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梅拉戰役

希梅拉戰役

希梅拉戰役,迦太基同西西里島敘拉古城邦之間的戰爭。前480年,迦太基趁希波戰爭之機進攻西西里島敘拉古城邦。雙方在希梅拉展開激戰,迦太基慘敗,其統帥被打死,僱傭軍和200艘船艦全部喪失,被迫求和並交納一筆賠款。此後迦太基人轉向非洲擴張。

基本介紹

  • 名稱:希梅拉戰役
  • 地點:西西里島
  • 參戰方:迦太基、敘拉古城邦
  • 結果:迦太基失敗,求和並交納賠款
日益加深的仇恨,聯盟式軍隊雛形,雙線布局,希臘人的大勝,意義深遠,

日益加深的仇恨

希梅拉戰役
腓尼基與古希臘的國際貿易線路
作為歷史上的兩代海上民族,古希臘人始終與東方的腓尼基城市有著生態競爭。哪怕兩族在上古時期就多有交集,彼此間還有著不可或缺的促進影響,卻還是擋不住現實誘惑所引發的利益衝突。當部分腓尼基移民去往北非建立迦太基城,這層仇恨也就被不知不覺的帶往地中海西部。
事實上,腓尼基人在公元前900年左右便抵達了西西里島南部。但只看重海洋貿易的他們,對於內陸的廣大土著沒什麼興趣。等到首批希臘殖民者在150年後登入北方,這個碩大島嶼的局勢才逐步變得緊張起來。只不過在當時,互不統屬的分散城邦還不容易爆發大規模衝突。因此,只有等腓尼基與敘拉古這兩大區域巨頭成型,類似希梅拉級別的大型會戰才有爆發可能。起步更早的腓尼基人,無疑在這方面處於領跑位置。新興的迦太基城迅速躥起,在不到200年時間裡就成長為西方世界的腓尼基世界代表,並在數次衝突中挫敗了希臘小邦反抗。
相比習慣依附強權的腓尼基對手,古希臘人的情況則複雜許多。來自不同城市的人口,會本能被劃分為愛奧尼亞人多利亞人這兩大群體。只要沒有更強大的威脅浮現,彼此之間就時常爆發地域衝突,嚴重程度絲毫不輸於對抗任何外敵。因此,占據西西里東部和南部的多利亞城市群,就很難與北面的愛奧尼亞親戚一道同仇敵愾。直到因為迦太基的勢力範圍快速擴張,都沒有任何聯手針對的意思。
當然,迦太基方面的壓力也不是沒有觸動過古希臘傳統。尤其當發現後者可以從北非、西班牙義大利招募大量同盟軍,也就自然而然地開始寄希望於本族強人依附。例如由科林斯移民建立的敘拉古城,就因為地理位置極佳而更容易積累資源,遂成為這個方向上的地頭蛇勢力。大名鼎鼎的僭主蓋隆(革隆),就利用這個趨勢崛起,並成為希臘世界的政治明星。島嶼南部的阿卡拉加斯僭主塞隆,也靠著相同機會發跡,只是在地盤和財力方面稍有不如。雙方還深謀遠慮地結成兒女親家,以便將全部的多利亞希臘城市都凝結起來。
希梅拉戰役
兩位希臘僭主與迦太基的西西里對峙
此時,島嶼北部的愛奧尼亞希臘人還企圖保持中立。然而,蓋隆與塞隆的聯盟卻不願意放過他們。為了多利亞群體的利益,也是出於稱霸西西里島的戰略必然,他們終於將魔爪伸向北部的海濱城市希梅拉。利用大筆資金支持民主派得勢,驅逐了同自己不對付的僭主,並準備將之納入自身麾下。然而,伊奧尼亞移民很快就倒向迦太基一邊,慫恿對方擊潰兩位多利亞僭主的軍政同盟。後者儘管反應較慢,卻還是在另一股勢力的勸說下動手。
公元前481年,波斯帝國的特使由昔蘭尼加半島出發,造訪了堪稱非洲一霸的迦太基城。當時的萬王之王薛西斯,正為第二次入侵希臘做著最後準備。帝國特使的目的,無疑是希望迦太基人出兵西西里,牽制實力強大的蓋隆。北非的寡頭們也由此清楚,波斯大軍會為他們牽制住所有來自東方的希臘援助,因此開啟了大規模備戰活動。數年前就收到的希梅拉邀請,也在這個時候被突然想了起來。
希梅拉戰役
希波戰爭爆發 也促成了西西里島的衝突

聯盟式軍隊雛形

希梅拉戰役
為迦太基軍隊服役的 利比亞和撒丁島士兵
為了順利地奪取西西里主導權,北非當局拿出了號稱有300000人的部隊。除來自都城和突尼西亞沿海的精銳公民士兵,還有大批二級同盟提供的僕從軍與遠道而來的僱傭兵參與。光是要將他們投送過海,就需要出動1000艘運輸船,並配備200艘戰船護航。
此前的迦太基人很少參與大規模戰爭,所以為希梅拉戰役而籌備大軍的行為也屬首次。哪怕後世學者都非常樂於為史籍上留下的驚人數字縮水,也無法抹殺此類動員行動的巨大困難。各支船隊需要在突尼西亞、利比亞、西班牙、撒丁島科西嘉島巴利阿里群島和南義大利分頭出發,才能將數目不等的步兵集合到西西里海岸。同時還必須負責騎兵馬匹、糧草、備用武器和部分戰車的運輸工作。連同大量海員與水兵,就是一筆更大的後勤負擔。甚至可以毫不客氣地說,若沒有希梅拉戰役的促進,日後對羅馬的兩次布匿戰爭就根本打不起來。
希梅拉戰役
正在穿戴裝備的迦太基公民重步兵
西西里希臘人的情況也與迦太基方面大同小異。在兩位超級僭主出現之前,很少有超過3個城邦的聯合軍事行動。但蓋隆早先就企圖參與第二次希波戰爭,所以在動員層面有了相當準備。他本人更是對本土同胞放出豪言,要一次性支援200艘戰艦、24000名步兵和4000騎兵的可觀力量。只是由於雅典斯巴達人都不願讓自己擔任最高統帥,才迫使其考慮向波斯帝國投誠。但前期的軍事籌備活動,還是為之後的對迦太基作戰打下基礎。
不過,公元前5世紀的希臘世界尚未完全依賴僱傭兵團作戰。所以,蓋隆和塞隆的作戰主力依舊是本土各城邦的公民兵部隊。這些人將構成重裝步兵的絕大部分,並由城市貧民或內陸部落成員充當的輕步兵掩護出擊。至於兩類人間的中端階層,大都會以水手的身份加入海軍,亦如富人群體要為出任騎兵而自費採購馬匹。
但此次所要面對的敵軍數量過於龐大,非採用其他手段不足以從容應付。所以,還是有大批來自南義大利、昔蘭尼、希臘本土和克里特島的僱傭軍抵達。他們不僅將希臘聯軍的數量擴充到50000步兵+5000騎兵,也為後來的希臘式軍隊發展指明了方向。相關的輻射影響,必將在亞歷山大大帝馬其頓軍隊身上浮現。
當然,大戰開啟前的蓋隆不會想得太遠。古希臘特色的小國寡民傳統,注定了自己的聯軍可能無法向迦太基人那樣容易捏合。伯羅奔尼撒戰爭前的希臘步騎兵戰術,也遠未提升到傲視其他文明的高度。至於受天氣等因素影響更大的海戰,更是容易因點滴失誤而滿盤皆輸,使得他打消了去海上攔截敵軍的想法。唯有並不顯著的騎兵領域,是希臘人對腓尼基系武裝的微弱優勢。這也會對日後的策略部署產生決定性影響。
希梅拉戰役
為增加部隊數量 蓋隆也必須大量招募僱傭兵

雙線布局

希梅拉戰役
當代的希梅拉城遺址
公元前480年春季,迦太基人艦隊抵達西西里海岸,並繼續貼著島嶼西部緩慢向北。主帥哈米爾卡並非不想到最近的迦太基港口登入,卻要顧及到來自義大利方向的同盟部隊。沿海與內陸地區的發展不均,也讓船隻的大規模運輸潛力更為明顯。加上幾個愛奧尼亞希臘城邦的聯合承諾,讓其決定海上從水面快速推進。
然而,突如其來的風暴卻攪亂了迦太基人的部署。當大批船隻因海浪拍打而撞毀在礁石上,哈米爾卡的騎兵也就丟掉了大部分馬匹。整支艦隊的速度也變得異常緩慢,不得不在半途中靠岸休整。儘管腓尼基海員大都經驗豐富,還是為修理破損船隻而花去了3天時間。等到全軍摸到希梅拉城附近,蓋隆和塞隆率領的聯軍已搶先抵達。更要命的是,計畫中應該出現接應的愛奧尼亞希臘人,全程沒有任何現身的意思。這不僅讓迦太基遠征軍失去了兵力加成,也讓他們從本地獲得補給品的計畫泡湯。
希梅拉戰役
參戰雙方的布局和機動線路
因此,哈米爾卡只能針對不利局面做出相應調整。他首先讓海軍在登入場建立營地,用拖上岸的船隻構成臨時工事,為接受後續增援提供穩固陣地。然後帶大部分陸軍去到希拉梅城跟前,在只有一條小河間隔的山丘上紮營。考慮到相關部件可能在海難中喪失,迦太基人也就沒能留下任何強攻城市記錄。而僭主塞隆的部隊已經入駐城市,也讓快速破門的想法很不現實。至於在城市背面紮營的蓋隆大軍,更是讓他們所忌憚的存在。
在希臘聯軍方面,主導大部分決策權的蓋隆也有不少困難。本地的愛奧尼亞城市都不歡迎多利亞人,所以戰爭只能速取而不宜長期拖延。但迦太基人的分兵策略,使得攻擊任何營地都會遭至第二個方向的援軍襲擊。尤其是哈米爾卡的主營地,具備非常良好的地形優勢。而沙灘上的海軍船營又的另一個隱患,是不能被無視的後勤集散地。好在風暴已經讓迦太基軍隊的物資儲備告罄,只得不斷出動輕騎兵到四周搜羅補給。但造詣更高的希臘騎手屢屢出現,將這些散兵游勇逐步消耗殆盡。無可奈何的哈米爾卡,只能讓其給島嶼西部的迦太基城市寫信,讓對方為自己補充人馬。結果,這則重要的情報又被希臘所截獲。
希梅拉戰役
希臘人在整場戰役中都具備騎兵優勢
於是,蓋隆便將計就計,派出幾乎全部的騎兵繞道而行。其中有部分人將穿上迦太基同盟的服飾,以矇混過關的方式潛入對方營地。由於擁有哈米爾卡的親筆內容,所以連具體日期都非常清楚,沒有引起營內守軍的任何懷疑。作為主力的步兵將會向南機動,繞開城市渡河,從完全相反的一側攻打迦太基主營地。最後在兩頭同步發難,對每個目標實施逐個擊破。對此毫不知情的迦太基統帥,則始終停留在海邊等待騎兵抵達,並會因此錯失指揮正面交手的機會。而作為對手的塞隆,也一直在希梅拉的城頭觀察情況。
很快,少數希臘聯軍派系的騎兵就繞路抵達迦太基海軍營地。由於雙方都不約而同地使用義大利僱傭兵,所以總有士兵在語言、服飾和武器風格方面完全雷同。這也是蓋隆大膽出此計謀的根本原因。但絕大部分騎兵還是潛伏在營地外圍,只等混進去的同伴鬧出事端。同時,更多步兵也提前離開原先位置,成功引起迦太基主力軍的注意。後者立即傾巢而出,列陣在居高臨下的半山坡區域。但地形優勢並沒有讓對面的希臘人停下腳步,反而更加堅定地組成戰鬥隊形,緩步向著山頭目標衝去。由於大家都擅長使用密集陣戰術,使得對抗迅速演變為激烈的相持對撞。

希臘人的大勝

希梅拉戰役
上山仰攻迦太基主力的希臘步兵
此時,混入海軍營地的希臘騎兵突然發難,擊殺了毫無防備的哈米爾卡。這位迦太基主將當時正在做戰前的占卜,不想最後掉入了焚燒祭品的熊熊烈焰。他的屬下也因為這次風波而陷入混亂。在沒有嚴密隊形的情況下,為肆意衝撞的騎手所追殺。更多潛伏在外的希臘騎兵,也藉機沖入,致使整個海軍營地的陷落。唯有少數反應迅速的機敏者,將船隻推入海中逃離。他們的跑路也不可避免地直接影響到主戰場局勢。原本還能死扛的迦太基士兵,因擔心後來遭截斷而失去秩序,亂鬨鬨地朝著海岸位置奔逃。大喜過望的進攻者便順勢而入,在營地內瘋狂搜羅戰利品。
然而,還是有部分迦太基陣營的士兵不願放棄。一批來自西班牙的僱傭兵就重整旗鼓,向脫離佇列的希臘人發起反撲。結果不僅給對面造成巨大傷亡,還再次將主營地奪了回來。如果其他分隊的士兵能及時趕回來,那么勝利的最終歸屬還會存在很大變數。但一直留守希梅拉城內的塞隆,在關鍵時刻率軍出擊。他們從側後方逼近營地,並縱火焚燒沿途的帳篷。眼看沒有任何挽回希望,原本堅定的西班牙僱傭兵也只能調頭離開,加入不斷回到海邊的潰兵隊伍。他們會在那裡逼退部分希臘騎兵,再利用留下的船隻揚帆撤退。
希梅拉戰役
具有腓尼基傳統的迦太基獻祭儀式

意義深遠

希梅拉戰役結束後,蓋隆立刻就與迦太基方面達成和平協定。僅以迦太基支付2000塔蘭特賠款的條件,就結束了這場本可以繼續升級的大規模衝突。兩位僭主都更願意將精力花在整合內部問題,尤其是面對眾多加盟不久的希臘城邦。但這場大戰的影響,卻遠比輕描淡寫的結果要來的深遠。
正是由於在希梅拉遭遇大敗,迦太基人將暫時停止對西西里島的滲透。此後的70年時間裡,共和國會將注意力轉向北非本土,對著沿海區域外的內陸平原進行開拓。由此誕生的本土地主階層,也會在日後的布匿戰爭中扮演反對派角色。因為利益完全紮根北非,並且對海洋貿易不再帶有依賴,他們會是反對外戰和削減軍費開支的主要呼籲者。但也不可避免地招惹到努米底亞土著,為最後的反目成仇埋下伏筆。
也是由於在希梅拉的大勝,僭主制度、區域同盟和僱傭兵軍團的優勢在希臘世界獲得認可。只是同期的第二次希波戰爭過於有名,才讓後人不太會聚焦西地中海的歷史發展。
但本土希臘人的抵抗波斯勝利,恰恰也是在實踐相似的制度。稍後突然發跡的提洛同盟和雅典帝國,就是這段進程的必然產物。與之相抗衡的伯羅奔尼撒同盟,則在很多方面與敘拉古的西西里同盟更加靠近。直到從北方南下的馬其頓帝國,構建起更有單核威權的科林斯同盟,西西里前輩們的制度試驗才算真正為歷史所認可。
當然,這種必不可少的界限分明,還會為以後的羅馬崛起創造溫床。迦太基共和國的收縮策略,讓他們不再有機會滲入鬆散的希臘世界。雙方此後的爭鬥將逐步升華為文化割裂,促使更多渺小的希臘城市將賭注壓在羅馬那邊。這也是公元前5世紀的雙方所無法預見到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