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羅尼斯拉夫

布羅尼斯拉夫·馬林諾夫斯基(BronislawMalinowski,台灣翻譯為馬林諾斯基,1884年—1942年),生於波蘭,在英國成為著名人類學家。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布羅尼斯拉夫
  • 外文名:BronislawMalinowski
  • 出生地:波蘭
  • 出生日期:1884年
簡介,生平,著作,

簡介

布羅尼斯拉夫·馬林諾夫斯基(BronislawMalinowski,台灣翻譯為馬林諾斯基,1884年—1942年),生於波蘭,在英國成為著名人類學家。他是現代人類學的奠基人之一,倡導以功能論的思想和方法論從事文化的研究,著有《文化論》,講述功能派的文化理論;《西太平洋的航海者》典範地展示現代田野工作與民族志方法;《文化動態論》,講述文化變遷分析的方法,指出文化不是歷史的殘存,而是人生活的工具。

生平

馬林諾夫斯基生於波蘭克拉科夫,父親路吉安·馬林諾夫斯基(LucjanMalinowski)是亞捷隆大學(UniwersytetJagielloński)的語言學教授,同時是波蘭語在內的斯拉夫語言研究先驅;母親約瑟華·馬林諾夫斯基(JózefMalinowski)則是貴族之後,同時也受過良好的教育。由於他們住在於該大學任教的教授社群內,而該大學的教授多是自視甚高的學術精英,自小馬林諾夫斯基便受到貴族式的教養。
1898年遭逢喪父,當時14歲的馬林諾夫斯基生活全由母親照料。隔年,他罹患嚴重的眼睛疾病,醫生警告他有失明的危險,比較好的治療方式就是待在黑暗的房間裡。因此年少的馬林諾夫斯基從學校休學,由母親在暗房中教導他拉丁文、數學等學校科目。眼疾治好後,馬林諾夫斯基與母親開始到熱帶地區旅行,其中包含非洲、地中海沿岸和大西洋上的島群等地。而年少的馬林諾夫斯基除了遊歷四方外,也受到當時的青年波蘭運動(YoungPolandmovement)影響,開時投入劇本和詩的創作,並結交了兩位知己:日後成為波蘭前衛畫家、文學評論家、哲學家和數學家的雷奧·屈斯克特(LeonChwistek),以及史班尼斯勞·維科偉奇(StanislawIgnacyWitkiewice)。其中後者又與他格外親昵,馬林諾夫斯基在日記和平日書信中往往稱他作“史塔胥”(Sta's)。兩人不但住在一塊(上課期間維科偉奇住在馬林諾夫斯基家,假期時兩人到維科偉奇在鄉下的家渡假),在彼此的創作作品中也常借用對方的性格進行描述。

著作

1913年:《澳大利亞土著家庭》(TheFamilyamongtheAustraliaAborgines)
1915年:TheTrobriandIslands
1922年:《南海舡人》(ArgonautsoftheWesternPacific)
1926年:《原始社會的犯罪與習俗》(Crimeandcustominsavagesociety)
1927年:《兩性社會學:母系社會與父系社會底比較》(Sexandreperssioninsavagesociety)
1929年:ThesexuallifeofsavagesinNorth-westernMelanesia:anethnographicaccountofcourtship,marria
1935年:Coralgardensandtheirmagic.
1944年:Freedomandcivilization
1944年:《文化論》(AScientificTheoryofCulture)
1945年:TheDynamicsofCultureChange
1948年:《巫術、科學與宗教》(Magic,Science,andReligion)
1967年:ADiaryIntheStrictSenseoftheTerm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