是帕斯捷爾納克的,而且這種苦難也是成就他們偉大和成長的“催化劑”,讓他們在煎熬間飽受人間的折磨,從而成熟。
詩歌在藝術形式上呈現了一種“深度意向”。王家新對反覆、通感、對比、奪張、擬人等修辭的運用及反問感嘆跨段式的自如套用交替,既使這首詩語意繁複,意象豐滿,又體現了詩人成熟的定型的藝術風格,而且詩歌的語言帶有知識分子氣質的理性和思辨,使意境達到了高度的統一,特別是某些句子也含有警世的力量,這也是他詩歌具有的絕對力量,比如“為了獲得而放棄”“為了生你要求自已死,徹底的死”等。而且詩中的詞語都用來營造了內心化的意向,即根本上的一種按照內心的寫作。
從詩作本身的語詞意象和境界中,可以分辨出作為知識分子的詩人那種深重的“時代意識”。“終於能按照自己的內心寫作了/卻不能按一個人的內心生活”,詩句像格言一樣,在坦言知識分子的“共同悲劇”。“從雪到雪,我在北京的轟然泥濘的/公共汽車上讀你的詩,我在心中/呼喊那些高貴的名字/那些放逐、犧牲、見證……”,在北京的雪與俄羅斯的雪的對比中,在北京的轟然泥濘中的“我”與在俄羅斯被放逐的那些有著“高貴的名字”的詩人之間,有一種處境、有一種命運是共同的,但“我們”,這些中國的知識分子當“苦難”要求“我們”“把靈魂朝向這一切”,來勇敢地“承擔”之時;當那些高貴的靈魂在這塊土地上尋求“一個對稱”、尋求靈魂與靈魂之間的“回聲”之時,詩人感覺到的是“恥辱”!“而我們,又怎配走到你的墓前?/這是恥辱!這是北京的十二月的冬天”。在雪、北京、泥濘、放逐、犧牲、見證、死亡、俄羅斯、苦難、冬天……這些詞語與意象中,可以看到一個在“承受”中寫作、將“苦難”視為宿命,在那些高貴的靈魂的質問中焦慮的詩人形象。詩作的境界又充滿了靈魂的震顫、痛苦與沉默,十分沉重,但又發人深省。
這首詩確實有詩人自身精神寫照的“自白”的特色,但正如臧棣所言的,此詩“不追求對個人的痛苦的神話化,雖然詩中也提到痛苦,但這首詩主要討論的是在詩歌的寫作中發現並維護一種個人的精神力量和可能性。在當代詩歌中,要保持諸如‘人民胃中的黑暗、飢餓,我怎能/撇開這一切來談論我自己’這樣的音色是異常困難的”。“……王家新所做的工作:即在漢語的肌質中植入一種富有生氣的語言機制,使漢語和靈魂緊密地結合起來。《帕斯捷爾納克》體現了這種結合的努力。這首詩幾乎揭示了詩人在這個時代的一種典型的處境,‘震顫中相逢的靈魂’‘共同的悲劇’‘忍受更劇烈的’‘恥辱’,這些語彙不是以感性取勝,而是以強烈的靈魂色彩觸動我們的意識。這首詩像柏樺的《獻給曼傑施塔姆》一樣,在創造出了一種針對時代的詩歌感受力的同時,為漢語引入了靈魂的聲音。”王家新的寫作給漢語詩歌注入了時代意識、現實關懷和靈魂的重量,但這種注入不是意識形態對詩歌的轄制與重壓。王家新詩歌寫作的“靈魂”話語是在詩歌的具體性中完成的。不管是《帕斯捷爾納克》時期的詩作還是後來不拘形式的“詩片斷”“長短句”式的寫作,王家新的詩都延續著王家新才有的感覺、經驗和想像,他的詩有一種獨特的文體、句式和語彙。

名家點評

安徽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俞曉紅:全詩結構嚴整,首尾照應,意象鮮明,對話體的抒情增加了思想蘊涵的密度和傾訴哀思的親和感。“終於能按照自已的內心寫作了/卻不能按一個人的內心生活”、“這是幸福,是從心底升起的最高律令”、“這是痛苦,是幸福,要說出它需要以冰雪來充滿我的一生”等,已成為傳誦不已的警句。(《大學生必讀的中華經典詩歌100首》)
南開大學副教授李潤霞:在藝術形式上,這首詩語意繁複,意象豐贍,修辭多樣,總體風格沉鬱頓挫,反覆、通感、對比、比喻、誇張、擬人等修辭的運用,反問、感嘆、跨行、跨段等句式的自如交替,體現了詩人成熟定型的藝術風格。值得稱道的是這首詩的語言,不是平民氣、平面化的日常口語,而是一種帶有知識分子氣質的理性與激情結合的思辨性語言,是言意達到最高統一的語言,是思想對語言本身的超載。一些詩句具有某種啟示性的警世力量,如“為了獲得,而放棄”,“為了生,你要求自己去死,徹底地死”。(《中國當代文學名篇選讀 第4版》)
四川美術學院副教授朱慰琳:詩歌在藝術形式上呈現了一種深度意向。王家新對反覆、通感、對比、誇張、擬人等修辭的運用及反問感嘆跨段式的自如套用交替,既使這首詩語意繁複,意象豐滿,又體現了詩人成熟的定型的藝術風格,而且詩歌的語言帶有知識分子的氣質的理性和思辨,使意境達到了高度的統一。(《中國當代文學》)

作者簡介

王家新(1957~ ),湖北丹江口人。畢業於武漢大學中文系。1985年在《詩刊》雜誌擔任編輯。1992年赴英做訪問,回國後調入北京教育學院中文系。2006年起在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執教。中國20世紀90年代知識分子寫作的代表詩人之一。已出版詩集《紀念》《遊動懸崖》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