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古塔/內蒙古旅遊文化叢書

內蒙古古塔/內蒙古旅遊文化叢書

那木斯來、何天明編著的這本《內蒙古古塔(全彩圖文版)》是根據《內蒙古旅遊文化叢書》的宗旨編寫的,圍繞修建佛塔的歷史環境,所涉及的活佛,歷史事件,按照真實可靠的史料加以介紹。《內蒙古古塔(全彩圖文版)》並非學術著作。

基本介紹

  • 書名:內蒙古古塔/內蒙古旅遊文化叢書
  • 出版社:內蒙古人民出版社
  • 頁數:122頁
  • 開本:32
  • 作者:那木斯來 何天明
  • 出版日期:2014年1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7204125304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文摘,後記,序言,

內容簡介

那木斯來、何天明編著的這本《內蒙古古塔(全彩圖文版)》圍繞內蒙古現存古塔,就其修建的歷史環境,所涉及的活佛、歷史事件等方面,運用真實可靠的史料,加以詳細的介紹。主要脈絡是內蒙古地區遼金佛塔、覆缽式佛塔,元明清佛塔。具體的有:古慶州白塔,萬部華嚴經塔,感聖寺佛舍利塔……錫埒圖召佛塔,喇嘛洞召佛塔,五當召靈塔,百靈廟雙塔……

圖書目錄

內蒙古地區遼金佛塔縱覽
聳入雲霄的古慶州白塔
蘊藏愛情傳說的南塔與北塔
渾厚高大的敖漢五十家子白塔
神秘野史的萬部華嚴經塔
傲然屹立的感聖寺佛舍利塔
耐人尋味的中京小塔和半截塔
覆缽式佛塔的由來
造型獨特的覆缽塔
舍利與佛塔
轉塔和轉經
內蒙古地區元明清佛塔縱覽
造型精美的錫埒圖召佛塔
獨具特色的金剛座舍利寶塔
陰山古剎喇嘛洞召佛塔
青山白蓮五當召靈塔
草原之城百靈廟雙塔
奔麗端莊的梅力更召高塔
高原聖地烏審召大白塔
神乎其神的阿拉善南寺塔
阿拉善賀蘭山福因寺塔
老哈河南岸的須彌座白塔
開魯縣元代多門吉祥塔
西夏死城哈拉浩特古塔
濟公式高僧紀念塔
大漠中的達喇額肯塔
伊金霍洛的烏拉召佛塔
科爾沁唐阿里克廟佛塔
白音和碩廟內齊托因舍利塔
元上都古城眾多佛塔
遼慶州白塔前的喇嘛塔
後記

文摘

在今天大興安嶺西南,有一個令人神往的地方,這就是內蒙古赤峰市巴林左旗。那裡有山地,多丘陵,烏力吉市倫河等數條河流蜿蜒於境內。聞名於世的“紅山文化”遺址,珍貴奇特的遼、金、元、清各代遺存,給這片土地刻上了一道道值得深思的皺紋。
當你親到這裡,一定要遊覽蜚聲中外的遼上京。駐足於遼太祖陵等各類遼墓之前,細心地品味,會給你帶米無盡的驚奇與猜想。如果你是虔誠的佛教徒,或是佛教文化的熱心者,千萬不要忘記將這裡的南塔和北塔列入重點遊覽的日程。
很久以來,當地民問曾流傳著一個有關南塔與北塔的動人故事。當時,上京城外的山中住著一位以放牧和打獵為生的契丹老人,膝下有兩個才貌出眾的女兒。早年,因老人長期征戰在外,家中事務全由夫人操持。因積勞成疾,夫人在丈夫歸家後不久便辭別人世。契丹建國,社會安定,兩個女兒也長大成人。大女兒沉穩內向,落落大方,儀表出眾;小女兒活潑好動,文武雙全,美麗動人。雖說姐倆相差不到兩歲,但妹妹因自幼受到母親的疼愛和姐姐的關心,辦事急於求成,缺乏耐心。
這一年,姐倆都已到了出嫁的年齡。一天,一位年輕英俊的契丹將軍在上京山中打獵,突遇暴雨,難歸城中,借宿於老人家中。當晚,老人一家置酒招待。正值青春年少的小伙子,面對兩位如花似玉、彬彬有禮的姑娘,頓生相愛之心。姐妹二人面對這位威武英俊的年輕將軍也都春情涌動,意欲以身相許。老人對小將軍頗有好感,見此情景,便請小將軍設法選擇一位姑娘為妻。為了給姐倆公平的機會,同時也看一看她們的真實本領,小將軍便請姐妹二人分別修建一座塔,修得又快又好的將成為自己的妻子。於是,姐妹二人分別於南、北山坡上開始建塔。姐姐認真細緻,追求質量;小妹急於求成,華而無實。妹妹儘管先於姐姐完工,但在小伙子驗收時,卻在突然親臨的雷雨之中被炸雷劈掉了塔剎。而姐姐所建的南塔,經過暴風和雷雨的洗禮,在陽光下更顯得端莊秀麗,挺拔迷人,終於成就了姐姐與小伙子的美好姻緣。
傳說是動人的,也給人以啟迪。而從這耐人尋昧的故事中,我們也不難察覺到古往今來人們對古塔的認識。真誠、踏實、沉穩、市卜實已成為當地的一種民風。當然,在我們今天遊覽這兩座古搭時,還應從歷史的角度了解一些真實性更強的內容。
今天我們所見到的南塔,位於遼上京臨潢府遺址南大約8公里。據史載可知,這裡在遼太祖時期已是契丹族活動的中心。當時,許多在戰爭中被俘的漢人、渤海人等被安置在這一地區。遼代的臨潢府,下轄州城25個,淶流河等十餘條河流與兔兒山等山脈交錯分布於境內,構成了十分優美的自然環境。《遼史》描繪這裡的自然狀況和地位為“負山抱海,天險當足以為固。地沃宜耕幣中,水草便畜牧。金齪一箭二百年之基壯矣”。也就是說,這裡是遼太祖創業時期選中的神聖之地。
契丹政市又建立後,遼太祖於神冊三年(918年),命漢人康默記主管建城之事,籌建遼上京,併名其為“皇都”。當年五月,遼太祖又下詔“建孔子廟、佛寺、道觀”。可見,這裡不僅是當時契丹族的政治、經濟、軍事中心,也是文化和宗教中心。佛寺的興建與佛塔興建的時間不會相去太遠。由於塔下曾發現有銘文殘文“至第五檐……十二年”的字樣,所以,一般認為這座塔的建塔時問是在遼太祖天顯十一年(937年)。上京南塔為八角七級空心塔,高約25米,磚市結市勾。因年代久遠,損壞已較嚴重,比較完整的是約3米多寬、6米高的台座。由此向上,塔身逐步內收,但塔剎已經損壞。塔南側有高2.4米,寬1.6林的門可以進入塔內,其餘七面均設有假門。塔身一層各面有赭色石質浮雕,但現在能夠觀賞的僅有20餘尊。主要有佛像、飛天、菩薩等。這些浮雕,刀法嫻熟而精緻,形象逼真而優美,動感強烈,怖態柔潤豐滿。華蓋兩側的伎樂人、供養人、坐佛以及蓮花下的孔雀,都給人以栩栩如生之感,足見當時工匠技藝之精湛。
與南塔相對應,在今天林東街西山岡上還有一座古塔,一般幣爾其為“北塔”。登上此山,林東全景盡收眼底。北塔足巨離上京城遺址約2公里,是一座高約10米,台座每面寬2.4米,五檐六角,磚質結構的古塔。因毀壞嚴重,此塔的秘密尚待考證。但若仔細觀察,仍可在台座上依稀看到浮雕有佛像的痕跡。在對其進行加固維修的時候,曾經在塔的天宮中發現一些文物。其中有在國內其他遼塔中甚為少見的“白釉小碟”、“市雕小塔”等珍貴實物。就古塔現存的整體面貌來看,也與其他遼塔在建築手法和風格上存在較大差異。這些都有待於今後的考證與研究。
按照歷史發展,這兩座塔是隨著遼代城鎮建設的興起而興建的。其建築風格、工藝等各方面較為明顯地反映出與唐代佛教建築的相似之處。南塔從造型等各個方面所表現出親的唐代風格更加濃厚一些,而且,藝術和工藝都具有很高的研究價值。從當時居住在遼上京地區的人口市勾成情況分析,參加建塔的技術和勞務人員,主要應該是來自燕、薊的漢人,也有渤海人以及其他各族。
而先後建於上京的弘福寺、天雄寺、崇孝寺、節義寺、安國寺、開龍寺、福先寺等也從另一個角度證明,佛教在這裡曾經是極其興盛的。今天的南塔與北塔僅僅是一個縮影。
P9-12

後記

《內蒙古旅遊文化叢書》是一部專門展現內蒙古獨特旅遊資源,集趣味性與知識性為一體的大眾化旅遊讀物。
時值該《叢書》出版之際,恰逢內蒙古自治區黨委於2013年3月提出“8337”發展思路,要把內蒙古建設成為“體現草原文化、獨具北疆特色的旅遊觀光、休閒度假基地”。為更好地體現這一重要的發展思路,同時滿足更多旅遊者和廣大讀者的需要,2013年初,經內蒙古人民出版社提議,決定重新編撰出版《內蒙古旅遊文化叢書》,為內蒙古打造“體現草原文化、獨具北疆特色的旅遊觀光、休閒度假基地”盡綿薄之力。
此次出版的《內蒙古旅遊文化叢書》由《內蒙古古塔》、《內蒙古古城》、《內蒙古寺廟》、《內蒙古清真寺》、《內蒙古自然奇觀》、《蒙古包文化》、《蒙古族服飾》、《蒙古族民俗風情》、《蒙古族飲食文化》、《春天裡盛開的映山紅——達斡爾族風情》、《天邊那絢麗的彩虹——鄂溫克族風情》、《高高的興安嶺——鄂倫春族風情》、《內蒙古考古大發現》組成。此次出版,對2003年9月出版的《內蒙古旅遊文化叢書》進行了調整,將原《來自森林草原的人們——達斡爾、鄂溫克、鄂倫春族風情》,一分為三:《達斡爾族風情》、《鄂溫克族風情》、《鄂倫春族風情》,同時,除整合《叢書》初版時的個別分冊之外,還增加了《內蒙古考古大發現》一冊作為《叢書》之一種。同時,每種圖書,增加了大量的彩色照片。即將出版的《內蒙古旅遊文化叢書》總計13冊,170餘萬字。
經過《叢書》全體新老作者近一年的不懈努力,《內蒙古旅遊文化叢書》的編撰工作已圓滿完成,並再次得到內蒙古自治區宗教局等有關部門、單位的大力支持。在《叢書》付梓之際,我謹對付出辛勞的各位作者表示衷心的感謝!《叢書》的出版,得到內蒙古人民出版社領導、各漢文編輯部的大力支持,特別是武連生副總編在《叢書》的總體策劃方面提出了很好的意見,付出了艱辛的勞動,在此一併表示衷心的感謝!
馬永真
2013年11月
於內蒙古社會科學院

序言

本書是根據《內蒙古旅遊文化叢書》的宗旨而編寫的有關內蒙古現存古塔的介紹。
佛塔是佛教文化的內容之一,也是佛教得以傳播和發展的必然產物。在歷史上,隨著佛教的傳入和發展,我們內蒙古地區曾建造過數千座風格古樸典雅,造型校為美觀的大小不同的各類佛塔。它是各民族共同創造的燦爛的文化藝術,具有獨特的藝術內涵和觀賞價值。可惜,由於時代的變遷和天災人禍之故,大部分佛塔已被毀壞或倒塌。但是,所剩的佛塔依然容光煥發,吸引著中外眾多遊客,前來遊覽觀賞。其中,有些地方的佛塔,倒塌後,經過重修,已恢復了巍峨挺拔的古貌。有人說,“古塔要揭秘”,其實,也沒有那么多秘密,無論是遼金時代的密檐式和樓閣式佛塔,還是元、明、清時期的覆鈰式佛塔,其造型風格和藝術等諸方面,已有所規範和固定的格式,並非千變萬化。因此,沒有什麼神秘可言。其所謂的“揭秘”,無非是圍繞修建佛塔的歷史環境、所涉及的活佛、歷史事件等方面,運用真實而可靠的史料,加以介紹而已。
此書並非學術著作,書中個別圖片採用了呼和浩特市文化局、文物管理處和內蒙古畫報社等單位所編的書刊上發表的作品:還有一部分是由喬吉、秦保平、扎拉森、盧明輝、王末想等同志提供,在此向他們表示誠摯的謝意。
那市斯來 何天明
2013年11月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