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求表現
1.商品供求在總量上的矛盾
商品供求在總量上的矛盾是指商品供應總量和商品需求總量之間的矛盾。
在一定時期內,社會生產能夠提供給市場的商品,和同一時期商品購買力所代表的需求,都有一定的量,這兩個量相互適應,才能達到供求平衡。這兩個量不相適應,就是供求不平衡,即供求矛盾,就是在社會主義條件下,雖然有可能按照國民經濟按比例發展規律的要求,根據生產力發展水平和社會需求兩方面的情況,在社會所能支配的總勞動時間內,合理地分配勞動時間,以滿足社會消費需要,但社會生產和社會需要之間在許多客觀因素影響下不斷發生變化,這樣,便會使預期的目的難以準確無誤地實現,因而就會出現商品供應總量和需求總量之間的矛盾。這種矛盾有兩種表現形式:一是供不應求,二是供過於求。在前一種市場形勢下,社會購買力大於商品可供量,買方有求於賣方,賣方處於優勢,屬於賣方市場格局,而在後一種市場形勢下,商品可供量大於社會購買力,賣方有求於買方,買方處於優勢,屬於買方市場格局。
2.商品供求在構成上的矛盾
商品供求在構成上的矛盾即商品供求之間在品種上不相適應。在一定時期內,社會生產所提供給市場的,是具有各種各樣使用價值的商品,而社會需求也要求供應具有各種不同用途的商品。因此,供應的品種和需求的品種相適應,即供求構成相適應了,才能保持供求平衡,否則就不平衡。即使在一定時期內,商品供求總額平衡了,但由於某一種商品積壓,另一種商品脫銷,也會反過來引起供求在實際上的不平衡。在實際工作中,從生產方面來看,生產產品的構成不僅要受到原有生產結構的限制,而且即使根據消費者需求構成的新的變化來調整生產結構,也需要有一個調整的過程,不可能做到一有需求,立即供應。從需求方面來看,消費者的需求不僅在總量上不斷增長,而且需要什麼,需要多少,何時需要等,都是由消費者根據自己的情況和愛好來決定,是千差萬別的。這種生產的相對穩定與消費的靈活多變性反映到市場上,就必然會出現商品供給構成和需求構成之間的矛盾。商品供求構成上的矛盾也會反過來引起供求總量上的不平衡。
3.商品供求在時空上的矛盾
商品供求在時空上的矛盾是指商品供應與商品需求在時間上、空間上的不適應現象,這一矛盾是由供求總額之間的矛盾和供求構成之間的矛盾派生出來的。這是因為人們的需求總是在一定的時間和空間上的要求,由於存在著行業分工和地區分工,許多重要的商品生產比較集中,而消費則比較分散,各地區市場情況極為複雜。各地區的商品購買力存在著差異性,並且還需有一定的流動性。所以,在商品從生產到消費的過程中,如果生產不均衡,分配不合理,流通不暢通,就會引起商品供應與商品需求在時間上和空間上的矛盾,即在這一地區供過於求,在另一地區供不應求;在這一時間供過於求,在另一時間供不應求;或者供求總量平衡了,但同一種商品在甲地積壓、在乙地脫銷,在此時積壓、在彼時脫銷,等等。隨著我國旅遊業的不斷發展,由於社會商品購買力經常性的流出、流入,也會在不同程度上引起商品供求在時間上和空間上的矛盾。
矛盾原因
引發市場商品供求矛盾的原因是多方面、綜合性的,概括起來主要包括下述幾個方面:
1.生產方面的原因
工農業生產的發展狀況,是影響商品供求矛盾最主要、最基本的原因。工農業生產的發展水平和結構,決定著市場商品供應量的大小、結構和質量,也決定著社會商品購買力的水平、增長速度和需求構成。特別是農業生產的發展,對市場商品供求狀況有著重大的影響。農業不僅直接為市場提供大量農副產品的商品供應,而且還在一定程度上決定著工業品商品供應量的增長。建國五十多年來的實踐證明,哪一年農業豐收,農業生產發展速度比較快,當年以及第二年消費品生產的增長速度就比較快,商品庫存增加就比較多,市場商品供應就比較充足。輕工業和農業一樣,主要是生產生活資料的部門。輕工業的發展狀況與市場商品供應和人民生活的改善有著密切關係。輕工業發展了,就能為城鄉人民提供日益豐富的生活必需品,就能充分滿足人們的物質和文化生活的需要。過去,我國經濟建設走的是一條重型結構的道路,重工業過重,輕工業過輕。輕工業和重工業之間存在著嚴重的比例失調,基本建設膨脹,消費品市場供應短缺,延緩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歷史的教訓值得我們深刻記取。所以,我們在調整經濟結構的過程中,必須從人民生活消費需要出發,首先安排農業,其次安排輕工業,然後根據消費資料生產增長的需要和財力、物力的實際可能,再相應地安排重工業。只有按照這個次序安排調整產業結構,才能保證整個社會生產有序發展,並在生產發展的基礎上,達到市場商品供求的平衡。
2.分配方面的原因
分配包括兩個方面,一方面是社會產品的分配;另一方面是國民收入的分配和再分配。市場商品供求矛盾的形成與這兩方面的分配直接相關。
首先,社會產品的分配情況,對於市場商品供應量的形成有重大影響。例如,社會產品在市場供應和非市場供應之間分配比例的變動情況;內銷和外銷的分配比例的變動情況;國家收購和掌握的主要商品貨源在城鄉之間、地區之間分配比例的變動情況,等等,都會影響市場商品供應量和商品供應構成。
其次,國民收入的分配和再分配的方式和分配比例,對市場商品供求平衡也有重大的影響。我國國民收入,首先是在物質生產領域中進行初次分配,然後再通過國家財政、銀行信貸、價格、服務行業等進行錯綜複雜的再分配。
再次,國民收入的分配結果對市場商品供求矛盾也有重大影響。國民收入經過分配和再分配,最終形成積累基金和消費基金兩部分。積累基金主要用於擴大再生產,消費基金主要用於維持和改善人民的生活。因此,積累和消費的關係,反映了國家建設和人民生活的關係,也反映了國家、集體和個人三者利益的關係,是國民經濟中一個帶根本性的比例關係。在國民收入既定的情況下,積累和消費互為消長,即用於積累的部分多了,消費部分就要相應減少,就會影響人民生活;反之,用於消費的部分多了,積累部分就要相應減少,又會影響國家經濟建設。因此,積累和消費的比例安排必須適當,從過去多年的經驗來看,積累率安排在25%左右比較適宜。
在安排積累和消費的比例時,還必須正確處理生產和基本建設的關係。基本建設的特點是,在較長時間內占去大量的勞動力和生產資料,而不提供任何有效用的生產物,因此必須嚴格控制基本建設的規模。在社會生產總資源既定的情況下,基本建設規模越大,它所占用的社會資源就越多,而其他生產部門所能得到的社會資源就會相對減少,會直接或間接地減少消費品生產部門正常需要的生產要素,從而會影響到消費品的生產和市場商品的供應量。為了保證國民經濟按比例地發展,基本建設規模必須以社會已經達到的生產力水平為依據。根據過去多年來的經驗,基本建設撥款占財政支出的40%左右比較適宜。
3.流通方面的原因
商品流通工作做得如何,將直接影響到商品供應量的多少和社會購買力的實現。如果商品流通部門能將商品及時收購,及時供應市場,商品流通規模適應商品流通量的需要,就能使社會商品購買力及時實現,就會促進商品供求關係的正常發展。反之,如果商品收購不落實,調配不適當,運輸不及時,庫存不合理,供應不對路,流向不合理,網點不配套,就會造成商品供需脫節,引起供求矛盾的加劇,影響社會商品購買力的實現。
4.消費方面的原因
社會商品購買力,特別是占社會商品購買力主要部分的居民購買力是容易變動的。實際生活中,個人的消費需求,都有一定的伸縮性和變動性。在一般情況下,居民購買力總是按吃、穿、用的次序來安排的。但是隨著居民購買力的提高,吃的比重會逐步下降,穿和用的比重會逐步上升,而且在結構上也會向品牌、高檔、優質和耐用消費品上發展。由於各人的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不同,生活習慣和愛好的不同,在商品支出同非商品支出之間以及商品需求數量和構成之間是會經常發生變化的。因此,只要某些時候,向市場投入的購買力多一些,或者較集中地投入某類商品,就會出現市場商品供求不平衡的現象。
5.價格方面的原因
商品價格的變動會影響供求矛盾的形成和變化。價格作為一種經濟槓桿,對國民收入起到再分配的作用。一般地,商品價格的變動,會使買方增加或減少支出,而使賣方最終會減少或增加收入。這是因為價格與供給的變化在量上存在著正比例的關係。當價格上升時,供給會增加;而價格下降時,供給會減少。但價格與需求在量上存在著反比例的關係。當價格上升時,需求會減少;價格下降時,需求會增加。因此,在價格變動時,如價格上升,買方支出便會增加,需求就會減少,而需求的減少,最終會導致賣方收入的減少。可見,價格的上漲,買方支出的增加,就意味著因買方需求的抑制、消費的減少而使賣方的收入最終會相應減少;反之,價格的下調,買方支出的減少,則意味著因買方需求的擴張、消費的增加而使賣方的收入最終會相應增加。這充分說明價格會按相反的方向調節市場商品的供給與需求。可見,價格的升降波動對供求矛盾會產生一定的影響力。