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尼亞病毒

布尼亞病毒

布尼亞病毒(Bunia virus)是具球形、有包膜和分節段負鏈 RNA的 1科病毒。因首先從烏干達西部的布尼亞韋拉分離到本科的而得名。代表種──布尼亞韋拉病毒而得名。直徑 90~100納米,從包膜伸出許多糖蛋白突起,內有 3個螺旋對稱的核殼,分別含大(L)、中(M)、小(S)3個RNA節段,其總分子量為(6~7)×106。多數具有 3種主要的病毒粒蛋白質。病毒粒成熟時芽生細胞高爾基區表面光滑的小泡內或其附近。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布尼亞病毒
  • :病毒界
  • 病毒分類:RNA病毒
  • 傳染動物:脊椎動物、節肢動物
分類,傳播方式,變種,防治方法,

分類

布尼亞病毒科是一類有包膜的負鏈RNA病毒,目前已知包括200種以上的病毒,是蟲媒病毒中最大的一科。1975年正式命名,1980年被區分為四個屬,即布尼亞病毒屬、納伊羅病毒屬、白蛉病毒屬及烏庫病毒屬。
布尼亞病毒屬包括至少13個血清組的112種病毒及12種未分組的病毒,大多數由蚊子傳播,包括加里福尼亞腦炎病毒及可引起人類腦炎的La Crosse病毒以及一些其他可引起人類發熱性疾患的病毒。白蛉病毒屬包括白蛉熱病毒、立夫特山谷熱病毒及至少28種其他病毒,主要由白蛉傳播,但其中有些也從蚊分離到。許多脊椎動物特別是嚙齒類動物可被感染。立夫特山谷熱病毒原為一種綿羊病的病原體,近年在非洲人群中曾引起幾次大的疾病流行。納伊羅病毒屬從納伊羅畢綿羊病病毒命名,其原型病毒為克里米亞-剛果出血熱病毒。此屬至少包括19種不同血清型的病毒,主要由蜱蟲傳播。烏庫病毒屬包括烏庫尼米病毒及另外6種病毒,由蜱傳播,從自然界齧齒動物及從蜱分離出,對人類致病作用尚不清楚。此外,尚有10種病毒由於生化及血清學資料不夠,尚難分到上述四個屬中去,以及23種根據形態特徵歸類到本科的可能成員。
腎綜合徵出血熱病毒
腎綜合徵出血熱病毒是布尼亞病毒的一種,能引起伴有腎綜合徵出血熱,臨床特徵是發燒、休克、出血和明顯的腎損害症狀,病人有發熱期、低血壓期、少尿期、多尿期、恢復期等 5個病程,病死率 5%~30%。分布於中國、朝鮮、蘇聯、日本、斯堪的納維亞和東歐一些國家。主要發生在青壯年。宿主動物主要有黑線姬鼠或歐洲棕背鼠。1981年中國河南和山西發現的輕型出血熱主要由褐家鼠傳播。日本曾發生由大家鼠引起的城市型出血熱,1975年以來又發現由大白鼠引起的出血熱在實驗室暴發。野鼠的尿、糞便或唾液污染皮膚傷口,或吸入揚起的污染塵埃和吃喝污染飲料食物,均可引起感染。鼠體外寄生的革蟎和恙蟎曾被懷疑為媒介,但還缺乏病原學證據。1978年用黑線姬鼠分離到病毒並適應於人肺癌細胞(A549)和非洲綠猴腎細胞(Vero)兩種傳代細胞培養。病毒對黑線姬鼠和細胞培養均無明顯的致病性,但用間接免疫法螢光法可測知其存在。本病毒為 RNA病毒,對脂溶性溶劑敏感,不耐熱(56℃)和酸(pH5.0以下),紫外線照射和一般清毒劑處理可滅活。提純的病毒經免疫電鏡觀察,可見到直徑 80~110納米的有膜球形顆粒,其形態符合布尼亞病毒科的特徵。最近,中國學者套用酶標抗體免疫電鏡法,在感染細胞中見到直徑110~160納米的類似布尼亞病毒顆粒和大量胞質內包涵體,根據形態學認為是布尼亞病毒科的 1個新屬。
新型布尼亞病毒
2010年3月17日電:近兩年來,我國部分地區相繼發現一些蜱蟲叮咬所致的病例。中國疾控中心經研究,確定一種新型布尼亞病毒是這類“蜱咬病”的元兇。
17日出版的國際權威醫學刊物《新英格蘭醫學雜誌》刊登了中國疾控中心的這一最新研究成果。這是國際上首次發現這一布尼亞科病毒。目前該病毒被命名為發熱伴血小板減少綜合徵布尼亞病毒(SFTSV),簡稱新布尼亞病毒
中國疾控中心主任王宇說,新布尼亞病毒的發現,是繼SARS冠狀病毒發現以來全球在病原學研究領域中的又一個重大突破,得到了國際科學界的重視和認同,表明我國病原學及新發傳染病的研究達到一個更高水平。
近兩年,我國部分地區陸續報告了以發熱、胃腸道症狀、血小板減少和白細胞減少為主要臨床表現的感染性病例,少數患者因多器官衰竭死亡的情況。針對這一可能的新發傳染病,在衛生部的組織下,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開展了探索研究工作。2009年,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通過國家“海外高層次人才引進計畫”(“千人計畫”)引進的旅美學者、德克薩斯大學於學傑教授的研究小組經過多方探索,首先發現了一種新型布尼亞病毒。2010年5月,中國疾控中心將該類病例定義為“發熱伴血小板減少綜合徵”,並開展了病例的主動發現、搜尋等監測工作。
中國疾控中心病毒病所所長李德新帶領實驗室科研人員,從來自湖北、河南、山東、江蘇、安徽和遼寧6省病人血清中分離到一株病毒,並完成了病毒的全基因序列測定和同源性比較,通過對病毒基因結構和形態特徵的詳細分析,確定該病毒為一種新型布尼亞病毒。
同時,中國疾控中心病毒病所檢測了600餘份患者或健康人的血清,用大量病例證明了新布尼亞病毒和發熱伴血小板減少綜合徵的因果關係。
李德新介紹說,研究明確了新布尼亞病毒致病的臨床和流行病學特徵。患者的主要臨床表現為發熱、消化道症狀、血小板減少、白細胞減少、肝腎功能損害,部分患者有出血表現。該病主要發生在丘陵、山區,患者以從事農業生產的成年農民為主,部分患者被蜱叮咬。流行期為4-10月,流行高峰為5-7月。
“對於發現不同以往的傳染病病例時,能否準確及時明確病因、鑑定病原體,是有效控制傳染病、防止疫情擴散的關鍵。”李德新說,新布尼亞病毒的發現首先得益於我國的傳染病和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網路直報系統,其次得益於疾病預防控制系統實驗室建設。
據了解,中國疾控中心已對全國疾控系統專業人員進行疾病檢測和診斷培訓,並製備了大量的實驗室檢測試劑分發到各省,使各省都能夠開展發熱伴血小板減少綜合徵的實驗室檢測。

傳播方式

布尼亞病毒自然感染見於許多脊椎動物節肢動物(白蛉等),可感染小鼠,並能在一些哺乳類、鳥類和蚊細胞培養中生長;對人可引起類似流感或登革熱的疾病、出血熱(立夫特谷熱和克里米亞─剛果出血熱等)及腦炎(加利福尼亞腦炎)。有蚊媒、蜱媒、白蛉媒3種傳播類型。有些病毒在其節肢動物媒介中,可經卵、交配或胚胎期傳播。

變種

2010年09月12日,中國疾控中心有關部門已經從病人身上分離出一種“新型布尼亞病毒”。“河南蜱蟲叮咬事件”的元兇或將鎖定為一種新型的布尼亞病毒,而衛生部也正在組織專家制訂“人感染新型布尼亞病毒病診療方案”,從臨床診斷和治療方法上,對發現的感染病例,進行有效的界定和治療。布尼亞病毒是一個大類,而“新型布尼亞病毒”可能會被認定為一種新病毒,從目前來看,這一病毒主要由蜱傳播,是可以治療的,而且病死率很低,公眾不必恐慌。

防治方法

一是環境防治:清除灌木雜草,清理禽畜圈舍。二是化學防治:可噴灑藥物,牲畜可定期藥浴殺蜱。三是生物防治:用生物農藥藻蓋殺(0.12%藻酸丙二醇酯)。四是個人防護:進入有蜱地區,要注意防護,外露部位要塗布驅避劑。
相關專業人士提醒,如果發現蜱蟲附著,千萬不要用鑷子等工具將其除去,也不能用手指將其捏碎。應該用乙醚、煤油、松節油、旱菸油塗在蜱蟲頭部,或在蜱蟲旁點蚊香,把蜱蟲“麻醉”,讓它自行鬆口;或用液體石蠟、甘油厚塗蜱蟲頭部,使其窒息鬆口。如出現全身中毒症狀時可給予抗組胺藥和皮質激素。發現蜱咬熱及蜱麻痹時除支持療法外,應作相應的對症處理,及時搶救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