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外形特徵,棲息環境,生活習性,分布範圍,繁殖方式,亞種分化,種群現狀,保護級別,
外形特徵
布萊氏鷚在鳴禽中體型較大。喙較細長,先端具缺刻;翅尖長,內側飛羽(三級飛羽)極長,幾與翅尖平齊;尾細長,外側尾羽具白,常做有規律的上、下擺動;腿細長後趾具長爪,適於在地面行走。中覆羽斑紋不同且上體多縱紋。在手中時跗蹠比田鷚或理氏鷚短,比平原鷚的亞成鳥眼先色較淡且翼長,後爪較彎曲,嘴較短。上體暗褐或灰褐色、具寬的棕黃色羽緣,使上體呈現出棕黃色而具黑褐色羽乾紋,腰和尾上覆羽沙褐色,尾羽黑褐色,中央一對尾羽具寬的赭色羽緣,最外側一對尾羽外羽白色。頦、喉白色或皮黃色,喉側有一黑褐色縱紋,胸沙棕色具暗褐色縱紋,腹和其餘下體淡棕黃色或沙黃色。
虹膜暗褐色;嘴肉色,嘴基和下嘴色淡;跗趾淡褐色,爪角褐色。
大小量度:體重♂18-26g,♀18-30g;體長♂170mm,♀151-175mm;嘴峰♂12-13mm,♀13-15mm;翅♂91mm,♀84-86mm;尾♂72-79mm,♀68-74mm;跗蹠♂24-27mm,♀25-28mm。(註:♂雄性;♀雌性)
棲息環境
主要棲息在闊葉林、混交林、針葉林、山地森林、高山矮曲林和疏林灌叢中。可達海拔3400米左右的高山森林地帶。遷徙期間和冬季,則多棲於低山丘陵和山腳平原草地。常活動在林緣、路邊、河谷、林間空地、高山苔原、草地等各類生境,有時也出現在居民點。
生活習性
食物主要有鱗翅目幼蟲、蝗蟲、象鼻蟲、虻、金花蟲、甲蟲、螞蟻、蜷象等昆蟲,也吃蜘蛛、蝸牛等小型無脊椎動物,此外還吃苔蘚、穀粒、雜草種子等植物性食物。常成對或成3-5隻的小群活動,遷徙期間亦集成較大的群。多在地上奔跑覓食。性機警,受驚後立刻飛到附近樹上,邊飛邊發出叫聲,聲音尖細。站立時尾常上下擺動。叫聲:圓潤的chup及特徵性的響亮嘁喳聲spzeeu,結尾時音略下降。
分布範圍
分布於不丹、中國、印度、蒙古、緬甸、尼泊爾、俄羅斯聯邦、斯里蘭卡、阿拉伯聯合酋長國。
旅鳥:巴林、比利時、丹麥、芬蘭、法國、以色列、日本、韓國、科威特、荷蘭、阿曼、泰國、英國。
原產地不確定:孟加拉國。
繁殖方式
繁殖期從5月開始,雄鳥有很強的領地意識,在領地內咄咄逼人的驅趕其他求愛者,並且精心的唱響求愛歌,在這個過程中,布萊恩鷚會迅速飛入空中,上升到距地面10或20米的高度,將懸停並高唱,急劇跳傘般降落到地上,伸出翅膀向雌鳥求愛。通常營巢於河邊或湖畔草地上,也在沼澤或水域附近草地和農田地邊營巢。巢多置於草叢旁或草叢中地上凹坑內,藉助草叢的掩護一般不易發現。巢呈杯狀,巢材為枯草葉、枯草莖。每窩產卵4-6枚,孵化期約12至14天,通常是由雌鳥孵卵,在這一段時間內,雄鳥往返巢穴給雌鳥帶來食物。
亞種分化
該物種是單一物種,無亞種。
種群現狀
該物種分布範圍廣,不接近物種生存的脆弱瀕危臨界值標準(分布區域或波動範圍小於20000平方公里,棲息地質量,種群規模,分布區域碎片化),種群數量趨勢穩定,因此被評價為無生存危機的物種。
保護級別
該物種已被列入中國國家林業局2000年8月1日發布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