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旅遊文化叢書:蒙古族服飾(全彩圖文版)》《內蒙古旅遊文化叢書》之一,為了滿足讀者和旅遊者的實用需求,將草原服飾的歷史沿革、實用到美觀的演變,服飾的審美觀、服飾的文化屬性,以及服飾與生態、生活的關聯作了通俗易懂的介紹。
基本介紹
- 書名:內蒙古旅遊文化叢書:蒙古族服飾
- 類型:時尚
- 出版日期:2014年1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7204125258
- 作者:亮月
- 出版社:內蒙古人民出版社
- 頁數:138頁
- 開本:32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序言,後記,
內容簡介
《內蒙古旅遊文化叢書:蒙古族服飾(全彩圖文版)》從文化人類學的認識高度來剖析蒙古族服飾與文化,全面介紹蒙古族服飾的概況,同時也說明其形成的原因及相關風俗禮儀、傳說故事,以及服飾與生態、服飾與時代、服飾與生活等內容。書中有大量的彩色照片,更增加了欣賞性和可讀性。
圖書目錄
服飾與人類
服飾與生態
服飾與生活
服飾與民族
服飾與時代
草原與牧人的服飾
渾然大氣的男裝
精美艷麗的女裝
象徵尊嚴的帽子
大方實用的袍子
功能獨特的腰帶
便捷舒適的靴子
蒙古男人的佩飾
蒙古男士的髮型與鬍鬚
異彩紛呈的部族服飾
阿拉善服飾
阿魯科爾沁服飾
烏拉特服飾
鄂爾多斯服飾
察哈爾服飾
蘇尼特服飾
烏珠穆沁服飾
阿巴嘎服飾
巴林服飾
科爾沁服飾
布里亞特服飾
巴爾虎服飾
翁牛特服飾
服飾與身份
貴族服飾
平民服飾
賽馬服飾
摔跤手服飾
年齡段服飾
薩滿服飾
喇嘛服飾
圖案工藝
服飾與時空
蒙元時期的蒙古族服飾
明清時期的蒙古族服飾
現當代蒙古族服飾
附錄
一、明朝人蕭大亨眼中蒙古人的服飾
二、十三世紀西方傳教士眼中蒙古人的服飾與鎧甲
三、十八世紀德國旅行家帕拉斯眼中卡爾梅克人、蒙古人及布里雅特人的服飾
四、十九世紀一位法國傳教士眼中的蒙古婦女服飾
五、考古學資料中反映的蒙古族服飾
後記
服飾與生態
服飾與生活
服飾與民族
服飾與時代
草原與牧人的服飾
渾然大氣的男裝
精美艷麗的女裝
象徵尊嚴的帽子
大方實用的袍子
功能獨特的腰帶
便捷舒適的靴子
蒙古男人的佩飾
蒙古男士的髮型與鬍鬚
異彩紛呈的部族服飾
阿拉善服飾
阿魯科爾沁服飾
烏拉特服飾
鄂爾多斯服飾
察哈爾服飾
蘇尼特服飾
烏珠穆沁服飾
阿巴嘎服飾
巴林服飾
科爾沁服飾
布里亞特服飾
巴爾虎服飾
翁牛特服飾
服飾與身份
貴族服飾
平民服飾
賽馬服飾
摔跤手服飾
年齡段服飾
薩滿服飾
喇嘛服飾
圖案工藝
服飾與時空
蒙元時期的蒙古族服飾
明清時期的蒙古族服飾
現當代蒙古族服飾
附錄
一、明朝人蕭大亨眼中蒙古人的服飾
二、十三世紀西方傳教士眼中蒙古人的服飾與鎧甲
三、十八世紀德國旅行家帕拉斯眼中卡爾梅克人、蒙古人及布里雅特人的服飾
四、十九世紀一位法國傳教士眼中的蒙古婦女服飾
五、考古學資料中反映的蒙古族服飾
後記
序言
蒙古族是一個具有古老傳統的民族。他繼承了亞洲草原幾千年來的遊牧文明傳統,或多或少地受到了匈奴、鮮卑、柔然、突厥、回鶻、契丹等民族的服飾文化影響。公元1206年,鐵市真用武力統一蒙古高原的遊牧部族,被推舉為成吉思汗,建立了大蒙古國。從此,蒙古高原上出現了一個地域性統一共同體一一蒙古族。
蒙古民族的形成把草原服飾文化提高到了嶄新的發展階段。由於軍事上的勝利和版圖的擴展,歐亞兩洲的金銀財寶、綾羅綢緞,雲集蒙古地區,這在客觀上為蒙古族服飾的發展變化提供了物質材料,達到了“他們的日常服飾都鑲以寶石,刺以金鏤”(《世界征服者史》作者志費尼所言)的程度。大蒙古國和元朝是對亞洲草原幾千年的遊牧文明進行規範,並把它提高到封建制高度的創新時期。在服飾領域也不例外,規定了很多制度,如蒙哥汗於1252年、忽必烈汗於1275年都頒布了法令。除包括官場禮服一一質孫服的穿著規定以外,從皇帝到百姓,在什麼場台、什麼地點穿著什麼樣的服飾都作了嚴格的規定。
1368年,元朝統治者失去了對中原的統治,蒙古社會進入了一個動盪而變化多端的“北元”歷史時期。北元政權同明朝政府打打和和,到了阿勒坦汗時期與中原建立了固定的商貿關係,土默特和東部出現了農業種植區,部分蒙古人改變了遊牧的生活方式,與此同時全面引進西藏佛教,蒙古人的價值觀也發生了變化,這兩件大事在表達審美意識的服飾文化中得到了體現。北元晚期在蒙古服飾中出現的另一個較大變化是各個部落服飾開始形成,這與蒙古故土上存在的“六萬戶”行政制度及其相對穩定的區域遊牧方式有關。到了清代,清朝政府在基本不破壞蒙古遊牧封建制的前提下,建立新的盟、旗制,施行“分而治之”的統治,甚至主張旗與旗之間的服飾差異,這無疑促進了蒙古部落服飾的形成和定型,出現了巴爾虎、幣斗爾沁、巴林、喀喇沁、烏珠穆沁、阿巴嘎、蘇尼特、察哈爾、土默特、烏拉特、鄂爾多斯、阿拉善、喀爾喀、布利亞特、翁牛特等服飾。
近現代的蒙古服飾中出現了較為明顯的三種變化。從明末開始逐漸形成,而到清朝中期基本定型的農牧混合型生活方式成為部分蒙古人的謀生手段。傳統的長袍、大靴子顯然不適合農業生產,於是產生了有所保留蒙古傳統風格的新型“三段式”服飾一一上衣、褲子和鞋。清朝末年,隨著滿清統治的結束和蒙古封建勢力的衰弱,服飾等級趨於消亡,貴族和庶民服飾之間開始相互融合。除此之外,西方工業文明滲透到蒙古地區,20世紀20年代,蒙古族知識分子就開始穿著西服革履。
各民族服飾都有自己的特點。蒙古族服飾有著濃厚的草原風格和適合遊牧生活的基本款式。從其構成來講,有帽子、袍子、坎肩、汗子、腰帶、褲子、套褲、靴子、鞋等。這些服飾“構件”,由於穿著者的身份地位、性別年齡、職業分工以及環境季節的不同,就像草原上盛開的鮮花一樣,獨領風騷,各具特色。但蒙古族服飾也像草原上的鮮花,順應北方氣候,紮根於溫馨的土地一一他們賴以生存的生活方式。其中,男裝傾向於渾然大氣,女裝呈現為精美艷麗。加之五彩繽紛的佩飾,蒙古族服飾總體上表現為自由大方而不缺細琢精雕的沉穩風格。
此書是一本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礎上編撰而成的知識性讀物。其目的以通俗易解的語言(包括必要的圖畫)為那些對蒙古族服飾及風俗習慣感興趣的讀者提供一些精神“快餐”。但是為了避免無味的陳列而保證“快餐”的“營養”成分,我們在寫作過程中儘量堅持了以下幾點原則:一是在客觀的歷史框架內,把蒙古族服飾理解為生活觀念的物化載怖,並把這種物化載怖與他們長期堅持的生存方式相結合,試圖從文化人類學的認知高度來剖析詮釋。二是在較全面地介紹蒙古族服飾概況的同時也說明其形成的原由及相關的風俗禮儀、傳說故事等,從而使得此書能夠擁有較多的信息量。三是適當闡述了各民族服飾共有的幕些基本屬性。例如,服飾與生態、服飾與時代、服飾與生活方式等。旨在讓讀者對服飾文化有一個初步和整體的了解。
有關蒙古族服飾方面的歷史文獻頗為豐富。《蒙韃備錄》(1221年)、《黑韃事略》(1237年)、《帕朗嘉賓蒙古行紀》(1245~1247年)、《魯布魯克東行紀》(1253~1255年)、《史集》、《世界征服者史》、《元史-輿服志》、《蒙古及蒙古人》(1892~1893年)、《蒙古飾物》、《中國古代服飾史》等中外經典著作都程度不同地介紹或分新了蒙古人的服飾文化。20世紀80年代至今,內蒙古各旗縣的地方志陸續出版(約80多部),加之各幣中刊物上發表的介紹性文章(約200多篇),蒙古族服飾文化的資料蒐集整理工作已經初具規模。值得一提的是,蒙古國已故學者哈·寧布先生於19g3~1994年在《內蒙古社會幣斗學》(蒙文版)刊發的《蒙古服裝史》和內蒙古已故學者普日萊桑布編著的《蒙古族服飾文化》(遼寧民族出版社於1977年出版·蒙文)是這個時期介紹和研究蒙古族服飾方面的拳頭性著作。2003年,在上述兩部專著的基礎上重新編著了《蒙古族服飾文化》一書。
近年來,我們在研究蒙古族傳統文化的過程中,深深感到了對民族物質形態文化及風俗習慣進行全面研究的重要性。因此,欣然接受了《內蒙古旅遊文化叢書》中的《蒙古族服飾》這一專題的寫作任務。此書付梓出版之際,認識到了書中的不足和缺憾,不過此時也想起了一句哲人名言:人問不存在完美,只存在對完美的追求。只能以此話自慰了。
此書是在2003年出版的《蒙古族服飾文化》的基礎上編著的,其基本內容沒有改變,只增加了“翁牛特服飾”與“阿魯科爾沁服飾”等兩個部分內容。並且原前書中引用的黑白圖片都換成了彩圖。
特別在此鳴謝為我們慷慨提供文字或圖片資料的內蒙古社會科學院喬吉、布和朝魯、巴圖吉日嘎拉、劉蒙林等學者及協助給我們提供圖片的赤峰市翁牛特旗信用社那木太蘇榮、內蒙古民族服飾協會白金昌、文化出版社扎市蘇、赤峰學院政法學院圖門巴雅爾、鄂爾多斯鄂托克旗圖布行吉雅、赤峰市翁牛特旗海拉蘇蒙中李玉石、呼和浩特市蝴蝶樹攝影屋婁斌、呼和浩特市森吉德瑪、民族服飾公司總經理浩斯巴亞爾、赤峰市巴市市右旗孟和那順、錫盟東烏旗額爾頓烏拉嘎查阿拉坦蘇和等先生和《內蒙古婦女》雜誌社美術編輯烏日娜女士、通遼扎魯特旗烏力吉市仁學校淑梅女士、赤峰市巴市市左旗林東蒙古族國小叄丹艾士。
蒙古民族的形成把草原服飾文化提高到了嶄新的發展階段。由於軍事上的勝利和版圖的擴展,歐亞兩洲的金銀財寶、綾羅綢緞,雲集蒙古地區,這在客觀上為蒙古族服飾的發展變化提供了物質材料,達到了“他們的日常服飾都鑲以寶石,刺以金鏤”(《世界征服者史》作者志費尼所言)的程度。大蒙古國和元朝是對亞洲草原幾千年的遊牧文明進行規範,並把它提高到封建制高度的創新時期。在服飾領域也不例外,規定了很多制度,如蒙哥汗於1252年、忽必烈汗於1275年都頒布了法令。除包括官場禮服一一質孫服的穿著規定以外,從皇帝到百姓,在什麼場台、什麼地點穿著什麼樣的服飾都作了嚴格的規定。
1368年,元朝統治者失去了對中原的統治,蒙古社會進入了一個動盪而變化多端的“北元”歷史時期。北元政權同明朝政府打打和和,到了阿勒坦汗時期與中原建立了固定的商貿關係,土默特和東部出現了農業種植區,部分蒙古人改變了遊牧的生活方式,與此同時全面引進西藏佛教,蒙古人的價值觀也發生了變化,這兩件大事在表達審美意識的服飾文化中得到了體現。北元晚期在蒙古服飾中出現的另一個較大變化是各個部落服飾開始形成,這與蒙古故土上存在的“六萬戶”行政制度及其相對穩定的區域遊牧方式有關。到了清代,清朝政府在基本不破壞蒙古遊牧封建制的前提下,建立新的盟、旗制,施行“分而治之”的統治,甚至主張旗與旗之間的服飾差異,這無疑促進了蒙古部落服飾的形成和定型,出現了巴爾虎、幣斗爾沁、巴林、喀喇沁、烏珠穆沁、阿巴嘎、蘇尼特、察哈爾、土默特、烏拉特、鄂爾多斯、阿拉善、喀爾喀、布利亞特、翁牛特等服飾。
近現代的蒙古服飾中出現了較為明顯的三種變化。從明末開始逐漸形成,而到清朝中期基本定型的農牧混合型生活方式成為部分蒙古人的謀生手段。傳統的長袍、大靴子顯然不適合農業生產,於是產生了有所保留蒙古傳統風格的新型“三段式”服飾一一上衣、褲子和鞋。清朝末年,隨著滿清統治的結束和蒙古封建勢力的衰弱,服飾等級趨於消亡,貴族和庶民服飾之間開始相互融合。除此之外,西方工業文明滲透到蒙古地區,20世紀20年代,蒙古族知識分子就開始穿著西服革履。
各民族服飾都有自己的特點。蒙古族服飾有著濃厚的草原風格和適合遊牧生活的基本款式。從其構成來講,有帽子、袍子、坎肩、汗子、腰帶、褲子、套褲、靴子、鞋等。這些服飾“構件”,由於穿著者的身份地位、性別年齡、職業分工以及環境季節的不同,就像草原上盛開的鮮花一樣,獨領風騷,各具特色。但蒙古族服飾也像草原上的鮮花,順應北方氣候,紮根於溫馨的土地一一他們賴以生存的生活方式。其中,男裝傾向於渾然大氣,女裝呈現為精美艷麗。加之五彩繽紛的佩飾,蒙古族服飾總體上表現為自由大方而不缺細琢精雕的沉穩風格。
此書是一本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礎上編撰而成的知識性讀物。其目的以通俗易解的語言(包括必要的圖畫)為那些對蒙古族服飾及風俗習慣感興趣的讀者提供一些精神“快餐”。但是為了避免無味的陳列而保證“快餐”的“營養”成分,我們在寫作過程中儘量堅持了以下幾點原則:一是在客觀的歷史框架內,把蒙古族服飾理解為生活觀念的物化載怖,並把這種物化載怖與他們長期堅持的生存方式相結合,試圖從文化人類學的認知高度來剖析詮釋。二是在較全面地介紹蒙古族服飾概況的同時也說明其形成的原由及相關的風俗禮儀、傳說故事等,從而使得此書能夠擁有較多的信息量。三是適當闡述了各民族服飾共有的幕些基本屬性。例如,服飾與生態、服飾與時代、服飾與生活方式等。旨在讓讀者對服飾文化有一個初步和整體的了解。
有關蒙古族服飾方面的歷史文獻頗為豐富。《蒙韃備錄》(1221年)、《黑韃事略》(1237年)、《帕朗嘉賓蒙古行紀》(1245~1247年)、《魯布魯克東行紀》(1253~1255年)、《史集》、《世界征服者史》、《元史-輿服志》、《蒙古及蒙古人》(1892~1893年)、《蒙古飾物》、《中國古代服飾史》等中外經典著作都程度不同地介紹或分新了蒙古人的服飾文化。20世紀80年代至今,內蒙古各旗縣的地方志陸續出版(約80多部),加之各幣中刊物上發表的介紹性文章(約200多篇),蒙古族服飾文化的資料蒐集整理工作已經初具規模。值得一提的是,蒙古國已故學者哈·寧布先生於19g3~1994年在《內蒙古社會幣斗學》(蒙文版)刊發的《蒙古服裝史》和內蒙古已故學者普日萊桑布編著的《蒙古族服飾文化》(遼寧民族出版社於1977年出版·蒙文)是這個時期介紹和研究蒙古族服飾方面的拳頭性著作。2003年,在上述兩部專著的基礎上重新編著了《蒙古族服飾文化》一書。
近年來,我們在研究蒙古族傳統文化的過程中,深深感到了對民族物質形態文化及風俗習慣進行全面研究的重要性。因此,欣然接受了《內蒙古旅遊文化叢書》中的《蒙古族服飾》這一專題的寫作任務。此書付梓出版之際,認識到了書中的不足和缺憾,不過此時也想起了一句哲人名言:人問不存在完美,只存在對完美的追求。只能以此話自慰了。
此書是在2003年出版的《蒙古族服飾文化》的基礎上編著的,其基本內容沒有改變,只增加了“翁牛特服飾”與“阿魯科爾沁服飾”等兩個部分內容。並且原前書中引用的黑白圖片都換成了彩圖。
特別在此鳴謝為我們慷慨提供文字或圖片資料的內蒙古社會科學院喬吉、布和朝魯、巴圖吉日嘎拉、劉蒙林等學者及協助給我們提供圖片的赤峰市翁牛特旗信用社那木太蘇榮、內蒙古民族服飾協會白金昌、文化出版社扎市蘇、赤峰學院政法學院圖門巴雅爾、鄂爾多斯鄂托克旗圖布行吉雅、赤峰市翁牛特旗海拉蘇蒙中李玉石、呼和浩特市蝴蝶樹攝影屋婁斌、呼和浩特市森吉德瑪、民族服飾公司總經理浩斯巴亞爾、赤峰市巴市市右旗孟和那順、錫盟東烏旗額爾頓烏拉嘎查阿拉坦蘇和等先生和《內蒙古婦女》雜誌社美術編輯烏日娜女士、通遼扎魯特旗烏力吉市仁學校淑梅女士、赤峰市巴市市左旗林東蒙古族國小叄丹艾士。
編著者
2012年5月於呼和浩特
後記
《內蒙古旅遊文化叢書》是一部專門展現內蒙古獨特旅遊資源,集趣味性與知識性為一體的大眾化旅遊讀物。
時值該《叢書》出版之際,恰逢內蒙古自治區黨委於2013年3月提出“8337”發展思路,要把內蒙古建設成為“體現草原文化、獨具北疆特色的旅遊觀光、休閒度假基地”。為更好地體現這一重要的發展思路,同時滿足更多旅遊者和廣大讀者的需要,2013年初,經內蒙古人民出版社提議,決定重新編撰出版《內蒙古旅遊文化叢書》,為內蒙古打造“體現草原文化、獨具北疆特色的旅遊觀光、休閒度假基地”盡綿薄之力。
此次出版的《內蒙古旅遊文化叢書》由《內蒙古古塔》、《內蒙古古城》、《內蒙古寺廟》、《內蒙古清真寺》、《內蒙古自然奇觀》、《蒙古包文化》、《蒙古族服飾》、《蒙古族民俗風情》、《蒙古族飲食文化》、《春天裡盛開的映山紅——達斡爾族風情》、《天邊那絢麗的彩虹——鄂溫克族風情》、《高高的興安嶺——鄂倫春族風情》、《內蒙古考古大發現》組成。此次出版,對2003年9月出版的《內蒙古旅遊文化叢書》進行了調整,將原《來自森林草原的人們——達斡爾、鄂溫克、鄂倫春族風情》,一分為三:《達斡爾族風情》、《鄂溫克族風情》、《鄂倫春族風情》,同時,除整合《叢書》初版時的個別分冊之外,還增加了《內蒙古考古大發現》一冊作為《叢書》之一種。同時,每種圖書,增加了大量的彩色照片。即將出版的《內蒙古旅遊文化叢書》總計13冊,170餘萬字。
經過《叢書》全體新老作者近一年的不懈努力,《內蒙古旅遊文化叢書》的編撰工作已圓滿完成,並再次得到內蒙古自治區宗教局等有關部門、單位的大力支持。在《叢書》付梓之際,我謹對付出辛勞的各位作者表示衷心的感謝!《叢書》的出版,得到內蒙古人民出版社領導、各漢文編輯部的大力支持,特別是武連生副總編在《叢書》的總體策劃方面提出了很好的意見,付出了艱辛的勞動,在此一併表示衷心的感謝!
時值該《叢書》出版之際,恰逢內蒙古自治區黨委於2013年3月提出“8337”發展思路,要把內蒙古建設成為“體現草原文化、獨具北疆特色的旅遊觀光、休閒度假基地”。為更好地體現這一重要的發展思路,同時滿足更多旅遊者和廣大讀者的需要,2013年初,經內蒙古人民出版社提議,決定重新編撰出版《內蒙古旅遊文化叢書》,為內蒙古打造“體現草原文化、獨具北疆特色的旅遊觀光、休閒度假基地”盡綿薄之力。
此次出版的《內蒙古旅遊文化叢書》由《內蒙古古塔》、《內蒙古古城》、《內蒙古寺廟》、《內蒙古清真寺》、《內蒙古自然奇觀》、《蒙古包文化》、《蒙古族服飾》、《蒙古族民俗風情》、《蒙古族飲食文化》、《春天裡盛開的映山紅——達斡爾族風情》、《天邊那絢麗的彩虹——鄂溫克族風情》、《高高的興安嶺——鄂倫春族風情》、《內蒙古考古大發現》組成。此次出版,對2003年9月出版的《內蒙古旅遊文化叢書》進行了調整,將原《來自森林草原的人們——達斡爾、鄂溫克、鄂倫春族風情》,一分為三:《達斡爾族風情》、《鄂溫克族風情》、《鄂倫春族風情》,同時,除整合《叢書》初版時的個別分冊之外,還增加了《內蒙古考古大發現》一冊作為《叢書》之一種。同時,每種圖書,增加了大量的彩色照片。即將出版的《內蒙古旅遊文化叢書》總計13冊,170餘萬字。
經過《叢書》全體新老作者近一年的不懈努力,《內蒙古旅遊文化叢書》的編撰工作已圓滿完成,並再次得到內蒙古自治區宗教局等有關部門、單位的大力支持。在《叢書》付梓之際,我謹對付出辛勞的各位作者表示衷心的感謝!《叢書》的出版,得到內蒙古人民出版社領導、各漢文編輯部的大力支持,特別是武連生副總編在《叢書》的總體策劃方面提出了很好的意見,付出了艱辛的勞動,在此一併表示衷心的感謝!
馬永真
2013年11月
於內蒙古社會科學院
於內蒙古社會科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