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人的服飾別具特色,樣式美觀大方。男人春、夏、秋三季頭戴呢子尖頂帽或前進帽,身著長袍,腰束綢帶,足蹬馬靴。女子則頭系綢巾,未婚女子多身穿溜肩式長裙,前胸打褶。已婚女子身著肩部打褶的長袍。肩部是否打褶,成為女性已婚、未婚的醒目標誌。兩種袍服均不系腰帶,與常見的蒙古袍樣式相比,別富韻致。冬季,男女均頭戴尖頂紅纓帽,腳蹬馬靴,身著皮袍或長裙。男子腰束綢帶,女子則在長袍之外再罩一件皮、棉坎肩。外地遊人置身於布里亞特蒙古人中間,無不對其服飾的藝術性和高超、精湛的剪裁、縫製技術發出由衷的讚嘆。
清代此部落婦女頭戴尖頂紅纓帽,著燈籠式裝袖,以庫錦或絛子為裝飾的袖緊和腰圍分割裝飾的袍服,並飾以辨髮飾為美,而獨具特色。
蒙古人的服飾別具特色,樣式美觀大方。男人春、夏、秋三季頭戴呢子尖頂帽或前進帽,身著長袍,腰束綢帶,足蹬馬靴。女子則頭系綢巾,未婚女子多身穿溜肩式長裙,前胸打褶。已婚女子身著肩部打褶的長袍。肩部是否打褶,成為女性已婚、未婚的醒目標誌。兩種袍服均不系腰帶,與常見的蒙古袍樣式相比,別富韻致。冬季,男女均頭戴尖頂紅纓帽,腳蹬馬靴,身著皮袍或長裙。男子腰束綢帶,女子則在長袍之外再罩一件皮、棉坎肩。外地遊人置身於布里亞特蒙古人中間,無不對其服飾的藝術性和高超、精湛的剪裁、縫製技術發出由衷的讚嘆。
婦女袍子分姑娘和媳婦的兩種。姑娘的袍邊兒用紅、黑兩種條布裝飾以外,還用絲、緞把條布鑲一道邊兒。必須做約三指寬的縮腰縱向皺褶。姑娘不穿坎肩兒,袍子也沒有馬蹄袖。頭戴用貂、獺皮製作的尖頂圓形帽子。帽邊以下戴串以珍珠、瑪瑙珠的“塔圖爾”(額箍),兩側掛帶有金、銀環的垂飾,胸前戴圓形“稿”(原為佛像盒)。成年婦女袍子的特徵為:縫接式袖子、鑲邊兒肘飾、縮腰帶縱紋、凸肩裝飾、皺褶下擺等。據說這種袍子,一般由裁剪好的七塊布縫製而成。在民間傳說中,認為如此製作的原因是,內蒙古布里亞特部族祖先之一的薄勒金夫人同外族英勇作戰,戰敗後敵人分解了夫人的遺體。事後,布里亞特人為了紀念女英雄和弘揚民族精神,按照遺體肢解的部位裁剪衣服,從新縫製,形成了今天特有的布里亞特婦女狀。婦女在袍子外邊穿用同樣布料縫製的無領對襟坎肩兒。重要場合也穿奧吉。
布里亞特蒙古人,春秋季節穿一種帽子連體的外套,叫做“楚巴”(雨衣)。由於布里亞特人居住的環境較為潮濕和寒冷,靴子一般做厚底、翹尖、帶籠套式樣。總之,布里亞特服飾,繼承蒙古族古代服飾傳統的同時,適當吸收了俄羅斯風格,形成了具有鮮明部族特色的裝束文化。
布里亞特男袍一般用青、藍、紫色綢緞做面兒,前襟用紅色加明、暗兩種——共三色錦條鑲邊兒。袍身肥大,帶馬蹄袖,系淡紅、淡綠或紫色腰帶。冬季戴圓形尖頂護耳帽,夏季戴尤登帽。
據有關資料記載,13世紀時布里亞特人隸屬於貝加爾湖周圍的十一個部族聯盟。因此,布里亞特人為了不忘記歷史由來,在他們的傳說中有,以帽子的頂珠象徵太陽,紅穗兒代表陽光,帽身上縫製11~14條橫向綱紋標誌部族的組成等說法。
布里亞特蒙古族是蒙古族-支古老的部落,其先民一直遊牧在貝加爾湖周圍。布里亞特蒙古族頭飾作為其民族文化的載體,具有獨特風格,形成了與遊牧文化相適應的服飾文化。
布里亞特姑娘頭飾主要有尖頂紅纓帽飾、大耳環飾、胸前神像盒掛飾等組成。
紅纓尖頂帽飾:呈圓錐形,帽高約15厘米,帽徑約19厘米,帽沿高6厘米。布里亞特蒙古族為了尊重和紀念部族聯盟,以帽子的圓形象徵太陽,帽子的紅纓長約20厘米,由紅絲線捻合,紅纓象徵閃耀的陽光,布里亞特帽子無論是冬帽還是夏帽,都順著帽圓一圈圈縫有橫線,帽子分別縫有8、11、13.32條橫線,每一條橫線代表著一個父親民族的姓氏。如8條橫線代表著阿吉布里亞特8個父親民族的姓氏;11或13條橫線代表著11個父親民族或13個民族的姓氏;32條橫線是代表著浩利和秸利泰布里亞特父親民族的姓氏。因此,布里亞特蒙古人在製作帽子裝飾時特別細心和嚴謹,忌諱帽子橫道縫線歪斜,如橫條線縫的不正,則認為這種帽子沒有民族的象徵拒絕佩戴。除此之外,在帽子的立緣處鑲有寬約8厘米不同質地的水獺皮、貂皮、羊羔皮和黑大絨邊等,毛邊的挺直象徵著勇敢戰士之意。 十三世紀時的布里亞特蒙古族,隸屬於貝加爾湖周圍的11個部落聯盟。為了不忘記自己的歷史,以帽子的頂珠象徵太陽;紅纓穗象徵陽光;帽筒上的8-32條橫線是代表部族的組成等。在布里亞特人心目中,帽子不僅記錄了歷史的傳統,還象徵著部族和個體的興旺。
銀質耳環飾:飾於兩肩下,直徑約6厘米,寬約2厘米,有素麵銀絲圈形,銀圈內飾“萬字錢紋”,耳環的大小不一,圖案各異,裝飾物也不同,這種差異與地域、經濟條件和喜好有一定的關係。
神像盒飾:蒙語稱“稿”,飾於胸前,圓形,中間空心,內放佛像之用。直徑約5厘米、厚3.5厘米,用純銀製作,上鏨刻蓮花瓣紋,神像盒與銀鏈聯接飾頸處,禁止隨便摘下亂放。
布里亞特青年已婚婦女頭飾主要有尖頂帽飾、頭圍箍飾、髮辮套飾、髮辮飾、耳環飾、鬢側流蘇飾等六部分組成。
紫緞尖頂立檐帽飾:蒙語稱“陶稿勒卜奇”,形制同姑娘的帽子,帽子的立檐一般飾水獺皮或貂皮,帽面以綢緞為主製作。
珊瑚珠頭圍箍飾:蒙語稱“塔圖爾”,飾於頭圍一周,寬約8厘米,黑絨作底內包襯,在上釘綴紅珊瑚、綠松石、瑪瑙、琥珀等珠寶。珠寶長約1.2厘米,寬約0.8厘米,各色珠子隔開釘綴3排,中間的串珠為120粒排列,上下兩排各60粒,隔一粒釘綴,看上去像英文字母的“H”連續排列。
髮辮套飾:蒙語稱“托依卜”,飾兩腮頰旁側,由黑、藍、紫、深綠、咖啡色等緞縫製。長約55厘米,寬約8-10厘米,髮辮套上下邊緣拼接金銀絲及花絛,中間釘綴各種銀飾件,並飾以盤長、雙勝吉祥等圖案。
髮辮銀飾:呈三角狀,飾於髮辮根部,長約5厘米,銀質三角形素麵,其上部為空心圓柱形,內插入一根長約15厘米,徑約1厘米的圓木,外包裹黑布。
耳環飾:銀鏈系掛,耳環有多種款式,有圓環、偏圓形銀環,中間飾多種吉祥圖案,以紅珊瑚和其它的珠寶7-9串固定在銀絲上,墜於耳下。 鬢側流蘇飾:繫於鬢角處,以珊瑚、松石、琥珀串數條墜於兩側及胸前。
法輪式掛飾:系掛兩裉之下腰部,法輪為銀質,紋飾有龍紋、盤長、萬字紋等吉祥圖案。不論是哪一種圖案,下邊系掛生活中所需要的銀飾件,左側銀鏈系雙管針筒、蒙古刀、火鐮;右側掛銀五飾(鉤、錐、耳勺、夾子、鑷子)銀香盒,這些飾件是男女必佩之物,也是一種裝飾(圖版九)。
布里亞特老年婦女頭飾比較簡單,平日夏天頭上罩圍巾,冬天戴尖頂護耳紅纓帽,飾羔皮、獺皮、貂皮為主。
布里亞特蒙古族婦女無論裝飾以上哪一種飾品都很美觀、大方、得體。
布利亞特婦女長袍,還保留著獨具特色的傳統款式風格,她們的長袍有未婚和已婚之區別。小姑娘和少女穿腰間有橫向分割結構的平袖無腰帶長袍;已婚婦女則穿腰間有橫向分割結構的燈籠式裝袖無腰帶長袍。未婚和已婚婦女長袍區別在於袖子的結構上,已婚婦女長袍的腰間的褶子也比姑娘的多一些。布利亞特已婚婦女還有一種長袍加對襟短坎肩的套裝,其短坎肩要用與長袍同色面料製作,並在袖窿和對襟之緣有庫錦鑲邊裝飾,其長袍在領邊、領座、大襟、腰圍和袖筒上段,均有庫錦鑲嵌裝飾。已婚婦女的這種套裝要用上等面料製作,一般在逢年過節時穿,並配以傳統帽子、頭巾和靴子。
布利亞特婦女長袍的又一特點是時代感非常強。她們的長袍不僅款式新穎別致,而且不受傳統面料的局限,婦女們可根據年齡、愛好和季節,隨意選用現代時裝的任何面料。所以穿上這種長袍,確有舒適得體、美觀大方、瀟灑利落、新奇時髦之感,故在青年婦女中值得推廣。
布利亞特男子除穿著兩道沿邊兒、雙雙成排扣袢兒裝飾的長袍之外,還穿一種在大襟之緣有三色寬沿邊兒的傳統長袍,頭戴尖頂護耳帽、腳著白底小翹尖靴子。
布利亞特婦女非常講究裁剪和縫製工藝。婦女們常在一起交流裁剪和縫製經驗,研究如何提高裁剪縫紉技術等。在布利亞特一般家庭均備有縫紉機和裁剪工具,姑娘們十幾歲就開始學習裁剪縫紉技術。
布利亞特婦女不論年齡大小、未婚還是已婚,經常穿著自己的傳統服飾。逢年過節、舉辦婚事或參加那達慕盛會時,布利亞特人多數穿戴自己的傳統服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