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的文化理論》是英國人類學家馬林諾夫斯基創作的人類學著作,首次出版於1944年。
作者在這部著作中比較系統地闡述了他的功能主義理論,對進化學派、歷史學派和傳播學派的觀點都持反對態度,自稱功能主義理論是最科學的。他主張把諸如經濟、法律、教育、科學、巫術、宗教等人類的文化方面同人類的生物需要(包括派生的和綜合的生物需要)聯繫起來,進行功能分析,認為這種方法能給實地工作者提供導遊圖,使他們能對各種文化現象作出滿意的解答。最後,他還鼓吹功能主義為人類學家鑑別文化提供了唯一的有效準繩。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科學的文化理論
- 外文名稱:Scientific Theory of Culture
- 作者:【英】馬林諾夫斯基
- 類別:人類學
- 首版時間:1944年
內容簡介,作品目錄,創作背景,作品思想,作者簡介,
內容簡介
該書包括13章。在第一章“作為科學研究對象的文化”中,作者首先探討人類學的研究對象問題。他認為,“人類學的所有分支匯聚的真正場所是對文化的科學研究”,而且他強調,這種文化是一種被置於科學研究方法下的對象。
接著,在“人文學者的最低科學定義”中,他探討了在人文學者中“科學”的含義。他說“科學作為一種工具,一種達到目的的手段,還是必不可少的”。他認為,人文學科中的科學和自然科學中的科學本質是一樣的,“科學的最低定義總是無一例外地隱含著普遍原理的存在,意味著實驗和觀察的場地”。因此。人類學要把自己的學科建立在科學的基礎上,必須從事經驗型的研究,即人類學的田野工作。
在“人類學的概念與文化”中,筒述了人類學的發展歷程,指出了古典進化論和傳播學派的優點和不足。他認為,進化論的主要假設仍然是有效的,也就是說,進化論的起源的概念對人類學者來說仍然是必不可少的概念。他還闡述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學派對人類學的影響。接著馬林諾夫斯基在“什麼是文化”中論述了他對文化的理解。他首先對文化的眾多表現形式做了一個概括性的描述,然後得出結論說,“個人和種族的機體或基本需求之滿足,是強加於每種文化之上的一組最低條件”。最後他給出文化的定義,即“文化是由部分自治和部分協調的制度構成的整合體”。
在“組織行為的理論”中,馬林諾夫斯基認為“我們生活於其中並且經歷的基本文化事實,就是人類都被組織在永久性群體中”。所以,研究文化就應當研究組織,因為所有有效的人類行動都導致組織化行為。接著在“組織化行為的基本單元”中,馬林諾夫斯基論述了組織化行為的基本單元,他認為“每個制度——即活動的組織化類型——都有確定的結構”,最後他總結出一個清單,內容包括“生育、領土、生理學、志願結社、職業和專業、等級和身份、綜合”。
在“文化的功能分析”中,馬林諾夫斯基認為,“在制度的概念和在每種具體文化都能分析到制度:以及所有文化都有一套作為其主要共同準則的制度類型的主張中,都已經隱含著一些關於過程和結果的通則或科學法則’:。所以,研究文化應當研究“形式與功能的關係”。在“什麼是人性”中,他探討了文化的生物性基礎,認為人性是指“內在於每個文明及其中所有個體的生物決定因素,即執行諸如呼吸、睡覺、休息、營養、排泄和生殖等軀體功能”,也就是說,他的人性就是人體生存的功能。所以他把自己的功能概念定義為“以適當行動獲得對某項機體衝動的滿足”。
在“文化需求的衍生”中,馬林諾夫斯基根據人性即功能的觀點,認為人類的許多滿足都是文化的反映,例如飢餓後有進食的生理需求,但是具體吃什麼卻是由文化所決定的。在“基本需求與文化回應”中,作者製作了一張人的基本需求和文化的回應的表格,例如,人有“新陳代謝”的需求,那么文化就有“營養補給”的回應;人有“生殖”的需求,文化就有“親屬關係”的回應;在“衍生需求的性質”中,馬林諾夫斯基論述了衍生需求的性質,這些需求相當於上層建築,例如教育、社會控制、政治組織、藝術和宗教等。他認為,這些衍生需求“最終還是與維繫人類生存、保持健康和機體效率的正常狀態的必要性明確相關”。
在“人類文化的整合驅力”中,馬林諾夫斯基認為“文明的起源是同時出現的幾條發展線路的整合:認識功用性物體的能力,對其技術效能以及其價值,即其在目的性序列中的位置的鑑別力,社會紐帶的形成以及象徵體系的出現”。在“功用性實施的關鍵序列”中,馬林諾夫斯基總結了驅力、生理實現和機體滿足之間的關係。
作品目錄
馬林諾夫斯基與中國人類學英文序言 | 5.組織化行為的理論 | 11.衍生需求的性質 |
科學的文化理論 | 6.組織化行為的基本單元 | 12.人類文化的整合驅力 |
1.作為科學研究對象的文化 | 7.文化的功能分析 | 13.功用性實施的關鍵序列 |
2.人文學者的最低科學定義 | 8.什麼是人性 | 功能理論 |
3.人類學的概念與方法 | 9.文化需求的衍生 | 詹姆斯・喬治・弗雷澤 |
4.什麼是文化 | 10.基本需求與文化回應 |
創作背景
《科學的文化理論》是一部未完成的作品。1942年5月16日,他因心臟病突發而逝世於紐哈芬。身後留下三個女兒,一腔未酬之志,還有《科學的文化理論》一部書稿。
馬氏客死美國兩年後,北卡羅來納大學出版了他的篋中遺著,即《科學的文化理論》(1944)。據卡恩斯在序言中講,他受馬夫人的委託編訂馬氏的這部書稿,《科學的文化理論》是馬氏生前定下的書名。書稿正文230頁左右,馬氏已經手訂過前200頁。卡恩斯只對正文13章略加修訂,又附上馬氏的兩篇論文:言簡意賅的《功能理論》和聲情並茂的《詹姆斯·喬治·弗雷澤》。
作品思想
馬林諾夫斯基認為,物質器具和社會思想只有在具有滿足人類的生物需要和社會需要時,才能存留和傳播,若失去這種功能,便會在歷史上消失。原始文化中的宗教和巫術,對原始居民具有心理的和社會的需要,原始氏族和部落機構適應原始居民生活實際。因此他建議英國殖民當局採取保持原始居民機構的政策,通過原始居民的首領對原始居民實行長期統治。
作者簡介
布羅尼斯拉夫·馬林諾夫斯基(1884—1942),人類學史上最著名的人類學家。出生於波蘭。大學時候學習物理學和數學,後則傾向於哲學。博士畢業後,因受弗雷澤《金枝》影響,遂轉向人類學研究。1910年受教於韋斯特馬克等人類學家,1913年發表人類學專著《澳大利亞的土著家族》,受到拉德克利夫一布朗的稱讚。1914年,前往紐幾內亞進行田野工作,因為一戰而羈留在當地,總結了田野工作的經驗,並發展了人類學的田野作業方法,奠定了現代人類學的方法論基礎。回英國後,進入倫敦經濟學院任教,後擔任該校人類學系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