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依族蠟染

布依族蠟染

清新自然的冰紋、蠟染是蠟畫和染色的合成。布依族蠟染的傳統染色,以藍靛液浸染,呈藍白相間的效果。由於點、線、面的配合有致,賓主、大小 藍白的疏密得當,自然生成冰紋的虛實變化,使白底藍花或藍底白花看起來更加顯得清秀淡雅,更加顯得富有韻味。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布依族蠟染
  • 來源民族布依族
  • 地區:中國
  • 類型:染料
基本介紹,布依族簡介,製作方法,蠟染的發展及用途,發展歷程,用途,布依族相關,簡介,民族歷史的來歷,民族飲食及食俗,民族建築,文化藝術,民族婚俗,禮儀習俗,

基本介紹

布依族簡介

布依族,中國少數民族之一 。現有254萬餘人,其中貴州省有200多萬人,占布依族人口的95%以上。豐要聚居在黔南和黔西南兩個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以及貴州的都勻.獨山、平塘、鎮寧等10個地區。其餘散居於雲南,四川、廣西等地區。布依族是雲貴高原東南部的土著居民,早在石器時代就在這裡勞動生息。布依族與古代的“僚”、“百越”、“百濮”有淵源關係,唐代史稱“西南蠻”,宋元以後稱“蕃”,“仲家蠻”,明、清稱“仲蠻”,新中國成立後,統稱布依族。
布依族蠟染:
布依族的蠟染,圖案有幾何紋樣,也有自然紋樣,有的還可以從銅鼓紋樣上找到彼此的淵源關係。自然紋樣十分生動傳神,採用最多的是石榴、牡丹、蕨草等各種花草以及蝴蝶、蝙蝠、喜鵲等飛。不論是哪樣圖案,布局大都對稱而又多變,構圖大多誇張而又得體,線條十分流暢而又自然,充滿了濃郁的生活氣息,寄寓著人們的美好願望,顯示出人們的豐富想像和獨具匠心。
布依族蠟染布依族蠟染
布依族蠟染有著久遠歷史並久負盛名。早在宋代就有布依族的蠟染布記載。《宋史》四九三卷中曾記載:“南寧州(今黔南惠水縣)特產……蜂蠟、蠟染布……”南寧州在今貴州惠水縣境內,自古以來就是布依族聚居區。布依族蠟染是自織自染布。其繪製方法是,用銅片製成各種形狀的蠟刀,以蜂蠟為防染劑,製作蠟染時,先把蜂蠟加熱,熔成蠟汁,然後用蠟刀蘸上蠟汁,在平鋪的白布上繪成各種花紋圖案,蠟汁凝固沾附在布的兩面,點繪畢,將布放在靛藍染缸中浸染。染好後將布放入沸水中煮脫蠟質,即呈現白色花紋圖案,成為美麗的蠟染布。這種製法,《宋史》中不僅有記載,且清代史書上所載的“青花布”,也指的布依族的蠟染布。清乾隆《貴州通志·苗蠻》:“永豐(貞豐)、羅斛(羅甸)、冊亨等縣……婦女首蒙青花布手巾。”民國初年的((關嶺縣誌。訪冊·苗夷》記載:“布依婦女長裙細褶或青花布為之。”青花布即為蠟染布。蠟染布的圖案多為茨藜花、渦狀花、波狀花或描摹龍爪菜。品種有被面、墊單、包布、頭帕、背扇、圍腰、衣服、裙子等。
布依族蠟染,以貴州西部鎮寧、安順、關嶺、晴隆、普定一帶最盛行。貴州鎮寧一帶地處黔中腹地,為古夜郎國的中心地區。布依族多居住在平壩或靠近河谷的村寨里,婦女們個個都是點制蠟染的能手。布依族歷來都是男耕女織。女孩從國小紡織,成年婦女都有紡車。她們自己織、自己染、自己縫。從五六歲開始,在暑假或農閒之際跟大入學習蠟染與服裝,練就了製作蠟染的能力,她們所穿的服裝大都是親手縫製,合身得體,不然,似乎出嫁時就沒有男人願意娶她了。男女多喜歡穿藍、青、黑、白等色布服裝。鎮寧一帶布依族蠟染的突出特色,因其布依族的服飾獨特而顯現。布依族的婦女們穿的長裙及腳背,頭包條紋頭帕及肩,胸系長圍腰,未出嫁的姑娘頭上盤兩條粗辮,已出嫁的頭上則戴筍殼襯裡的長形頭帕,稱“假殼”。布依族婦女喜愛穿大襟衣、長褲或百褶裙,戴各種銀制首飾。上裝多為大襟短衣,底色為黑色,上衣兩袖用蠟染的工整的螺旋紋作裝飾並點綴長條的幾何紋刺繡,披肩上繡半月形桃花圖案,袖子上鑲嵌織錦和蠟染布,衣邊上也飾有織錦。下裝穿蠟染百褶長裙,系花邊圍腰,裙子也是用白地藍花的蠟染布製作。頭上戴方形織錦花帕。青壯年男子多包頭巾,穿對襟短衣(或大襟長衫)包頭巾,著長褲。其服裝上的蠟染多為幾何形紋樣,有螺旋紋、圓點紋、光芒紋、網紋、花葉紋等。其中以螺旋紋多見,它從圓心往外打圈,粗細一致,若用雙線,雙線不並軌,銜接無痕跡。這些紋樣結構嚴謹細緻,對稱統一,虛實相應,剛柔相間,頗為美觀。色彩除深藍色、白色外,又添淺藍色,使層次更為豐富。布依族的蠟染與他們的生活一生相隨相伴。有剛出世的嬰兒所用的蠟染小被巾、襁褓服、童裝、花帽、口水兜、花背扇,青年人戀愛、婚嫁時的蠟染手絹、腰帶、頭巾、披肩、背心、腳籠、便裝等,日常生活中使用的蠟染床單、背面、枕套、帳幔、桌布、包袱布、圍腰帕、手套、藍頭巾、錢包,辭世時專用的蠟染老衣、長壽背面、長壽鞋、蓋靈巾和招魂幡巾等。
布依族蠟染圖案,常見的有蕨菜花,團花、小花。還有銅鼓紋、旋渦紋、水波形、連鎖形、鴛鴦、喜鵲、梅花鹿、龍飛鳳舞、雙喜雙壽等。布依族圖騰圖案有太陽紋、雲雷紋、回紋、銅鼓紋等。圖案連續對稱,民風濃郁,古樸典雅,以蠟裂的冰紋奇特和畫工精緻而馳名中外。不同地區的布依族蠟染藝術,也有不同的風格:有的愛以花、鳥、蟲、魚作蠟染圖案,構圖大膽,形象生動;有的卻以結構嚴謹、線條細膩為特點,有的取材於龍爪花和刺梨花,色調粗獷明快。
在布依族蠟染中,鎮寧扁擔山的石頭寨,也有“蠟染之鄉”的美稱。鎮寧縣黃果樹一帶和扁擔山的石頭寨以及普定縣,都住著布依族。鎮寧扁擔山地區,布依族的上衣,在袖子上有一條螺旋紋,是固定不變的。傳說古時候,有一個聰明能幹的布依族姑娘,不幸得了重病,請來很多醫生,吃了很多藥,都沒把病治好。有一天她母親上坡去,采了一種布依話叫“皆皆百”的嫩苔(漢語叫郎雞草),回來煎吃以後,姑娘的病就慢慢地好了。這個姑娘為了紀念這種藥草,就照著“皆皆豆”的外形畫了下來,點在衣袖上,從此就固定下來了。
在布依族中,還流行著楓香染工藝。楓香染流行於貴州惠水一帶,製作方掛與蠟染相似。首先將楓香樹油脂與適量蜂蠟混合加熱使之化為液汁,然後用自製的銅刀,蘸楓香油在白布上繪出圖案,再將畫好的布放進染缸中浸染,最後,脫去楓香油,即出現精美的圖形。

製作方法

其傳統的製作方法是用特製的蠟刀,蘸上熔化適度的蜂蠟在一塊塊大小不等的白布上畫出各種花紋圖案,然後將畫好的白布浸在染缸里染色,再將染了色的布經沸水去蠟清水漂洗攤平晾,便成一幅幅多姿多彩的蠟染花布。由於蜂蠟附著力強,容易凝固,也易龜裂。因此,蠟染時,染液便會順著裂紋滲透,留下人工難以描繪的自然冰紋,展現出清新自然的美感。
石頭寨的姑娘們都是製作蠟染布的高手,她們製作的蠟染比其它地方的要高出許多,不僅花紋精細明晰,而且染制精良,色澤經久不變。現在蠟染布已經走出貴州的大山,許多到黃果樹旅遊的外國客人,還專程到石頭寨來欣賞布依族姑娘是怎樣將白布變成漂亮的蠟染布的。當然,他們也都會購買一些蠟染布,作為珍貴的工藝品帶回國去送給朋友或加以收藏。

蠟染的發展及用途

發展歷程

布依族的蠟染久負盛名。早在宋代,就有貴州惠水特產蠟染布的記載。清代史書上所說的“青龍布”,就是蠟染布,布依族姑娘從十二三歲起,便開始學習蠟染技術。先把蜜蠟加熱熔為蠟汁,然後用三角形的銅製蠟刀輕蘸蠟汁,在自織的白布上精心描繪各種漂亮生動的圖案,再放入藍靛缸中漬染成藍色或淺藍色,最後將布入鍋煮掉蜜蠟,撈 出後到河水中反覆蕩滌晾乾,就成獨具特色的蠟染工藝品。做成的蠟染布料,圖案豐厚樸實,繪畫活潑豪放,並呈出獨有的龜紋(亦稱小波紋),具有機器所不能代替的藝術效果。

用途

不同地區的蠟染藝術有不同的風格:有的愛以花、鳥、蟲、魚作蠟染圖案,構圖大膽,形象生動;有的卻以結構嚴謹、線條細膩為特點;有的取材於龍爪花和茨藜花,色調粗獷明快……蠟染藝術不僅美化了人們的生活,也豐富了中外婦女的衣著。近年來貴州還建了些蠟染廠,有專門的美工設計師創作繪製出新的圖案。各種人物、動物的形象更為豐富,而且色彩也趨於多樣化。蠟染布多作婦女頭巾、衣裙、圍腰、被面、門帘、窗簾之用。有些工藝水平較高,圖案非常新奇精美的,也被當作藝術壁掛來裝飾居室客廳及賓館飯店。布依族婦女還在蠟染衣裙上再加刺繡更加風采迷人。

布依族相關

簡介

布依族 : Bouyei ethnic group
布依族自稱“布依”、“布雅伊”、“布仲”、“布饒”、“布曼”,這可能是古代“僚”、“蠻”、“仲家”、“蠻僚”、“俚僚”、“夷僚”稱謂的來源。在魏晉南北朝至唐代,布依族、壯族都稱為“俚僚”、“蠻僚”或“夷僚”,五代以後,布依族稱“仲家”、宋代壯族稱為“僮”。“仲”與“僮”仍然是同音異寫。

民族歷史的來歷

布依族是雲貴高原東南部的土著居民,早在石器時代就在這裡勞動生息。布依族與古代的“僚”、“百越”、“百濮”有淵源關係。唐代史稱“西南蠻”,宋元以後稱“蕃”、“仲家蠻”,明、清稱“仲蠻”,新中國成立後,才稱為布依族。  布依族與壯族有同源的關係,也可以說是同一個民族,都是古代百越的一支,只是壯族主要生活在廣西,布依主要生活在貴州。如今布依族人還保留著一些古代越人的風俗習慣,如居住乾欄式房屋、敲擊銅鼓等。也有人認為,西漢時的夜郎國,與今布依族有淵源關係。部分布依族人自稱為“布依”、“布越”,部分布依族人自稱為“布依” 布依族少女 、“布曼”,新中國成立後,根據本民族的共同自稱,統一用“布依”作為民族名稱。  布依族人民自宋代起,歷朝都有反抗封建統治階級剝削壓迫的農民起義鬥爭,在近代史上,又進行過反對外國教會,反抗日本帝國主義及國民黨反動派的鬥爭,是一個具有光榮革命傳統的民族。

民族飲食及食俗

布依族主要聚居在中國西南地區貴州省一帶。其餘散居於雲南、四川、廣西等省。布依族以農業為主,種植水稻的歷史較為悠久。  布依人閒時每日兩餐,忙時三餐。以大米、玉米為主食,小麥、高粱、薯芋和豆類為輔。多以木罐、鼎罐炊飯,有燜飯、二合飯(大米摻玉米)、苞谷粑、米線、餌塊、豌豆粉、米涼糕等花色品種。其中,糯米制的湯圓、花飯和芝麻油團粑最為知名,多用於祭祖或宴客。  他們的肉食主要來自家畜和家禽,還愛捕食松鼠、竹鼠和竹蟲。烹調方法多為燒、煮、爆、炸、醃、凍,一般不吃生食。  布依人酷嗜狗肉,有"肥羊抵不上瘦狗"之說。貴賓來家做客,殺狗款待是一種很高的禮遇。他們挑狗的標準是"頭黃二黑三花班,白狗肉味最平淡"。烤燉狗肉、狗灌腸、花江狗肉都馳譽一方。貴州的布依族若遇婚喪嫁娶,喜用黃牛作菜。  冷菜、"青苔凍肉"、"拌豌豆涼粉"等,是布依人喜歡的食品。酸菜和酸湯幾乎每餐必備,尤以婦女最喜食用。大部分布依族都善製作鹹菜、醃肉和豆豉,民間特有的醃菜"鹽酸"馳名中外。還有血豆腐、香腸及用乾、鮮筍和各種昆蟲加工製作的風味菜餚。還善於調製糟辣、面辣和泡菜,以香鮮酸辣為美。  酒在布依族日常生活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每年秋收之後,家家都要釀製大量的米酒儲存起來,以備常年飲用。布依族喜歡以酒待客,不管來客酒量如何,只要客至,都以酒為先,名為"迎客酒"。飲酒時不用杯而用碗,並要行令猜拳、唱歌。  布依族地區有一種茶不僅味道別具一格,名字也十分好聽,這就是姑娘茶。清明(中國傳統祭祀、掃墓節日)前夕,姑娘上山採回茶尖嫩味,熱炒後保持一定的濕度,然後把茶葉一片一片疊成圓錐體,曬乾,然後再經過加工,就做成一卷一卷圓錐體的姑娘茶了。姑娘茶不僅形狀優美,而且質量精良,是茶葉中的精品。這種茶葉只贈親朋好友。在談戀愛或訂親時,由姑娘贈送給情人。姑娘茶,姑娘采,姑娘做,這就是姑娘茶茶名的來歷。 年節食俗   有的節日與漢族相類似,有些則為本民族所專有,如"了年"(正月最後一天)、三月三(地蠶會節)、四月八(牛王節)、六月六(祭盤古)、吃新節等。其中,正月初九"煮生食",正月三十吃"芝麻油團耙",三月三吃"苞谷花",四月八吃"四色糯米飯",六月六吃"煮雞"等,大都與民族傳說和鄉風教育有關。  宴客食俗   布依族重禮好客,貴賓到來,必有"進門酒"、"交杯酒"、"格當酒"、"轉轉酒"、"千杯酒"和"送客酒"等六道酒禮。若是敬獻豬肉,是祝客人來年養大豬,收成好;若是敬獻雞肉,雞頭奉給首客,象徵吉祥如意,雞翅奉給次客,表示騰飛,雞腿奉給三客,意為腳踏實地。宴席中還唱《祝酒歌》和《宵夜歌》,前者是殷殷勸酒,後者要將餐桌上的所有物品、食品都-一唱出,表現出他們的心智和才華。
主食 主食多以大米為主。民間喜歡用一種專門的炊具“甑子”把米蒸成米飯。布依族普遍喜食糯米,並常當成改善生活或調劑口味的主食。冷菜、“青苔凍肉”、“拌豌豆涼粉”等,是布依人喜歡的食品。布依人嗜酸辣,酸菜,酸湯和辣椒幾乎每餐必備,尤以婦女最喜食用。還有血豆腐、香腸及用乾、鮮筍和各種昆蟲加工製作的風味菜餚。
醃菜 大部分布依族都善製作鹹菜、醃肉和豆豉,民間特有的醃菜“鹽酸”馳名中外。葷菜中,狗肉、狗灌腸和牛肉湯鍋為上餚。(部分布依族的分支族人不食狗肉,因狗曾經救過其祖先)在宰豬時布依族習慣在血盆中先放較多的食鹽,然後與豬血一起攪動,防止豬血凝固,把蔥花、佐料,加肉末下水燒湯,待湯冷卻至室溫,與豬血一起攪拌稀釋,存放至凝固,即可食用,稱為“生血”或“活血”,作為待客的最好菜餚。貴州的布依族若遇婚喪嫁娶,喜用黃牛做菜。
迎客酒 酒在布依族日常生活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每年秋收之後,家家都要釀製大量的米酒 ( 便當酒) 儲存起來,以備常年飲用。布依族喜歡以酒待客,不管來客酒量如何,只要客至,都以酒為先,名為“迎客酒”。飲酒時不用杯而用碗,並要行令猜拳、唱歌。
傳統小吃 布依族傳統小吃很多,特別是居住在雲南的布依族,善作米線、餌塊、豌豆粉、米涼糕等。 布依族特色飲食 布依族豪爽好客,特點是在每年農曆“二月二”、“三月三”、“四月八”、端午、“六月六”、“七月半”、中秋等都隆重過節,四月八”很多布依族都用楓香葉、黃飯花、染簞花等各種植物枝葉把糯米染成五顏六色,做花糯米飯招待客人和分送給親朋好友。

民族建築

依山傍水石板房 布依族居住的顯著特點是依山傍水聚族而居。民居多為乾欄式樓房或半邊樓(前半部正面是樓,後半部背面看是平房)式的石板房。貴州的鎮寧、安順等布依族地區盛產優質石料,而且還有可一層層揭開的薄厚基本均勻的平整的大石板,這種薄片石來源於水成頁岩。當地布依族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用石料修造出一幢幢頗具民族特色的石板房。石板房以石條或石塊砌牆,牆可壘至五六米高;以石板蓋頂,鋪成整齊的菱形或隨料鋪成鱗紋,石頭民居不僅不透風雨,而且古樸美觀,屋頂舉重若輕,安居而不壓抑。總之,除檀條椽子是木料外,其餘全是石料,甚至家庭日常用的桌、凳、灶、缽、碓、磨、槽、缸、盆等,都是石頭鑿的。一切都樸實淳厚。這種房屋冬暖夏涼,防潮防火,只是採光較差。
鎮寧布依族苗族自治縣縣府所在地城關鎮,絕大多數房屋都是石頭建造,三四層的石樓就有幾十棟。由於石料是淺灰白色,加工後更顯晶潔,所以白天看鎮寧,銀光閃爍;月夜看鎮寧,凝霜蓋雪。為此,古有“銀鎮寧”、俗有“銀色鎮寧”之美譽。該鎮的石建築,歷史悠久的已有600多年的風雨歷程,所以既堪稱為凝固的音樂,又可當作不朽的史詩。
建築講究
布依族建造房屋有很多講究。首先要請陰陽先生看“風水”,選擇依山傍水處作宅基,不僅要背靠青山,而且要面朝碧峰。靠山最好是“臥獅拱衛”、“青龍環護”、“貴人座騎”等山勢;向山要選“二龍搶寶”、“雙龍戲珠”、“萬馬歸槽”、“壽星高照”等形態。好在布依族地區多為石灰岩山地,這種蒼山翠嶺並不難尋。起房造屋要選吉日,吉日前一個月請木匠破料做房架。豎房架的吉日要供祭魯班師傅。房架豎好,岳父家送來大梁,大樑上拴有紅綢扎的大花朵,並有樂隊和舞獅隊鳴鞭炮伴送。上樑時又要舉行歌舞祭禮和宴飲。最後是接祖宗牌位和灶神(炭火)到新居。建新房的整個過程,在布依族村寨里都充滿喜慶與互助的氣氛。

文化藝術

布依族的文化藝術絢麗多彩。傳統舞蹈有《銅鼓舞》、《織布舞》、《獅子舞》、《 布依族節日 糖包舞》等。傳統樂器有嗩吶月琴、洞簫、木葉、笛子等。地戲、花燈劇是布依族人喜愛的劇種。大歌和小歌是流傳於黔南的具有多聲部結構的兩種歌唱形式;盤歌則用唱歌來盤問對方,隨機應變互相問答,天文地理山川草木皆可入歌。民間流傳的口頭文學有神話、傳說、故事、寓言、諺語和詩歌等。由農家自己紡織的布依土布久負盛名。近年來,專門生產布依織錦、蠟染布和民族工藝服裝的企業相繼建立,產品遠銷東南亞、日本和歐美等地。黔西南地區的布依族音樂“八音坐唱”有“聲音活化石”、“天籟之音”之稱
蠟染工藝
布依族的蠟染久負盛名。早在宋代就有貴州惠水特產蠟染布的記載。清代史書上所說的“青花布”,就是蠟染布。布依族姑娘從十二三歲起,便開始跟母親學習蠟染技術。先把蜜蠟加熱熔為蠟汁,然後用三角形 布依族人在織布的銅製蠟刀蘸蠟汁,撈出後到河水中反覆蕩滌,晾乾,就成獨具特色的蠟染工藝品。其中不少佳品現展出於北京博物館。
做成的蠟染布料,圖案豐厚樸實,繪畫活潑豪放,並呈現出獨有的龜紋(亦稱小波紋),具有機器所不能代替的藝術效果。
蠟染布多作婦女頭巾、衣裙、圍腰及被面、門帘、窗簾之用。布依族婦女還在蠟染衣裙上再加刺繡,更加風采迷人。  除蠟染之外,布依族民間傳統工藝還有扎染織錦刺繡木雕石雕竹編等。
布衣戲
布依戲產生的歷史不長,大約只有100多年。布依戲有兩種類型,一種是根據布依族民間故事改編 的,反映布依族的社會生活,演員穿布依族服裝,用布依語演唱,主要劇目有:《三月三》、《六月 六》、《窮姑爺》、《人財兩空》、《金竹情》、《羅細杏》、《紅康金》、《四結親》、《借親記 》等。  內容非常豐富,反映了布依族人民的反抗鬥爭、風俗習慣和男女愛情等。其中《羅細杏》曾獲 1984年全國少數民族戲劇會演優秀獎。另一種是根據漢族故事或說唱改編的,服裝和道具也和漢族戲 劇基本相同,用漢語道白,布依語演唱。主要劇目有《紅燈記》、《蟒蛇記》、《百合記》、《硃砂 記》、《鸚哥記》、《搖錢記》、《玉堂春》、《秦香蓮》、《祝英台》等。

民族婚俗

解放前,布依族存在一夫多妻的個別現象。同姓可通婚,但同姓且同宗的嚴禁通婚。也有“姑舅表婚”和兄終弟及的轉房制習俗。解放後,像大多數民族一樣,廢除了一夫多妻制。布依族崇尚自由戀愛,男女青年婚前戀愛自由,各地未婚的男女青年都喜歡藉助年慶節俗、趕集和集體聚會的時機,以三、五人到七、八人自由組合的方式,通過談天說笑和唱歌對調,傾訴或表達彼此的感情。當一個男子看上某一個姑娘時,按照傳統,必須找第三者做伴,有的則由自己的姐嫂出面介紹。如女方有此意思,即可單獨相約到幽靜處進一步對唱山歌,表達情,直到雙方互贈信物,就表明他倆已盟誓終身了。  訂婚時,由男方父母托媒去女家,並送一定的酒、肉、耙耙一類的禮品(在禮品中必不可少的是粑粑,如果非傳統節日而見到布依族民家“打粑粑”,則說明此家人正籌備喜事準備迎娶女方了)。如對方同意,第二次媒人則要將男女雙方的“八字”互為“效驗”,只要“八字”相符,則可擇定結婚日期。這一帶地區送彩禮的數額,特別講究“六”或“雙”數,據說是取“六”即祿的諧音,以表示婚後雙雙有祿必有福之意。結婚時,新郎不迎親,只請幾個相好的男女青年代為相迎。新娘一般都是撐傘步行至男家,個別也有騎馬、坐花轎的。結婚當天新婚夫婦不同房,次日即返娘家。聚居區一帶的布依族仍保有“不落夫家”或稱為“坐家”的習俗。有的要兩三年甚至五六年後才長住夫家。雜居區的布依族已大部分革除這一風俗。

禮儀習俗

布依族人好客、熱情、大方、真誠,凡來到山寨的,親朋故舊、素不相識的,一律會以酒相待。布依人很講禮,不歡迎滿嘴髒話、舉止粗魯的客人。  布依族家庭都是分居另住的。但儘管兄弟分居,在分配財產時,要留給父母養老田,由兄弟輪流耕種。父母去世後,養老田轉為上墳田,供清明時節掃墓之用。使子孫後代永遠銘記長輩們的諄諄囑託和養育之恩。編輯本段民族服飾 布依族多居住在平壩或靠近河谷的村寨里,男女多喜歡穿藍、青、黑、白等色布服裝。青壯年男子多包頭巾,穿對襟短衣(或大襟長衫),長褲。老年人大多穿對襟短衣或長衫。婦女的服飾各地不一,有的穿右衽大襟衣,著長褲或褶子裙,戴銀質手鐲、耳環、項圈等首飾。有的喜歡在衣服上繡花,有的喜歡用白毛巾包頭。
布依族姑娘從小就有製作蠟染的靈氣,她們所穿的服裝大都是親手縫製,合身得體,古樸典雅。  布依族的服飾很有特色。服飾多為青、藍、白幾種顏色。男子的服裝式樣各地基本相同,多包頭帕,頭帕有條紋和純青兩種;衣服為對襟短衣,一般是內白外青或藍,褲子為長褲;老年人多穿大袖短衣或青、藍長衫,腳上穿布統襪。現代布依族婦女的服飾各地不一,婦女著大襟短衣,部分著百褶長裙。在布依族聚居的扁擔山一帶,少女喜穿滾邊短衣,系綢緞腰帶,頭戴織錦頭帕,以粗髮辮盤扎頭巾,額上為織錦圖案和數圈髮辮,下穿褲子,著繡花鞋。青年女性穿蠟染百褶裙,斜襟短衣,繡花盤肩,用各種花線沿衣肩繡成兩排小正方形的半圓形圖案,領圈兩邊拋花織錦,顏色醒目;衣袖中間為織錦,上下兩段是蠟染;衣服下擺為一寸左右的織錦鑲邊,胸前戴繡花或織錦長圍腰,系淺色綢緞腰帶;頭戴織錦頭巾,耳邊垂著一束各色線做成的耍須。已婚者的頭飾戴“更考”,以竹筍殼和布匹製成,形如撮箕,前圓後矩。每逢盛大節日或宴會時,婦女仍均喜佩帶各式各樣的耳環、戒指、項圈、髮簪和手鐲等銀飾。
婚姻實行自主婚。接親時要對歌,俗稱對姐妹歌。新娘到男方家的當天晚上,要舉行唱荷包歌和要荷包的活動,有“一夜荷包一夜歌”的說法。傳統節日有三月三、四月八、六月六、吃新節、七月半等。“三月三”是布依族的傳統盛大節日,農曆三月初三稻耕開始,要祭山神、土地神和祖先神及稻米魂,製作五色花糯米飯供奉;黔西南州一帶,男女青年要聚集在“查白歌場”玩山對歌,參加者達數千至上萬人。很多未婚男女青年通過吹木葉、對歌,相識、相愛、訂終身編輯本段民族節慶
布依族傳統節日除大年(春節)、端陽節、中秋節基本與漢族相同外,有“二月二”、“三月三”、“四月八”、“六月六”、“六月二十四”、“牛王節”等富有本民族特色的節日。最隆重的節日是農曆“六月六”。個別地方有"撒秧粑節","小年","臘月二十九","正月二十七"和"三月三",也過漢族節日。  一年之中最大的節日是過大年(即春節)。從除夕過到十五。除夕前要殺年豬、舂糯米粑粑、備各種蔬菜。雲南的布依族有初一到初三吃素的習慣;四川的布依族每年除夕或初一都必須吃雞肉稀飯,民間稱血米粥。每個姓氏都有不同的飯前儀式,相認的雙方飯前儀式必須完全一致。年節期間還要舉行許多娛樂活動。
跳花會 每年農曆正月初一至二十一舉行。“跳花會”是男女青年的社交活動,規模盛大,參加人數過千,很多未婚男女青年通過吹木葉、對歌訂終身。每逢節日,小女娃們都穿著艷麗的花邊衣服,鎖著極好看的盤花紐扣,小伙子們穿著對襟衫,繫著留須的腰帶,吹著木葉、一個個滿面春風。熱心的阿妹們為小伙子們牽著馬,從五村八寨,從那看不見的半山腰,趕到跳花會地點,那是一個平坦的大草地,旁邊有條清澈見底的小河,北面是滿含花苞的桐樹林。那裡到處是人喊馬嘶,笑語喧譁,少說也有幾千人。牛皮大鼓迅雷般地響震空谷,時快時慢,時抑時揚,加上鏘鏘的饒鈸聲,令人陶醉!場上,男女青年這時一群,那裡一堆,翩翩起舞,唱著古老的歌,歌聲美妙,舞步輕盈,坐在河岸邊吹“嘞友”、彈月琴,吹木葉,談情說愛的青年們,一雙雙河水般明亮深情的眼睛,向對方表示著熱烈的愛情,倒影搖搖,又是一番風味。緊靠著桐林邊,搭著一個台子。那裡在表演精彩的布依戲,內豐富多彩,整個草坪上充滿著歡快、愉悅的氣氛。他們唱呀跳呀,不知不覺太陽就落到坡背了,晚霞撒在桐林的花苞上,人們依依不捨地騎上馬,陸陸續續地離開了草動漫形象坪。
跳花會又是年輕小伙子和姑娘們的搭橋會,他們在草壩上播種了愛情,到了節日的最後一天即二十一日(叫“結合”),宣布一年一度的跳花會結束了。二十二日是“牽羊”日,意思是訂婚約,青年人把“羊”牽回家去(把姑娘帶回去相親),看看男方的家境,以決定自己的終身大事。這一天,許多小伙子都去草壩把未來的妻子帶到寨上去。可是,害羞的姑娘們哪裡肯跨進對象家的門坎?只不過在寨子後面山頭上,叢林裡,偷偷地看一看對象家坐落何方,二十二日過後,就要做活了,春耕開始了,人們投入繁忙的春耕生產,為奪取來年糧、棉、糖的豐收,為建設山區,進行新的戰鬥!
六月六 布依族傳統佳節 “六月六”是布依族人民的傳統佳節,由於居住地區不同,過節的日期也不統一,有的地區六月初六過節,稱為六月六;有的地區六月十六日或農曆六月二十六日過年,稱為六月街或六月橋。布依族人民十分重視這個節日,有過“小年”之稱。節日來臨,各村寨都要殺雞宰豬,用白紙做成三角形的小旗,沾上雞血或豬血,插在莊稼地里,傳說這樣做,“天馬”(蝗蟲)就不會來吃莊稼。節日的早晨,由本村寨幾位德高望重的老人,率領青壯年舉行傳統的祭盆古、掃寨趕“鬼”的活動。除參加祭祀的人外,其餘男女老少,按布依族的習慣,都要穿上民族服裝,帶著糯米飯、雞鴨魚肉和水酒,到寨外山坡上“躲山”(當地漢族人民稱為趕六月場)。祭祀後,由主祭人帶領大家到各家掃寨驅“鬼”、而“躲山”民眾則在寨外說古唱今,並有各種娛樂活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