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樺(中國現代詩人)

柏樺(中國現代詩人)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柏樺,西南交通大學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導師,詩人。1979年始從事詩歌、隨筆創作、文學批評及英美文學翻譯活動,陸續在國內外刊物上大量發表作品,並在《南方都市報》等全國許多報紙上開寫專欄。近期主要從事詩歌批評及詩歌理論、海外漢學研究, 2006年榮獲西南交通大學黃袁教職工創新獎,四川省有突出貢獻的優秀專家稱號。著作有詩集《表達》《往事》長篇隨筆《去見梁宗岱》、回憶錄《左邊——毛澤東時代的抒情詩人》等,近年來在《今天》《世界文學》《名作欣賞》等雜誌上發表論文有:《非非主義的終結》《中國人的理想與日常生活》《對失去漢學中心的焦慮》《回憶:一個時代的翻譯和寫作》《從主體到身體——關於當代詩歌寫作的一種傾向性》《早期地下文學場域中的傳奇與占位考察:貴州和北京》《心靈與背景:共同主題下的影響——論帕斯捷爾納克對王家新的喚醒》《〈望海潮〉里夢杭州》《比冰和鐵更刺人心腸的歡樂----波德萊爾在中國》《讀<魚簍令>兼談詩歌中的地名》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柏樺
  • 國籍:中國
  • 出生地:重慶
  • 出生日期:1956-01-27
  • 職業:詩人、教授
  • 代表作品:《表達》《往事》
  • 擔任職務:成都作協主席
人物經歷,左傾時代,文革,創作困境,人物評價,自我評價,抒情詩人,詩歌與時代,龐培評價,鐘鳴評價,

人物經歷

柏樺,西南交通大學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現代著名詩人,兼任成都市作協副主席。1979年始從事詩歌、隨筆創作、文學批評及英美文學翻譯活動,陸續在國內外刊物上大量發表作品,並發布在《南方都市報》、《西南交通大學報》等全國許多報紙上。1956年1月,生於重慶,教授,著名詩人,兼任成都市作協副主席。1979年始從事詩歌、隨筆創作、文學批評及英美文學翻譯活動,陸續在國內外刊物上大量發表作品,並在《南方都市報》等全國許多報紙上開寫專欄。主要從事詩歌批評及詩歌理論、海外漢學研究, 2006年榮獲西南交通大學黃袁教職工創新獎,四川省有突出貢獻的優秀專家稱號。著作有詩集《表達》《往事》、長篇隨筆《去見梁宗岱》、回憶錄《左邊——毛澤東時代的抒情詩人》等,近年來在《今天》《世界文學》《名作欣賞》等雜誌上發表論文有:《非非主義的終結》《中國人的理想與日常生活》《對失去漢學中心的焦慮》《回憶:一個時代的翻譯和寫作》《從主體到身體——關於當代詩歌寫作的一種傾向性》《早期地下文學場域中的傳奇與占位考察:貴州和北京》《心靈與背景:共同主題下的影響——論帕斯捷爾納克對王家新的喚醒》《〈望海潮〉里夢杭州》《比冰和鐵更刺人心腸的歡樂----波德萊爾在中國》《讀<魚簍令>兼談詩歌中的地名》等。專著有:《原來唐詩可以這樣讀》《毛澤東詩詞全集(91首)全譯全析》《論葉芝》(翻譯)《二十世紀外國重要詩人如是說》《今天的激情——柏樺十年文選》等。

左傾時代

在柏樺的傑出的回憶錄《左邊――毛澤東時代的抒情詩人》中,詩人將他神經質稟性及其與神經質的左傾時代的關係描述得生動異常。他覺得他的左傾神經性格來源於其母親:“向黃昏、向暗夜迅速過渡的下午充滿了深不可測的頹唐與火熱的女性魅力,而我的母親正是那個'下午'少女的化身。這個永遠'下午'的少女後來真的當上了母親,她把她那'下午'的血輸送到我1957年1月21日剛出生的身子裡。”由於母親的緣故,“時光已經注定錯過了一個普通形象,它在把我塑造成一個“怪人”、一個下午的“極左派”、一個我母親的白熱複製品,當然也塑造成一個詩人。”血液中的夏天是無法抹去的。
詩作
這夏天,它的血加快了速度
這下午,病人們懷抱石頭的下午
命令在反覆,麻痹在反覆
這熱啊,熱,真受不了!
這裡站立夏天的她,宣誓的她
靦腆的她,喘不過氣來呀
左翼太熱,如無頭之熱

文革

1966年的“文革”帶給十歲的柏樺是“革命之美”:“而'革命'正在飛速喚起某種令人透不過氣來的禁忌。在“抬頭望見北斗星”的旋律中,我想起的不是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或毛主席的揮手而是一個活生生的女中學生在舞台上的一個臨空劈腿動作,甚至也沒有後來的“超我”,只是一個羞愧的“自我”和隱密的色情“潛意識”。“美”在鳴鑼開道。勾人幻想的毛澤東思想宣傳隊、二胡或
小提琴伴著文藝和紅旗隨風飛舞、飄揚大地;一種驚人的漿糊在張貼重重疊疊的紙張,各種報紙“東風浩蕩”喚起少年人“雄壯的”表達意識。美並未在“革命”中超越肉體,而是抵達肉體、陷入肉體,它在夏季多風的時刻流汗的時刻讓我情慾初開、氣喘吁吁、難以啟齒,老是想起美人的嬌音以及神秘的拳師和美人的關係,想起舞蹈的大腿的暗影以及婀娜的女性的鞭子。“那種青春的狂熱構成柏樺許多作品的基調,”不必停止瘋長,青春就是前方。孩子如星、如花又回到天空和大地,學習被再次推遲、改頭換面、被擁來擁去。抒情磨鍊了紅心,解放了“道德”,幻想著大腿,又投身風中……那遠走高飛的女紅衛兵早已銷魂地跑過黃昏,帶走了一個夏日男孩的原地祝福;緊接著一個狄蘭·托馬斯式的綠色炸彈開了花,它稀奇古怪地爆炸在一個並非毀滅的大歡樂、大美麗中。”
詩作
你要打破這無聊時,往往歸於無奈。你要打破這無聊時,往往深感那更深切的無聊。
勇士在鮮血和淚汗中吶喊時,是與虛榮,佯作的逍遙的決絕。
用盡氣力,也要號呼,也要詛咒那虛偽的專權,那神力的魔鬼。
命已斷了,還有聲音在前面催促我,叫喚我,使我息不下。

創作困境

1989年以後柏樺的詩歌創作面臨困境 ,他個人是這么解釋的:“89年以後,對我個人來說,是一種損害。激情、幻覺早就沒有了。也就是說,89年後,詩歌應該在更本真的意義上超越一切,並和世界範圍的詩歌接軌。也就在這個時候,這個節骨眼上,我的寫作變得困難了。我覺得應該出現新的詩人,因為現實是新的了,經過了偷偷的置換。這個時代來了一個急轉彎。我的話還不能說明我的複雜感受。我想,原先我賴以寫作的背景一下子打碎了,被拆掉了。我的苦難變成了戲劇中的遊魂。苦難一下子顯得不真實了。現在寫作對我來說,只意味著困難!困難!”

人物評價

自我評價

柏樺的詩歌英雄大多是象徵主義詩人如波德萊爾蘭波、馬拉美、瓦雷里、里爾克、斯蒂文斯、魏爾侖,也包括狄蘭·托馬斯、曼傑斯塔姆等人,而中國當代詩人中對他影響最大的是北島,他說:“北島的確是70年代末、80年代國中國最傑出的詩人,他也是自49年以來我所聽到的第一位以個人聲音歌唱的詩人。”
柏樺說:“象徵主義,它成了我早期詩歌的土壤、水、空氣和靈魂。我後來曾傾心過堅實簡煉的意象派、解放潛意識更加革命的超現實主義、以及菲里浦·拉金(Philip Larkin)的反對狂熱囈語和曖昧朦朧的後現代冷峻詩篇,我甚至嘗試過將敘事、民俗、古代生活及現實的日常細節移入詩歌(這方面新一代的年輕詩人做得很好),但象徵主義的旋律已融化為我血液的旋律――我那血的潮汐。時間已到了1993年,但我仍然是一個'古老的' 象徵主義者。”這種象徵主義有時帶著頗為強烈的浪漫主義情調。
柏樺雖自認為是一個無可救藥的老派象徵主義者,但卻並不接受艾略特的“非個人化”的教條,他說:“一個詩人――像我這樣的詩人是很難真正做到'非個性化'的,恰恰相反,個性對我十分重要,那樣一種詩人肯定要……學者化,或者是經歷,性格都比較平和,等等,也許我不能準確評價這個問題。如果一個人太個性化了,人家不理解,那么'非個性化'就成了普遍的一種標準。” 他一貫認為詩人比詩更複雜、更有魅力、也更重要。

抒情詩人

柏樺是個徹頭徹尾的抒情詩人,他用形象的語言來說明抒情詩存在的意義:“人為什麼要唱歌,朋友之間要不停地說話?為什麼在寫抒情詩?因為我們要挽留,通過詩篇來挽留,來依戀,重新到達。當我面對這一切,我的內心往往有一種過去熟悉的洶湧、激情,對山脈、河流,對人。比如我沒有寫信給你,但是我一直在掛念你,這就是抒情詩,主要是留戀一種東西,讓它反覆地吟唱,不消失,同時好像一個人在大海里需要一塊木板,才能渡過他的生命。”

詩歌與時代

柏樺特彆強調詩歌與時代的關係,“詩歌永遠需要一個重大事件,在這裡面產生歌手,他是一個隱秘的歌手,一種時間和他自身心靈準備的契合。可以說是神給予了這一刻,這一重大的任務就給了你。”同時,他認為詩人必須靠形象說話:“詩人永遠有一種東西,在我看來是'形象'的東西,是鍛鍊的東西,而不是天生的東西。另一方面,詩人永遠是形象,只有形象――準確的形象才能擔當任務。”他還特別談到真正意義上的勇敢:“我認為一個詩人需要一種真正意義上的勇敢。我覺得在這個意義上我做得還不夠。我不及格。我說的那種勇敢,真正很重要,並非滑稽,鬧劇式的,而是一種真正意義上的直視、擔心、不屈。他當然應該與眾不同,在這一點上我是守舊的,我是浪漫主義意義上的造反派。雪萊波特萊爾、包括艾略特,也是造反派龐德也是造反派,但是在中國我覺得詩人還應該更勇敢一點,包括我自己,勇敢得還不夠。中國詩人還沒有產生出真正屬於自己的勇氣。”

龐培評價

柏樺是公認的當代最出色的抒情詩人之一。柏樺似乎很久沒有寫詩了,但他的地位並沒有因此而下降,詩人龐培說:“是的,柏樺本人很可能自1991、或1993年的某一個“黑色星期五”開始出於詩人們慣有的單純的憤怒和隱私,現如今暫時還說不大清楚的事情起因而暫時停止了他的詩歌創作――但是誰又能夠否認:在同樣混亂的九十年代他的聲音一直仍舊在我們中間延續,而且其中很重要的一部分――例如:詩學觀念的樸素和莊重――不僅從未停止過,隨著時間的流逝它們到達我們耳邊是反而越來越清晰、活躍了。” 他又說:“雖然他表面看上去甚至是一個體質羸弱、趨向於感官享樂的書卷氣十足的寫作者,可是他靈魂中與生俱來的溫和的決絕、快速的呢喃,幫助他在那艱難異常的年代裡完成了這次中國現當代詩歌史上最為酣暢淋漓的一次投入――不!這不是柏樺的投入。他迷惘、回頭、變換表情、腳穿布鞋像一名舊時代的寺院住持那樣一轉身就完成了這樣的投入,在短短七年裡寫作了這樣一系列膾炙人口的漢語詩歌的名篇:《再見吧,夏天》《唯有舊日子帶給我們幸福》《表達》《我歌唱生長的骨頭》《演春與種梨》《初春》《活著》和《未來》……。他使整整一代人懂得了節儉、懂得了反抗――以及如何從容地揮發自己的激情。" 詩人鐘鳴則將他與黃翔北島並列:“看看黃翔、北島、柏樺這三隻共和國的顴骨吧!一種高傲的貧瘠,笨拙地混合著時代的憂傷。”

鐘鳴評價

鐘鳴評論柏樺的一段話頗耐人尋味:“他的主要經歷和情緒,是在毛澤東時代醞釀而成的――包括他很小就莫名其妙恐懼地流鼻血,記住,我們經歷的是革命半成品的後果,而非革命,也非無產階級的全面勝利。……所以,他,柏樺,還有所有這代人,和那時代一樣,永遠徘徊在亦新亦舊上,詞語更新換代,人卻庸俗之致。一切都流逝得太快了。故青春作為特別的品質,湧入了浪漫主義者的血管。稱他'青春詩人'絕不為過,想想一代人為什麼沒有生理的鬍子和陰影。”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